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普遍认为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来源于渐新统和中新统海相煤型烃源岩,对于始新统偏Ⅰ型干酪根烃源岩的存在尚不明确,因此确定始新统烃源岩生烃可能性及其分布将为下一步勘探提供重要依据.琼东南盆地东部45块样品的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以及天然气和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盆地东部气藏以油型气及油型-煤型混合气为特征,至少有4期天然气充注,其中第1期天然气充注与始新统烃源岩生排烃有关.由此认为,琼东南盆地东部可能发育始新统偏Ⅰ型干酪根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松南-宝岛-长昌凹陷以及北礁凹陷.   相似文献   

2.
甘军  张迎朝  梁刚  杨希冰  李兴  宋鹏 《地球科学》2019,44(8):2627-2635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目前的天然气勘探热点,但其烃源岩沉积模式和演化特征认识的不足制约了勘探成效.为识别和评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烃源岩,综合应用地震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及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对比剖析渐新统含煤三角洲~浅海相泥岩的生烃母质、沉积背景及与已发现油气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渐新统三角洲的发育规模及古地貌控制了海陆过渡相煤系和海相陆源型烃源岩的分布,断-拗转换期凹凸相间的半封闭浅海环境有利于形成生气为主、油气兼生的渐新统海相陆源型烃源岩;深水区海相陆源型烃源岩分布、热演化及生排烃过程控制了天然气资源潜力,据此对生气凹陷进行分类评价并提出乐东、陵水及松南等Ⅰ类富生气凹陷.   相似文献   

3.
琼东南盆地深水领域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但对深水天然气成藏特征的认识存在不少疑点,亟需开展天然气成因、来源及成藏过程与模式的系统分析。研究认为L17深水大气田天然气以烃类气为主,二氧化碳含量低。天然气甲烷、乙烷碳同位素特征表明天然气为有机成因、高成熟煤型气。天然气轻烃C_6、C_7系列中异构烷烃、环烷烃含量高,表明天然气生源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结合本区始新统、渐新统烃源岩成熟史综合分析认为,L17深水大气田天然气来源于渐新统崖城组烃源岩。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黄流期发育大型限制型块体搬运沉积,形成了优质砂岩储集体;因高密度砂质块体搬运沉积被周边深海泥岩封闭及"西低东高"的构造格局等条件配置,形成了上中新统黄流组岩性圈闭群;约4.9Ma以来渐新统崖城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高成熟天然气,在源-储压差的驱动下,沿深部被超压再次活化、开启形成的早期地质结构内的断裂或微裂隙,向上运移到上中新统黄流组岩性圈闭群中聚集成藏,具有"烃源岩、大型砂质块体搬运沉积砂岩储层、优质深海泥岩封盖和断裂/微裂隙输导"四要素耦合控藏特征。指出深水区中中新统梅山组盆底扇构造-岩性圈闭群、南斜坡-凸起生物礁、古近系滨岸带陵水组断裂圈闭带等领域具备形成深水大气田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4.
甘军  张亚震  林璐  梁刚  李兴 《地球科学》2023,(2):439-450
宝岛凹陷的烃源分布和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清,制约勘探突破.综合应用构造解析、烃源识别、源-汇体系及成藏综合分析技术,明确宝岛凹陷差异构造演化控制下的主力供烃灶、有利储盖层及差异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宝岛凹陷早渐新世属“非典型”双断,断阶带崖城组烃源岩厚度大,形成南、北两个洼陷群;北坡洼陷群主要受多条北东向早期断裂控制,形成多个转换断阶带,部分北东向断裂活动性强,导致其下降盘远端翘倾抬升形成低凸起;北东向转换断阶带+低凸起控制了古近系扇三角洲、三角洲砂岩及崖城组陆源海相烃源岩的分布,成为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基于不同构造样式控制下的天然气运聚条件分析,建立了“转换断阶带渐新统近源高效汇聚型”、“凹陷带中新统海底扇有限聚集型”两种成藏模式,明确转换断阶带渐新统三角洲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是大气田勘探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5.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成藏过程复杂。通过开展区域构造—沉积演化、烃源岩—储层识别评价及油气运聚等多方法的综合性研究,明确了中央拗陷天然气来源、优势成藏组合及区带。研究表明,崖城组三角洲的发育规模及古地貌控制了煤系和陆源海相烃源岩的分布,形成了生气为主、油气兼生的渐新统陆源海相烃源岩;受早渐新世三角州分布、中中新世以来沉积充填速率及水深变化的控制,预测中央坳陷南斜坡及松南低凸起区优质烃源岩规模更大,且储层在相同的海拔深度条件下,相比北部陡坡带势能较低,油气输导能力更佳。深水区崖城组优质海相烃源岩、大型三角州砂岩输导体及低流体势区的耦合分布控制了天然气初次运移的优势方向,中央坳陷南部斜坡及低凸起是下一步大中型气田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6.
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研究对乐东凹陷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选区具有指导意义.在盆地地史和热史恢复的基础上,利用EASY%Ro模型模拟重建了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崖城组烃源岩的成熟史.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具有较高的古、今地温梯度,且古地温梯度多高于现今地温梯度,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与天然气的生成.始新世—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类型主要为煤型气,而油型气的含量、分布较少,因此在研究四川盆地有利于油型气生成的陆相烃源岩特征及分布的基础上,从全盆的角度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构造条件分析了陆相油型气的分布、成因与来源情况。研究表明:1川西地区须一段、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发育腐泥型烃源岩,川中地区须一段发育薄层的腐殖腐泥型烃源岩;2油型气在川西地区须二段少量分布,在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大量分布,须二、须六段少量分布,在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各段有一定量分布;3川西地区须二段油型气为二次裂解成因,来自川西地区须一段腐泥型烃源岩,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和须二、须六段油型气为干酪根裂解成因,中下侏罗统和须六段油型气来自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腐泥型烃源岩,须二段油型气来自川中地区须一段薄层的腐殖腐泥型烃源岩,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各段油型气为二次裂解成因,来自下伏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构成特点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复杂。根据该区天然气勘探及研究程度,迄今为止勘探所发现烃类天然气可划分为生物气及生物-低熟过渡带气(亚生物气)、成熟-高熟油型气及煤型气以及高熟-过熟天然气等3大成因类型;非烃天然气CO2可划分为壳源型(有机/无机)、壳幔混合型及幔源型等3型4类。生物气及亚生物气在莺—琼盆地及珠江口盆地浅层广泛分布,气源来自上新统及第四系海相沉积;成熟油型气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琼东南东北部及珠江口盆地,气源来自始新统中深湖相偏腐泥型烃源岩;成熟-高熟煤型气及高熟-过熟天然气,则主要展布于莺—琼盆地及珠江口盆地部分地区,前者气源主要由渐新统煤系和中新统海相偏腐殖型烃源岩所供给,后者气源则来自不同类型高熟-过熟烃源岩。CO2则主要富集于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浅层及琼东南盆地东部和珠江口盆地部分区域,气源分别来自受泥底辟热流体活动影响强烈的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和深部地幔活动。  相似文献   

9.
王敏芳 《地球学报》2002,23(6):559-562
中国的最大气田--崖13-1气田位于崖南凹陷西缘,位于崖南凹陷东南缘的崖21-1构造就目前几口钻井显示成藏条件并不理想。总体来说,崖21-1构造烃源条件差、储层条件差、区域能量条件差。崖13-1气田天然气主要来自于琼东南盆地的崖南凹陷和莺歌海盆地埋深分别大于4450m和4700m的崖城-陵水组烃源岩。崖21-1构造的主要源岩为乐东凹陷,其浅海A型和浅海B型源岩的发育条件均很差。据沉积相的研究,崖21-1构造的陵水组为滨海相沉积,相对于崖13-1构造来说,粒度变细,以细砂岩为主。两构造的能量场配置和流体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莺歌海盆地海相烃源岩有机质形成机制,本研究引入地球生物学方法正演烃源岩形成过程,弥补盆地样品条件的不足,再结合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综合研究莺歌海盆地海相烃源岩有机质形成机制,建立烃源岩发育模式.研究认为:莺歌海盆地中新统发育浅海相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2-Ⅲ型为主,为混合型生源母质,现今凹陷内大部分烃源岩处于高熟-过成熟生气阶段.海相烃源岩以古生产力和保存条件为主要控制因素,平面上,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新统烃源岩发育条件优于乐东区;纵向上,梅山组可能是有利的烃源层段.研究成果为正确认识莺歌海盆地烃源岩形成机制并准确评价其资源潜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丽水西凹陷油气成因和来源争议较大。根据钻井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结果、地震勘探资料,运用天然气地球化学、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思路,重新认识丽水西凹陷L36气田油气成因和来源,提出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L36气田天然气组分、干燥系数分析表明,天然气为“凝析油-湿气带”演化阶段产物,天然气成熟度Ro不小于1.1%。通过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与中国近海典型油型气碳同位素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L36气田天然气为油型气,估算天然气成熟度Ro在1.12%~1.14%之间,天然气来源于丽水西凹陷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烃源岩。L36气田产出的凝析油C7轻烃具有甲基环己烷含量占优特征,与湖相烃源岩来源的凝析油C7轻烃组成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中古新统灵峰组浅海相烃源岩具有甾烷C2720R/C2920R小于1、不含C304-甲基甾烷、伽马蜡烷含量低的特征,指示L36气田凝析油来源于下古新统灵峰组浅海相烃源岩,证实了丽水西凹陷除发育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烃源岩外,还发育有中古新统灵峰组浅海相烃源岩。基于以上对烃源岩的分析,提出了丽水西凹陷下一步的油气勘探目标,即凹中断背斜构造背景上的岩性圈闭、凹中断鼻及其构造背景上的岩性圈闭和仙桥构造带,为寻找丽水西凹陷新的油气储量阵地提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之二)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天然气的组分和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已发现的天然气均为热解气。通过气源对比可知,该盆地东部地区的天然气主要有两种类型 :1)是来自震旦纪到下古生界海相腐泥型母质的油型气,其甲烷、乙烷、丙烷δ13C值,分别为-44.5‰~-33.8‰、- 42‰~-2 8.1‰和-35.4‰~-2 8.4‰,其甲烷的氢同位素组成大于- 2 0 0‰;2 )是产自中生代陆相腐殖型源岩的煤型气,其甲烷、乙烷、丙烷的δ13C值分别为-40.5‰~-33.1‰、- 2 9.7‰~-2 1.3‰和-2 6.3‰~-2 0.3‰,其甲烷的氢同位素组成小于-2 0 0‰。将天然气的地化特征与地质背景相结合判断可知,在塔北隆起地区一些天然气藏是由成熟 (高成熟 )阶段的油型气与过成熟阶段的油型气混合形成,另一些天然气藏是由成熟阶段的油型气和成熟阶段的煤型气混合形成.  相似文献   

13.
长岭断陷有机烃类气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岭断陷的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实测数据为依据,对天然气进行了成因类型的划分。双坨子地区是以煤型气或煤型气为主与油型气的混合气;达尔罕地区为煤型气与无机烃类气的混合气;大老爷府地区为油型气;哈尔金地区为高成熟、过成熟的煤型气及与无机成因烃类气的混合气,还存在无机成因CO2气。该断陷天然气由于多源混合的原因,碳同位素系列呈现多种分配方式。对混合气比例的计算显示:有机成因混合气碳同位素发生倒转的原因是煤型气与油型气混合,且是以煤型气为主的混合气;无机与有机成因混合气的模拟计算显示:无机成因烃类气贡献比较大,最高达80.0%,且随着深度加深所占比例也在增加,而有机成因烃类气比例在减少。  相似文献   

14.
中原,华北油气区《煤型气》地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徐永昌  沈平 《沉积学报》1985,3(2):37-46
剖析世界各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历史,结合我国的地质特点,《煤成气的开发》课题受到国家极大重视。近两年来,无论在生产或研究中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由于煤成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判识问题,直接影响着生产勘探的井位布置、井深设计、资源量估算等基本问题,因此,对煤成气地球化学特征的讨论就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巨大的实际意义。本文即以中原和华北油气区的实际资料为主,对此问题作初步探讨。文中所指中原、华北油气区即中原油田(与东淮凹陷相当)和华北油田所辖范围,其基本地质情况报导甚多,不予赘述。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是叠合在华北地台上的含油气盆地,随着勘探的深入发展,陆续发现了一些源于石炭-二叠系的煤成气资源。作者通过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具有成藏意义的煤成气是古近纪以来二次生烃过程中生成的,并且发现现今的低突起、斜坡带和洼陷带是煤成气生成和聚集有利区带。由于断裂发育,煤成气常与上覆沙河街组生成的油型气混合成藏,作者通过统计各盆地I、II和III型有机质生成的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分馏情况,给出了煤成气和油型气鉴别图版,可以判别是否为二者的混合气。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预测了5种构造单元煤成气生成率,发现隆起区和凸起区没有二次生气过程,洼陷带生气率已超过80%,斜坡带和低突起正处于快速生气期、并有轻质油生成。这些为进一步认识渤海湾盆地煤成气聚集和勘探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天然气成因类型分布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柴达木盆地西部凹陷区气源岩分布图、母质类型分布图以及成熟度分布图,编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天然气成因类型分布图,并预测了各层段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规律。上第三系油型气主要分布于茫崖凹陷东部、阿尔金斜坡和柴西南断陷区;上第三系煤型气主要分布于一里坪凹陷、三湖凹陷和鄂博梁—伊克雅乌汝构造带。下第三系油型气主要分布于茫崖凹陷西部和阿尔金斜坡;下第三系煤型气主要分布于茫崖凹陷东部、一里坪凹陷和鄂博梁—伊克雅乌汝构造带。将不同时代的天然气成因类型预测图叠置后发现,茫崖凹陷的东部和一里坪凹陷是高熟过熟阶段煤型气分布的主要区域。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天然气成因类型预测图为柴西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和天然气勘探有利区带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孙明亮  柳广弟 《现代地质》2013,27(5):1186-1192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下白垩统登娄库气藏的成分复杂、来源多样,其成因及来源的确定对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有指导意义。从天然气组分、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入手,对长岭断陷下白垩统天然气组分特征、成因类型进行分析,并结合地质分析确定天然气来源。认为除长岭2号和长岭6号气田为二氧化碳气藏外,长岭断陷下白垩统以烃类气藏为主。依据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判定,哈尔金构造天然气是同源不同期的煤成气,伏龙泉构造泉一、三段天然气为油型气,登娄库组天然气为混合气,双坨子构造天然气主要是混合气,大老爷府构造天然气为油型气;而二氧化碳气藏则为慢源无机成因气。烃类气藏中显著的稳定碳同位素倒转现象为天然气扩散残余导致。以天然气成因分析为基础,结合地质分析认为,营城组和沙河子组是该地区烃类气体的主要供烃源。  相似文献   

18.
莺-琼盆地气源岩排烃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莺-琼盆地崖城组和梅山组气源岩样品进行了排烃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梅山组样品单位有机碳的总产烃能力比崖城组差,崖13-1气田的天然气可能属多来源的,是高成熟气源岩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Natural gas is composed largely of hydrocarbon gas, especially wet gas in the Bozhong sag.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shows that the gas is of organic origin. The carbon isotopic values of ethane indicate that the natural gas is dominated by mixed gas with minor coal-generated gas and oil-type gas. A gas-source correlation study showed that the source rocks of natural gas are those of the Lower Dongying Formatio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and the pre-Tertiary. The natural gas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source and continuous gener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ing that gas exploration potential is good in the Bozhong sag.  相似文献   

20.
莺-琼盆地海相烃源岩特征及高温高压环境有机质热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存在渐新统海岸平原-半封闭浅海相和中新统浅海相两套海相烃源岩。其中,渐新统烃源岩发育于琼东南盆地早第三纪半地堑,存在海岸平原和半封闭浅海两类烃源岩组合。海岸平原含煤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富含陆源有机质,具有很好的生气潜力;半封闭浅海相烃源岩TOC含量总体低于1.0%,但其规模大且存在TOC1.5%的较高丰度段,故亦具有较大的生气能力。中新统海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莺歌海盆地裂后热沉降形成的中央坳陷,其有机质丰度横向变化比较大,位于中央坳陷带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TOC大多在0.40%~2.97%之间,有机质以气型干酪根为主。盆地的高地温为有机质向天然气转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热流体活动使浅层有机质超前熟化,但地层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盆地模拟结果显示,莺-琼盆地主要凹陷烃源岩大量生气时间较晚,与圈闭形成期的时空配置好,有利于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