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荒漠河岸林胡杨和柽柳群落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运用微气象学方法以多路传感器同步观测的方式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对我国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胡杨和柽柳群落内的小气候特征与空旷地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荒漠河岸林具有独特的小气候作用。具有改变太阳辐射、调节近地层地表及地下温度、缩小温差、降低风速、增加土壤湿度和提高空气湿度等重要生态作用。(1)胡杨和柽柳群落均起到了改变太阳辐射的作用,林冠层顶部的太阳总辐射量月平均值分别为341.72MJ·m-2、345.14MJ·m-2,林冠遮蔽使胡杨和柽柳林内总辐射比林外分别减少49.8%、49.3%;(2)生长季胡杨和柽柳林内的气温均低于林外,胡杨林平均比对照低1.62℃,柽柳林平均比对照低0.83℃,而且森林覆盖率越高降温作用越明显;群落上层气温高于群落下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3)林内平均大气相对湿度均高于林外,胡杨林生长季比对照平均高8.5%,柽柳林平均比对照大4.2%。胡杨林地空气相对湿度各月值高于柽柳林地,平均湿度比柽柳高4.33%;(4)柽柳林月平均土壤温度(19.43℃)高于胡杨林地(18.20℃);(5)林内风速低于林外,胡杨林地平均风速为0.33m·s-1,比林外降低了2.7m·s-1;柽柳林平均风速为0.72m·s-1,比林外降低了2.31m·s-1。胡杨林比柽柳林对风的阻挡作用强。  相似文献   

2.
额济纳绿洲主要植物的水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8,自引:17,他引:11  
通过对额济纳绿洲几种植物的水势分析,结果表明,水势从小到大排序为:红砂 < 柽柳、苏枸杞、苦豆子 < 胡杨、梭梭、骆驼蓬 < 花花柴 < 沙拐枣。胡杨和柽柳水势日变化在5月和7月大体呈"V"型;9月份日变化大体呈直线型。不同植物对环境条件反应不同,乔木、灌木的水势与深层土壤中含水量密切相关,而草本对较浅层的土壤含水量相关。阔叶植物对大气中的水分相关性更强。植物水势与大气温度相关性最差。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下水埋深柽柳、芦苇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结合塔里木河中游沙吉力克断面、阿其河断面地下水位的动态监测,对柽柳、芦苇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生理指标进行分析测试.研究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加强,柽柳、芦苇的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SOD活性呈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和POD活性显著减少,显示出植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并通过调节自身生理代谢过程,以增强抗旱性;柽柳、芦苇叶片各生理指标和地下水埋深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与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SOD活性呈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POD活性呈负相关;地下水位是影响塔里木河流域植物生理特征的的主要环境因子;在相同水分胁迫下,芦苇的生理过程比柽柳强烈,对地下水埋深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刘冰  赵文智 《中国沙漠》2009,29(1):101-107
对分布于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和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光合和水分代谢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柽柳和泡泡刺:①净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响应具“光合下调”现象,其曲线符合Gauss model。②净光合速率最大值分别为20.2 μmol CO2·m-2·s-1和23.8 μmol CO2·m-2·s-1;光补偿点和饱和点为244.62 μmol·m-2·s-1和1 180.31 μmol·m-2·s-1,73.67 μmol·m-2·s-1和1 467.85 μmol·m-2·s-1。③净光合速率近似双峰型抛物线;光能利用效率单峰曲线;柽柳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为单峰旗形,泡泡刺波浪型。 ④泡泡刺利用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水分利用效率,柽柳通过高光能利用效率来适应荒漠生态环境。因此,光抑制所导致的“光合下调”现象是柽柳和泡泡刺对水分胁迫所产生的保护性机制,反映了荒漠植物在与环境协同进化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较低的水分利用效率是荒漠植物对其环境响应的普遍适应机理。  相似文献   

5.
新疆柽柳属植物研究及推广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铭庭 《中国沙漠》1996,16(4):428-429
柽柳属植物不仅是优良的耐盐树种, 还是极好的固沙植物, 它对荒漠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引种、育苗和造林技术的研究, 柽柳属植物在新疆的广大沙漠和盐碱地区得以大面积的推广, 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新疆怪柳属植物研究及推广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铭庭 《中国沙漠》1996,16(4):428-429
柽柳属植物不仅是优良的耐盐树种,还是极好的固沙植物,它对荒漠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引种、育苗和造林技术的研究,柽柳属植物在新疆的广大沙漠和盐碱地区得以大面积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科尔沁不同类型沙地上选择了几种优势植物,通过自然脱水、高温处理过程中抗逆生理指标的测定和叶形态观测,研究了它们的抗逆方式和生理抗逆性差异与科尔沁沙地植被演潜规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自然脱水、高温处理中流动沙地上的沙米和欧亚旋覆花叶片迅速脱水死亡,而细胞内膜脂过氧化作用强烈引起细胞膜严重受损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半流动沙地上的差不嘎蒿在胁迫过程中叶变黄,但在复水后能恢复生长,这与其胁迫过程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维持叶渗透压减少水分过度丧失有关,半固定沙地芦苇在胁迫过程中叶干枯死亡,这与其细胞保护酶反应迟钝,积累的氧自由基引起膜脂过氧化作用伤害了膜系统有关;固定沙地上的狗尾草、白草在胁迫过程中萎蔫,复水后恢复生长,生理变化表现为保护酶对胁迫反应快,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是一真正生理抗逆植物。在生境从流动沙地向固定沙地演变过程中,植物抗逆性在植被演替序列中起重要作用,其演替规律为:①从躲避干旱向生理抗旱发展,其中流动沙地上的沙米、欧亚旋覆花以种子形式躲避逆境,固定沙地的白草以生理抗旱为主;②从抗风沙型向抗旱性发展,如流动半流动沙地的差不嘎蒿具有抗沙埋、抗旱特性,固定沙地上的白草的抗沙埋性差,抗旱性较强;③生存方式从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沙米主要以种子保存物种,白草则可通过种子和根茎上芽行营养繁殖保存生命;④从多重抗性向寡抗性发展,流动沙地的沙米抗风沙、抗高温、抗干旱,而固定沙地的白草只抗干旱。  相似文献   

8.
利用梯度分析技术对12种锦鸡儿属植物抗旱性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进  张秀伏 《中国沙漠》1996,16(4):356-359
利用梯度分析技术对锦鸡儿属12种植物8个生理指标进行分析, 计算出了植物的抗旱梯度值; 建立了抗旱梯度轴; 排出了植物的抗旱性顺序; 并指出了影响植物抗旱能力的主导因子。植物的抗旱梯度值与束/自比之间呈线性相关, 相关系数为0.9204, 相关方程为y=1.5696+0.0911x。  相似文献   

9.
以1年生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幼株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0、50、100、200、400 mmol·L-1)NaCl处理对多枝柽柳生长状况及叶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 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水势,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100 mmol·L-1)的NaCl处理对多枝柽柳株高、冠幅面积、分枝数和叶、枝干重具有促进效应;高浓度(≥200 mmol·L-1)的NaCl处理抑制了多枝柽柳生长,对侧根干重的抑制作用大于对冠幅面积、分枝数、叶干重、枝干重及株高的抑制.H2O2和MDA含量在低浓度(≤100 mmol·L-1)NaCl处理下较对照未出现积累现象,随NaCl浓度升高(≥200 mmol·L-1)二者含量较对照出现显著积累.低浓度(≤100 mmol·L-1)NaCl处理下,多枝柽柳叶片SOD、POD、CAT和APX活性较对照均有所提高,高浓度的NaCl处理下SOD和POD活性开始降低.多枝柽柳叶片水势随NaCl处理浓度升高呈显著下降趋势.低浓度(≤100 mmol·L-1)NaCl处理下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荒漠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46,自引:17,他引:29  
水分通常是影响荒漠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然而当前很少有关于荒漠群落中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报道。作为指示水分利用效率的可靠指标,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值)可以用来探讨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强弱程度。对阜康和金塔同种或同属的植物叶片δ13 C的测量结果表明,干旱可使植物叶片δ13 C升高:年降水量每增加1mm,叶片δ13 C则降低001‰~ 0015‰。阜康荒漠灌木叶片δ13 C值明显高于草本,这样的趋势也存在于甘肃金塔主要荒漠植物中,与前人的报道也基本一致。说明灌木可能更适应干旱胁迫,并且这种现象可能是全球荒漠生态系统的一种共性。对阜康四种荒漠代表植物红砂、梭梭、补血草和骆驼刺的SOD活性的测定结果间接地支持了这一结果。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藜科、豆科和某些禾本科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盐生和干旱生境柽柳(Tamarix)凋落物分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塔里木盆地柽柳(Tamarix)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应用凋落袋法,揭示其在盐生(H1)和干旱(H2)生境中分解差异性及主要制约因子。结果表明:(1)经720 d分解,H1、H2生境中柽柳凋落物残留率分别为83.50%、53.73%,两种生境下凋落物残留率差异极显著(P < 0.01)。(2)在H1、H2生境中,柽柳凋落物分解系数分别为0.082、0.320,分解50%所需时间分别为9.40、2.17 a,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40.62、9.36 a。(3) C元素在H1中富集-释放交替进行,在H2中为单一的富集-释放;N元素在H1中表现出累积-释放交替模式,在H2中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P元素在0~360 d分解时间段均呈逐渐释放过程,而在第360~720 d,H1呈逐渐累积过程,H2呈累积-释放模式。木质素呈现逐渐释放模式,纤维素释放模式富集-释放交替进行。经720 d分解,C、N、P、木质素、纤维素残留率在两种生境中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4)微生境变化对凋落物分解制约因素并不相同,盐生生境下土壤Na+含量是制约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子,而干旱生境下残留量、土壤Mg2+、凋落物全磷含量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响应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方面。通过野外增减雨试验,研究了降水变化对科尔沁沙地3种沙生植物生长特性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6月植被平均密度最大,7月平均盖度最大,降雨量增加60%时,植被盖度最大,为58.0%。(2)增雨区的主要植物为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和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减雨区主要植物为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降雨量减少60%时,蒺藜在6、7、8月密度分别为70%、80%、79%,显著高于其他植物。(3)降雨量减少时,3种沙生植物的相对含水量(RWC)减少,而细胞膜透性增加;蒺藜RWC高于雾冰藜和猪毛菜,但是丙二醛(MDA)正好相反;蒺藜的耐脱水能力和细胞膜的耐伤害程度强于雾冰藜和猪毛菜。(4)随着降雨量的增加,3种植物的光能转化效率(Fv/FmΦPSⅡ)逐渐增加,但随干旱天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通过鉴定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设计试验,获得沙地春玉米拔节期叶片水势(Y)与土壤相对含水量(X1)和尿素施用量(X2)之间的关系方程:Y=-1.35+0.06X1-0.02X2+0.05X1X2+0.05X12+0.09X22。玉米拔节期的叶片水势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远大于受施肥量的影响;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4%、尿素施用为59g·m-2时,玉米拔节期的叶片水势最高。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在甘肃干旱区的适应性及发展潜力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通过对樟子松在甘肃干旱区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樟子松的耐旱性强于当地主要防护林树种二白杨和沙枣;也较常绿乡土树种侧柏、油松、刺柏、青海云杉适应性强,并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对樟子松的生长量、移栽造林技术、光合速率、蒸腾强度、水分利用效率、耐盐性、物候期等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樟子松能适应甘肃干旱区气候、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同时长势也优于原产地,是优良的防风固沙造林树种,能抗病虫害、可作为用材林树种,改造当地"小老头树"防护林等,其发展潜力大,应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叶面积指数(LAI)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的重要结构参数。研究植被LAI对监测估算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内陆干旱区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使用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观测焉耆盆地植被LAI,并结合Landsat OLI的NDVI、SAVI、NDMI、NBR、NBR2、MSAVIEVI等植被指数数据建立了LAI的反演模型,探求焉耆盆地LAI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各植被指数与观测的LAI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SAVILAI的对数函数模型更好地模拟出研究区的LAIR2=0.84);通过LAI-SAVI模型反演研究区LAI的空间分布,估算精度可达89%(R2=0.82,RMSE=0.23);(2)博斯腾湖小湖湿地、博斯腾湖大湖西北端的黄水沟入湖沼泽区以及焉耆盆地北部冲洪积扇平原绿洲区的LAI值较高,达3.85;焉耆盆地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过渡带和博斯腾湖南部的沙漠区LAI较低;(3)焉耆盆地LAI以博斯腾湖为中心环状分布,LAI随着研究区域与湖、河流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旅游建筑水环境后效与调控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华 《地理科学》2003,23(2):251-254
许多风景区内或其流域上游,都建有旅游建筑,而且在急剧增多,导致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其中乱建疗养院和旅馆的影响最为严重。通过实地监测并全面分析张家界金鞭溪水环境演变趋势,发现住宿设施对水环境的影响,比其他游乐设施更为明显。金鞭溪水质恶化主要表现为蓝藻,绿藻迅速繁殖,感官质量下降。主要原因是磷污染较重,总磷年均值100%超标。基于水环境因子的动态阈值调控模型,计算得出:在不超出金鞭溪水质标准:总磷≤0.02前提下,其上游接待区住宿设施生态阈值的动态系列:春季临界床位数为1?186,夏季为3?057,冬季为545,秋季为333。目前的建筑规模已超过了金鞭溪上游接待区住宿设施生态阈值。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6年在克拉玛依酸雨观测站采集的降水样品,分析了降水中主要阴阳离子(F-、Cl-、NO3-、SO42-、Na+、NH4+、K+、Mg2+、Ca2+)、重金属元素(Al、Mn、Fe、Ni、Cu、Zn、Cd、Pb、Hg)、总碳总氮浓度特征及可能的来源。结果表明:该区降水pH值在5.1~6.88之间,雨量加权平均值为6.25,其中pH>5.6的样品占94%。降水中各离子雨量加权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a2+> NH4+> SO42-> NO3-> Cl-> Mg2+> Na+>K+>F-,表现出了内陆性大气降水的特征,其中Ca2+是最主要的阳离子,年均值为182.09 μeq·L-1,SO42是最主要的阴离子,年均值为87.28 μeq·L-1,表明硫酸盐是该地区降水中的主要致酸物质。降水中总离子浓度秋季最高,春夏次之,冬季最低,其中SO42、NO3-、NH4+、Ca2+、Na+浓度变化明显。相对酸度(FA)和中和因子(NF)计算结果表明99.5%的降水酸度被碱性成分中和,其中Ca2+的中和能力最强,其次是NH4+。降水中重金属元素Zn的均值最大,其次是Fe,最小的是Pb,与国内外城市比较,克拉玛依大气降水中大部分重金属含量都不高,其降水中有毒重金属污染较轻。可溶性总碳(DT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无机碳(DIC)浓度变化范围大,分别为1.62~9.97 mg·L-1、1.62~7.19 mg·L-1和0~3.75 mg·L-1,平均浓度分别为4.37 mg·L-1、3.60 mg·L-1和0.78 mg·L-1,可溶性总氮(DTN)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64~8.01 mg·L-1,年均含量为2.69 mg·L-1,都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而DOC和DTN的湿沉降通量与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基于相关性分析表明,SO42-和NO3-主要来自燃煤和化石燃料燃烧,Na+、Mg2+和Ca2+主要来自风沙、扬尘,大气中铵类化合物主要以铵的硝酸盐形式存在。各重金属元素之间相关性差异较大,重金属主要污染源为金属冶炼、燃煤及人为活动。克拉玛依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主要受人为活动、化工生产、燃煤以及沙尘活动等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环保固沙材料,是目前沙区生态恢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用于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培养的荒漠蓝藻等生物体的产量是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限制因素。为了解荒漠蓝藻的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分离于腾格里沙漠蓝藻结皮中的优势荒漠蓝藻——具鞘微鞘藻(Microcolus vaginatus)和念珠藻(Nostoc carneum)为对象,探索了实验室条件下接种密度对荒漠蓝藻生长和培养水体pH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具鞘微鞘藻和念珠藻生长进入稳定期的时间提前。在生长初期,具鞘微鞘藻在0.35、0.95 mg·L-1密度下的干重显著高于2.13、6.59、13.42 mg·L-1密度下的干重,生长后期则相反。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念珠藻在0.04~0.32 mg·L-1密度下的干重和总质量均显著高于0.86~2.59 mg·L-1密度下;具鞘微鞘藻在6.59~13.42 mg·L-1密度下的总质量显著高于0.35~2.13 mg·L-1  相似文献   

19.
民勤沙井子地区40a来荒漠植被变迁初探   总被引:30,自引:12,他引:18  
杨自辉 《中国沙漠》1999,19(4):395-398
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民勤沙井子地区荒漠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趋于旱化,湿生和中生植物相继退化,白刺已成为主要建群种,40 a来荒漠植被变迁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