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哈拉湖位于青海省境内祁连山系西部,属于高山内陆湖泊。对哈拉湖域进行了植被样方调查及表土、湖底表层沉积物花粉分析,结果显示该流域表土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样方植被群落特征,高寒荒漠草原植被样点花粉组合以蒿属、菊科、藜科花粉为主,高寒草甸样点莎草科花粉占绝对优势。R值分析结果显示藜科、莎草科和蒿属花粉具有超代表性,而禾本科、菊科、豆科花粉具有低代表性特征。湖底表层沉积物中的花粉分析结果显示湖泊沉积物花粉受控于湖泊近源植被,花粉组合能较好反映湖区整体植被特征,花粉分布具有均一性。沉积物表层花粉组合以蒿属、藜科为主,双气囊型花粉如云杉属、松属等少量出现,表明河流和风力是哈拉湖沉积物花粉输入的主要动力。该研究为在哈拉湖地区利用花粉重建古植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表土花粉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波  陈发虎 《中国沙漠》2010,30(2):350-356
干旱区石羊河流域不同植被带55个表土样的花粉分析结果显示,本流域表土花粉组合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荒漠草原带以上的山地植被花粉组合,其特征是云杉花粉占绝对优势,除森林带以外,基本不反映当地植被;第二部分是荒漠带以下的表土花粉组合,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基本能反映当地的植被状况。影响石羊河流域表土花粉组合的主要因素是风力。主要科属花粉的浓度与植被状况对应良好,峰值区基本都位于其母体植物占优势的植被带中,但花粉百分含量受研究区气候、植被分布等因素影响,与现代植被的对应关系稍差。大部分灌木和草本花粉的含量变化基本能反映植被,但乔木花粉含量不能正确反映森林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3.
对青海湖地区黑马河、泉湾湿地进行了植被样方调查,并由湖岸向外每间隔100~150 m采集表土与苔藓样品进行花粉分析。结果显示,黑马河、泉湾湿地表土花粉与对应样方植被关系密切,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样方植被特征,同时,桦木属、蒿属、藜科、白刺属、胡颓子科、麻黄科等花粉类型少量出现,为外来花粉。R值分析表明莎草科花粉相对呈高代表性,毛茛科、委陵菜属、禾本科、菊科、报春花科、玄参科等呈低代表性。该研究为在青海湖及其它地区利用花粉重建古植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森林群落现代花粉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来自中国北方10 座山地16 个森林群落53 个样点的表土和Tauber 捕捉器花粉研究揭示了中国北方森林群落的花粉组合特征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捕捉器花粉组合与表土花粉组合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花粉组合中共有类型80 个, 共有类型花粉百分比占总数的90%以上, 植被中的优势种通常也是花粉组合的主要类型。松林中松花粉浓度和通量均较高, 表明花粉产量与保存能力均较高; 云、冷杉林中云、冷杉花粉通量较低, 但花粉浓度较高, 显示虽然花粉产量较低, 但花粉保存能力较好; 栎林、桦林中, 栎属和桦属花粉通量较高, 但花粉浓度较低, 说明虽然花粉产量较高, 但花粉保存能力较差。花粉与植被关系判别分析表明, 表土样品与捕捉器花粉组合均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区域森林群落特征及其差异, 但表土样品能 更好地反映植被的优势成分。花粉组合与样点气候因子的DCCA 分析表明, 花粉组合与最冷月温度相关最显著(相关系数: 捕捉器0.84, 表土0.72), 其次为年降水量(相关系数: 捕捉 器0.73, 表土0.71)。  相似文献   

5.
贺兰山西坡4个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榆树疏林、青海云杉林、高山灌丛草甸)的18个表土样品和12个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与周围植被对比研究表明,表土和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能较好地代表当地的植被类型,但荒漠草原带、榆树疏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表现植物建群种比表土样品好,青海云杉林植被带表土样品花粉组合表现植物建群种比捕捉器样品好。松属、蒿属和藜科花粉表土样品花粉组合百分比高于捕捉器样品,表明这4种花粉类型易于在表土环境保存,蔷薇科、豆科和杨属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百分比高于表土样品,表明这3种花粉类型不易在表土环境保存。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反映植物多样性比表土样品好,绣线菊、百合科、毛茛科和石竹科花粉在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出现,而在表土样品花粉组合均未发现。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带花粉组合差异明显,而表土样品花粉组合聚类分析只可区分荒漠草原植被和高山灌丛草甸植被。  相似文献   

6.
燕山地区花粉散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燕山南部花散布特征研究表明,空气中的花粉反映的植物花植的季节性变化。表土花粉是植物多年花粉散布的混合,冲积物花粉与空气中表土花粉显著不同,是取样点上游表土花粉的混合,与取样点周围植被关系较小,因此,根据冲积物花粉复古植被,反映的是整个地流域的植被面貌,而不是某一点的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7.
燕山地区花粉散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山南部花粉散布特征研究表明 ,空气中的花粉反映的是植物花期的季节性变化 ;表土花粉是植物多年花粉散布的混合 ;冲积物花粉与空气中和表土花粉显著不同 ,是取样点上游表土花粉的混合 ,与取样点周围植被关系较小。因此 ,根据冲积物花粉恢复古植被 ,反映的是整个流域的植被面貌 ,而不是某一点的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尼洋河流域5个不同植被带下18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带下表土花粉组合差异显著,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一致,两者对应结果分别为:高山草甸为莎草科组合带;亚高山灌丛为沙棘属-蒿属组合带;高山栎林为栎属-蔷薇科-蒿属组合带;高山松林为松属组合带;针阔混交林为松属-冷杉属-蒿属组合带。年均降水量(MAP)是影响尼洋河流域表土孢粉组合的重要因素。草本、乔木花粉百分含量与研究区MAP值呈显著相关,草本花粉的百分含量与MAP值呈明显负相关,而乔木花粉则相反。研究区孢子和花粉浓度不一定随MAP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部花粉雨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位于不同气候带的北京、禹城和桃源3地的全年空气孢粉采样以及表土尘孢粉采样的研究分析,初步了解代表暖温带、中亚热带的现代花粉雨的组成,其中空气孢粉组合较表土尘孢粉组合更能反映区域植被的成分;区域花粉雨特征可以作为气候带划分的标志;我国东部花粉雨分析还表明,花粉的远距离迁移与东亚季风气候关系密切,花粉的迁移路线反映了季风运行的轨迹。通过花粉雨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孢粉组合—植被—气候三者的联系,将有助于应用孢粉分析恢复植被、恢复气候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吕新苗  陈辉  李双成  郑度 《山地学报》2004,22(2):199-206
应用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对东祁连山地区7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花粉组合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表土花粉类型可分为3组:Group1为花粉产量大的本地花粉,可较好地反映当地植被的特征;Group2为产量小的本地花粉,反映植被特征较差;Group3为外来花粉,在土壤地层中较常见。样地排序结果可划分出6个组:(1)山地草原化荒漠,(2)青海云杉林,(3)祁连圆柏林,(4)金露梅灌丛,(5)矮嵩草草甸,(6)小嵩草草甸,各组具有不同的花粉组合特征;但山杨—白桦林可能是由于花粉自身和花粉保存等原因,花粉组合无突出特征,难以区分。海拔高度和干燥度是影响表土花粉和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藜科/蒿属(C/A)、木本花粉/非木本花粉(AP/NAP)随植被变化也反映出与植被分布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博尔塔拉河流域位于中哈边境,其植被和土壤具有十分明显的垂直分布和区域性差异,根据该流域一条自西向东沿着海拔高度从210 m 到3 235 m 长约200多km的样带上所采集的人为干扰较少的49 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和现代植被样方调查资料,探讨了博尔塔拉河流域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该区孢粉谱从上至下可划分为6个带,分别对应高山草甸带、亚高山草甸草原带、森林灌丛带、灌丛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植被带。值得注意的是第6个孢粉带因含有具湿地特征的隐域性植被类型花粉组分,故又分成2个亚带,即荒漠植被亚带Ⅵ1和荒漠植被亚带Ⅵ2。森林灌丛植被带上限的云杉花粉含量明显比该带下限的含量高,表明云杉花粉的传播在沟谷地区受山谷风的影响较大。与此同时,将孢粉数据与气象数据相结合,分析结果得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云杉属(Picea)、桦属(Betula)、藜科(Chenopodiaceae)、麻黄属(Ephedra)等花粉,与降水量和温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黑河中游现代孢粉传播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婧  惠争闯  耿豪鹏  胡小飞  潘保田 《地理科学》2017,37(12):1925-1932
在位于河西走廊的黑河中游地区选取8个河流沉积样品和7个表土样品进行孢粉分析,通过其孢粉百分含量分别探讨河流与风力搬运对孢粉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力对孢粉具有较强的搬运能力,能够将区域外或上游山地植被孢粉搬运至中游地区,但其对当地孢粉贡献较小,一般低于10%;河流搬运孢粉的能力大于风力,能够将上游山地植被孢粉大量的搬运至研究区,外来孢粉含量最高可达39.4%,成为孢粉谱的重要成分。表土孢粉组合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现代植被的分布情况;河床沉积物孢粉组合反映的是上游山地植被和研究区植被混合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中原地区落叶松林、阔叶杂木林、栎树林、油松阔叶混交林、竹林、柏树林、杨树林、河口草甸、农田花粉组合特征研究表明,森林植被花粉组合均以乔木花粉为主(占50%以上),平原区杨树林、河口草甸和农田均以草本花粉为主(占84%以上),均较好地反映了样点周围植被特征。松树林松树花粉高于70%,周围有少量松树的样点松树花粉占50%左右,周围没有松树的样点松树花粉在30%以下。落叶松林中落叶松花粉仅占2.4%,杨树林样品中未发现杨树花粉,竹林样品中禾本科花粉仅占3.4%,表明落叶松、杨树、禾本科花粉均具低代表性;判别分析也表明落叶松和杨树花粉呈低代表性。受周围和区域性植被影响,农田样点农作物花粉占30%左右,说明农田环境不利于花粉保存,故花粉浓度较其他植被类型低。  相似文献   

14.
太白山北坡花粉通量与表土花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白山北坡各森林植被带乔木花粉百分比多高于45%,与植被组成类似。高山草甸带捕捉器样品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15%,与植被组成一致,但表土花粉组合中乔木花粉百分比高于50%,外来花粉数量较多,进行高山带古环境研究应予注意。太白红杉林花粉通量最低,高山灌丛草甸最高。落叶栎林带表土花粉浓度最低,红桦林带最高。表土中松、冷杉属花粉百分比远高于花粉捕捉器,表明其在表土中有较好的保存能力。落叶松属和杜鹃花科花粉在表土及捕捉器中百分比均较低,表明对植被指示性良好。栎属与桦属花粉通量类似,但桦属花粉浓度大于栎属,表明栎属较桦属易于保存。  相似文献   

15.
白洋淀湖面捕捉器样品、湖底捕捉器样品和湖泊表层沉积物样品花粉组合及花粉通量均能较好地反映地方和区域植被特征。湖面捕捉器花粉通量明显低于湖底捕捉器,通过对比湖面、湖底捕捉器花粉通量,发现白洋淀湖泊有91%以上的花粉由地表径流携带而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湖水和空气在花粉传播和沉积过程中均存在对花粉的搅匀和混合作用,样品类型间花粉组合差异大于样点间差异,花粉来源途径的不同对湖泊花粉组合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