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文[1]的基础上,利用其中关于一般三体问题的运动区域的结论,具体讨论了太阳系中太阳、木星、土星以及太阳、海王星、冥王星所组成的两组三体问题,并计算了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轨道面倾角和纬度的变化范围,结果与文[1]的结论相符。  相似文献   

2.
本文给出了津站天顶仪测得的1971—1980年纬度变化结果,分析了纬度的长期变化、非极性变化,估计了纬度变化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天津纬度站用国际纬度纲要所观测的结果,并对平纬的变化、闭合差,以及周日纬度变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与Geiger和Santerre的简单的均匀分布假设进行比较,本较严格地考虑了GPS卫星天空分布密度随赤纬和轨道倾角的变化,研制了SIMSKY软件,采用模拟计算的方法研究了GPS星座对精密定位误差椭球大小和三轴指向的作用;还研究钟差与测站坐标的相关程度。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纬度的测站网络对误差椭球和z-t相关性的影响、不同截止高度对误差椭球和高程与时间相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天津纬度站于1962、1963年继续用180毫米天顶仪进行纬度变化的观测。两年来,在506个晴夜中共得7076个纬度值。本文列出了对这些观测结果的初步整理分析,给出了所用星对的赤纬改正、纬度的月平均值、津站二年间的纬度变化及周年非极性变化。对观测结果的精度作了初步的估计,并给出了用奥尔洛夫法计算的地极坐标。  相似文献   

6.
由1935.0—1941.0年的五个纬度台站:水泽、基塔布、卡尔洛福特、盖切尔斯堡和乌基阿的纬度观测资料,得到1)星表的系统误差将在纬度变化中引入虚假成分和影响纬度变化中的周年和半年周期成分;2)用新的星表系统重新推算纬度变化,求得张德勒周期平均为414日,振幅为0″.074;周年周期平均为362日,振幅为0″.140;3)在分析纬度观测结果时受到对各台站不一样的地方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天津纬度站于1958年夏安装了一架口径180毫米,焦距2340毫米的目视天顶仪.仪器位于北纬39°8′纬线上.1959年1月开始了正式的纬度观测.三年内,在702个晴夜中共得10203个纬度值.本文利用这些观测,定出了所用星对的赤纬改正,求出津站三年间的纬度变化以及周年非极性变化,并利用纬度变化结果按奥洛夫法对地极坐标作出了试算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推导了在用卯酉—子午交替观测绝对测定的方位差和瞬时纬度值中,纬度近周日变化项影响的表达式。在方位差测定值中,有与这种变化幅度等量级的影响,而在瞬时纬度测定值中,其影响超过观测平均时刻的这种变化的量值,以致可以从这种观测本身测定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FAST望远镜馈源舱通过6根钢索悬浮于空中,在运行过程中其倾角连续变化,存在发生倾覆的风险。通过舱索系统的静力学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对FAST馈源舱的最大倾覆角进行了研究。基于舱倾角最大的优化原则和舱-索系统静力平衡,对索力和姿态角的限定等约束条件,建立了求解舱最大倾角(倾覆角)的目标优化函数,利用牛顿迭代法解得了舱在其运行轨迹面(焦面)的倾覆角,同时研究了重心改变对倾覆角的影响。通过舱索系统3 m缩尺模型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得到了模型舱在给定位置的倾覆角,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吻合。最后分析了馈源舱原型在整个焦面上的倾覆角,结果表明馈源舱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是安全的,不会发生倾覆。  相似文献   

10.
一、纬度变化的科学意义和主要外国队伍纬度变化的科学意义正如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A.A.米啥伊洛夫所说“其目的在研究地球自转极点的复杂移动.这对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均有好处;同时因为地球极点决定了地面经纬度座标网的位置,对于天文和测地也很重要”.此外,大量的长期的纬度联测还可提供非极变化的研究资料.在需要较高精度情况下,地球上任何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一种倾角函数及其导数的定积分计算方法,表达式十分简单,其计算精度:倾角函数可达10-15,导数可达10-13,可与Gooding方法相媲美.该方法的稳定性和适用倾角范围均较好,可供倾角函数的最高阶数Lmax≤50时使用.  相似文献   

12.
钟敏  闫昊明 《天文学报》2007,48(3):302-310
目前海洋对极移季节变化的激发尚未得到合理的定量结果.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大气运动是极移季节变化最大的激发源,海洋运动是剩余部分最主要的激发源之一.利用新一代SODA海洋同化资料(SODA_1.4.2和SODA_1.4.3)以及ECCO海洋同化资料,深入研究了1992—2004年全球海洋对极移周年变化的激发以及激发随纬度的分布.结果表明,SODA海洋激发的季节变化与从测地激发函数中扣除大气、陆地水作用剩余部分的季节变化在所研究的大部分时段非常接近,二者的周年振幅和位相结果基本相当.此外,与早期SODA_Beta 7的结果比较,新一代的SODA海洋激发有了明显改善.SODA和ECCO海洋对极移周年激发的纬度分布,在格林威治方向上比较一致;在东经90°方向上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根据米兰科维奇(Milankovitch)气候变化天文理论,并利用不同纬度带上的不同反射率,预测了地球表面主要纬度带上今后十五万年的温度变化,计算结果表明:今后数千年内处于降温过程,主要表现在高纬度,变化幅度1~2℃。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继文章(Ⅰ)(绝对测定方位角)之后,叙述了用一颗恒星通过卯酉圈的观测记录时刻和中天时的天顶距测定值,,绝对确定度盘赤道点(或观测点的纬度值)的方法,并与传统的拱极星上、下中天观测方法作了比较。文章还就卯酉圈观测测定子午环绝对参数方法实施的可能性和适用的纬度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李正心 《天文学报》1995,36(1):47-52
厄尼诺、南方涛动是地球大气、海洋系统年际变化中最为显著的一种地球动力学运动。现在通常采用Tahiti(148°W,18°S)和Darwin(131°E,12°S)两地海平面气压之差这一定量指标来刻划这一种大气、海洋系统的运动,简称为南方涛动指数SOI。本文分析华盛顿海军天文台天顶筒1932-1991年间纬度观测的残差,证实它与SOI在年际变化的频段内显著相关:最大相关系数达到0.6-0.7以上,但纬度残差的变化要滞后SOI约2年时间。这很可能是一个证据,说明陆地部分的铬垂线变化与大气、海洋系统的大规模运动有关联。  相似文献   

16.
1963年用天津纬度站ZTL—180天顶仪作TD星表测定的同时,还对一批天顶星进行单星测纬工作。对这批资料处理给出赤纬改正和星表。其基本方法简述如下: 从Fk_4星表中选出167个纬度星对作“定标星对”,给出“定标星对的平滑纬度曲线”,从曲线上取平滑纬度值Φ_i为参考系统。各被测星(天顶星)纬度与Φ之差为赤纬改正。用这种“相对测定”法在同一部仪器上所得定标星对和被测星的纬度值中有同样的极和非极的纬度变化成份,因而被测星赤纬改正中的各种误差将会大大减弱。天顶星瞬间纬度公式完全可沿用星对瞬纬公式,只蒙气差一项不同。是用蒙气差而  相似文献   

17.
纬度观测的实际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纬度地方非极项(简称地方项)的性质,通过对同一测站上两台仪器纬度观测值差的分析,说明纬度观测实际精度远低于内部符合精度。并指出地方项主要成分是观测室异常折射等因素造成的观测误差,而板块运动、垂线变化等地球物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8.
《大气一号》气球卫星轨道倾角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英 《天文学报》1995,36(2):200-207
引起《大气一号》两颗气球卫星(DQ-1A和DQ-1B)轨道倾角变化的摄动因素主要是太阳光压摄动、大气旋转和日月引力摄动。太阳光压摄动引起气球卫星轨道倾角增大,平均每天变化约0.0017,大气旋转引起轨道倾角减小,平均每天变化不到0.0001,但随着高度下降,变化量亦增大,陨落前达0.002。本文根据卫星轨道摄动理论,给出气球卫星轨道倾角变化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得到的分析结果为:(1)由太阳光压摄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用奥尔洛夫方法得出的三个纬度站的平纬值,根据分析结果,1926年和1928年前后这三个纬度站的平纬波动,看来不是由于固有的平极移动所引起,而似是由于奥尔洛夫公式不能完全消除极的周期运动的不规则变化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米兰科维奇气候变化天文理论的基本思想,讨论了地球表面温度变化的预测方法,预测了纬度65°带处未来五十万年的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