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南西峡盆地恐龙蛋化石及略论恐龙绝灭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峡盆地晚白垩世红色陆相碎屑岩系地层中(包括高沟组、马家村组、寺沟组),产有类型多、数量大、成窝性好的恐龙蛋化石。已发现有7科8属10种。自下而上,恐龙蛋的种类、数量、含蛋层数、蛋窝均大幅度地减少,由高沟组内5科67种,约10层含蛋层,至寺沟组内仅存1科1属2种,含蛋层为2层。恐龙绝灭原因的研究,已有30种以上的学说或观点,但这些观点都不能圆满地解释恐龙的绝灭问题。恐龙的绝灭应该是多因素的,既有地外的灾变,又有地内,生物本身生理的因素。在内、外因等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恐龙才有可能绝灭。  相似文献   

2.
重庆中梁山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更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了明显的更替。许多古生代繁盛一时的类群在界线上消失,其中包括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等。腕足动物长身贝目和戟贝目的大部分分子也于界线附近绝灭,只残存一些个体较小、壳质较薄的分子延续于三叠系的最底部。造成这些生物类群绝灭的原因目前认识很不一致。最近,国际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灾变论”假说,并且利用这一理论来解释白垩纪末恐龙绝灭的原因,但是,在研究了重庆中梁山地区一些门类的生物组合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更  相似文献   

3.
恐龙的绝灭,一直是科技界的热门话题,国内外学者提出过许多假说。从早期的“气候恶化说”、“竞争失败说”、“生殖单性说”,到近年风靡一时的“陨星撞击说”。其中“陨星撞击说”最为流行。但笔者认为: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恐龙蛋不能孵化或只有少数能孵化,使得恐龙越来越少,直至最后绝灭。其理由是根据恐龙并非突然绝灭和恐龙蛋化石在地层中越来越多这两个事实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恐龙化石能够以很完整的个体产出,表明形成的条件必须是在死亡不久或还没有死亡时就被迅速掩埋保存起来,大量个体完整成窝、成群地在全球出土于上白垩统碎屑岩中的这种奇特现象表明,埋藏恐龙的这套碎屑岩应当属于一种“事件沉积”。以往,由于人们对事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富含铱元素的粘土层和生物绝灭本身方面,造成了在有些地方恐龙绝灭早于星体碰撞的矛盾现象。但是,把含有恐龙化石的这套碎屑岩与富铱粘土层共同作为“事件  相似文献   

5.
集群绝灭与生物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把研究重点从生物绝灭转移到大绝灭后生态系的复苏上。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对集群绝来-残存-复苏过程的研究宗旨和研究方法,截止1994年底在显生宙各大绝灭与复苏事件研究上所得的主要进展及取得的一些有意义的成果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穆桂松  李春生 《河南地质》1995,13(4):284-287
本文讨论了中国境内先后出现的恐龙动物在古地理位置、分布范围上的变化特点,提出引起中国恐龙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古地理环境的巨大变迁,同时也与古气候、古植物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恐龙绝灭的原因应该是突发的灾变。  相似文献   

7.
地史转折期的生态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生态系的演变是地球各圈层系统耦合关系变化的直接标志。地史转折期的生态系具有复杂的生物内涵,在绝灭—残存—复苏过程中,各生物类别的演替遵循着一定的生存型式。大绝灭后生态系复苏的原动力是绝灭后迁入避难所的复活类型和大绝灭末期高压环境中产生的祖先类型的新生和辐射发展。全面了解绝灭后生态系的组成和结构,对于正确认识地史转折期,即圈层耦合结点处的地质作用型式和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史转折斯的生态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鸿福  童金南 《地学前缘》1997,4(3):111-116
生态系的演变是地球各圈层系统耦合关系变化的直接标志,地史转折斯的生态系具有复杂的生物内涵,在绝灭-残存-复苏过程中,和生物类别的演替遵循着一一的生存型式。大绝灭后生态系复苏的原动力是绝灭后迁入避难所的复活类型大绝灭末期高压环境中产生的祖先类型的新生和辐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与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绝灭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卫红  殷鸿福  盛桂莲  周修高 《地球科学》2004,29(3):263-268,316
18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强烈破坏,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损失.为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利用"绝灭物种统计法"、"种-区曲线法"和化石记录对400年以来的生物多样性和古-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绝灭进行了分析.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表现为物种的快速绝灭(从8×104种/Ma增大到1.2×106种/Ma),而属的绝灭几乎为0;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绝灭的初始阶段也表现为物种的快速绝灭(从40种/Ma增大到150种/Ma),并且这个阶段的属的绝灭速率远低于绝灭高峰阶段的相应值(即66属/Ma远小于465属/Ma),可见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相当于二叠-三叠系之交生物绝灭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古生物学界对大量化石的研究表明,蛇类是由晰蜴进化而来的,当蛇类从晰蜴类祖先中发生时,恐龙类已经到了进化历史的最后时期,由于恐龙类和许多中生代主要爬行类趋于绝灭,爬行类就必须与它们亲缘关系较远的,同时也较灵活的其他动物相竞争生存;它们也确实这样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