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巴丹吉林沙漠南部高大沙丘包气带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是影响沙漠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决定着多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研究手段限制,目前对沙漠地区包气带水分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相对薄弱。以巴丹吉林沙漠南部湖泊密集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采样和同一坡向剖面采样,综合运用DCCA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揭示0~10 m较深层包气带沙丘水分的空间变化规律和局部控制因子对包气带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0~10 m沙丘包气带水分变化曲线呈指数、对数和对数正态分布3种类型,分别受地下水或下伏黏土层的毛管作用、湖心距和综合地形因子控制;影响沙漠包气带水分空间变化的主要局部控制因子与小流域的研究结果差异显著。地形、植被等局部控制因子影响对数分布型包气带水分的深度为表层1 m,而影响对数正态分布型的深度为3~4 m;沙丘水分随相对湖面高程空间变化差异显著,而空间相关距离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Cl-示踪与气候记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Cl-是自然界中最稳定的示踪剂, 包气带水Cl-浓度与降水中Cl-浓度的差异可以反映降水的有效入渗补给量和包气带水的年龄。基于CMB的氯累积年龄可以用36Cl/Cl在三个时间尺度上校正。利用CMB研究了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两个钻孔剖面的Cl-与含水量的分布状况, 计算了800a以来的地下水补给量及其所反映的气候波动特征。在该地区,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9mm, 而平均补给量仅为1.3mm。干旱沙漠地区最近800a气候明显经历了4个干期和3个湿期。1500-1530年是干旱区气候突变的时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气候环境演化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时间界限, 自此以后的漫长时间, 干旱化进程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3.
降雨、灌溉入渗和潜水蒸发在卫宁平原地下水循环中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准确评价卫宁平原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量和蒸发量,通过设立中卫、中宁两个包气带原位试验点,观测期为2013年6月~2013年11月和2014年4月~2014年10月,获取了两个试验点不同埋深处的土壤水负压、温度、岩性及水分运移参数,并采用定位通量法计算试验点的地表蒸散发、入渗量和潜水面蒸发、入渗量。结果显示:在包气带岩性相同、灌溉期相同(7~10月)、总灌溉量相近条件下,作物的灌溉模式决定了灌溉对潜水的补给强度:玉米少次大量(150 mm·次-1)灌溉对潜水的补给量为373.65 mm,远远大于茄子多次小量(50 mm·次-1)的灌溉模式下的152.3 mm;而在包气带岩性相同、种植作物相同、灌溉模式不变的前提下,同时期潜水面净补给强度相近:中宁试验点2013年7~10月份潜水面净通量为32.88 mm,2014年同期为57.42 mm。在降雨情况或灌溉量较小(50 mm)的情况下,植被的生长会阻碍水分在包气带中的下渗;在灌溉量较大(100 mm和150 mm)的情况下,植被的生长会促进包气带水分的下渗。  相似文献   

4.
周平  刘智勇 《热带地理》2018,38(3):299-311
基于91个气象站观测值和大气环流模型CCSM3,对南岭同纬度典型区域的气候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并对未来不同区域的温度和降水进行预测,进一步探索净初级生产力对温度和降水的敏感性,并分析导致南岭同纬度带典型区域气候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南岭和同纬度其它区域呈现不同的干旱期和湿润期,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沙漠和塔尔沙漠仅存在干旱期,墨西哥荒漠和南岭均存在湿润期,但两者湿润期出现的季节有差异。南岭在植物生长的春季和夏季雨热同期,而墨西哥荒漠雨水充沛的季节多在秋季。墨西哥除湿润期外,一年有两次干旱期,其中冬旱持续的时间较长。2)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沙漠和塔尔沙漠的潜在蒸散、风速和日照百分率均高于墨西哥荒漠和南岭,但降水正好相反。墨西哥荒漠干季的水汽压与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半岛沙漠接近,低于该区域湿季及塔尔沙漠与南岭的值。3)在B1气候情景下,对2000―2099年5个阶段(每20年为一个阶段)与1981―2010年的温度和降水数据进行T-test检验发现,南岭同纬度5个典型区域的未来温度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01),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然而在不同阶段和区域也存在不同比例的显著减少和显著增加情况。4)通过比较5个区域是否存在温度或降水成为潜在生产力限制因子发现,南岭及同纬度的其它区域均为降水限制因子区域。其中,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半岛沙漠对降水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墨西哥荒漠、塔尔沙漠和南岭。5)南岭与同纬度其它区域气候迥异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外,还包括海陆位置、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弱、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渗透系数是描述地下含水层系统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地下水位和浅层土壤水分分布,并最终间接影响地表辐射收支及地气间能量转换.基于三维物理过程的地下水—陆面过程耦合模型ParFlow-CLM,在黑河流域中游灌区开展数值模拟实验,分析4种渗透系数情景下地下水位埋深、地表热通量和温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忽略水平方向异质性会降低地表热通量的模拟精度,同时设置水平和垂直方向异质性并考虑包气带—饱水带三维水力特征可提高地表温度的模拟精度;充分考虑土壤和含水层系统异质性能提高分层(尤其是0.2~0.5 m深度土层)土壤温度的模拟精度;土壤和含水层系统异质性对地表热通量和温度的控制作用受到下垫面、地形等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尤其在裸地区域,地表感热通量和温度的模拟结果差异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时空分辨率水文集成模型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土壤氯离子空间变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发生与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及潜水样,运用地统计学等方法,分析样品中优势离子Cl-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① 土壤Cl-含量与潜水Cl-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和相关性。② 潜水借助包气带自身的水势梯度或植物蒸腾作用向土壤输送水分,进而控制着土壤Cl-的空间分布与变异。③ 地形地貌通过对水、气、热的再分配控制着包气带土层中Cl-的迁移方向和富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是对区域"饱和带-包气带"盐分迁移富集起决定作用的内部因素,而地形地貌条件是起控制作用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7.
半干旱区沙地沙蒿生物量及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蒿是中国西北半干旱地区主要的固沙植物,其根系分布影响包气带水分运移过程,准确的植被特征和根系密度分布对根系吸水模型的建立十分重要。采用整体挖掘法获取不同层位的根系和根际土壤含水量,引入冠级和龄级的概念对沙蒿根系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沙蒿种群以低龄级沙蒿占优,其根系生物量随龄级呈'S’型增长;根系长度分布和均一化根系密度分布均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最大值出现在浅层土壤20 cm处;沙蒿生长不依赖于地下水,其根系主要利用包气带中的水分,持续干旱条件下,为满足蒸腾作用根系出现两种调节方式:(1)横向生长增加根系量,利用横向土壤剖面的水分。(2)浅层根区由于水分胁迫造成的吸水量减少由深部相对湿润的根区补偿。因此沙蒿根系吸水模型中的根系密度分布函数应为对数正态分布,且吸水过程不仅依赖于根系密度分布,同时受土壤水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晶  吕昭智  钱翌  宋菁  钟晓英 《中国沙漠》2010,30(6):1367-1373
在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土壤与植被之间存在不同的互动关系。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选择荒漠-绿洲交错区、沙漠边缘、沙漠腹地典型景观类型取样,监测不同景观条件下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植被盖度。结果表明,不同景观植被盖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5)。土壤水分含量、植被盖度、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荒漠-绿洲交错区沙漠边缘沙漠腹地的变化趋势;土壤含水量由荒漠-绿洲交错带10.4%递减到沙漠边缘5.8%、沙漠腹地3.5%;植被盖度、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壤类型由荒漠灰钙土向风沙土过渡,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在相同土壤属性情况下,植被盖度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不同区域内植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塔克拉玛干沙漠砂工程性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克拉玛干腹地沙漠砂具有特殊的岩土工程性质。在对沙漠砂室内大中型槽原位模拟试验和现场原位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静力触探、标准贯入指标和沙漠砂密实度、抗剪强度间的经验关系,并且将部分经验公式表格化。研究结果表明: 已有用标准贯入指标N值估计砂土密实度的标准用于评价沙漠砂时会得出较保守的估计;另外沙漠砂内摩擦角与相对密实度和含水量的关系密切,内摩擦角随相对密实度的增加而增大,非饱和砂内摩擦角随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LI-COR8150多通道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肖塘地区盐碱地和流沙地土壤的冬季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含水量的日变化动态进行定位连续监测,并深入分析土壤水热因子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肖塘地区盐碱地和流沙地的土壤呼吸速率较低,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并会因土壤类型的不同而有微弱差异,总体上均呈不对称"钟形"的单峰型曲线。(2)夜间及凌晨2类土壤的呼吸速率多为负值,表明该时段土壤成为碳元素的汇集区,然而在日尺度上沙漠地区仍属于碳源,但相对较为微弱。(3)盐碱地和流沙地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表层0~5cm平均温度均具有较为一致的昼夜变化趋势,且分别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和指数回归关系。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在2类土壤中均较小,其中盐碱地Q10相对较大。(4)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表层0~5cm平均含水量在盐碱和流沙两地昼夜变化趋势均较为一致,且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5)相对于单因素影响下的一维回归方程,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二维回归方程能够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且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于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出明显的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11.
12.
澳门基础设施存在问题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天祥  赵大英 《热带地理》1999,19(4):342-347
指出基础设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部分, 从长远看, 澳门要重振经济, 必须建设基础设施以改善投资环境; 分析了澳门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在于发展不平衡, 不成网络, 并具体指出其先进与滞后部分; 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滞后的基础设施的建议, 最后, 从网络化出发, 统筹规划现有项目, 提出桥港路相结合港澳珠大桥方案。  相似文献   

13.
滇西北三江河谷纵剖面的发育图式与演化规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地壳持续、匀速抬升继以长期稳定的构造条件下,均一流域河谷纵剖面形态是以河口或河源为原点的抛物线(h=Al~N)。抬升期,河流深切侵蚀,纵剖面为上凸抛物线型;稳定期,河流均衡调整,纵剖面为下凹抛物线形;其间过渡阶段,纵剖面为直线型。流域地貌随侵蚀循环而相应演化,最终形成准平原。滇西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接近理想假设条件,其河谷纵剖面的形态和演化符合上述的图式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历代安徽名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才数量、类型和籍贯3个方面对安徽历代名人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历代安徽名人地理分布的重心与区域分异的原因。研究发现:由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安徽名人时空分异特点显著。时间上,不同时期的名人数量差别较大,名人的影响领域随时间推移呈扩大之势;空间上,军政名人多出自皖北和皖中,而科学、文化教育和经济方面的名人以皖南居多,呈现出明显的“南文北武”分布格局。此外,安徽名人地理分布还呈现明显的南移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王琦  石莉  万芳芳 《极地研究》2013,25(2):176-184
北极地区是俄罗斯的重要关注领域,其战略重要性正在迅速提升。俄罗斯决心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成为北极核心国家。俄政府于2008年制定了《截至2020年及之后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旨在维持俄罗斯“北极领导国家”的地位。结合俄罗斯在极地的一系列举措,从经济、法律、军事和地缘政治这几个角度分析俄罗斯北极政策中的关键内容,同时关注当前俄罗斯在极地区域的政策与2001年由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的《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期间的海洋政策》中的北极战略中所呈现出的态度之间的差别。最后,从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两方面评估俄罗斯北极政策目标的实施前景。  相似文献   

16.
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抚仙湖、星云湖综合治理出流改道工程旨在“保护抚仙湖、改善星云湖、不影响东风水库水质”,不仅涉及到玉溪市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城市水源的长远发展规划,还涉及到东风水库、曲江和海口河至南盘江及其沿岸城市引水工程的防洪度汛,及两湖一库(抚仙湖、星云湖、东风水库)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工程实施前对工程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非常必要。对工程所涉及到的抚仙湖、星云湖和东风水库的水质、生态效应、生物交流以及流域内的相关用水工程的影响作较为全面的分析,旨在为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拉开了新时代政府改革的帷幕。改革中最主要的策略是应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电子政务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在新阶段,电子政务要得到较大发展,就不能忽视时代动力对它的影响。在认识电子政务内涵的基础上,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动力的组成,并借助绘制系统图看清楚电子政务背后的动态性复杂关联。系统结构图显示,中国电子政务的动力要素既包括外在动力要素(即软、硬件设施),也包括内在动力要素(即分别来自各阶层间关系及生产力发展的结构性冲突),并且该结构图中还隐含着一个舍本逐末的环路。强化外在动力,解决结构性冲突以及缩短时间滞延是加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动力的根本解。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低硒带典型景观植物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毅坚  谭见安 《地理学报》1990,45(4):451-456
本研究在我国低硒带的东北端和西南端分别选取了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和云南松林景观,并且在低硒带内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非病区与东南非病带选取了落叶阔叶林景观和马尾松林景观为对照景观,系统地采集了上述各不同景观的主要植物和土壤,对硒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我国低硒带的东北瑞和西南瑞景观的主要植物含硒量显著地低于对照景观,同时景观内土壤硒也明显地低于划分我国低硒生态景观的阈值,从天然植物的角度进一步对我国低硒带客观存在这一科学论断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污水灌溉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利用污水的水肥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并净化污水是污灌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作者把全国划分为三大污灌类型区,并重点研究了我国污水灌溉的区域分异及其形成原因;对影响污灌分布的三种主要因素——水肥、耕地和人口因素进行了数值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