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次高原强降雪过程三维对称不稳定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利用一次较成功地模拟了“97.12”青藏高原东南部暴雪过程的MM5中尺度模式输出资料, 用非纬向非平行基流中的对称不稳定模式, 对“97.12”暴雪发生发展过程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三维基流中二维非线性对称不稳定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ψ场和w%场的三维配置在降雪发生前和发生初期与暴雪带基本一致, 说明非线性对称不稳定是这次高原暴雪启动的一种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2.
应用现代天气动力学、水文学、服务经济的观点,对“96.7”新疆特大暴雨洪水预报技术、服务技术进行综合研究与评述,并阐述“96.7”致洪暴雨服务工作给人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中的一些非平衡动力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厚湿对流运动发展机制包含湿大气的对称不稳定(MSI和CSI)及锋面环流.它们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不稳定、水汽和抬升,这些机理在动力学中是有联系和区别的,即虽然都是与基流平衡状态被破坏后引起的中尺度环流有关,但是扰动流非平衡运动是不同的。本文综合概述了有关平衡动力学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中的一些非平衡动力学主要问题,并评述了一些研究的方法及主要结论和尚需进一步探索的方面.以加深对不同机制下深对流运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斜压半地转模式中的非频散周期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3个通量矢量,从而将非线性平流项表示为3个通量矢量的旋度和散度,它们分别对纬向风和经向风的低频加速产生贡献。经过卷积运算,还建立了低频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给出了通量矢量E.、G1.、G2.等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应的流函数与势函数的水平分布和时间演变,从而指出,瞬变扰动间的相互作用对流动具有低频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系统针对冬半年四川盆地内出现的降水天气过程,将模糊数学、天气动力学、计算机技术和预报员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贴近于预报员思维方法的模糊匹配方式,建立了一套短期天气预报系统.在1996年10月至1997年4月业务试运行中,系统稳定,预报准确率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96.1"高原暴雪过程湿对称不稳定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3,自引:25,他引:28  
王文  程麟生 《高原气象》2000,19(2):129-140
利用一次较成功的模拟了“96.1”青藏高原东北部暴雪过程的MM4中尺度模式输出资料,根据条件对称不稳定(GSI)的非线性理论判据对这次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CSI是“96.1”暴雪发生和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在诊断的基础上,用非线性对称不稳定和非纬向非平行期流对称不稳定模式对“96.1”暴雪发生发展过程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指出:用两种方法进行数值模拟时,都会出现对称环流,不仅ψ场  相似文献   

7.
论青藏高原隆起作用于大气的临界高度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刘晓东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96,15(2):131-140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从大气动力学、热力学及气候学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在青茂高原隆起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高度hc(-1.5-2km)。当高原隆起突破这一临界高度时才开始对大气产生强烈的作用,从而造成大气环流、大气热力结构、亚洲区域以及全球气候等一系列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简化动力学近似分析黑河实验区的感热通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学良  王介民 《高原气象》1993,12(2):133-140
本文利用简化动力学近似.运用统计和参数化两种方法分析了黑河实验区的感热通量.结果表明:不稳定条件下绿洲区的感热通量与近地面辐射温度(T3)和空气温度(Ta)之差符合幂定律方程;沙漠地区符合形式为H=f[u(T2-Ta)]的幂定律方程。利用从实验得到的热传输附加阻尼表示式kB^-1=0.2u(T2-Ta)用于对空气动力学阻尼(ra)的参数化,可适用于不同下垫面.并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感热通量值.最后利用以上结果计算了实验区的潜热通量并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区域旱涝气候混沌动力学可预报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西安地区旱涝气候等级近1624a(380-2003年)资料序列,运用非线性系统混沌动力学理论,通过计算气候吸引子的关联维数、Kolmogorov熵和Lyapunov指数,对西安区域旱涝气候的混沌特性和可预报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区域旱涝气候系统是一个具有有限个自由度的复杂的混沌系统。其吸引子关联维数约为3.1,确定性的平均可预报时间尺度约为14.8a,最大可预报时间尺度约为20.7a。  相似文献   

10.
本系统是为适应西南区域中心的成立而建,是《四川盆地短期天气模称预报业务系统》的延续,它将现代模糊数学理论与传统的天气动力学预报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本台首次对孟湾、青藏高原南部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的天气系统作了系统地归纳.本系统实现了预报因子的自动采集,作为区域中心的一种预报产品向西南各省和本省各地市气象台发送。  相似文献   

11.
利用500年旱涝时间序列资料计算西南、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旱涝系统动力学结构表明,旱涝系统是一种浑沌系统,其关联维数分别约4.7,4.1,3.8,平均可预报时间为9 ̄10、11 ̄14、12 ̄13年,最大可预报时间尺度分别为22 ̄27、28 ̄30、28 ̄29年。  相似文献   

12.
自40年代以来,国内外就开始了农业气象模拟研究,即利用数学模式做试验性分析,如光合、呼吸及蒸腾模式等。近20年来,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专门模拟语言的诞生,定量研究已逐步从简单地建立某一过程的数学模式发展到根据土壤——植被——大气系统内各生理物理的运动机理,建立植物生长发育的动态(力)模式。据分析「‘],农业气象模拟研究可分为三方面:1.天气——作物产量模拟模式,如贝尔、康斯坦丁诺夫的模式;2.物质能量交换空气动力学模拟模式,如J.L.Monteith、井上荣一及E.R.Lemon等的模式;3.植物生长发育的动态(…  相似文献   

13.
“95.1”大雪的对称不稳定数值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文  程麟生 《气象》2000,26(7):9-11
利用一次较成功地模拟了“95.1”青藏高原东北部大雪过程的MM5中尺度模式输出资料,根据条件对称不稳定(CSI)的非线性理论判 据对这次大雪过程进行了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雪的发生发展过程与σ^2正值区的分布和演变非常一致,表明“95.1”大雪是由明显的湿对称不稳定所致。  相似文献   

14.
高空急流区飞机颠簸的一种形成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应用动力学分析方法,结合观测飞机颠簸的事实,对高空急流区飞机颠簸的一种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结果表明,高空急流区温度平流分布的不均匀性,会在急流附近等温线密集区边缘激发出空气生趣运动和湍流,引起飞机颠簸。  相似文献   

1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非线性稳定性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韧  史汉生  喻世华 《大气科学》1995,19(6):687-700
本文采用了包含热力强迫和涡动耗散的三维非线性动力学模式,从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夏季东亚副热带地区的环流状况,东亚大陆季风雨带和南海季风槽雨带的凝结加热以及扰动流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制约和影响。给出了反映系统稳定性状况的能量判据,并据此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和模式大气的计算。研究结果为一些天气分析事实提供了动力学解释,得到了一些新的见解,并为判断和预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亚上空的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项工作主要针对不同的数值预报模式(以下简称模式)输出的不同的数值预报产品(以下简称产品)对暴雨预报性能的评估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由于模式的不断更新,所以研究重点是建立客观、定量的评估技术方法,而不是对模式本身进行评估.为此我们对模式给出的降水产品以及包含多种物理量场的其它产品,采用了统计学、天气学和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比较客观和定量的并能够表征模式产品对暴雨预报能力的信息评分,TS评分等评估方法。通过1995年成都区域气象中心,湖南省气象台对欧洲中心模式ECMWF、国家气象中心的T63以及成都区域气象中心η等模式的试用检验,结果表明研究给出的评估方法能够从不同角度客观、定量的说明不同模式产品对本地区暴雨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方案求解非线性化学动力学方程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一个简化的气相化学模式的基础上,比较了Hybrid、QSSA、Sklarew三种计算方案求解非线性化学动力学方程组的差异,并引入误差分配和线性组合两种质量守恒技术,分析它们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案对有机烃类浓度的计算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其它气态物浓度有一定的影响.用QSSA和Slarew方案预测的结果更为相近,而采用Hybrid方案得到的气态物浓度的平衡时间略为提前.从计算效率来看,QSSA方案优于其它两种方案,两种质量守恒技术均能改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8.
因高性能混凝土的抗火性与高温下硬化水泥浆(HCP)的化学分解有密切关系,为获得对火灾高温所致HCP化学分解特征的定量理解,对HCP试样进行了400~800℃的高温处理,采用XRD测定C S H化学分解动力学.结果表明,C S H分解始于560℃,但仅在600℃以上其分解才变得显著,且分解速度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增大.尽管C S H的分解可造成混凝土强度的显著下降,但这种分解主要发生在600℃以上温度范围内,故对更低温度下发生的高温爆裂基本没有影响.分别建立了在600、700和800℃温度下C S H分解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与历史上已发生的ENSO事件的比较,对1997-1998年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基本特征和可能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1997/1998年E1Nino事件具有显著的异常性和独特性,不同于以往单纯的东部型或西部型E1Nino。对用一个简化海气耦合动力学模式做1998/1998年E1Nino事件的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对这次暖事件超前0-24个月的预报技巧均在0.5以上,模式对暖事件的成熟位相及以后阶段的预报比对暖事件的开始阶段预报得好。  相似文献   

20.
对“96·7”新疆特大暴雨过程中的第。影响系统──南疆低涡的生成与发展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认为:南疆低涡是低纬度低值系统在一定的环流背景条件下北上翻越高原,与副热带低值系统相结合而形成的。特定的天气动力学条件促成了南疆低涡的形成和发展。另外,还讨论了南疆低涡产生大暴雨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