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大同5.6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和深部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详细讨论了大同5.6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并结合该区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特征、地壳深部构造特征等资料,对该区深部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地震前后、该区出现了明显、大范围的重力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该区地壳深部的低速-高导块体在应力不断的作用下,其塑性物质沿深大断裂上涌和侧向运移,中下地壳间发生层间水平滑移,导致密度发生变化而引起重力场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亚洲内陆三角形地震区的岩石圈厚度、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上地幔密度分布、地壳结构、现代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等特征。认为该区内存在着地幔分异物质多元底辟现象,致使岩石圈减薄及地壳增生变厚,而巨厚的地壳处于重力不稳定状态,地壳物质发生流变,该区内现代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均与此有关。作者认为,重力是导致本区上地幔及地壳发生构造运动的主要力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与地壳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珠江三角洲的活动断裂,断块构造,第四纪地质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的地壳稳定性主要中等,其中东江断块,番禺断隆,五桂山断隆,珠海断隆和新会断陷的地壳稳定性较好,灯笼沙断陷和万顷断裂是地壳稳定性较差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云南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复杂,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该区共发生7—7.9级地震16次,8级地震1次。通过对云南新构造运动特点分析该区新构造运动分区现象及年代学差异明显,全新世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新构造单元边界断裂和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区的较大规模的断裂上,这些断裂大多是7级以上大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5.
毛玉平  吴伯黔 《地震研究》1997,20(4):438-446
云南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复杂、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该区区发生7-7.9级地震16次,8级地震1次。通过对运动新构造运动特点分析该区新构造运动分区现象及年代差异明显,全新世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新构造单元边界断裂和新构造运动 强烈地区的较大规模的断裂上,这些断裂大多是7级以上大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6.
华南沿海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沿海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是了解该地区板块运动和地球内部物质结构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广东台网和福建台网共75个固定地震台记录到的2001-2008年远震波形的接收函数,通过H-κ叠加法获得了74个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值的有效估计,结合该区断裂分布、地震活动和地形地貌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该区地壳厚度范围在26~32 km之间,由陆向洋、自北向南减薄.泊松比0.23~0.28,由陆向洋增加,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变化分别和地表地形呈正相关和负相关;(2)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呈块状和带状分布,对应该区的断裂活动,其过渡带变化地区与地震分布一致,震群区和地幔上隆区对应泊松比的急剧增加;(3)该区主要以中、酸性地壳物质为主,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在近海区的构造伸展作用和褶皱区的逆冲推覆作用影响下,分别呈正、负消长关系,揭示该区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构造演化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根据京西北地区可信的重力复测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论述了该区重力场趋势性异常变化,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关系。该区为一地壳局部隆起区、在地壳上部和下部均存在着低速夹层,这些重力场趋势性异常变化正是该区地壳应力场的活动与地壳深部物质变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山东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强地震分布规律,地壳深部结构和介质条件出发,将地壳内部断裂划分为六个断裂组合,确定了孕震层的深度和条件。认为上地幔物质运动、断裂活动和地震三者是同生共源关系。超壳断裂和玄武质岩层断裂组合的活动,直接控制强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东缘汤阴地堑地壳结构和活动断裂探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深、浅地震反射和钻孔地质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太行山东缘汤阴地堑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厚度约36~42 km,莫霍面从华北平原区向太行山下倾伏.汤阴地堑是一个受汤东断裂控制的半地堑构造,其基底面形态与莫霍面展布呈"镜像"关系.汤东断裂是1条继承性的隐伏活动断裂,该断裂向上错断了埋深约20 m的中更新世晚期地层,向下延伸至上地壳底部.综合分析深地震反射和已有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发现深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中-下地壳强反射层和壳幔过渡带反射,与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上出现的中-下地壳正负速度梯度变化层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本区中-下地壳和壳幔过渡带可能为一系列速度递变层或高低速物质的互变层,埋深约15~16 km的强反射带为上地壳与中-下地壳的转换带,壳幔过渡带的底界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该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研究深浅构造关系、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跨1679年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完成的单次覆盖深地震反射剖面和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三河-平谷地震区的地壳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TWT6~7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21 km,下地壳厚约13~15 km.剖面揭示的地壳深断裂和浅部活动断裂具有上下一致的对...  相似文献   

11.
地壳介质非均匀性对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晶  王辉  曹建玲  高原  王琼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8):2023-2033
华北地区是我国地震灾害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的强震空间分布可能与地壳介质的不均匀性有关.本文建立了华北地区岩石圈三维Maxwell模型,并尝试采用剪切波分裂参数为新的约束条件,对区域地壳运动场和应力应变场进行了模拟,探讨地壳介质不均匀性与区域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动力源控制了华北地区整体的地壳运动方式,地...  相似文献   

12.
东南沿海地区的断裂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帮华  黄日恒 《华南地震》2006,26(3):109-118
中国东部,相对来说东南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震中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分布也关系密切。通过对东南沿海大量震例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三组断裂与地震的关系,得出东南沿海地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的三组断裂构造,分别构成了区内的衰减构造、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形成了东南沿海陆缘构造活动带。  相似文献   

13.
Most of the regions in southeastern China are covered by thick Cenozoic sediments, or are the mountainous areas, so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nd locate the active faults using the conventional geologic methods. The precisely relocated background seismicity in the seismically active region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buried active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tectonics and background seismicity, and interpreted the possible buried active faults in southeastern China using the relocated background seismicity. We relocated the background seismicity occurring in the region from 106°E to 122°E and from 22°N to 35°N between 1990 and 2014 using the doubble 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More than 51000 small earthquakes were relocated. In general, the relocated background seismicity corresponds well to the tectonics, showing the zonation features with typical seismicity pattern in each tectonic regime. It is observed that in the weakly active tectonic regime, the seismicity distributes dispersely or even scarcely, while in the strongly active tectonic region, the seismicity is highly clustered and organized to lineation pattern showing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strike of the dominating fault zone. We interpreted the buried active faults using the lineation of seismicity. The inferred active faults are observ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 region, the northwest Guangxi Province, the southeast boundary region of the Sichian Basin, and around the Huoshan Fault, many of which were not found by previous studies. The relocated hypocentral depth varies greatly in southeastern China. The shallowest earthquakes between 0 and 15km mainly distribute in the central region, indicating that the brittle deformation process only occurred in the upper crust, while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are to be half-ductile and ductile deformation. There ar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lower crust in the southeast coast region. The maximum depths distribute in the southeast boundary region of the Sichuan Basin, some are greater than 40km, indicating that the crust depth is larger than other places and the lower crust still sustains brittle deformation,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lower geothermal value and high crustal strength.  相似文献   

14.
豫北地区地震活动性及其与区域地壳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杜广仁 《地震研究》1998,21(1):82-87
本根据地震地质和地震分布条带,把豫北地区从西至东分为弱,中,强三个区段。由于区域地壳深部主断裂和大震活动的牵动作用,是造成本地震活动的重要原因,因而从区域地壳块体活动背景上探讨了本区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趋势,中还指出,豫北西部太行山区的林县-薄壁地震带,虽不具有强震构造背景,但小震年月频率多寡和震群活动,却能反映了大区域地壳应力场强弱,亦可作为判断区域性地震活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川青块体及其向南东方向运动的新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工程学报》2003,25(2):175-178,185
根据近二十年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断层及深部探测等方面研究进展提供的新证据,进一步论证了笔者(1980)提出的由鲜水河断裂带、舒尔干—花石峡断裂带、岷江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围限的川青地壳块体的存在及其向南东方向运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地震活动性,地壳形变和其它前兆资料基础上指出,1990年景泰6.2级地震前后甘肃东南部地区的区域异常具有变化速率小,起始时间不同步,异常反央的力学性质不一致等特征,其中以异常变化速率小了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地壳变形与地应力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地质研究表明,地壳变形与地应力变化直接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本文在分析甘肃东南部地区地应力及地壳变形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前兆物理现象的对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地应力变化与地壳形变、地震活动性以及区域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其方法和结果拓宽了不同观测资料横向综合分析的路子,使其在地壳动力学、地震地质研究和地震预报中得到更广泛、更进一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北GPS网络重力变化的系统分析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认为,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的空间联系,重力测量可以较好反映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地震活动性、地壳形变和其它前兆资料基础上指出,1990年景泰6.2级地震前后甘肃东南部地区的区域异常具有变化速率小,起始时间不同步,异常反映的力学性质不一致等特征,其中以异常变化速率小最为显著。该特征与地壳形变及地震活动性异常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分析,认为景泰6.2级地震前甘肃东南部地区出现的群体异常是共和7.0级地震和景泰6.2级地震的区域性前兆,震后该区持续的异常变化反映了强震后大范围内的应力调整过程。甘肃东南部地区构造环境特殊,该地区可能是南北地震带第5、第6强震组的共同调整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运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地壳结构、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探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在华北存在着由南西往北东为主的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作用。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内现代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