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选择了西藏阿里地区二叠纪几个筵及非(竹蜓)有孔虫化石作为研究对象。在显微镜下薄片鉴定的基础上,再应用电子计算机数字图象处理新技术,对化石照片数字化,输入计算机作图象增强及信息萃取等处理,从而去掉原照片中的干扰因素,使原照片中的清晰度增强,突出化石某些重要鉴定特征。尤其是假彩色处理图象效果更加明显。它不仅可以提高化石鉴定的准确性,尤其建立新属、种时,可提高其可靠程度。此方法尚在尝试,但对微体古生物有孔虫类化石的鉴定,已显示了一定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体古生物微型计算机辅助研究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体古生物微型计算机辅助研究系统是一个包括古生物化石属种数据厍、图象库、图象处理和数据采集系统以及定量分析系统在内的综合性古生物数据处理系统。其中,数据库和图象库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助化石鉴定。目前数据库和图象库包括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1036个种的文字和图象资料。数据库和定量分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送非常方便,实现了对大批量古生物数据的定量分析,包括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瓦格纳网络分析、个体发育分析以及各种统计方法,这些分析程序都配制了相应的绘图功能,使分析结果能以直观的形式输出。定量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一些“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问题的厘定,并由此产生对分类问题的一些新认识。同时,定量分析有助于从定量的角度考查新生代浮游有孔虫的整体变化。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中部早白垩世地层发育,含植物化石较好,但经系统描述和报道的材料并不多。对固阳城西茜连脑包一带下白垩统的植物化石进行了系统采集,化石采自固阳组灰黑色泥岩以及灰绿色、黄绿色粉砂质泥岩中。在对植物化石进行系统鉴定及描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化石植物的埋藏环境。其中保存于灰黑色泥岩中的植物化石形态较为完整,且泥岩指示弱水动力条件,因而这些化石可能为近原地埋藏;而保存于粉砂质泥岩中的化石保存较为破碎,且粉砂质泥岩表示水动力较强的环境,故这些化石可能经过水流搬运,为异地埋藏。通过以上化石的保存状态及岩性特征,可知茜连脑包一带早白垩世固阳组化石埋藏类型为近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两种,且植物化石指示较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4.
实测描绘了安徽萧县白土镇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地层剖面,对剖面中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磨片,并在偏光显微镜下对磨片进行了系统鉴定,共鉴定出9科16属34种,且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建立了有孔虫化石组合带Tetratax-is-Nodosaria-Palaeotextularia组合带,为晚石炭世晚期(C22)。将研究区内的有孔虫化石组合带与国内不同地区有孔虫化石组合带进行了对比,探讨了石炭纪—早二叠世有孔虫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有孔虫化石对地层划分对比中的作用,认为有孔虫化石对于石炭—二叠纪的地层界线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潘时妹  冯庆来 《地球科学》2021,46(1):136-147
对湖北宜昌地区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幸运阶顶底界线的位置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通过切片法及酸蚀法对61个样品进行系统处理,获得了大量的小壳化石、疑源类化石及其他分类位置未定化石.系统鉴定和描述了23属44种.根据具刺疑源类化石Asteridium和小壳化石Protohertzina sp.的首现位置以及无机碳同位素BA...  相似文献   

6.
在浙东天台晚中新世嵊县组发现大量菱属果实化石。该化石保存完好,特征丰富。由于其种类多、性状冗杂不明显,菱属植物的鉴定与分类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基于菱属果实化石性状特征多、便于测量记录的特点,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数值统计方法对菱属果实进行鉴别、归类,寻找鉴定分类中的指导性性状。首先,利用上述方法对现生菱属果实进行数量分析,取得了较好结果。然后,采用同样方法对菱属果实化石进行研究,认为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对化石种进行有效的鉴定分类,可以成功剔除冗余性状。最后,研究得出果体形状、是否有果冠、果冠是否外翻、顶部形态、肩角生长方向、腰角生长方向、腰角长度、瘤状退化腰角数目等特征是菱属果实化石鉴定的关键性状。基于以上性状,嵊县组菱属果实化石可以分为两个类群。  相似文献   

7.
旺罗  万晓樵 《现代地质》1999,13(3):281-286,T001
在恰布林组硅质岩砾石中获得较丰富的放射虫化石, 共鉴定放射虫化石13 属15 种,放射虫化石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阿普第期, 根据地层上下关系, 将恰布林组的时代限定为早白垩世晚阿普第期。在此基础上, 结合恰布林组岩石组合特征、古水流特征、化石组合特征以及区域构造, 得出恰布林组的物源来自北部的火山弧和早白垩世形成的蛇绿岩混杂岩体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1∶25万麻城幅项目组于2000年在大别山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原中元古代红安(岩)群七角山(岩)组大理岩中发现生物化石碎片(杨金香鉴定)。对部分样品外送作进一步鉴定确认,其中在丰店—高桥一带原红安(岩)群七角山(岩)组大理岩中发现了蓝绿藻类化石(余素玉教授鉴定),其镜下特征为:暗色藻斑点成堆分布,藻管体零星分布,管壁有机质不均匀。藻体属低等蓝绿藻类(图1),在震旦系中常见。在原新元古代震旦纪大理岩中分别发现海百合茎(门口岭)及双壳类化石碎片(袁集)(图2~3)(余素玉教授…  相似文献   

9.
陈晓云 《地球学报》2017,38(2):154-158
根据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杭锦旗一件恐龙不完整头骨新材料的形态学特征,鉴定其为原角龙未定种(Protoceratops sp.),产出地层为下白垩统。这是原角龙属化石在早白垩世地层中的首次报道,也是该类恐龙在鄂尔多斯地区的首次记录。该化石的发现,扩大了原角龙化石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也丰富了鄂尔多斯地区恐龙动物群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质科学的不断深入发展,对轮藻化石的研究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国内一些地区或地层已陆续发现轮藻化石,并有专门报导。但是,轮藻化石个体极小,是一种微体化石,故在岩石薄片中极易被忽视或误认,曾经有人就误认是介壳碎片。基于此,掌握岩石薄片中轮藻化石及其碎片的鉴定特征是很有必要的。 现将近年来在川西中坝地区C_(22)井、川北阆中地区C_(45)井以及我队综合研究队陆相组在川中蓬莱镇地区B_(61)井、合川地区沥鼻峡剖面中的侏罗纪千佛崖、大安寨至马鞍山组的地层中,相继发现的轮藻化石,并结合轮藻化石在岩石薄片中的鉴定特征介绍如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提高烟台市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程度,促进古生物化石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地质遗迹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首先通过对本地区资料收集整理及实际野外勘查,针对化石鉴定结果和化石分布特征,开展综合分析,得出了烟台市元古宙至新生代地层中的化石纵横向分布特征;然后根据化石类型、化石破坏程度、剖面类型、地质环境和工程影响五个因子,制定了相应的化石保护区等级划分体系,将烟台地区29个化石出露点划分为5个重点保护区,6个次重点保护区和17个一般保护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古生物化石分级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青海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象类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依据牙片的釉质层、齿脊频率等特征初步鉴定为猛犸象类化石,并在同一层位发现了钙化树木化石.结合区域地质以及产出猛犸象属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孢粉组合等的简要分析认为,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中国猛犸象属动物的迁徙过程,以及青藏高原晚更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同时,也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植物化石角质层的微细构造特征是植物化石重要的鉴定和分类依据之一,同时也是获取地质历史时期气候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保存有角质层的植物化石,如何更好的获取角质层特征,选择合适的实验技术尤为重要。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即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次氯酸钠浸解法以及硝酸浸解法,对地质时期植物化石角质层的获取方法进行了探索性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砂质泥岩中的植物化石适合用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进行处理;含煤层或者聚煤期泥岩中的植物化石适合用次氯酸钠浸解法进行处理;灰白色泥岩或者含有硅藻土泥岩中的植物化石适合用硝酸浸解法进行处理。本文采用的三种角质层浸解法在角质层研究方面可根据化石材料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也可同时进行三种方法的尝试进而获得最佳实验效果。该研究总结了不同地质时期植物化石角质层对三种实验方法的反应,为研究植物化石的角质层特征提供更加有效的实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抚顺盆地下第三系经系统的采样、分析、鉴定,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特别是首次在耿家街组内发现了大量的孢粉化石,填补了以往的空白,为本区有争议的地层(耿家街组)的时代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将耿家街组的时代定为始新世中晚期,孢粉植物群表明该组沉积时期本区发育了常绿、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森林植被,反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暖温带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5.
陈杰  何月顺  熊凌龙  钟海龙  张朝锋  庞振宇 《地质论评》2023,69(4):2023040001-2023040001
传统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多依赖于古生物学家的经验知识,现有的人工智能识别方法需要大量的化石训练样本才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少量化石图像样本情况下准确识别化石,本文尝试使用残差网络和注意力模块相结合的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小样本的化石鉴定。首先以残差网络作为模型的特征提取模块,并在残差网络的残差块中嵌入CBAM卷积注意力模块,提高模型对于化石纹理特征的关注,以提取更为全面的深层次化石图像特征,再使用小样本度量学习中的原型网络对提取特征进行原型计算,最后通过多轮次迭代训练得出最佳的化石判别模型。使用本文方法与5种经典的小样本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识别准确率最高,在样本数量为1和5的情况下,准确率达到了86.32%和94.21%,对稀缺样本下的化石识别具有更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传统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多依赖于古生物学家的经验知识,现有的人工智能识别方法需要大量的化石训练样本才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少量化石图像样本情况下准确识别化石,笔者等尝试使用残差网络和注意力模块相结合的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小样本的化石鉴定。首先以残差网络作为模型的特征提取模块,并在残差网络的残差块中嵌入CBAM卷积注意力模块,提高模型对于化石纹理特征的关注,以提取更为全面的深层次化石图像特征,再使用小样本度量学习中的原型网络对提取特征进行原型计算,最后通过多轮次迭代训练得出最佳的化石判别模型。使用本文方法与5种经典的小样本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识别准确率最高,在样本数量为1和5的情况下,准确率达到了86.32%和94.21%,对稀缺样本下的化石识别具有更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1980年我队进行地层断代总结时对原测“北石门子—泉脑沟山—旱峡”剖面重新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原划为志留纪中统的泉脑沟山群之灰岩中系统采集了牙形刺样品,在其底部采得腕足类化石,部分层位中采集到了珊瑚化石。牙形刺样品经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分离后,有两个样品含牙形刺,一个样品含鱼牙化石。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倪世钊和新疆石油局赵治信分别对这两个样品所含牙形刺进行了鉴定,他们都认为原剖面31层所含的牙形刺为晚志留世的分子;笔者又根据《祁连山地质志》四卷三分册所列泉脑沟山剖面,对所采珊瑚化石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泉腺沟山群的上部(q_3段)时代应属晚志留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麻阳陆相盆地东缘侏罗纪地层的岩石特征、微体化石、地层层序、生物组合特征以及沉积环境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高了湖南西部侏罗纪地层的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恐龙蛋化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对河南省恐龙蛋化石的分类和命名、恐龙蛋化石在各个沉积盆地中的分布特征以及恐龙蛋化石的新类型进行了扼要综述。从含蛋层的岩性、蛋化石埋藏的古微地貌、蛋化石 在岩层中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及保存形式、恐龙蛋与恐龙骨骼化石和其他生物门类化石的共生以及恐龙蛋化石的芡生组合特征等方面论述了恐龙蛋化石的埋藏特征。对恐龙的生活方式、产蛋方式及生态习性、恐龙蛋化石大量富集的机理及恐龙蛋“挂”在石板下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甘肃宝积山盆地窑街组植物大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经鉴定共有19属50种,结合已有的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化石资料,发现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由27属73种组成.其中,银杏类植物10属30种,真蕨类植物5属26种,松柏类植物5属6种,楔叶类植物3属5种,苏铁类植物2属4种,裸子植物球果和种子化石2属2种.基于当前植物群组成特征,对植物化石埋藏学特性进行分析,确定植物化石主要为原地埋藏或亚原地埋藏,少数属种为异地埋藏,并通过对化石类群古生态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现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初步重建了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落,划分为四个植物群落:岸边湿地楔叶类植物群落、低地蕨类苏铁类植物群落、坡地银杏类植物群落和高地松柏类植物群落.通过对植物群组成特征和植物化石叶相特征的统计分析,并与其他气候带植物群特征进行对比,推断中侏罗世时期甘肃宝积山盆地为温暖潮湿的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