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选取暴雨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海南省为研究区,在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度指数的大小,反映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布的地区差异性,对研究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区划,结果分为5个等级。将灾情数据的空间分布与相应的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结果验证,并提出相应的灾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潍坊市暴雨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潍坊市1984—2007年暴雨洪涝灾情数据,基于GIS技术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确定了灾害综合评价指数,根据灾损率指标与灾害综合评价指数得到潍坊市农业经济损失率评估模型。模型表明灾害综合评价指数与农业经济损失率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842。并对潍坊市一次暴雨洪涝灾害进行评估,验证该模型精度。与实际灾情数据对比,相对误差最小值为15.37%,最大值为21.29%,模拟结果与历史灾情数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湖北气象》2021,40(2)
利用安徽省1961—2016年81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雨量、2006—2016年1 162个地面自动观测站小时雨量、1961—2016年安徽省民政厅灾情和2006—2016年《安徽省气象灾害年鉴》收录的227个暴雨过程灾情数据,采取气候平均、广义极值、概率密度函数、百分位分布等方法,统计暴雨过程的持续天数、区域、范围、平均日降水量和小时雨量对暴雨灾害的影响,划分安徽省暴雨灾害预警等级。结果表明:(1)安徽省暴雨灾害预警等级可分为Ⅳ级(轻度)、Ⅲ级(中度)、Ⅱ级(重度)、Ⅰ级(特重)四个等级;(2)从Ⅳ级到Ⅰ级,暴雨过程的持续天数指标从1—4 d,范围指标根据暴雨区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确定,从Ⅳ级的20%上升至Ⅰ级的80%;(3)根据暴雨过程的区域差异,将安徽分为沿淮淮北、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沿江及江淮之间三个区域,分别建立降水量与暴雨灾情的定量关系,并在每个区域设置相应的平均日降水量和小时雨量指标;(4)利用上述暴雨灾害预警等级,对1981—2018年安徽省致灾的149个暴雨过程进行回代检验,并将其用于2020年6—7月安徽省暴雨灾害预警,暴雨灾害预警发布周期为Ⅳ级(轻度) 0.66~0.82 a、Ⅲ级(中度) 1.15~1.90 a、Ⅱ级(重度) 3.16~3.80 a、Ⅰ级(特重) 9.5~12.6 a,符合安徽暴雨灾情实际,可以为气象部门启动暴雨应急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关中东部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关中东部11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同期暴雨洪涝灾害和经济发展资料,在ARCGIS平台上,从暴雨的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4方面综合分析,形成关中东部暴雨风险灾害区划。结果表明:关中东部孕灾环境的高敏感区主要在秦岭北部渭河支流较多的二华地区和沿黄河的韩城市;韩城和潼关的雨涝致灾危险性最高,蒲城、大荔致灾危险性相对较小;临渭区为高易损区;关中东部的临渭区、大荔、韩城对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最强,其次为蒲城和华县。暴雨洪灾的高风险区在韩城和潼关。暴雨灾害风险区面积相对较小,防灾减灾相对较强,暴雨致灾危险性范围小,但受地形和地貌影响,孕灾环境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闫俊  李兴阳  黄冬梅  戴彤  冯帅 《气象科学》2022,42(6):844-852
根据天津市静海区18个乡镇2009—2018年逐时降水量,以及社会经济、地理地形、水利设施等数据,结合历史受灾信息,分别对静海区的暴雨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及防灾减灾能力进行分析,采用GIS技术和统计方法多因子叠加,综合得出静海地区暴雨灾害风险精细化评估和区划。研究发现,静海区北部区域以及南部中旺镇及其周边风险较高,而静海地区中部的风险较低;暴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致灾因子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较高而防灾减灾能力较低的静海镇和梁头镇及其周边,应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省暴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为研究视角,首先对湖南省气象局暴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研究组抽样调查得到的7 478份问卷数据进行无效问卷剔除,在此基础上,从暴雨预报的准确性、预警发布的及时性、信息发布的频次、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内容的通俗性及防御建议的有效性六个方面,分析公众暴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满意度。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评估各个因素对暴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公众满意度的影响。最后利用所得到的各个路径系数建立暴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模型,代入调查问卷采集到的数据后得到湖南省暴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公众满意度为88.02%。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预评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提出自下而上的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即在三级评估指标体系下,由下级指标综合核算上级指标系数。在第2级指标计算中,风险区划的危险性指数由历史降水量资料推算得出,风险预警则用实况及预报降水量来计算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暴雨敏感性指数综合叠加地形、不透水地表因子及河网密度得出;暴雨积涝的风险暴露因子侧重地均人口密度、地均GDP及重点防汛指标等因子,着重于城市地区人口、经济、防汛重点目标的暴露程度。然后在危险性、敏感性及暴露性指数的基础上叠加得出积涝风险指数。通过对比发现,得到的风险区划结果与2004—2008年北京地区暴雨积涝的历史灾情基本吻合。最后,选用北京2011年“6.23”暴雨作风险预警的实例应用检验及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自下而上的快速风险评估结果与积涝的实际发生情况较为接近,无论是风险变化趋势还是风险区域分布情况均与当天的积涝发生情况基本吻合。即该方法能较为准确、快捷地圈定城市地区各级风险区域,能较好地满足风险评估、区划及风险预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5年四川省逐日降水资料、典型年份各区县暴雨灾情、GDP、人口和耕地面积资料,采用加权求和法建立基于归一化的过程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和过程持续天数的暴雨综合强度指数及等级标准;基于经济损失率、人口受灾率和作物受灾率指标,采用灰色关联法确定灾害严重程度;利用相关分析法分别建立基于暴雨综合强度指数和基于暴雨灰色关联度的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分析了各地不同重现期暴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率。结果表明:暴雨综合强度指数能够较好地揭示不同强度等级暴雨的时频和空间分布特征,暴雨过程造成的损失与暴雨综合强度指数和暴雨灰色关联度均显著相关,两种损失评估模型的拟合与试评估效果均较好,5 a一遇暴雨的经济损失率多在3%以下,50 a一遇暴雨的经济损失率多在3%以上,盆地北部和西部山区在5%以上,局地可达7%~9%。  相似文献   

9.
基于贵州1961—2019年81个站点逐日20—20时、20—次日08时降水数据,分析贵州省59 a的夜间降水、夜间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和地域变化M-K趋势,总结近4a夜间暴雨预警信号发布现状。结果显示:①贵州省夜雨和夜间暴雨现象显著。夜雨率均值高达62%,5—9月夜间暴雨集中,约占全年的84%,6月为高发期。省西南部降水总量高,夜雨比例高,夜间暴雨比重高,是防灾减灾预警服务中的重点关注区域。②近59 a全省整体上夜间降水量减少,但夜间暴雨出现愈加频繁。未来需多关注遵义(道真、桐梓、湄潭)、黔东南和毕节中、西部地区逐渐增加的夜间降水,增强夜间暴雨监测及服务能力。③贵州省暴雨预警信号发布集中在21时—次日04时,22时发布量最大,致灾严重的大暴雨预警(红色级别)信号82%以上出现在夜间(20—次日08时),服务压力很大,完善预警发布机制有利于推进预警信号服务。因此,较之白天,需更加重视贵州山区的夜间暴雨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10.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危险性、敏感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AHP熵权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网格GIS技术,建立宁波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模型,绘制宁波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宁波、北仑、宁海和象山城区以及鄞州中南部、余姚中部和北部具有更高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而慈溪北部、奉化西部、鄞州和北仑东部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相对较低。灾级指数与暴雨洪涝风险指数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821 7,且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  相似文献   

11.
等熵位涡在一次淮河流域大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迪  何艳娜  楚志刚 《气象科学》2016,36(6):732-741
利用NCEP/NCAR 1°×1°逐日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等熵位涡理论对淮河流域2009年9月24—25日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低涡的发生发展与此次暴雨密切相关;315 K等熵位涡高值中心的移动和强度变化很好地反映出中尺度低涡系统的发展变化情况,其移动方向与雨带走向一致,降水落区主要位于等熵位涡高值中心轴线移动方向右侧的强西南气流处,对应于345 K等熵面上干冷空气移动方向前部的暖湿区内;在暴雨发展强盛时期,淮河流域暴雨区上空从对流层高层至低层均存在明显的正等熵位涡平流,干冷空气的侵入使得低涡加强发展,辐合上升运动增强,有利于暴雨的增幅,这是引发此次暴雨过程重要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2.
沙、澧河流域面雨量计算及流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适合沙、澧河流域的面雨量计算方法,分析了沙、澧河流域致洪暴雨特征、规律及底水、面雨量、强降水与洪水的关系,给出了沙、澧河关键站的流量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5~1990年黄河中游地区的降水和洪水资料,分析了致洪暴雨的主要气候特征、容易产和致洪暴雨的地区及暴雨与洪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15年6月1—2日灾害性天气使长江流域沿江省份出现严重灾情,众多水库超限,甚至开闸泄洪,长江支流水位上升。6月1—2日长江流域出现了多个强降水雨团,雨团大多数自西向东移动,有少数雨团停滞在局地发展加强;影响湖北南部地区强降水的致灾雨团为一个,强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突发性明显。仅有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造成湖北南部地区强降水天气的发生,该对流系统生命史10.5 h,对流系统中对流发展极其强盛,回波顶高超过18 km,大于40 d Bz的强回波达到10 km高度,这在长江流域强降水事件中较少见到。  相似文献   

15.
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18年7月5日江淮地区一次局地暴雨过程进行模拟,拟通过真实模拟降水过程降水落区、强度及大值中心等,深入分析此次暴雨及其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耦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加之整层正涡管产生探至对流层顶的强烈上升运动为强降水及落区飑线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显著湿区、西南水汽输送与汇聚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假相当位温等温线在暴雨落区的密集分布提供了热力条件。湿位涡分析中,淮河流域的湿位涡正压部分(MPV1)低层负值、中层正值的形势使低层不稳定能量持续积蓄。湿位涡分析展现了本次江淮暴雨的特殊性:一是不稳定能量积蓄位置较低,二是对流系统发展区的东西两侧均处于相反值区域,在不稳定能量受到两侧稳定能量夹击时,系统发展剧烈,但趋于稳定的时间变快,使系统留存时间缩短;同时由于这样的牵制,系统移动较为缓慢,导致降水中心停留在苏皖一带,解释了本次江淮暴雨来势迅猛、降水集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12016年68月河南省淮河流域64个国家自动观测站逐日2020时日降水量资料、常规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资料等对淮河流域连续性暴雨时间分布特征、影响系统等进行分析和天气分型,结果表明:1)36年淮河流域共发生45次连续性暴雨,2000年的最多,19982008年是高发期,近10年较少,年出现次数无明显减少趋势,存在2~4年和4~6年两个周期;7月连续性暴雨次数最多,6月的最少,旬分布呈正态分布;最长连续时间5天,连续2天的最多。2)影响系统主要有切变线和高低空急流,高空急流在方向转换的过程中,降水有24h左右的减弱期,低空急流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加强,白天减弱。3)连续性暴雨按照500hPa影响系统,分为低槽型、副高边缘型、西北低涡型三类。4)以不同类型的3次典型连续性暴雨为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高度距平场、水汽输送、高低空急流等方面探讨了连续性暴雨的维持成因,3次连续性暴雨的发生与异常的500hPa大气环流、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和持续偏强的水汽输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东津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谢五三  吴蓉  田红  卢燕宇 《气象》2017,43(3):341-347
本文从暴雨致灾机理出发,以东津河流域为例,开展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研究。根据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地理信息资料、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及历史灾情资料等,运用TOPMODEL水文模型并结合统计法确定致洪临界面雨量,利用逐步回归法重建区域站资料序列,基于广义极值分布函数计算出不同重现期的致洪面雨量,根据流域内小时降水雨型分布,将不同重现期致洪面雨量以及叠加堤坝信息的DEM、manning系数等数据代人Flood Area模型进行洪水淹没模拟,得到不同重现期下洪水淹没图,再叠加流域内栅格化的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信息,最终得到不同重现期下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等风险区划图谱。建立的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方法简便可行,区划结果精度高、实用性强,对于面向实时防灾减灾的动态灾害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98年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天气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1998年夏季(6-8月)天气图及部分资料的分析,对引起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大到暴雨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发生、发展是在一定环流形势下中低层中尺度系统活动频繁而造成的。还提出了1998年夏洪峰降水的两种环流模型,即副高西进低槽东移型和副高稳定且切变线上有西南涡活动型。并指出:当这两类暴雨环流型出现越频繁,暴雨出现次数越多时,长江流域易涝;反之,则长江流域易旱。  相似文献   

19.
推导出了一个新的锋区横切环流(Y-P平面上)流函数诊断方程,分析了诊断方程中强迫函数的物理意义及作用,并用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HUBEX)所取得的加密观测资料进行了验证。基于这个诊断方程设计出能描述锋区垂直环流特征的二维空间剖面综合分析图,总结出与锋区强暴雨发生有关的三类垂直环流概念模型,对江淮地区汛期暴雨预报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故乡河流域一次暴雨洪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8月13日,位于天山东部喀尔里克山南侧故乡河流域的白吉水文站,发生了1956年建站至2005年最大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高达124m3/s。该次暴雨强度大、历时短、面积小,造成的洪水暴涨陡落,峰型高而尖瘦,洪水过程持续约4h。文中对流域特点、天气学特征、水情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