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可容空间(A)与沉积供给(S)比值的测井响应特征,结合沉积特征、沉积微相以及旋回对称性的变化,利用测井曲线叠加样式,确定短期基准面旋回测井响应特征和体系域内沉积物体积分配。研究结果表明,白音查干凹陷腾格尔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型)以及向上“变深”再“变浅”的对称型(C型)3种主要类型。再依据低可容空间和高可容空间特点,将A型划分为A1和A2两种类型;将B型划分为B1和B2;依据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的对称性,将C型划分为完全-近完全对称型(C1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2型)以及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等7种次级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测井和岩芯资料对R国K气田PF组地层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从中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进一步分析短期旋回层序结构,划分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对称型3种基本结构类型,还细分出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近完全一完全对称型和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5种亚类型。并总结出海相三角洲短期旋回层序的沉积序列、叠加样式和分布模式.为PF组进一步的精细地质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运用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 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 型)、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C型)等三种基本结构类型,再根据可容纳空间大小和上下两个半旋回的厚度进一步划分为七个亚类型:即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的对称型(A1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2型),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1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2型),完全-近完全对称型(C1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2型),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文中详细讨论了每个基本类型和亚类型的沉积背景、叠加样式、岩性组成和沉积动力学过程,并指出有利储集砂体在每种类型中的发育部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变化规律和分布模式,指出从陆地向湖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类型具有从A1型!A2型!C2型!C1型!C3型!B1型!B2型的变化规律,并简述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对华池油田长3油层组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将其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与对称型3种基本层序类型和更多的亚类型。运用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对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等时对比,并建立等时地层格架。最后建立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研究了黄骅坳陷新近系馆陶组Ⅲ段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识别出1个长期、两个中期和若干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其中短期、中期旋回都可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对称型两类。深入探讨了不同结构类型和充填样式的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认为储集砂体主要发育于长期及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  相似文献   

6.
百色盆地百岗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地表露头、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和地震剖面以及ESR测年数据的综合分析,在百色盆地百岗组内识别出4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并研究了各级别层序界面的特征。根据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积识别标志,在百岗组内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超长期4种类型的基准面旋回序,具体划分为1个超长期、8个长期、2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指出由Ⅴ级层序界面控制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按结构类型的不同划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对称型等3种类型,由Ⅳ级层序界面控制的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与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类型相似。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垂向序列、岩性岩相组合、结构类型及叠加样式等特征;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确定有利储层发育部位、砂体分布规律及油层和小层砂体精细对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鱼卡煤田大煤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地震、测井、岩芯和煤质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煤田中下侏罗统大煤沟组地层河湖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从中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及对称型3种短期基准面旋回基本结构类型。依据等时地层对比法则进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联井对比,建立了大煤沟组的等时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了煤层对比,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通过岩心和测井曲线分析,对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核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砂体成因进行了研究,识别出了3 种类型7 种亚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3种类型分别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型)和对称型(C型);依据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类型及其叠加样式,7种亚类型分别对应削截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加式河口坝砂体、河口坝-远砂坝组合砂体、河上坝砂体(C1)、河上坝砂体(C2)和坝上河砂体.研究表明,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通量比值(A/S)控制着不同成因砂体的分布.建立了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砂体的成因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综合运用地震、测录井、岩芯等资料,对马海东构造带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研究区共识别出不同规模的层序界面共6种类型,包括角度不整合、大规模冲刷面、中等规模冲刷面、小型河道下切面、地层样式转换面和沉积环境转换面。在层序界面识别的基础上,将目的层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3)和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SSC1-SSC12),其中MSC2发育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1)旋回结构,MSC1、MSC3发育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2)旋回结构。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等时对比格架,探讨了各中期层序沉积微相特征和砂体展布规律,结果表明,MSC2中期旋回内发育辫状河道心滩沉积微相,沉积物以砂砾岩、含砾粗砂岩、中细砂岩为主,砂体垂向厚层叠置,横向广泛连通,为研究区最为有利砂体发育层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心、录井、测井、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综合研究,识别出惠州凹陷珠海组发育海相三角洲沉积相类型。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综合测井、地震和岩芯资料对惠州凹陷古近系珠海组地层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从中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 进一步分析短期旋回层序结构, 划分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对称型3 种基本结构类型。依据等时地层对比法则并利用地震资料约束进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联井对比,建立了珠海组的等时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了单砂体的对比,最后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储层的时空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德阳须家河组四段沉积相特征和砂体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以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其砂体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辫状分流河道(含砾)中—粗粒砂岩夹少量碎屑流沉积砾岩。须家河组四段可划分为1个长期、3个中期和1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主要砂体合并为6套砂组。各砂组分布与由基准面变化引起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量比值密切相关:低位体系域沉积期,基准面上升缓慢,沉积物供给(远)大于可容纳空间,沉积作用以主动进积为主,砂体不断向湖盆方向推进;湖侵体系域沉积期,基准面快速上升,沉积物供给量逐渐减少而(远)小于可容纳空间,沉积作用由进积逐渐转入加积和退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基准面由缓慢上升逐渐进入到快速下降,可容纳空间由缓慢增加突变为迅速减小,而沉积物供给由小于或略等于可容纳空间逐渐变为(远)大于可容纳空间,沉积作用由弱进积、加积迅速变为强迫进积。  相似文献   

12.
长武地区延长组78、油组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5种类型,各种类型砂体的成因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量之间变化关系的影响。在基准面上升过程中,可容纳空间/沉积物补给量的比值对砂体成因特征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小于l时,以截削式河道砂体为主;大于1时,则为完整式河道砂岩。在基准面下降过程中,可容纳空间/沉积物补给量小于l时,以孤立式河口坝砂体为主;大于1时,则以远砂坝砂体为主;在水下坡折带沉积区,则为复合式坝砂体。基准面升降过程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规律性变化,影响着不同成因的砂体类型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新近系馆陶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新近系馆陶组是该凹陷的重要勘探层段。馆陶组以辫状河沉积为主,中段发育曲流河沉积。其油气勘探的首要问题是优质储集砂体的精确对比及有利盖层分布预测。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及录井和测井资料,对馆陶组的层序地层样式、沉积特征和储盖组合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层具有两种短期旋回和四个中期旋回。在两种短期旋回中,一种是低可容纳空间的非对称旋回,另一种是高可容纳空间的对称旋回。四个中期旋回中,两个以上升半旋回为主体(MSC1、MSC2),一个是对称旋回(MSC3),一个以下降半旋回为主体(MSC4)。短、中期旋回均以非对称旋回为主。该地层的长期基准面具有缓慢上升而后快速下降的特点。从MSC1到MSC4旋回,沉积相呈现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辫状河相组合的演化过程。自北向南,各中期旋回的可容纳空间增大,沉积主体由砾质河道渐变为砂质河道。由于受基准面中期旋回格架控制,南堡凹陷馆陶组发育上、中、下三套储盖组合。上部储盖组合,因其储、盖层条件最好,应是馆陶组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14.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结合探井及密井网开发井资料,在朝阳沟油田朝1-朝气3区块扶余油层识别出向上"变深"、向上"变浅"、对称型及其不同可容纳空间条件下的7类共4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并以沉积动力学观点详细剖析了其成因及特征.按照短期基准面旋回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组合了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并结合区域标志层识别出2个长期基准面半旋回,进而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本区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砂体总体不发育;在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发育的河流相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均较大,砂地比高,含油性好,且随长期基准面的上升逐渐变为三角洲、滨浅湖环境,砂体及含油性等逐渐变差.在各中期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附近砂体发育程度及其含油性在整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中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15.
百色盆地那读组层序分析与生储盖组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彭军  郑荣才  陈景山 《沉积学报》2002,20(1):106-111
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识别出 4类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的层序界面基础上,将百色盆地那读组划分为 1个超长期、5个长期和 1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并详细地讨论了层序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指出生储盖组合特征与长期基准面旋回关系最为密切,有利储层发育位置主要出现在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和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转换面附近则是烃源岩和盖层的发育位置;各长期旋回层序的生储盖组合具不同特征,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幅度、频率及其所影响的相组合、可容纳空间和A/S值变化控制;按生储盖组合在垂向和纵向上的配置关系,可划分为上生下储、下生上储、侧向运移等 3种基本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