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降水、气温和径流观测资料,对天山南、北坡的代表性河流——开都河与乌鲁木齐河上游山区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山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假定不同的气候情景组合,就两条河流出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近40余年,两条河流山区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及径流总体上均呈波动状上升态势。一方面径流与降水、气温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山区径流对降水、气温变化的响应的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即乌鲁木齐河出山径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程度明显强于开都河,而开都河出山径流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要高于乌鲁木齐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河年最大洪峰流量实测资料与历史洪水资料的分析,选定了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三参数对数正态分布,Gumbel分布,Pearson-Ⅲ型分布和对数Pearson-Ⅲ型分布等6种线型,利用极大似然法对各种分布函数的参数进行了最优估计。  相似文献   

3.
史军  徐家良  谈建国  刘坚刚 《地理科学》2015,35(9):1191-1197
基于上海气象站历史风速观测资料,采用极值I型和皮尔逊III型分布估算了上海市不同重现期最大风速的时间变化以及各区(县)不同重现期最大和极大风速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901~2011年,上海市10、30、50和100 a重现期的最大风速分别为21.0、24.9、26.7和29.2 m/s。1974~2011年期间,上海各区(县)10 m高度10、30、50和100 a重现期的最大风速都是以南部沿海地区南汇或金山最大,分别为19.0、21.4、22.6和24.1 m/s;各重现期极大风速也是以南汇或金山最大,分别为32.3、36.4、38.4和41.0 m/s。中心城区各重现期的最大和极大风速都最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上海气象站历史风速观测资料,采用极值I型和皮尔逊III型分布估算了上海市不同重现期最大风速的时间变化以及各区(县)不同重现期最大和极大风速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901~2011年,上海市10、30、50和100 a重现期的最大风速分别为21.0、24.9、26.7和29.2 m/s。1974~2011年期间,上海各区(县)10 m高度10、30、50和100 a重现期的最大风速都是以南部沿海地区南汇或金山最大,分别为19.0、21.4、22.6和24.1 m/s;各重现期极大风速也是以南汇或金山最大,分别为32.3、36.4、38.4和41.0 m/s。中心城区各重现期的最大和极大风速都最小。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河春季径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利用30余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乌鲁木齐河春季径流的形成、时空分布,长期变化趋势和春季洪水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径流量多年平均为2.438×10~7m~3,仅占年径流的10.3%,且年际变幅大于年径流的变幅;自60年代至1990年初,春季水量呈递增趋势。并预计乌鲁木齐河的春季水量从近期到本世纪末,可能在前期呈上升趋势,后期基本呈下降趋势,整个春季水量的变幅将增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经验模型的长江口南支上段压咸临界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区域盐水入侵,威胁三角洲地区城市淡水资源取用及生态环境安全,合理确定压咸临界径流流量,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流域水库群的调度模式。以长江口南支为例,利用2009-2014年期间60余个潮周期氯度资料,综合分析多种盐度预测经验模型的有效性,确定了抑制咸潮入侵的临界径流流量。结果表明:① 咸潮入侵强度随径流与潮差组合而不同,长江口径流流量小于30000 m 3/s时可发生盐度超标现象,69%的盐度超标天数发生在流量小于15000 m 3/s时期,当径流量小于12000 m 3/s时盐度超标几率达65%;② 盐度与潮差之间为指数型曲线关系,潮差总体呈半月周期变化,根据潮差累积频率分布得到平均意义上“连续10 d盐度超标”临界条件对应的青龙港潮差约为2.7 m,由此推算得到临界大通流量略大于11000 m 3/s;③ 采用多种盐度预测经验模型进行计算,避免连续10 d盐度超标对应的临界径流流量区间为11000~12000 m 3/s,平均阈值取为11500 m 3/s;④ 在三峡及上游梯级水库联合运行后,2008-2015年长江入海最低径流流量有所增加,但仍低于压咸潮临界阈值,建议优化水库调度模式,控制长江入海径流最低流量在11500 m 3/s以上。  相似文献   

7.
多源径流数据是理解地表水资源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的基础,径流数据的比较和筛选是其应用和推广的前提,但中国范围内的径流数据比较研究仍相对缺乏。本研究在中国九大流域片,选取控制范围不重叠、1961—2014年天然径流资料连续的82个水文站,从多年平均径流量和径流变化趋势两个方面,评价了CMIP6地球系统模式、ISIMIP3a全球水文模型、基于陆面模型的GLDAS和CNRD、基于机器学习的GRUN等四类33套径流数据集的质量。研究表明:(1)百分比偏差的评价结果显示,经过偏差校正的CMIP6、ISIMIP3a、GLDAS、GRUN、CNRD均能较好模拟大部分流域的平均径流;综合标准差、均方根误差、皮尔逊相关系数3个评价角度的泰勒图分析结果显示,CNRD在松辽河流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流域,西北、西南诸河流域表现最优,偏差校正后的CMIP6和GLDAS多模型平均结果在黄淮海流域表现最优。(2)多源径流数据对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模拟普遍较好,而对年径流变化趋势的模拟结果较差,特别是CMIP6和GRUN严重低估了径流趋势,约10个流域的趋势模拟结果与天然径流资料的趋势相反。(3)多源径流数据在相对干旱...  相似文献   

8.
沙漠与城市气溶胶散射系数变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艳梅  何清  刘新春  王舒  高磊 《中国沙漠》2014,34(5):1363-1368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和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承担的乌鲁木齐大气成分观测站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单波段积分浊度计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沙漠(塔中)和城市(乌鲁木齐)两种不同下垫面地区的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1)散射系数小时平均值:塔中地区变化范围在39.6~8 442.8 Mm-1,平均值318.4 Mm-1;乌鲁木齐变化范围在28.9~6 590.0 Mm-1,平均值451.5 Mm-1;乌鲁木齐小时平均值在1 000 Mm-1以上的高值区间大于塔中地区。(2)散射系数日变化:塔中呈现单峰变化,其中最大值387.0 Mm-1出现于凌晨02:00,最小值276.4 Mm-1出现于午后的17:00;乌鲁木齐呈现三锋变化,3个峰值分别出现于09:00、14:00、22:00,与塔中地区存在明显差异。(3)散射系数月均值变化:塔中的月平均值最大是4月,为500.2 Mm-1,最小是2月,为145.9 Mm-1;乌鲁木齐月均值最大在2月,为1 086.3 Mm-1,最小值在7月,为101.1 Mm-1,两地区月均值变化整体呈现相反的现象。(4)散射系数季节变化:塔中地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乌鲁木齐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9.
贡嘎山东坡不同流域河川径流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玉香  王根绪 《山地学报》2008,26(2):196-204
选取贡嘎山东坡海螺沟流域冰川河和森林区不同尺度3条沟,结合最近10余年的径流和相应的降水、温度等资料,运用径流分割、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相邻的冰川区和森林区河川径流组分、年内分配、年际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螺沟冰川河是冰川融水(50.1%)、地下水(27.9%)、降水(18.2%)混合型补给的河流,6.9月径流组分主要是冰川径流(62.3%)和降雨径流(22.7%),枯季径流主要成分是地下水(67.9%)和融雪径流(22.55%),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为0.76;森林区河沟枯季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湿季以降水补给为主,黄崩溜沟和马道沟年内分配差异较大,不均匀系数分别为0.90、1.11,观景台沟年内径流过程较稳定,不均匀系数为0.70.最近10余年来,冰川河的年径流量呈单调上升趋势,年递增率为0.93 m3/s,其中夏季径流量增幅最为明显,冬春季节气温的升高、春秋季降水量的增加以及全年水面蒸发量的显著减少可能是其径流变化的原因.森林区观景台沟径流量多年变化不显著,变差系数为0.09,年递增率为-0.004 m3/s,夏季径流减少幅度最大,降水量的减少是主导因素,该沟雨季径流量的波动变化控制着年径流量多年变化.森林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小于冰川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研究西北干旱区高山河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新疆乌鲁木齐河上游汇水区构建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Sufi-2算法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敏感性分析以及不确定性分析,对乌鲁木齐河英雄桥水文站以上2000-2011年日径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河岸调蓄的基流α因子、土壤饱和导水率、地下水的时间延迟、气温降水垂直变率以及相关融雪参数比较敏感。(2)模型模拟结果与观测流量过程线拟合程度较好,日值模拟结果Ens>0.75,PBIAS介于±25%,R2达到0.8以上。(3)较高的P-factor及较低的R-factor显示模型不确定性较小。总体来说,SWAT模型在乌鲁木齐河上游区的适用性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