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滇西兰坪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滇西兰坪盆地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历史过程,由洋盆→洋陆转换→陆内盆地→盆山转换等过程。根据盆地充填和造山带特征,讨论兰坪盆地的演化历史及盆山对应关系。通过对兰坪盆地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可将兰坪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兰坪地块形成阶段;陆内盆地演化阶段;盆山转换及推覆构造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2.
从前陆盆地充填地层分析盆山耦合关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根据前陆盆地充填地层分析盆地和造山带的耦合关系,研究区域包括四川中生代前陆盆地和鄂尔多斯中生代前陆盆地。研究表明,前陆盆地和造山带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前陆盆地充填沉积物特征是造山带形成演化和盆地沉降的响应。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以及地层不整合盆地方向的迁移反映了造山带向前陆不断隆升的演化过程,前陆盆地沉积物的岩石学特征反映了双物源供给和造山带的剥蚀。层序地层的体系域构成和地层堆积方式主要受控于前陆盆地沉降速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云南兰坪盆地三叠纪沉积作用与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岩石沉积类型、物源供给、成因机制和沉积序列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 ,将兰坪盆地三叠系划分为陆相火山泥石流、河流相、三角洲相、潮坪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台地相和深水盆地相7种主要沉积类型。通过对沉积相的详细分析 ,恢复其古地理格架和面貌 ,探讨岩相古地理的变迁历史 ,从而表明三叠纪早期到晚期 ,其古地理经历了陆相环境→碎屑海盆→碳酸盐海盆到碎屑海盆的转换 ,即两次海侵 海退旋回。早期的海域分布范围较小 ,晚期的海域分布范围较宽 ,并成为统一的海盆。  相似文献   

4.
根据北票 (金-羊 )盆地中生界砂岩碎屑组分分析,综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盆地沉积充填序列及砾岩特征,对盆地中生代物源及构造演化进行了示踪 :晚三叠世为盆地构造活化的起始阶段,盆地物源应主要来自周缘隆升蚀源区的前中生代碎屑沉积物;早侏罗世辽西地区发生了明显的差异升降,北票 (金-羊 )盆地相对伸展陷落,盆地范围有所扩大;晚侏罗世北西-南东向逆冲推覆作用成为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北票 (金-羊 )盆地具有明显前陆盆地特征,盆地西缘太古代变质岩系出露剥蚀而成为盆地的主要物源之一;早白垩世辽西地区发生构造反转,北票 (金-羊 )盆地相对萎缩。Dickinson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于辽西地区。  相似文献   

5.
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陆源碎屑成分及其构造属性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陈刚 《沉积学报》1999,17(3):409-413
运用区域沉积-构造背景分析与陆源碎屑成分判别构造环境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对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Dickinson等陆源碎屑成分与构造环境关系判别标准和图版,统计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陆源碎屑成分特征及其与盆地构造属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前陆盆地的性质,但又不同于典型的前陆盆地,称之为类前陆盆地似乎更能反映盆地的实际。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柴北缘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实验分析,根据地质剖面中发育的岩石组合类型、沉积构造等特征,对研究区早奥陶世台地斜坡盆地相沉积体系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研究区早古生代持续的海平面上升、柴北缘洋陆俯冲及陆弧碰撞是控制该时期盆山格局及沉积充填演化的重要因素。柴北缘早奥陶世台地边缘颗粒滩相发育在多泉山组中下部,岩性以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以及泥晶灰岩为特征。而研究区斜坡相深水物质主要是由重力流搬运的碳酸盐岩再沉积物组成,共识别出包括细粒沉降微晶泥、滑塌角砾岩、颗粒流、瘤状灰岩、碎屑流以及浊积岩等不同类型的斜坡异地沉积物。研究区盆地相处于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岛弧碎屑岩沉积体系两大沉积体系的转换位置。受到柴北缘洋陆俯冲及陆弧碰撞等影响,隆升的陆壳基底及大陆岛弧物质向盆地提供大量碎屑物质,因此在靠近岛弧边缘地区发育了砂质碎屑流、浊流等重力流沉积体系下的弧后盆地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7.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作用形成了以西藏-喜马拉雅造山带为主体的正向碰撞带和以"三江"造山带为主体的斜向碰撞带,二者之间的现代分界线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剑川盆地是目前已确定的、位于斜向碰撞带最南端的始新世盆地。通过对盆地西缘4条剖面的详细沉积学研究,发现盆地充填过程分为2个阶段。钾质-超钾质火山活动(37~34 Ma)之前的充填物源自盆地西南侧,由冲积扇扇根、扇中亚相逐渐转变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火山活动之后的充填物源自盆地北西侧,形成冲积扇扇根、扇中亚相。结合盆地充填期间西侧基底构造变形特点,认为剑川盆地为始新世前陆盆地。始新世期间,剑川盆地与藏东、藏北诸多始新世前陆盆地一样,可能属于正向碰撞带的一部分,其与斜向碰撞带之间的界线位于剑川盆地以南。由于印度地块持续向北迁移,挤入到欧亚大陆内部,导致斜向碰撞带逐渐向北生长。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因大面积富砂成藏而越来越受关注.通过研究沉积充填特征、砂岩碎屑组分、火山沉积物与造山带的关系,认为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与兴蒙造山带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盆-山系统.6个超层序的沉积体系展布和层序结构反映了陆表海向陆内坳陷盆地的转化,砂岩组分的Dickinson投点图表明盆地充填物来自北缘再旋回造山...  相似文献   

9.
《地学前缘》2017,(5):350-367
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构造-沉积环境经历了快速而剧烈的变化,恢复该时期盆地原型有助于揭示盆地充填演化和盆山耦合。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将盆地充填与周缘构造演化相结合,由点→线→面进行分析,恢复了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不同时期(以组为单位)的构造-沉积环境,并建立了相应的盆地充填演化和盆山耦合样式。吐木休克组沉积期,塔里木盆地西部发育淹没台地-深水台盆沉积体系,巴楚—塔中和塘南为暴露剥蚀区;良里塔格组沉积期,盆地西部发育开阔台地-深水台盆沉积体系,其中玉北东部—塘古巴斯碳酸盐岩台盆反转为浊流盆地;桑塔木组沉积期,盆地西部发育混积陆棚-浊流盆地沉积体系,仅在柯坪发育欠补偿沉积;铁热克阿瓦提组沉积期,盆地西部广大地区为暴露剥蚀区,并发育碎屑滨岸-陆棚沉积体系。吐木休克组-桑塔木组沉积期,塔里木盆地东部持续发育深水浊流沉积体系;铁热克阿瓦提组沉积期,演变为碎屑陆棚沉积体系。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在东西分异的台-盆格局基础上叠加了南北分异的隆-坳格局:吐木休克组沉积期,盆地西部差异升降显著,南北向隆-坳相间的格局初步形成;良里塔格组-桑塔木组沉积期,盆地发生整体的沉降与充填,沉积格局由西厚东薄反转为东厚西薄;铁热克阿瓦提组沉积期,盆地南部和北部发生强烈隆升,古地理格局具南北陆中间海的特征,南北向隆-坳相间的格局定型。在塔里木地块与南部岛弧耦合作用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大量陆源碎屑的注入和盆内差异升降作用使得晚奥陶世构造-沉积环境发生了快速变迁。奥陶纪末,在南北双向挤压背景下,大规模的海退和盆内物源区的出现使得塔里木盆地结束了震旦纪以来碳酸盐岩大面积发育的历史,标志着盆地演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泥盆系包括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上泥盆统沙流水组。老君山组广泛分布在古祁连山的山前和山间盆地,主要为冲积扇粗碎屑沉积。碎屑岩中的碎屑组分和地球化学特征直接反映物源区和沉积盆地的构造环境。民乐二道沟口老君山组的碎屑岩化学组分特征指标为:K2O/Na2O值为0.13~8.13,Al2O3/ SiO2值为0.15~0.28,LREE/HREE值为3.49~8.71,Eu/Eu*值为0.63~0.91,(Gd/Yb)N值为1.13~1.56,化学蚀变常数(CIA)为50~87。各项化学参数分布范围较广泛,结合多种物源判别图分析可以知道:该套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南侧造山带并接受了盆地北侧的大陆区碎屑来源,具有前陆盆地的二元物源特征;早—中泥盆世北祁连处于前陆盆地晚期磨拉石阶段。  相似文献   

11.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牟传龙  王剑 《矿物岩石》1999,19(3):30-36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与金沙江洋的俯消减及洋陆转换过程密切相关,记录了其盆-山转换过程,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时期,由于金沙江洋的俯冲消减,形成了金沙江弧-盆系的空间配置,兰坪地区成为弧后盆地,早中三叠世,金沙江弧-盆系及东西两侧的昌都-兰坪陆块和中咱-中甸陆块的构造沉积式样发生大的转米,开始了兰坪中新生代盆-山转换历史,由于弧陆碰撞作用,使得兰坪分国地由弧后盆地转化成弧后前陆舅地,盆地中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study of stratigraphy and fossils, the Early Permian ocean in eastern Kunlun is recognized as a kind of reef-island ocean, in which there exist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sediment, including patch carbonate platform, reef fades, transitional facies and deep basin sediment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total contents of REEs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to deep basin facies. Meanwhile, sediments of different facies have different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different Ce anomalies. Most of the sediments of patch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or reef fa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ly negative Ce anomalies or moderately negative Ce anomalies (Ce/Ce*=0.33 to 0.55), and medium or thin-bedded limestones of transitional facies by moderately negative Ce anomalies (Ce/Ce*=0.49 to 0.60). However, sediments of deep basin facies show weak or no negative Ce anomalies (Ce/Ce*=0.69 to 1.47), among which the value of Ce/Ce* in the radiolarian chert is 1.47.  相似文献   

13.
研究白垩纪祁连山构造隆升过程对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民和盆地连续出露的河口群沉积物较好地记录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河口群从下向上由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滨湖、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7个沉积相体系组成;综合分析沉积相时空演化、砾石成分及古水流方向统计和岩石磁化率测量,揭示出早白垩世祁连山经历了3期隆升过程:早期(约143~123Ma)快速强烈隆升阶段,此时祁连山东段开始逐渐断陷下沉,盆地沉积了冲积扇至滨浅湖相沉积体系的砾岩、砂岩和泥岩,岩石磁化率值总体偏低,隆升速度较快;中期(约123~113Ma)稳定隆升阶段,湖盆面积达到最大,沉积物以半深湖相泥岩为主,磁化率值总体偏高,隆升速度较慢;晚期快速隆升阶段,约从113Ma开始,祁连山隆升速度加快,湖盆萎缩,沉积了以三角洲相为主的泥岩和砂岩,磁化率值总体偏低,直至109Ma以后,盆地回返,祁连山地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4.
若尔盖-松潘盆地中、上三叠统沉积剖面研究表明以陆相沉积为主,只在东北部青山峪有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盆地北部出现河流、浅湖相沉积,中部以浅湖相沉积为主,局部出现深湖相沉积,南部主要为深湖相沉积。中、上三叠统地层的变形构造以冲褶席(duplex)构造为特点,表现出从北向南应变强度减弱。深部构造反映了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大陆壳基底之上,叠覆在扬子板块北缘的前陆褶皱冲断带上。大地构造位置、沉积相与构造特点,共同说明若尔盖-松潘盆地是三叠纪碰撞造山作用时期扬子板块北部北缘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台区古近纪—新近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地台区古近系—新近系在渤海湾盆地非常发育,在南华北地区也有较大厚度,而在鄂尔多斯盆地则不甚发育,仅在西北部有少量沉积。渤海湾盆地古近纪以断陷型沉积为主,主要为滨浅湖相沉积,物源来自多个方向,如北部的燕山褶皱带、西部的太行山隆起、南部的鲁西隆起、东部的辽东隆起区以及盆地内部的沧县隆起和埕宁隆起等。南华北地区古近纪发育大小不一多个沉积中心,以河流相沉积为主;鄂尔多斯盆地古近纪仅在西北部出现沉积,发育河流相,缺失古新统—始新统沉积。新近系沉积区主要位于渤海湾盆地、南华北地区以及鄂尔多斯盆地外围的地堑中,主要为河流相和滨浅湖相沉积。新近纪早期渤海湾盆地大面积隆升,导致湖盆收缩,部分地区遭受剥蚀夷平,中晚期盆地整体形成统一坳陷,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局部发育滨浅湖相;南华北地区进入裂谷期后坳陷发育阶段,大面积接受沉积,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华北地台区西部沿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形成了一套以河流相与滨浅湖相为主的山前盆地沉积。华北地台区古近纪—新近纪油气的有利勘探区域为渤海湾盆地。  相似文献   

16.
南秦岭横丹浊积岩系是一套巨厚的浊流沉积,以向南或南东倾的单斜构造产出。由下而上,该沉积层序包括深水盆地、深水浊积扇和斜坡水道3个相序。相应地,沉积物粒度变粗,厚度变大,火山质组分含量增加,凝灰层大量发育,表明横丹浊积岩系为活动型浊积岩;其古水流方向为NNW—NNE向,物源区为南侧的碧口火山岩系。另外,横丹浊积岩系内还见石英岩、重结晶大理岩成分的砾石,说明其物源还包括被动陆缘环境的沉积物。相序、组构、沉积特征和物源区综合分析表明,横丹浊积岩系为弧前盆地充填物。构筑这一弧前盆地的动力学机制是洋壳板块向南俯冲于扬子板块被动陆缘之下,时代可能晚于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7.
根据岩石学、古生态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序列,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系统研究,本文论述了浙江江山地区奥陶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的演变规律,并对本区东侧华夏古陆的存在和加里东运动的作用方式、活动时间提出了可信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张万良 《铀矿地质》2002,18(3):144-149
查干德勒苏地区位于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东部,早白垩世在伸展构造体制下于断陷盆地内形成了厚度约1000m的巴音戈壁组碎屑岩系地层,该层位是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可划分为3个岩性段,下段为洪(冲)积相,水下扇相和扇三角液相沉积,中段段为浅湖相-半深湖相-较深湖相沉积,上段为滨浅湖或三角液相沉积,巴音戈壁组从下往上由洪(冲)积相,水下扇相,扇三角液相到浅湖较深湖相又到滨浅湖,三角液相的相序结合,反映湖盆水体从浅到深又变浅的演化过程,巴音戈壁组构成三级层序发育完整的低位,湖浸和高位体系域,中还对砂质岩的渗透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三角洲相,滨浅湖相砂质岩对形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9.
晋中盆地是位于汾渭地堑系中部的新生代陆内断陷沉积盆地,研究晋中盆地第四纪的沉积序列对于进一步认识该盆地区域构造和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晋中盆地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研究揭示晋中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及演化,通过构造岩相学方法,对晋中盆地地表和钻孔内第四纪沉积物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晋中盆地清徐地区地表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为盆地内部沱阳组河床相和河漫滩相-盆地边缘汾河组河流相—盆山过渡带峙峪组河流相、汾河组冲积扇相及马兰组风积相-基岩山地(盆地外围)二叠系浅海相。钻孔岩芯内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为下更新统浅湖相和滨湖相—中更新统浅湖相和河流相—上更新统河流相和冲积扇相—全新统冲积扇相。研究认为晋中新生代陆内断陷盆地内沉积序列和演化结构为早更新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中更新世萎缩湖泊环境—晚更新世强烈萎缩的湖泊和河流环境—全新世再度沉降的陆相湖盆;陆相湖盆从中心向山地沉积环境分带为湖泊沉积环境—河流和湖泊沉积环境—冲积扇沉积环境(盆地边缘出山口区)。盆山过渡带地区上更新世沉积物错位现象与同沉积活动断裂有关,断裂活动性揭示了晋中盆地阶梯式断陷成盆的动力学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和晋中盆地区域构造研究提供了新证据,也为太原市城市群建设中工程场址的选择提了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湘中-南地区二叠系沉积相的分异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柳祖汉 《地质科学》2005,40(4):510-517
二叠纪湘中南区出现了明显的沉积相分异。相分异受多种因素控制:古陆和水下古隆起的存在影响了原始基底地形和陆源碎屑的分布,从而导致了沉积差异;沉积物厚度和性质的差异形成同沉积断层;沉积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综合导致沉积基底的地势差异;沉积基底的地势差异和同沉积断层又进一步产生沉积物性质和厚度的分异;而这一切又和盆地的演化密切相关。沉积相分异是伴随盆地的演化发生的,其实质是克拉通内盆地演化与造山过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