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李强 《地震工程学报》2000,22(4):419-423,435
地震活动加速模型是在岩石断裂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坚实的物理基础。运用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对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和预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运用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对华东地区及长南带地震活动进行的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该地区本次地震活动期将在2016年左右结束,现在至2016年还将发生总能量相当于7.7级的地震,加速模型中表征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参数α取0.4能适合于华东地区和长南带。  相似文献   

2.
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文政  马丽 《地震学报》1999,21(1):32-41
运用岩石破裂的亚临界扩展理论,推导出区域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的基本公式.我们把中国板内的3个地震块体:华北亚板块、川滇块体和新疆亚板块按地震活动性及构造条件的差异分为7个研究区域,使用Sornette和Sammis的改进公式,分别对每个区域进行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分析.对于已经发生过的区域强震,模型能给出与实际强震较接近的震级与发震时间,表明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同样能适用于板内的地震活动.文中给出了地震活动加速模型预测的山西地震带、鄂尔多斯地震带、博乐——托克逊地震带和阿因柯——乌恰地震带未来强震可能的发生时间和震级.在同一亚板块内或块体中,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期在时间上较为相似.加速模型中参数可以用来表征区域地震活动强度,对于中国大陆,一般为0.4.对于台湾地震带和一些构造活动复杂的地震带,地震活动加速模型目前尚不能预测未来强震的震级和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3.
2003年12月至2004年8月,宁夏吴忠、灵武地区出现了一次地震活动增强过程,与已有震例震前的地震活动增强过程非常相似,因此导致了一次地震短临预测,但此次地震预测后来证实为虚报。从经验预报的角度来看此次地震短临预测的依据是充分的。但利用地震活动加速模型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活动过程能量释放随时间的加速程度不够,不足以导致一次Ms5.0以上地震的发生。因此认为,现阶段地震预报应结合物理预测方法来进行,以克服经验预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随机AMR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在几次强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丽凤  马丽  陈时军 《地震学报》2004,26(2):162-173
通过模拟强震前累积应变能释放具有加速特征地震目录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随机AMR模型参数估计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AIC(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a)准则,分别对中国和新西兰几次强震加速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强震前地震活动类型, 有无加速,及何种因素引起的加速,同时探讨加速活动的区域分布特征和预测未来强震发生时间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5.
J.  C.  Wang  C.  F.  Shieh  曹井泉 《世界地震译丛》2005,(6):51-59
采用由地震能量加速释放模型发展的“破裂时间”方法深入研究了台湾中部40次M≥4.5级地震的活动特点。首先识别主震及其前震,然后按要求选用观测资料。把“破裂时间”非线性方程分成两个线性方程,再使用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用部分估计参数建立模型,并用其来预测破裂的时间和主震的震级。比较预测结果和研究的40次地震,最大时间偏差仅0.98年,震级偏差1.2级。由此表明,作为地震活动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地震能量加速释放模型可应用于台湾中部。  相似文献   

6.
朱守彪  石耀霖 《地震学报》2002,24(2):162-168
应力释放模型过去主要用于研究大范围历史大地震活动规律.本文对应力释放模型进行了改进,对其能否运用于区域更小、时段更短、震级更低的情况进行了探讨;以台湾地区近百年6级以上地震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力释放模型仍然适用.在回溯性的地震预测检验中,用改进的应力释放模型计算出台湾地区地震发生的条件概率强度,并用其预测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刻.结果表明,其预测精度优于泊松模型.   相似文献   

7.
根据临界加速地震矩释放模型的基本原理,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基于网格的并行处理,即按时间分解和按空间分解.如果要根据历史地震目录资料预测某地区未来的地震活动,可以采用空间分解的方式;如果要根据某地区历史上特定时间段的地震活动情况来检验地震加速破裂模型,则可以采用时间分解的方式.最终,能够在同样计算精...  相似文献   

8.
对华东地区Ms≥5地震活动时间特征研究可知,华东地区的地震活动为群集(丛集)型地震活动。应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拟合和预测,认为目前该区地震处于活动,将持续20多年;又以Ms≥5地震平静时间超过3年为异常背景,提出了该区Ms≥5.5地震发生前的定量预测指标,认为华东地区Ms≥5地震持续平静,对该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中短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震矩加速释放模型,对2000年9月12日青海兴海的6.6级地震进行“回溯性”预测研究.采用不同的空间半径进行了“时—空”扫描计算,结果表明该地震前具有显著的地震加速释放现象,随着扫描半径的不同,异常表现为“异常出现—消失—出现—发震”的特点.分析认为地震矩加速释放模型在实际地震预测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建仓  马丽 《地震学报》1998,20(1):48-59
应力释放模型是在弹性回跳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随机点过程模型,可用来分析、模拟、预测某一地区的地震活动.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应力释放模型的数学模型理论和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应用应力释放模型对我国华北、西南和台湾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应力释放模型对这些资料的拟合明显优于常用的泊松模型.同时,这些地区不同的应力积累和释放的特征反映了各个区域地震活动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关于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的系统偏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目前使用广泛的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即Cornell建立的点源模型和洪华生(A.H-S.Ang)等建立的断层-破裂模型。与实际烈度资料的比较表明,在等震线狭长的区域,点源模型有系统偏差,通常这种偏差不算严重。为了克服上述偏差,断层-破裂模型引进了破裂长度的概念,但其衰减与实际资料出入较大。与实际地震等震线的比较和计算表明,对大地震沿断层或等震线长轴方向,断层破裂模型总是高估高烈度区而低估低烈度区。此外,本文分析了断层破裂模型产生系统偏差的原因,讨论了点椭圆模型的合理性,并用地震危险性分析实例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模拟固体中波动过程的细胞自动机建模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统计物理的原理出发,首先分析了采用细胞自动机研究波动问题的建模方法,给出了一种研究弹性介质中纵波传播过程的细胞自动机模型,讨论了该模型中粒子数密度函数所满足的运动方程和对应的宏观方程。为了检验方法的正确性,对同一数值模型将细胞自动机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解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刘宗贤  李玉亭 《地震研究》1994,17(3):292-300
本文对无限层弹性地基中单桩基础通过特性分析建立了合理的软科学模型,按分层弹性地基土模型对桩进行动力分析,给出了桩基础轴向自振特性及在竖向地震载荷与动力载荷作用了强迫反应的解析解,文中的解析公式为无限层弹性地基中的单桩基础轴向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地壳三维构造反演和速度层析成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给出利用空间深地震测深反射资料重建地壳三维构造和速度分布的方法,适用于任意分层并且每层可由若干断块组成的地壳模型。通过采用适当的反演方法获得地壳界面的三维构造,并在此结果基础之上,进一步将剩余走时残差归因于地壳速度的不均匀性,采用东分块的反演方法,重建地壳三维速度分布,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中国地磁正常场图及其数学模式   总被引:6,自引:1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1980.0年中国地磁正常场图的编绘和地磁正常场数学模式的建立使用不同年代观测的地磁三要素资料2000余个,经过通化改正,统统改正到1980.0这个特定年代。采用泰勒多项式和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1980.0年中国地磁正常场和地磁场长期变化数学模式,并计算其网格值,用于编绘1980.0年中国地磁正常场图。本文在建立地磁正常场数学模式时,采用三个独立的地磁要素建立模式的方法,解决了地磁场模式在地磁倾角为零的地方、而垂直强度不为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Time horizons can be depth-migrated when interval velocities are known; on the other hand,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can be found when traveltimes and NMO velocities at zero offset are known (wavefront curvatures; Shah 1973). Using these concepts, exact recursive inversion formulae for the calculation of interval velocities are given. The assumption of rectilinear raypath propagation within each layer is made; interval velocities and curvatures of the interfaces between layers can be found if traveltimes together with their gradients and curvatures and very precise VNMO velocities at zero offset are known. However, the available stacking velocity is a numerical quantity which has no direct physical significance; its deviation from zero offset NMO velocity is examined in terms of horizon curvatures, cable length and lateral velocity inhomogeneities. A method has been derived to estimate the geological depth model by searching, iteratively, for the best solution that minimi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acking velocities from the real data and from the structural model. Results show the limits and capabilities of the approach; perhaps, owing to the low resolution of conventional velocity analyses, a simplified version of the given formulae would be more robust.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钢管混凝土柱作为结构底层耗能柱、用承重墙和隔震器控制结构底层倒塌破坏,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耗能-隔震柔性底层结构体系。通过本文12根钢管混凝土柱和文献[7]中7根钢管混凝土柱的低周疲劳实验,初步确定了钢管混凝土柱地震损伤模型的参数;通过两个钢管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三层框架模型和一个纯钢筋混凝土三层框架模型的拟动力实验,研究和比较了两类结构体系的地震损伤。  相似文献   

18.
用断裂力学的方法研究地震断裂的扩展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断裂力学的实验结果和理论,结合地震资料及其研究结果提出了关于地震断层扩展的一种新的模式--地震断裂扩展的曲面模式;并用数值的方法计算了在二维情况下地震断层沿曲面(线)扩展的途径。根据这类地震的特点,指出对于这种地震可由其总体破裂的方向确定其发震地区的最大构造主压应力方向。并对唐山等地震实例提出了解释。 在计算方法上,本文对流行的有限单元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存贮减少,并提高了计算速度。  相似文献   

19.
大气电场异常判别及预报效能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明  刘元壮  张天中 《地震》1999,19(3):281-287
依据郝建国等提出的异常判别规则对大气电场的原始观测资料重新进行了异常判别和分组, 并依据朱成熹等提出的效率值法,分别对监测到的异常及实际上报的异常与地震预报的相关进行了统计检验及评分,信度在 15% 以下,该方法通过了假设检验。 结果表明,这一方法用于地震预报是有统计依据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已建立的坚固体孕震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和对比研究,得出坚固体模型应用能密度相对均匀分层模型的增量变化图象及其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该孕震模型在外荷载作用下,软弱体部位的应变能水平总体高于坚固体的,断层部位的应变能密度也比较低,随着外荷载的增大,软弱体首先发生屈服变形和“能量饱和”应变能密度增加速度减小,坚固体出同服变形和“能量饱和”的现象较弱体晚,加载后期其能量积累速度比软弱体的快,断层部位应变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