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地球化学演化与古气候变迁刍议余素华,文启忠(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古气候,地球化学演化,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在更新世初期,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改变了大气环流形式,季风开始占主导优...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趋异与晚新生代流域环境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谭明 《中国岩溶》1993,12(2):103-109
我国西江流域在新生代发育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石林、锥峰、塔峰三类喀斯特。流域喀斯特形态趋异的主要动因是晚第三纪晚期以来与青藏高原隆起相联系的新构造运动。西江流域喀斯特形态的起源时代可能不会早于上新世。   相似文献   

3.
唐古拉山横亘于青藏高原腹部地区,是世界著名大河—长江、怒江和澜沧江发源之地。笔者几年来通过该地区实地考察,对山地由于晚新生代期间强烈隆起而导致古地理环境的深刻演变获得了难忘的印象。本文拟以唐古拉山口地区为例,对山地自上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变迁作一初步探索和讨论,这或将有助于对整个青藏高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演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划分和建立喜马拉雅山地区的晚新生代地层是研究青藏高原隆起时代、过程、幅度和形成原因的最主要的基础工作之一。长期以来, 特别是197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考察和研究, 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多的资料, 本文就其中的第四纪下限问题作一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的持续性、阶段性隆升是地球演化过程中重要的地质和环境事件。尤其是晚新生代以来的加速隆升,使青藏高原主体及其周缘地区成为中国大陆地貌的最高一级阶梯。笔者主要从新构造运动条件下青藏高原东南缘玉龙—哈巴雪山断块这样一个典型的第四纪以来断块快速差异隆升的地区出发,通过详细研究该断块的组成以及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来探讨其隆升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该快速隆起的地质灾害效应(如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及其对本区地质灾害发育和发展的控制作用,进而得到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与重大地质灾害(外动力地质作用)之间存在必然的耦合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地质特征与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发育了完整的晚新生代湖相、黄土、红土和冰川沉积系列,不同成因的沉积物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古环境时空变迁的信息。上新世昔格达湖相沉积发育于4.2~2.6MaBP,具有9个冷—暖气候环境变化阶段。川西风尘堆积始于1.15MaBP,连续记录了14个古季风变化旋回,成都平原红土记录了1.13Ma来的5个古环境演化阶段。青藏高原东缘发育了约4.3MaBP的老冰期,第四纪时期出现了5次极端古气候事件,对应为5期冰期。  相似文献   

7.
东昆仑晚新生代沉积-地貌与环境演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长安  骆满生 《地球科学》1997,22(4):347-351
概述了加鲁河幅(1:25万)晚第三纪人来各时期的主要沉积物类型及其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晚新生代本新构造运动以及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的演化,提出了构造运动是本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发生于新世末,800ka,150ka前后的3次构造运动本区自然环境由暖→冷,由湿→干变化的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8.
东、西昆仑山晚新生代以来构造隆升作用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西昆仑晚新生代以来隆升过程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东昆仑山现代地貌格局主要是在第四纪以来经过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昆黄运动和中更新世晚期的共和运动形成的,山系的崛起在时空演化上呈现出由北向南的迁移趋势,而西昆仑山在第三纪已有明显的地貌反差,第四纪地貌反差加剧。东昆仑地区在昆黄运动后尽管形成了近东西向的东流水系,但向南的强烈溯源侵蚀并奠定现代河流水系格局主要发生于中更新世晚期,与共和运动大体同时,而西昆仑地区向南的强烈溯源侵蚀主要发生于早更新世晚期,与东昆仑的昆—黄运动大体同时。在剥蚀程度上,东昆仑最上部3km的去顶至少延续了45Ma,而西昆仑公格尔—塔什库尔干地貌单元只延续了2~5Ma。控制东、西昆仑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动力背景可能取决于强烈加厚及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岩石圈边缘的重力伸展垮塌与来自南部的挤压应力之间的动态平衡。考察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机制,不仅要注意隆升作用的共性,更要强调不同部位隆升过程及动力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境内中新生代形成31个陆相坳、断陷盆地,其生成和发展具有多阶段性,可概括为:早中侏罗世为形成期,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为形成、发展期,晚白垩世晚期—早第三纪为发育高峰期,晚第三纪一第四纪为衰退期。  相似文献   

10.
南阳凹陷同生断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阳凹陷是南阳—襄樊新生代盆地的组成部分,不整合叠置在华北地块、秦岭构造带、扬子地块之上,经历了早第三纪沉降、早一晚第三纪间的隆起和晚第三纪—第四纪沉降3期活动。本文根据本区早第三纪形成、活动的生长断层参数的统计、分析了断裂长度、延深、落差间的数学关系。在分析、确定几条主要生长断层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控制南阳凹陷形成的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对于进一步研究断层的形成机制和石油勘探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西段第四纪环境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祁连山西段地处青藏高原西北缘,自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环境响应。笔者根据对CaCO3、古地磁、孢粉等资料的分析,初步划分了12个寒冷期和12个温暖期,并根据气候变迁的研究,认为青藏高原隆升至少有三次加速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的第四纪风尘堆积与季风变迁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达源 《第四纪研究》1991,11(4):354-360
历史时期的雨土及近代尘暴的研究证实,风尘堆积与冬半年强冷气流活动有关。中国东部第四纪风尘堆积(黄土和下蜀土)分布的时、空变化及其粒度的不断增粗表明,第四纪以来冬季风强度是不断增加的。季风强度的变化主要与青藏高原越来越快的整体隆升有关。青藏高原上升产生了高原季风,并对西风气流和蒙古冷高压发生影响,即从三方面对季风起到增强作用。另一方面是中新生代以来地球气候变冷,使中、高纬地带的海陆分布和地形对大气环流有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焦淑沛 《地球学报》1993,14(1):15-27
该文是用地洼学说的观点论述整个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性质,并从该区的构造层的结构、岩浆活动、沉积建造、构造型相、地震活动、地热、地球物理和现代地貌等特点来论证和分析它应归属地洼区。从地洼发展时期来看,它应归属“中亚期”地洼区。青藏高原北部进入地洼阶段较早,从侏罗纪时开始;而南部较晚,最晚是在渐新世时才进入地洼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末次造貌期及环境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年杨怀仁提出造貌运动一词,笔者进而将较新地质时期内最终形成现代地貌的一次运动时期称为末次造貌运动期(简称本次造貌期)。据中国北方几个大盆地、大平原和黄土高原的造貌剖析,认为末次造貌期主要发生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其形式以缓慢的大面积的抬升(或下降)运动为主。在某些构造单元中,还受气候因素的影响。由于未次造貌期地质时期较新,与人类关系更为密切,故对其研究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晚第四纪海侵的新构造背景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中国东部沉降海岸及近海钻孔研究表明,第四纪大部分时间里,福建-岭南隆起带基本阻挡了海水大规模进入东海-黄海盆地,约在160ka BP已有低海相性的海侵出现,但是自末次间冰期以来才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而此时青藏高原正以空前的速率隆升。  相似文献   

16.
以地球系统中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为主线,分析总结了我国沙漠地貌过程、流水地貌过程、冰川地貌过程及风沙地貌过程等领域研究的部分进展。由于我国沙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形成和演变与岩石圈构造变动即青藏高原隆升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对我国沙漠形成、演变的研究能为探讨青藏高原隆升历史提供重要佐证。近30年来,有关我国沙漠形成时代的认识更新较快。新的沉积记录显示,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在中新世时就已经出现了,但沙漠沙丘大规模扩展可能是在中更新世才开始的。既使在晚更新世以来,我国沙漠地区的气候也有过明显波动、沙漠地貌的特征也发生过显著变化。沙漠通过为沙尘暴提供物源,对全球变化产生驱动作用。从地表过程来看,风沙地貌的形成演变不仅受风力作用,而且受流水、湖泊等多种地貌动力过程的影响,地貌类型是各种动力过程共同作用的缩影。古冰川地貌曾是最早发现的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证据。随着新的测年技术的出现,学术界对我国第四纪古冰川地貌演化过程有了较系统、全面的认识。流水地貌过程应该是地球上作用区域最广的一种地貌动力过程,对流水地貌过程的认识目前正在向微观和宏观深入。  相似文献   

17.
M.Kuhle把青藏高原外缘山地的山麓泥石洪流堆积误认为冰碛,推算出高原上末次冰期雪线普遍比今降低1100-1500m,已低于高原平均高度,以此推断在青藏高原形成了统一大冰盖。本文根据中国学者大量的研究事实和确凿的冰川作用遗迹,重建冰期雪线分布高度,提出了“分散的山地冰川”的观点,并从古气候学和高原构造隆升等方面分析了原因,以此论证了“大冰盖说”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8.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演替与青藏高原隆升背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邓涛 《第四纪研究》2004,24(4):413-420
临夏盆地的晚新生代沉积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的化石最为丰富。晚新生代是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的时期,临夏盆地的4个主要哺乳动物群在构造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显著的更替。通过对不同动物群所代表的生态特征的分析,恢复了临夏盆地晚新生代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晚渐新世以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为主,间杂有一些开阔地带;中中新世的森林更加茂密,水体更加丰富;晚中新世演变为炎热半干旱的稀树草原环境,季节性变化加强;早更新世气候寒冷而干燥,并伴有显著的海拔升高。青藏高原在晚渐新世的隆升幅度还不足以阻挡大型哺乳动物在高原南北的交流,但到中中新世已成为明显的障碍,至晚中新世对动物迁徙的阻碍作用更加突出,而临夏盆地在早更新世已经达到相当大的高度,产生了一个高原或高山的动物群  相似文献   

19.
东昆仑东段中更新世以来的成山作用及其动力转换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第四纪构造及与地貌关系的分析表明,现代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成型于中更新世,且在中更新世以来发生了多次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根据布青山北部查干额热格地区第四系剖面的构造、地层时代及地层与构造关系的分析表明,中更新世时期为伸展构造体制,昆仑山内部开始发生了差异隆升,布青山开始崛起。中更新世末应力体制发生急剧变化,由伸展体制转为收缩事件,又急速转为伸展构造体系,短暂的收缩事件造成了中更新世冲洪积层的褶皱,随后的伸展则导致了影响深刻的向北依次断落的阶地状正断层系统。晚更新世应力体系再度发生重大转换,伸展正断层体系被左旋走滑运动体系所代替,并一直延续至今。中更新世以来多次隆升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说明东昆仑地区的成山过程受控于多种动力背景,而非单一的挤压抬升。隆升构造变形体系的确定及其时代约束为深入刻划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作用的动力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uplifted >3000 m in the Quaternary period. The average rate of uplift was 1–1.1 mm/year. The uplifting has remolded the geomorphology of China. The landform in China was changed from west-low and east-high to west-high and east-low in three steps.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uplif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ed the climate and the environment of China in the Quaternary period. It control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in Asia and eve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by dividing the westerlies into two branches: south and north. The plateau gradually became a heat source in summer and a cold source in winter. The uplift had a decisive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East-Asia monsoon, which increased the cli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lacial period and the interglacial period.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f China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influences of the plateau uplift. The east of China became the south-east monsoon area, whereas the south-west became the south-west monsoon area and the north-west turned into an arid inland region. The Gobi and large-scale deserts that formed in the inland basins are ceaselessly extending. The climate of northern China became more arid as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ontinued to uplift. The Plateau uplift affected glacial evolvement and loess formation, and propelled the migration of cold- and warm-blooded animals, which differed from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at the same latitude. Received: 30 August 1999 · Accepted: 18 April 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