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文》1956,(4)
規范規定用經緯仪定位,其基綫長应使断面上最远一点的仪器視綫与断面的夹角不小于30°,即一般不得小于河寬的6/10。而用六分仪时則应使断面上任何位置后視和前視同一条基綫的起点与終点兩視綫的夹角不小于30°不大于120°,若江面寬广基綫难以伸長,可在兩岸設置基綫以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西南部地質構造形態,可以分別為華夏式與新華夏式。華夏式構造為本區主要構造形式,走向東北——西南。顯著的褶縐有十一個背斜(看附圖F2-4,F6,F8,F11,F13-15,F17,F21),十二個向斜(F1,F5,F7,F9-10,F11F16,F19,F20-22,F26);還有九個逆掩斷層(T3-11)。褶縐形狀是寬而長,各軸向略呈平行,有向兩端延長達幾百公里的,有向一端延展的,或兩端傾消的。較新地層居向斜中部,較老地層居背軸軸部。向斜軸部地層傾斜平緩(傾角15°—30°),在兩翼傾斜較陡(傾角35°—70°),有時直立。至於逆掩斷層(T3-11),斷層走向與褶縐走向相同,T3(看附图)是最顯著的,向兩端延長达60公里,斷層面傾向西北,上衝體從西北向东南推動。其餘斷層延長較短,上衝體有從西北向東南,亦有從東南向西北推動,情况不一。新華夏式構造在本區內居次。褶縐走向北北东—南南西,成狭而長的形狀。向斜軸部地層傾斜較陡(傾角45°—80°),而在背斜軸部傾斜較緩。属於此系的逆掩斷層,T1在齊嶽山之东麓,T2在川利縣之西,T9在咸豐縣之南,T11及T12都在F18向斜西翼。斷層走向都是北北東-南南西,舆褶縐走向相同。 華夏式與新华夏式二系構造干涉現象異常顯著,如向斜(F1)軸部被逆掩斷層(T2)截割為二,背斜(F13)的西南段被逆掩斷層阻切,向斜與背斜原來都成東北—西南走向,被成北北東—南南西向的逆掩斷層所阻切。亦有褶縐受阻撓而折轉成北北東—南南西向,如F7,F8,F10;可以證明華夏式構造受新華夏式構造所阻切。 華夏式被新華夏式所截切或干涉,二者造山運動時期,自然前者較早,約在白堊纪的後期;後者較晚,在白堊紀之後,可能在第三紀初期。  相似文献   

3.
从地質工作通报15期中看到“对掌握斜孔傾角的体会”后,我在某些方面有不同看法,現提出来和大家研究。首先对“斜孔傾角上漂的規律”問題,我認为:一般鑽机在鑽进中是难以保持鑽孔原设計的角度的,尤其在斜孔鑽进中,其弯曲的程度就更加严重,而且一般均向上傾斜(漂)。在較硬的岩石中鑽进(例8—10級岩石),因井壁間隙較小,所以弯曲程度也小;而在5、6級岩石中使用鑽粒鑽进(实际很少用)。因井壁間隙大,則弯曲程度也大;如用合金鑽进,其  相似文献   

4.
三、乙區的礦區地質 乙區在甲礦區東方7公里,矿體分佈於斜長岩侵入體之南緣。本區勘探範圍分為兩處。主要矿體數十個產於鈉黝簾石化斜長岩及輝長岩侵入體交接處。輝長岩類分佈於矿體南部,自南向北又可分為矿染纖閃片岩、暗色輝長岩、中粒綫状或斑狀輝長岩及纖閃偉晶岩。矿體平均走向為N60~70°E,傾向南東70°以上,輝長岩類的帶狀分佈及片理發育方向與矿體的走向幾乎完全一致。矿體的產狀有兩種不同的類型: Ⅰ.斜長岩內的貫入式矿體。Ⅱ.矿體產於斜長岩與輝長岩之間的浸染式矿體過渡為緻密型。 現在以乙區的主要礦體1,2號(見图5、6)礦體為例,說明乙區钛—磁鐵矿的成因類型。從12號勘探綫及7號勘探綫由南東向北西的實地觀测結合鑽探成果,不難看出所謂1,2號礦體在坑道內基本上是聯在  相似文献   

5.
《水文》1958,(8)
規范規定观测岸上气温时,应把气沮表高举过头轉动2~3分钟,并規定重复再轉动一次,如兩次誤差超过0.5度則尚需继續搖轉。这种利用人力的搖轉是十分费力的为了减輕体力劳动和提高成果質量,我站制  相似文献   

6.
当我們作野外地質调查时,经常用罗盤先测定岩层的走向,然后再测定倾斜的方向,或者根据傾向判定走向的方向。但是当作坑內地質工作时,因为坑內照明条件較差,初作坑內地質調查时,有时則容易將走向方向根据倾向判定錯誤,或者測一次走向,再測一次傾斜方向,因之造成时间上的浪費。根据日本矿山地質杂誌(1957年第1号)所介紹的經驗,可用罗盤在测定岩层走向的同时直接測定出傾斜方向。經过实踐証明,这种方法既可避免错誤,而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测定一次就可以得出走向与傾斜方向兩个成果,尤其对于初作坑內地質工作时更为便利。  相似文献   

7.
天然建筑材料包括松散岩石与坚硬岩石兩类,即所謂的土砂石料。在苏联水电站工程地質勘察中对天然建筑材料調查与要求有系統的規定,而在我國各个水庫的建設中,对此調查要求,目前尚未有較有系統的規定。茲根据苏联的輾压式土坝規范及堆石坝材料要  相似文献   

8.
《探矿工程》1975,(3):6-9
我队在某矿区施工采用取出式导斜器进行定向钻进和纠斜,对解决矿区钻孔弯曲有一定效果。现将使用情况介绍如下:一、矿区岩矿层及孔斜概况1.岩矿层矿体位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附近,岩体近南北(155°——335°)走向,倾角50°——80°,向245°倾斜。矿体大部份在围岩(片岩及片麻岩)以下。片岩及片麻岩倾角40°——65°,向110°——140°方向倾斜,片理、层理发育,软硬不均,可钻性4——9级,绝大多数孔段采用钢粒钻进,极易孔斜。  相似文献   

9.
在定向钻孔施工中,结合地层促斜规律进行跟踪设计,控制钻头运行轨迹十分重要。实践证明,在具层理的二叠系地层中定向钻进,当钻孔定向弯曲方向相逆于岩层倾向(α=65°~80°),常规稳斜孔段自然弯曲表现为增斜;当钻孔定向弯曲方向相顺于岩层倾向(α=45°~65°),常规稳斜孔段自然弯曲表现为降斜,其顶角变化率均为1°~3°/100m。同时,钻孔方位也发生漂移,其方位漂移率为10°~30°/100m。因此在调整增斜孔段的终点方位和顶角时,要为稳斜孔段预留提前量。在定向造斜时,造斜钻具的工作角(β)决定着钻孔轴线的空间位置变化,理论计算的β值经过修正后才能作为造斜器在孔内的装置工作角(ω_0)。  相似文献   

10.
观察地段是天水、陇西、兰州。现象是通过工程地质踏勘及调查的实践,在人工路堑边坡坡面上看到的。一、黄土状土中的构造现象1.非垂直性斜节理垂直节理及性质,很早以前就有被大家所公认的概念,本观察地段,该节理也是存在的;但除垂直节理外,分布于黄土状土中的非垂直性斜节理,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们的何角一般是60°至80°,少部是30°至50°;走向一般是北东15°、50°、65°、80°,少部是北西5°、25°、50°;倾向大部向南东,少部北东及南西。斜节理面及分布通常没有岩质岩层中那样光  相似文献   

11.
根据河南省板厂矿区ZK1403孔前期钻探施工基本情况及定向纠斜地质要求确定了纠斜方案。从小直径螺杆定向纠斜的理论准备、设备仪器、施工过程以及钻进参数方面确定了有效的定向纠斜施工工艺,实现了自孔深958 m、顶角10°、方位角143°至孔深1100 m、顶角7°、方位角18°的成功纠斜。通过矿区纠斜效果,总结了该技术的优点及不足,为今后地质深孔定向纠斜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简述朱溪矿区ZK5407孔前期钻探施工的基本情况后,根据定向纠斜地质要求等情况确定了纠斜总体思路。详细介绍了自孔深1288.70 m、顶角8.6°、方位角30°至孔深1637.25 m、顶角2.7°、方位角257°共17次的包括螺杆定向纠斜的理论准备、设备仪器、实施经过和钻进工艺在内的螺杆定向纠斜施工工艺,并阐述了开创江西省地矿系统深孔螺杆定向钻探先例之成果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队的钻探工程是在倾角75°、80°及180°的斜孔里进行的。根据去年与自前的测斜资料及我个人在实际中的体会,也来谈谈斜孔歪曲的规律性及其歪曲的理论依据等问题。并同时与邱祖干同志在本刊58年第五期提出的同一问题进行共同的讨论,以求得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矿区地質概況 本矿区位于胶辽地盾复县复向斜北翼(半稳定地块北翼),附近地层为大石桥統白云質石灰岩及盖平統片岩类;震旦紀石英岩成斜交不整合被伏其上;中生代斑状花岗岩成楕圓形穿过上述不同时代之地层,前震旦紀地层在矿区北部靠近花崗岩区成半穹窿构造,岩层傾斜20—40°,片岩区为向斜构造,南部为反转背斜(图1)。  相似文献   

15.
HG_1孔系天津市渤海海涂勘探的第一个标准孔。设计孔深700米,孔径不小于130毫米。终孔斜度不大于3°。单是孔斜一项,就大大超出了我队700米深孔8°30′的历史最好水平。为此,我们在分析了普通防斜方法的利弊之后,参考了石油钻井防斜的经验,设计了满眼防斜钻具组,终孔深度700.75米,孔斜2°3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对有关情况作一介绍和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涌山勘探区岩层倾角一般在70°~800°之间。广泛采用了斜孔钻进。斜孔钻进,钻塔设计与安装,是一项重要问题。以往用木质钻塔打斜孔,存在如下缺点:  相似文献   

17.
(一) 1957年本区稻田需水試騐点共8处,1958年增加旱作物(甘蔗)需水量試验。这項工作由水利厅管护部門主办。水稻試騐分早晚兩造,方法一般采用简测法和田测法,試騐設备和操作方法,大体按規范規定,但限于設备和經验缺乏,有些方面不能滿足要  相似文献   

18.
77-1型开口式活楔子,不仅具有开口式死楔子的优点,而且还具有闭口式活楔子的优点,是死活两种楔子的择优产物。自1977年9月至1978年7月,已用过近百个孔次。纠斜效果较好,很受欢迎。每次可纠方位角±2°至±13°;可纠倾角±2°左右。最深纠斜孔深达450米。岩石可钻性为8级左右。一个楔子经过反复修理后可用15次左右。部分钻孔的纠斜效果如表所列。  相似文献   

19.
恩口煤矿区中的大冶灰岩孔斜比较严重。该煤层产于二迭系龙潭组,上部为三迭系下统大冶灰岩,厚度850~950米,可钻性4~5级,岩层呈薄层和极薄层状产出,单层厚0.2~10厘米,层理、节理、裂隙都非常发育,层理面上附着光滑的炭泥质薄膜,岩层倾角20°~88°,小型褶曲发育。由于层薄而硬、脆、软交错,极易造成孔斜。过去施工的钻孔,每百米一般为4°~5°,个别钻孔达6°~10°。为防治孔斜,曾采用合金钻进、钻铤加压、加长岩心管、带扶正器以及初级定向钻进等多种措施,虽不同程度起过一些作用,但一直达不到每百米不超过2  相似文献   

20.
《水文》1958,(11)
1.間:規范六冊§32中規定,用三点法测懸栘質輸沙率时,垂綫平均含沙量,由各測点流速为权重,用加权平均法計算,即: ρ_(cp)=1/(3V_(cp))(ρ_(0.2)ν_(0.2)+ρ_(0.6)ν_(0.6)+ρ_(0.8)ν_(0.8)) 同冊§10規定,用混合法施測时,可按測点流速的此例加权混合.另外根据1956年12月“水文工作通訊”第5期規范問題解答彙編第二部分第74題的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