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正>为了研究龙日坝断裂带在青藏高原东缘应变分配中的作用和分析平行走滑断裂带是否会像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造成两条平行断裂的共同破裂,开展了龙日坝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序列的详细定量研究。野外调查表明,龙日坝断裂带位于龙门山以西约200 km,与龙门山断裂带大致平行,它由两条近平行的断裂(毛尔盖断裂和龙日曲断裂)组成。其中毛尔盖断裂主要沿着毛尔盖河和羊拱沟的北侧基岩山坡展布,发育断错山脊和断错水系,其晚第四纪活动表现为右旋走滑;龙日曲断裂主要沿龙日曲河和雀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汗母坝-澜沧断裂晚第四纪地质、地貌实地调查与测量,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讨论了该断裂晚第四纪最新构造活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汗母坝-澜沧断裂为一条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全新世活动断裂,长约120 km,整体走向NNW。该断裂活动习性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北段称为汗母坝断裂,是1988年耿马7.2级地震的发震断裂;南段称为澜沧断裂,是1988年澜沧7.6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晚第四纪以来其新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断错地貌现象,如冲沟和山脊右旋位错、断层沟槽、断层垭口、断层陡坎、断陷凹坑等。根据断裂断错地貌特征的相应资料估计,该断裂晚第四纪右旋走滑速率约为(4.7±0.5) mm/a。  相似文献   

3.
根据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本文重点分析研究楚雄-南华断裂的活动特征、最新活动时代、第四纪盆地的成因以及与1680年楚雄 6?级地震的关系。吕合、南华等多处第四纪断层剖面揭示了断错龙川江Ⅱ、Ⅲ级阶地晚更新世晚期堆积,表明该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其最新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乃至全新世,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水平走滑速率1.6~2.0mm/a。沿断裂发育有楚雄、南华、子午等多个第四纪拉分盆地。历史上,断裂附近曾发生1680年楚雄 6?级地震和多次中强地震,楚雄-南华断裂为这些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更大区域范围看,它与东部的曲江断裂、石屏-建水断裂一起,构成一组斜列的右旋走滑为主的活动断裂带。这种运动学特征类似于川滇菱形块体西南边界的红河断裂带,与川滇菱形块体SE向逃逸(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越南红河断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中越两国对越南红河断裂带开展的联合野外考察,获取了地震、地质、地貌和年代学等反映该断裂最新活动的相关证据。综合研究表明,越南红河断裂带第四纪以来的右旋走滑活动延续和保持了在中国境内自北向南逐渐减弱的总体趋势。其第四纪主要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且总体活动水平明显低于中国云南境内部分,特别是自晚更新世以来越南红河断裂带的活动已表现得十分微弱。结合断裂现今地震活动和区域GPS大地形变特征分析认为,自晚第四纪以来,来自青藏高原的"侧向挤出"动力作用对红河断裂右旋走滑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等方面的影响可能非常有限。文中还探讨了造成这一有限影响可能的大地构造和深部构造原因  相似文献   

5.
根据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本文重点分析研究楚雄-南华断裂的活动特征、最新活动时代、第四纪盆地的成因以及与1680年楚雄6(3/4)级地震的关系。吕合、南华等多处第四纪断层剖面揭示了断错龙川江Ⅱ、Ⅲ级阶地晚更新世晚期堆积,表明该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其最新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乃至全新世,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水平走滑速率1.6~2.0mm/a。沿断裂发育有楚雄、南华、子午等多个第四纪拉分盆地。历史上,断裂附近曾发生1680年楚雄6(3/4)级地震和多次中强地震,楚雄-南华断裂为这些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更大区域范围看,它与东部的曲江断裂、石屏-建水断裂一起,构成一组斜列的右旋走滑为主的活动断裂带。这种运动学特征类似于川滇菱形块体西南边界的红河断裂带,与川滇菱形块体SE向逃逸(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王多杰  徐小卫 《内陆地震》1992,6(2):158-166
通过对野外调查资料的分析认为:库赛湖—玛曲断裂带东、西大滩段全新世以来具有多次强烈活动,表现为断错晚第四纪地层,断错山脊、水系、河流阶地以及冰水扇等一系列地貌现象。根据对断裂带上古地震破裂带的研究,全新世以来在该段曾发生过三次7.5级左右的古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7.
四川是我国多地震的省份。史前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表明,四川的强烈地震无不沿晚第四纪以来有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发生。不同强度的地震带在很大程度上与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程度相对应。活动断裂的区域特征表明,四川的活动断裂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性。强活动断裂分布在晚第四纪运动断块的边缘及断块内部,四川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性甚微。不仅如此,地质资料和断裂活动年代样品的测定结果反映了四川的活动断裂不仅具有向西部活动强度明显增大的特点,而且断裂活动的时代也有向西部逐渐更新的趋势。这种现象揭示四川断裂运动的动力来源主要来自西部印度板块的推挤,但这种推挤作用有减弱之势。活动断层上的断陷盆地,拉分盆地及断错地貌现象的研究表明,四川的主要活动断裂在中、晚更新世发生过断层性质和断层运动方向的改变。这一改变使断块的水平移动变为晚第四纪以来的主要地壳运动方式,对四川及西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断裂运动及地震活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联系到我国西部广大地区断层运动学特征的区域性同步变化,高原物质的横向扩展可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西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南北向拉张构造及其控制的第四纪盆地以及西藏高原中部的大型共轭断裂系所控制的第四纪盆地沉积物时代  相似文献   

8.
天全-荥经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1条晚第四纪且活动资料较少的断裂,在2008年汶川M 8.0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受到关注。对天全-荥经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的获取有助于理解该区地震危险性的评价。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结合野外调查和断错地貌测量,分析了天全-荥经断裂在荥经下坝村至桂花村切过荥经河河谷晚第四纪地貌区的活动证据。断裂沿线形成冲积扇断错、阶地坎断错和断坎等地貌,并沿断裂发育滑坡。晚第四纪以来断裂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其中T2/T2'阶地坎被左旋断错22—24m。利用荥经河阶地与青衣江河流阶地对比,认为该断裂20—40ka以来左旋走滑速率为0.6—1.1mm/a。仍需要从古地震等方面开展工作,来进一步确定天全-荥经断裂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玛多—甘德断裂甘德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玛多—甘德断裂是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条活动断裂。 通过野外调查发现, 在玛多-甘德断裂的甘德段保留有一条较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破裂带整体走向NW向, 长约为50 km。 野外获得的最大左旋水平位移7.6 m, 最大垂直位移4 m。 沿破裂带有大量地震活动的遗迹, 地表破裂类型十分丰富。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认为该破裂带形成时代较新。 断裂带在地貌上发育有线性排列的垭口、 断层三角面、 断层陡坎、 断层泉、 断错水系、 山脊扭错、 断塞塘、 鼓包等现象。 根据野外考察并结合现有资料分析, 该破裂带可能是该区域内历史上一次较为强烈地震的产物。 据此推断, 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玛多—甘德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可能有过强烈的活动并至今活跃。  相似文献   

10.
《地震地质》2021,43(3)
苏典断裂呈近SN向延伸,跨越中缅边境,长约100km,历史上沿断裂多有地震发生。但受交通、气候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有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几乎没有研究。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和年代学测试结果,文中对此断裂的晚第四纪运动特征、最新活动时代进行分析。苏典断裂的新构造活动明显,沿断裂发育有苏典、勐典、黄草坝、陇中等串珠状第四纪盆地,南段户勐一带有多个沸泉和气泉呈线状分布,断裂对腊马河、盏达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清晰的断层陡坎、平直的线性山脊和断层谷地等地貌。左家坡探槽揭示出3条断层,断错了几乎所有的河流相、洪积相砾石层、砂土层和黏土层等堆积物,地层错距明显,部分层位被截切。在探槽内共获得11个被断错地层的14C年龄数据,年龄结果为(7 680±30)~(350±30) a,充分表明该断裂在全新世有明显活动。晚第四纪苏典断裂表现出右旋走滑运动。勐弄茶厂一带沿断裂发育的3条冲沟发生明显的同步右旋位错,位错量分别为40m、42m和45m。苏典一带勐嘎河被断裂右旋位错1 050~1 100m。苏典北1.7km处一洪积扇被右旋位错18~22m。缅甸撒当盆地内一河流被断裂右旋位错约380m并形成发卡型地貌。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的影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外围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印支块体发生S向逃逸,滇西地区成为青藏高原向S挤出最强烈的部位,在印支块体S向运动过程中,近SN向苏典等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起着调节、吸纳块体应变的作用。在NNE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近SN向右旋走滑的苏典断裂与NE向左旋走滑的大盈江断裂的交会部位是构造应力易于集中的关键部位,该区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1.
青岛沧口断裂的地质构造特征与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青岛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初查阶段第四纪地层分析、遥感影像解译、地球化学探测、地质地貌调查与探槽开挖、浅层地震勘探与钻孔探测、地质年代测定等获得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青岛沧口断裂的地质构造特征和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沧口断裂经历多期构造变动,是本区的重要断裂之一,它由多支断层组成,控制了中生代的火山活动、盆地沉积和岩浆侵入以及晚第四纪的盆地沉积、山体隆升和水系发育;第四纪以来,沧口断裂的主要活动发生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表现出中高角度向南东倾的逆冲活动特点,错断了上更新统底面1—6m,而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以走滑活动为主,垂直错距0.2—1.1m。  相似文献   

12.
曲江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端,沿该断裂地震活动强烈,是1970年MS7.7通海地震的发震断裂。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和构造地貌观测结果、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解析,总结认为曲江断裂第四纪以来以右旋走滑为主且具有倾滑运动分量,沿断裂走向运动学存在差异。NW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局部有明显正断分量;SE段为右旋走滑兼NE盘向SW盘逆冲。曲江断裂在全新世活动强烈,沿走向错断地貌广泛发育,累积水平位错量3.7~830m。通过对错断地质体、地貌单元的断距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14C或光释光定年,得到断裂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为2.3~4.0mm/a。断裂活动速率的变化与运动学分段有很好的响应:NW段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滑动速率3.0mm/a,存在0.6~0.8mm/a的构造抬升;由于受到小江断裂的影响,断裂SE段逆冲分量增加,滑动速率相应降低(3.0mm/a),存在1.1mm/a的构造抬升,表明断裂NW段和SE段存在差异抬升。  相似文献   

13.
利用航片解译结果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文山—麻栗坡断裂(简称文麻断裂)北段的地震地质特征进行研究。解译结果显示,断裂沿线活动构造地貌清晰,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断陷盆地、水系同步右旋位错等;影像上线性特征明显而平直,构成(文山)盆地与基岩山地的界线。野外地震地质调查结果显示,该断裂在热水寨切错了T_2阶地堆积,被错地层光释光(OSL)测年结果为(18.1±0.5)ka B.P.,文山盆地北5 km处同样断错T_2阶地堆积,其14C年龄为(15.67±0.05)ka B.P.。以上结果表明,该断裂在晚更新世有过明显的活动迹象,运动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红河县城位于北西走向的红河断裂带之中。近百年中,这里没有发生过强震。红河断裂的活动与强震的缺乏是我们研究这里古地震的基本出发点。县城附近的第四纪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古地震遗迹。城西安帮村剖面上显示出两个古地震事件,每个事件的断层面均为高倾角,倾向滑距分别为32和28厘米。这两个事件相隔仅一百余年。这一资料揭示红河断裂在第四纪中有过强烈的地震活动历史。本文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其它地区的古地震应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5.
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S5.7地震,位于丽江-小金河断裂西北30km。区域范围内历史上地震频繁,为滇西北地震多发区。震区断裂构造复杂,主要发育NW向、NE向2组断裂,呈棋盘格式展布。经野外实地考察,震中附近发育NW向永宁断裂和NE向日古鲁-岩瓦断裂2条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永宁断裂由温泉断层、永宁断层和阿拉凹断层组成。在卫星影像上线性特征清晰,断层地貌明显。断裂对永宁、泸沽湖第四纪盆地具有严格的控制作用,沿线多处发育温泉。前所河的多条支流顺断层发育,八七—海衣角一带、日古鲁东山厝附近,多处河流右旋位错。阿拉凹一带断错T2阶地上更新统沉积,被错地层最新年龄(TL)为(21.19±1.80)ka,是一条以右旋走滑兼正断性质的晚更新世活动断层。日古鲁—岩瓦断裂对岩瓦、日古鲁、利家咀等古近纪、新近纪盆地和永宁第四纪盆地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断错中更新世和上更新世地层。中挖都—利家咀一带,有多条小溪呈现出同步左旋位错特征。断裂在晚更新世有着明显的活动迹象,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据震源机制解结果,此次地震为正断兼右旋走滑型地震,NW向节面产状与永宁断裂基本吻合,地震破裂型式与永宁断裂运动学特征一致。地震烈度长轴方向、Ⅷ度烈度异常点线性分布以及构造地裂缝方向均与永宁断裂走向一致。分析认为,永宁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此外,1996年丽江7.0级地震、1976年中甸5.5级地震以及本次5.7级地震,均具有明显的正倾滑分量。这些地震多分布在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新构造隆起周缘。根据区域地形条件分析,该地区的正断层运动作用很可能与地形巨大反差引起的重力势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畹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与水系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畹町断裂位于滇西中缅交界地带,蚌冬以西走向近EW,以东走向NE,倾向N和NW,全长170km。最新考察发现,沿断裂新活动的断层地貌明显,表现为清晰的断层三角面、平直的断层槽地、断层陡崖、线性山脊、多级跌水等。断裂对第四纪盆地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畹町、曼海等盆地呈串珠状沿断裂展布。龙镇大桥等地第四纪断层及高家寨洪积扇位错等揭示出畹町断裂切错了晚更新世堆积层,被错堆积层热释光年龄为(17.60±1.49)ka~(38.24±3.25)kaBP,表明断裂在晚第四纪有过明显活动。蚌冬一带怒江沿断裂展布,主河道被左旋位错了约9.5km并形成"发卡"型拐弯;公养河等6条河流及其支流均沿断裂发育,局部或整体河段受断裂控制明显,说明这些河段是在断裂新活动后沿断裂破碎带追踪侵蚀形成的。沿断裂多处可见水系同步左旋位错现象,如平子亭—公养河间有11条小溪同步左旋位错,中山—万马河一线有10余条水系表现出同步左旋位错。位错量可分为40~50m、90~100m、200~250m、300~400m和600~1100m5个量级;梳状水系发育。水系左旋位错、阶地及洪积扇等位错现象表明,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水平左旋走滑为主,滑动速率为1.7~2.2mm/a.。沿断裂曾发生多次中强地震,被认为是1976年龙陵7.3、7.4级地震的余震,但它们不是沿发震断层———龙陵-瑞丽断裂呈带状分布,而是集中于龙陵-瑞丽断裂与畹町断裂间南北长55km、东西宽32km的广阔区域。因此,推断这些余震的发生是龙陵-瑞丽断裂与畹町断裂相继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新活动的微观依据,我们以郯庐断裂带宿迁北马窑开挖探槽断层新活动断错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工作对比分析,识别编录晚第四纪以来变形和史前地震事件遗迹,分析其活动习性,定向采集断错物质,进行显微构造分析.发现一系列丰富复杂的微观变形组构和组合.镜下多处可见张压显微变形共处、变形带被切割等二次变形现象,显示该段至少有过2次活动,早期表现为拉张,晚期显示为挤压.宏、微观构造分析结合年代分析表明,晚第四纪以来,该断层段先行引张,然后发生强烈的挤压逆冲活动,均可能伴随强烈的史前地震活动,最新活动处晚更新世末期,年代分别为距今约为1.5万年和1.2万年.  相似文献   

18.
墨脱断裂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峰的东侧。在遥感信息解译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获得了墨脱断裂在中国境内的空间展布、运动性质和断错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的墨脱村和地东村开挖的探槽均揭示出墨脱断裂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其中墨脱村探槽地质剖面上显示出断裂最新活动具有逆冲性质,地东村探槽剖面上表现出的最新活动则为正断性质。结合断裂沿线典型的断错地貌分析,认为墨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不同段表现出逆断或正断的倾滑分量。地东村探槽揭示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14C年代约为(2 780±30)aBP,表明墨脱断裂全新世晚期发生过断错地表的事件。墨脱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与阿萨姆构造结的向N推挤相关。  相似文献   

19.
红河断裂带南段中新世以来大型右旋位错量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河断裂带南段(元江—元阳一带)穿经盆地内的“中谷断裂”,是一条新构造期明显活动的主平移断裂。它的新近活动将中新世红河盆地一分为二,右旋切错至倮头山—大曼迷一带。与此相伴,山前断裂则以正断活动为主。沿“中谷断裂”高角度切错中新统的剪切走滑断面,被断错的中新世条形盆地内发育轴向NE的挤压褶皱及压缩变形的空间变化特征,下中新统、中上中新统、上新统及第四系的分布依次自SE向NW有序迁移且在“中谷断裂”的东北盘节节错后分布等,均表明红河断裂南段中新世以来自SE向NW的不断破裂扩展和右旋走滑位错;区段内中下中新统较厚的山前磨拉石沉积建造、卷入“中谷断裂”剪切变形的强度中新统明显强于上新统等表明,红河断裂南段大规模的右旋走滑运动应发生在中中新世前后,其FT年龄约为距今13.7Ma;根据切错的中新统的平面尺度、用平衡剖面法恢复压缩前盆地的长度和由断层变形带宽度等计算,求得红河断裂带南段中新世以来大型右旋位错总量介于62~69km,中值为65km。研究资料还表明,红河断裂右旋走滑运动作为一个过程,经历转换活动期(N1)、右旋走滑初始期(N21)、大型右旋走滑期(N31—N21)和右旋走滑扩展期(N22—Qp1)等多个发生、发  相似文献   

20.
安徽南部头坡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位于安徽南部的头坡断裂的野外调查表明,沿头坡断裂没有明显的水平或垂向错动的地貌现象;在取得的剖面中,上覆第四纪地层均未被断裂断错,表明断裂在中、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对本区地貌、第四纪地层和断裂活动历史的调查分析表明,该断裂在燕山运动晚期(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和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晚白垩世—古近纪)有过2次强烈活动,前者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后者以拉张活动为特征。新近纪以来全区处于长期隆升剥蚀状态,缺失新近系,第四系厚度不大,残坡积地层广泛发育,构造运动微弱。头坡断裂的活动历史及新活动性与其相邻的郯庐断裂带南段相似,前者可能受后者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