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港探区油气形成过程的古地温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大港探区包括黄骅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依据流体包裹体测温学研究,本区的油气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三期古地温变化,并与油气运移和成藏期次相一致。各区古地温变化略有差异,主要是由于热液活动、岩浆侵位和断裂构造所造成。第一期古地温变化在区域上表现为北高南低和东高西低的特点;第二期则表现为西高东低和北高南低的特点;第三期古地温变化不明显,趋于平缓。总的古地温变化随时闻演化呈现出由强到弱,逐渐趋于平缓的态势。表现出古高今低,晚期具有继承早期而发育的特点。古地温变化与大地构造环境具有密切关系和成因联系,是控制油气运移和成藏的重要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2.
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古地温场与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经历的古地温环境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流体包裹体等古温标揭示古地温大小,并建立烃源岩热演化史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油气成藏期次判定.研究区现今为低温传导型地温场,地温梯度为2.76 ℃/100m.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古地温场特征不同:盐场次凹、小湖子次凹为传导型古地温场,古地温梯度为2.8~3.4 ℃/100m,古地温约81.2℃~128.1℃;黑沙低凸起带受凸起聚热或热异常作用的影响,古地温梯度明显高于沉积凹陷区域,达到4.0~4.8 ℃/100m,古地温约103.2℃~140.2℃.中侏罗统古地温高于现今地层温度,有机质成熟演化主要受古地温场的控制.热史模拟和油气成藏期次分析表明,萨尔台凹陷不同次级构造单元油气充注过程稍有差异,但对整个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储层来讲主要存在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发生在晚侏罗世早期(145.0~152.0 Ma)和早白垩世(100.0~134.0 Ma),与达到古地温峰值的时间大致相当,体现出古地温场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现今压力场特征及单井超压演化历史的研究为基础,应用2D盆地模拟方法,对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进行了模拟恢复,并探讨了压力演化与构造运动及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明显经历了始新世早-中期(57.8~39 Ma)、中始新世-晚渐新世(39~23.7 Ma)、晚渐新世-现今(23.7~0 Ma)3个“增压-泄压”旋回,现今地层压力基本为常压,仅靠山凹陷底部发育弱超压;压力演化的旋回性主要受控于构造运动的旋回性;地层压力演化对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超压释放期油气运聚活跃,断裂是超压释放与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与断裂输导体系有关的区带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4.
冯冲  陈程  李梦瑶  张磊  朱涛  许涛  邹贤利 《地球学报》2022,43(5):689-697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发育异常高压, 异常高压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动力条件, 目前已经在超压带上发现大量高压油气藏。为了揭示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恢复成藏期古压力演化特征。利用测井方法和2D盆地模拟技术, 得到超压的分布和演化特征, 并讨论了超压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单井地层压力结构可以分为三类; 由古至今, 各地层超压逐渐变大, 超压由浅部地层向深部地层逐渐变大; 各时期平面上超压分布呈规律性变化, 整体上是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增大; 超压的分布和演化成为油气垂向运移有利动力条件, 对研究区高压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层温、压是油气成藏环境的能量参数,影响着油气从生成、运聚、调整,直至逸散的整个过程。前人研究多注重温度对油气生成、压力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对温度在油气运移、聚集中的作用还没有系统的研究。作者通过对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作用分析,明确了地层温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油气运移,一方面,地层温度非均匀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可以直接为油气运移提供驱动力;另一方面,地层温度通过改变分子粘度、表面张力、溶解度等物性参数影响油气运移能力。对于油气聚集,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等)不仅影响和制约油气的分布位置,还通过控制有机质演化进程、影响烃类流体相态分异,来影响油气的聚集特征。最后还对地层温度控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地层温度与地层压力、构造应力等因素存在一定内在联系并共同控制油气成藏,在分析地层温度对各成藏阶段的影响时应恢复相应时期的地温场。  相似文献   

6.
包裹体成分特征反映了油气的演化程度和运移期次。本文对银额盆地石炭-二叠系4组地层砂岩中的包裹体开展研究,发现研究区包裹体多≤5μm,呈串珠状分布于石英颗粒裂隙中,以气液两相的状态存在。根据包裹体中甲烷等有机组分的含量及其相互关系对研究区油气运移过程展开研究,认为二叠系至少经历过较高温较高盐度、较低温低盐度等两期油气运移;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可分别对应二叠纪中期-二叠纪末和白垩纪早-晚期两期油气运移过程。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研究   总被引:74,自引:6,他引:74  
任战利  张军 《沉积学报》1994,12(1):56-65
本文采用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经迹等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高地温场的存在,古地温梯度高达3.5~4.0℃/100m,高于现今盆地的平均地温梯度2.89°C/100m。古生界地层最大古地温一般在150~240°C之间,最高可达270°C以上,古地温明显高于今地温。高古地温梯度的形成与中生代末期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根据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可知,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低。推迟了生气时代,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高,是古生界碳酸盐岩及煤系地层的主要生气期及运移期。生气高峰期较晚,盆地内又缺乏断裂,有利于大气田的保存。  相似文献   

8.
大民屯凹陷古今地温场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系统测温资料和试油资料研究了大民屯凹陷现今地温特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恢复了古地温,利用EasyRo模型反演热史变化,并与东西部凹陷热史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1)大民屯凹陷现今地温梯度较低,平均为2.9℃/100m。(2)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古地温揭示大民屯凹陷古地温梯度较高,其中安福屯洼陷和荣胜堡洼陷分别4.07和3.6℃/100m,皆高于东部凹陷(平均为3.3℃/100m)。从而解释了其较低的生烃门限。(3)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结果认为地质历史时期研究区热流体活动较强烈。以高凝油为主的安福屯洼陷油气充注为幕式快速运聚成藏,而以正常稀油为主的荣胜堡洼陷油气运聚为在异常高压下的快速运移和浮力作用下的缓慢运移相结合。(4)大民屯凹陷的热史演化特征明显不同于东部凹陷,与西部凹陷也有差异,整个热史演化程度较低,有利于高凝油油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9.
试论古水动力演化的旋回性与油气的多期次运聚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王震亮  陈荷立 《沉积学报》2002,20(2):339-344
水动力已经成为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中的重要内容。由于油气的运聚与成藏作用都是发生于地质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事件,要准确分析流体运移特征,就必须首先了解古水动力的演化历史。将压实曲线分析、盆地数值模拟以及流体包裹体测试等方法相结合,可以获得古水动力演化的概况。通过对我国中西部鄂尔多斯、吐哈、准噶尔等含油气盆地的古水动力恢复和研究发现,受盆地后期改造强烈的宏观背景影响,古水动力场的发育和演化往往具有旋回性,具体表现为地层过剩压力幅度随时间的演化呈两个以上增-减-增的序列,流体势平面分布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演化具有明显差异。由此形成流体在水动力背景下运移、聚集和成藏的多期次特点,具体表现为多期次的排烃作用、油气二次运移聚集的阶段性以及古、今油气藏分布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第三系流体物理化学场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曾溅辉 《地质论评》2000,46(2):212-219
东营凹陷第三系为最重要的油气层系旬流体物理化学场及其演化特征:①地温梯度较高(现今地温梯度为3.6℃/100m),自凹陷形成以来,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变化不大;②地层流体压力为中等超压-强超压,在剖面上可划分为静水压力过渡压力带和地质压力带;③地层水主要表现为沉积埋藏水的特点,并经历了沉积作用埋藏与淋滤作用并存和埋藏封闭作用3个演化阶段;④存在着静水压力、过渡压力和地质压力3个流体动力系统,其中过  相似文献   

11.
膨润土的工艺特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膨润土作为一种非常有用的非金属矿物原料,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其他各个领域。近年来对膨润土的不民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拓宽了其应用领域。本文试图对膨润土的工艺特性及其应用途径和现状作一系统概述。  相似文献   

12.
绿洲地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根据绿洲的一些共性给出了绿洲的科学定义。并且根据以往大量研究成果,系统地归纳了世界上绿洲分布的区域类型、形成的客观条件、需要的水文环境、植被和土壤类型及其分类等地理特征,全面总结了绿洲"冷岛"结构、"冷岛"效应、"湿岛"结构、临近荒漠逆湿、高额可利用能量、风屏作用、动力和热力效应、增雨作用等主要气候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洲具有系统性、对水的依赖性、高比照性、尺度性、高效性、脆弱性、演化性等本质特性。最后还讨论了人类活动对绿洲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论氚在水圈中的分布特征与中国境内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通过大量实测资料,特别是南极的宝贵资料,论述了氚在全球大气降水中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雨量效应、季节效应。对氚在中国境内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及海水中的分布规律也分别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并对其实际应用意义进行了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钱塘江下游河段潮流和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塘江下游河段水文泥沙测量、有孔虫和重矿物组合等的分析表明,涨潮流可以将海区沉积物向河口及其上游方向搬运,这为解释冰后期海进河床充填层序提供了对比依据。钱塘江河口沙坎主要物质来自长江和钱塘江。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滑坡体工程地质条件和滑带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因子对滑坡稳定性的敏感性.采用不平衡推力法和简布法,模拟多种外部条件,分析滑坡稳定性表明,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局部可能失稳,对大坝安全运行不造成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泔井火电厂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滑坡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滑坡稳定性,为滑坡机制分析和优化整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祁连造山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赵生贵 《甘肃地质》1996,5(1):16-29
祁连造山带的范围及构造单元经重新厘定和划分,其南界扩展至昆中断裂;解体了走廊过渡带;扩大了中祁连,相应缩小了南祁连范围;新划出乌兰大坂—拉脊山和柴达木周缘南北链状断陷带;确定北祁连属于柴达木—中祁连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的陆间裂谷。并运用断块学说对其多旋回构造演化作了分析,本区始生代—古生代属于塔里木—中朝地块南部大陆边缘断陷—焊接造山作用体制。中新生代,在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品”字型动力体系作用下(尤以前二者为主),转化为陆内浅层断(拗)陷—逆掩叠覆造山作用体制。应力作用方式从早到晚由顺时针直扭向旋扭转化。二者既有继承又有新生。挽近时期,在印度地块挤压动力体制下卷入青藏高原陆内汇聚作用,产生大幅度断块隆升、盆地沉陷,造就了现今高原盆岭景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金厂峪金矿太古代斜长角闪岩中构造岩的特征和分布特点;根据片岩带内存在纯片岩地段、片岩带内有岩墙和两种含金脉体地段所呈现的无对称分带性、岩墙和脉体的接触关系,论述了断裂构造性质、控矿作用、热液充填期次、成矿时代;指出产于斜长角闪岩中的金矿床,并非都形成于太古代,在冀东燕山准地槽内应注意燕山期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占和  陈德斌  付晶 《新疆地质》2011,29(2):231-233
吐鲁番火焰山地质遗迹以其独特的地貌、干热的气候、浓厚的西域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参观旅游.通过调查分析总结,火焰山地质遗迹的形成机制与地层、地质构造、外动力等相关.  相似文献   

20.
九江长虹大道第四纪地层剖面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江长虹大道第四纪地层层序齐,露头良好,作者对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重矿物和粘土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第四纪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演变,取得了一些新的资料和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