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兰州遥测台网Dk—1仪记录到的地震,对其测定的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存在的偏差进行统计计算。结果发现,该仪器记录的近震级(ML)系统偏高,西藏地区的面波震级(Ms)偏低,国内其它地区及国外地震的面波震级(Ms)基本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给出校正值,利用校正值对上例地震重新计算,偏差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区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转换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2011年4.0级以上可同时测定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的433个地震波形数据,将速度数据进行仿真,即近震震级ML在仿真短周期地震仪DD-1记录上测定,面波震级MS在仿真中长周期地震仪SK记录上测定,对全部人工重新测定的ML和MS,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得到了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式。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使用至今的公式MS = 1.13ML - 1.08与云南地区实际情况存在系统偏差,已不适用于云南地区。考虑到区域差异,认为采用关系式MS = 1.13ML - 0.86作为新的转换关系更合理适用。同时,对云南地震台网和国家地震台网都有记录的地震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云南台网和国家台网测定的绝大多数地震ML差值为- 0.2~ 0.4,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MS差值为-0.4~0.2,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3.
选取1970年以来现代仪器记录到的含有深度信息,定位精度为1,2类的 浅源地震(深度小于70km)资料作为统计样本,以华北地震区,华中地震区,华南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和青藏高原地震区为统计单元,分析研究浅源地震随深度的分布特征,以便进一步提高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可靠性。考虑到不同震级大小的地震在震源深度分布上的特征及能有所不同,我们采用了以下震级分档区间:Ms=2.0-2.9,Ms=3.0-3.9,Ms=4.0-4.9,Ms=5.0-5.9,Ms=6.0-6.9,对于不同大小的地震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基本上围绕着地震区震源深度平均值呈正态分布。西部地区地震的深度概率分布曲线的均方差σ比东部地区的大,也就是说西部地区的地震在深度空间上有更大的分布范围。震源深度均值大体上也有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2010~2018年Ms≥3.5的500个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重新量取计算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并对新疆地区分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不同区域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之间的关系,为定量研究地震震级奠定基础.同时,将新疆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都存在的震级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疆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L...  相似文献   

5.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度,也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利用山西数字测震台网2009-2016年ML≥3.5以上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近震震级ML、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的震级测定方法进行讨论研究和对比,认为新震级标度能发挥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的优越性,有利于资料的交换利用及对外发布。  相似文献   

6.
利用内蒙古测震台网2010~2015年4级以上地震事件的数字化波形记录,按照新震级标度规范重新测定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对其测定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震级的测定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能真实反应地震的大小,可以适用于地震速报等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全部采用速度记录。我们将地动速度转换为地动位移,并统计出相应的最大振幅、周期,根据短周期地震仪近震震级公式ML=lgAμ+R(△)+S对各遥测台站对不同震级所能控制的距离进行了计算,得到台网监测范围。台网基本上能够控制我省中部ML≥2.0以上地震和全省及邻近海域ML≥3.0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8.
冯浩  高艳玲 《地震》2004,24(4):137-138
应广大读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震级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  相似文献   

9.
冯浩  苗春兰 《地震》2006,26(1):145-146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震级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mb为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为中长周期体波震级。  相似文献   

10.
于萍 《华南地震》2011,31(1):116-125
利用湖南省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资料,研究了1970年以来湖南地区五次ML≥4.0级地震的地震视应变场的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ML≥4.0以下的地震视应变与震级相关性较小,ML≥4.0以上地震的视应变值随震级增加呈非线形快速增大,说明:湖南地区地震视应变的时空演变与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结合华北地区MS≥6级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进行了地震幕的划分,并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33°~43°N,108°~125°E)1980年以来出现ML4级地震平静与中等地震的对应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华北地区目前处于第五地震活跃幕的相对平静时段,目前6级地震已经平静16年多,随时可能进入新的地震活动幕;(2)ML4级地震平静对中强地震的前兆意义与当前地震活动所处地震幕的不同阶段有关,在1980—2000年ML4级地震平静与M5级及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000年之后ML4级地震平静与ML5.2级及以上地震对应关系较好;(3)2013年11月23日山东莱州ML5.0级地震打破华北地区ML4级地震平静189天,虽然在预报期限内没有ML5.2级以上地震,但是2014年4月1日发生黄海ML5.1级地震,鉴于目前震群活跃,仍要警惕华北地区出现更大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以2008年11月10日大柴旦Ms6.3级地震余震数字地震波观测资料为基础,运用矩张量反演方法,利用单台三分量波形资料计算余震的震源机制。收集整理大柴旦Ms6.3级地震公认的震源参数结果和青海区域地震台网数字地震波资料,以大柴旦Ms6.3级地震的震源参数作为约束,计算理论地震波来确定该区域的地壳速度模型。以此模型计算ML≥2.0级余震震源机制解。共收集160个余震资料,最后确定了85个余震震源机制解,其中最大震级为朋。4.7,最小震级为ML2.0。进行单台与多台联合矩张量反演结果对比,两种方法所确定的结果相差不大。实际计算表明,在观测资料信噪比较高的情况下,运用单台数字地震波观测资料可以较好地确定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  相似文献   

13.
震源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白彤霞 《地震学报》1991,13(4):401-411
本文根据建立在平均二维破裂模式基础上的地震定标律,导出了地震矩 M0与各常用震级之间(1gM0-MS,ML,mb),各种震级之间(Ms-ML,Ms-mb,ML-mb),各震源参数之间(断层长度IgL,断层面积 lgS,平均错距 lgD-Ms,拐角频率 1gfc-ML)的各种常用的关系式.利用这些关系式,由一个震级值就可以估算出一系列震源参数.本文还求出了平均破裂速度 Vr=2.65km/s,总破裂时间 T(s)=0.5L(km),平均位错速度 D(t)=11.4m/s.用矩震级 Mw 度量地震的大小,有四个优点:(1)地震矩反映了形变规模的大小,因此是度量地震大小的最佳物理量.(2)它是一个绝对力学标度,对任何大小地震都有意义,可测量,且不产生饱和问题.(3)它和我们已熟悉的震级标度可衔接.(4)它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用于宽尺度的地震统计.因此,Mw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震级标度.   相似文献   

14.
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强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震活动情况,认为应同时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的强震危险性.甘东南地区出现的4级地震空区被2011年2月23日迭部-岷县交界ML4.4地震打破后,2011年11月1日空区周边又发生了青川Ms5.4地震,表明该空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类比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的空区演化过程,认为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结合对甘东南地区主要大型断裂7级地震复发周期的综合分析认为,需关注南北带北段毛毛山断裂和金强河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东段、黄河断裂灵武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六盘山-宝鸡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震源断裂规模与震级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震源参数(震源断裂规模)与震级的定量关系必须考虑震级的物理含义。本文利用我国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前后的151个小震(1.5≤M_L≤3.9)和国内外58个浅源的中、强震(4.4≤M_s≤8.2)资料,得到了一组稳定的、互相一致的震源断裂参数与震级M_L和M_S的函数关系。由此讨论了常用震级M_L、M_S与m_b之间的关系。 新的震源参数与震级关系表明,震源断裂规模如断裂长度、面积或错距等与面波震级M_S和近震震级M_L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T14:28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2008年5月13日T5:00江苏省发生滨海ML3.8地震。滨海地震是否是由汶川地震触发的、可指示滨海附近中短期内将发生中强地震的"诱发前震"?基于此,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①统计南北地震带及中国台湾7.3级以上、日本7.5级以上大地震;②统计①中大震发生后3天时间(72 h)内,华北中南部地区发生的M_L 3以上地震;③统计大震发生后1年内在M_L 3地震附近地区(距震中350 km以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④对上述3组地震是否存在链式关系进行统计研究,即研究特定条件下的A—F—B链式地震现象在华北中南部的预报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目前所拥有的统计资料,无法确定2008年5月13日滨海M_L 3.8地震是由汶川8级地震诱发的"前兆地震"。  相似文献   

17.
According to the "jacking-up" theory, which relates the cause of earthquakes to outer core convection ascension bodies, the crust will gradually recover after an earthquake. In such cases, the crust is stretched, the underground temperature is reduced,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and drought occurs. In this paper, precipitation is compared with ground temperature and seismic data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thquakes and subsequent droughts. Our objective is to develop a new method of drought prediction. With a few exceptions in loc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rst drought to occur after the Ms 〉 7 earthquakes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since 1950 shows that droughts tended to occur in regions near earthquake epicenters and in the eastern regions of the epicenters at the same latitude within six months after the earthquakes. In addi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arting time of the earthquakes and the droughts nearly share the same probability of 0 to 6 months. After careful analysis of 34 Ms 〉 6.5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western China from 1980 to 2011, we determined that a second drought tends to occur approximately six months following the first drought, indicating a quasi-half-year period. Moreover, the duration of the quasi-half-year fluctu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magnitude of earthquake, at approximately 2.5 years for Ms 6.5 earthquake and approximately 5 years for Ms 8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疆分量式钻孔应变异常时间的地震强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利用钻孔应变异常时间预测地震震级问题。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在做了大量震例总结和比较了前人的工作之后,首次得到了更加适合新疆地区的异常时间与震级之间的统计关系式,即Ms=5.4+0.004T±0.5。讨论了3个预测震级公式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得到改善,震级预测误差明显减小,这对新疆地区的地震强度预测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之间发生了Ms5.9级地震,震前该区测震学指标和河北省北部距该地区较近台站的前兆测项中都出现了一些异常。本文对这些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这些异常和这次地震的关系。这次地震打破了华北、东北地区的5级地震平静,可能预示新一轮地震活跃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