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利用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计算得到甘肃东南地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183个ML≥2.5地震纵、横波的拐角频率和零频极限等震源谱参数,分析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纵、横波拐角频率比值和零频极限比值的变化特征,间接反映震源处波速比的变化。结果如下:(1)拐角频率比值的平均值约为1.32,而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55,后者高于前者;(2)二者得到波速比的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个波速比在岷县地震前后呈现出"明显升高-下降-震前急剧下降-震后缓慢恢复"的变化过程;(3)二者得到的波速比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岷县地震震中附近及合作、舟曲等地区在震前出现低值异常,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在震后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浪底水库架设的8个数字地震台观测数据,分析2008年9月-2011年12月记录的水库附近196次地震事件,采用和达法计算该区波速比值和泊松比值,结果表明:①小浪底区域波速比值在1.461-2.027,相关系数在0.9763-0.9995,平均波速比值为1.700,略低于地壳的平均波速比1.732,泊松比值在0.17-0.33,平均泊松比值为0.23;②反映了小浪底水库区域地下介质复杂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青藏块体东北缘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兰州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观测报告,采用和达法计算出2001年1月-2007年6月发生在青藏块体东北缘2 953次地震的波速比值.将青藏块体东北缘按1°×1°、0.2°×0.2°分成小区,求出每个小区域内的平均波速比值.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青藏块体东北缘平均波速比值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差异,甘东南(N34°以南)波速比值最高,祁连山地震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附近次之,甘肃中部最低;(2)青藏块体东北缘矿震分布区域和1°×1°的低波速比值区域一致,地震波速比值是判定矿震的可能依据之一;(3)地震波速比值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所得的平均波速比值为研究青藏块体东北缘波速比值随时间变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2004年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Ms5.9地震为研究对象,对震中区域的地震活动参量b值进行时间扫描计算,Ms5.9地震前b值表现为高值回落;在选取的时空范围内,计算出震中区域平均波速比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Ms5.9地震前波速比变化过程为下降一持续低值一回升发震,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在震前趋势性上升,分析认为:可以把波速比的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的震前变化规律作为同一区域未来地震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安地震前后首都圈分区波速比时变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7月4日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中南部发生了河北文安MS5.1地震. 此次地震为该数字地震台网2002年投入运行以来发生的最强地震事件. 本文利用多台和达法, 分析处理了首都圈107个数字地震台站2002——2007年判读的大量震相数据. 为提高波速比计算的精度和稳定性, 对波速比计算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多方面限定. 例如, 地震发生位置相对集中, 台站选取范围有限, 参与计算到时数据在5个以上, 以及线性拟合精度高、 误差低等. 经这些限定条件后的研究发现, 文安地震前, 在文安和唐山附近地区地震波速比出现正常——降低——恢复——发震的异常演变过程. 震前1年, 出现波速比较明显降低过程, 异常持续时间1年左右; 同期邢台、 京西北、京西南、 京津和北京地区波速比的变化则基本平稳. 文安地震发生后, 文安和唐山地区的波速比恢复正常的平稳变化状态. 通过波速比计算结果的误差和稳定性分析认为, 文安地震前在文安和唐山附近地区地震波速比异常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山东地区多台波速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中从多台计算波速比方法的原理入手,对不同公式计算的波速比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在原理一致的条件下,波速比差异主要与拟合过程中自变量的选取及2组数据的相关系数有关。利用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山东省境内及江苏省北部共52个数字及模拟台站的地方震P波和S波到时资料,选取有4个以上记录台站的地震。整个研究区域的平均波速比为1.716,反映了这个地区的波速比相对于华北其他地区偏高。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2°的单元,并剔除距离震中过远的台站,以保证区域特征能得到反映。通过对比不同单元的平均波速比发现,34°~37°,115°~119°的平均波速比明显高于其他单元,而它们正好分布在郯庐断裂的两侧,应该与该地区上地壳的岩石性质及震源深度分布范围较宽导致的平均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安徽及邻区中强震前波速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及邻区地震波的震相资料,根据和达法计算波速比的原理,研发了波速比的计算程序,并对大台网和小台网资料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大、小台网资料对波速比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小。此外还分析了台网布局对计算波速比的影响,发现在计算过程中加入远近台波速比值限制后,波速比变化范围减小,异常时间段也更为清晰,因此在在计算波速比时间进程时需要加远近台波速比限制。本文计算了安徽及周边地区7次中强地震前的波速比时间进程曲线,其中5次地震前存在低波速比异常,同时通过震例总结表明华东地区MS5.5级左右地震选取震中附近3°×3°范围内地震计算波速比、MS4.5级左右地震选取震中附近2°×2°范围内地震计算波速比相对比较合理,与相应强度地震的孕震范围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8.
吉林地区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取2001~2009年吉林省地震观测报告记录的地震事件,根据断裂构造特征和地震的空间分布情况,将研究区域分为四个地区,即西部、中部、东部、长白山火山区。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方法研究了吉林地区的波速比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发现吉林省西部、中部、东部及长白山火山地区的波速比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即西低、东高、长白山火山区最高,这对吉林地区的地震趋势判断有一定参考意义。文中讨论了2006年吉林乾安-前郭M5.0级地震前后的波速比变化特征,发现该震前出现波速比趋势下降的特征,这对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976年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前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及甘肃台网记录到的直达波到时资料,对1976年8月四川松潘—平武地震前的波速比异常变化作了初步探讨.所得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前波速比有明显的异常变化,Vp/Vs异常期及恢复期均较短,异常区在偏于主震震中南面的四川境内,其范围较大.Vp/Vs异常的某些特点显示出这次地震与1973年8月松潘—南坪6.5级地震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的区别.结合这一地区波速比异常变化的特点,本文对波速比回返问题和波速异常区叠加问题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用单台四震相法讨论唐山大震的波速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一个用单台相对时间测定地震波速度比的简单方法--四震相法,它是利用地方震记录上经常出现的莫霍界面反射波与直达波到时差求得的。 利用该方法测定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震前后的波速比,发现震前经历了波速低值-恢复和高值-二次下降三个阶段;根据波速变化的时、空特征,结合地质背景与地震活动,对唐山大震的孕育过程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北部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历史上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基于河北数字地震台网震相到时报告数据,使用和达法,计算2006年1月至2015年10月河北省北部地区平均波速比,分析部分地震前波速比时序变化特征,发现震前波速比数值呈现正常—低值异常—恢复—发震的异常演变特征,为地震波速比变化与地震前兆相关性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新疆天山地区的波速比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琳  高朝军 《中国地震》2016,32(1):118-126
收集整理了新疆地震台网2009~2014年的地震观测数据,利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新疆天山地区中小地震的波速比及其背景值。为了突出异常变化,分析了研究区内的波速比扰动值变化,同时回溯了天山地区7次中强地震。结果表明:①天山地区波速比的背景值为1.70左右,自2013年开始,波速比的低值异常主要集中在天山中东段及普昌断裂附近;②2011~2013年研究区内4次M_S5.0以上地震前,震中位置波速比扰动值多数处于低值状态;③7次中强地震前,震中及其附近区域波速比低值的地震事件占相应时段内总事件的比率大于60%,研究区内中强地震前波速比呈低值状态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5°—125°E)近几年来地震活动性增强,中强地震比较活跃。2009年,辽蒙交界和牙克石-扎兰屯地区的地震形势更加紧迫。基于内蒙古东部的地震形势分析,根据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台站分布、断裂构造及地震空间分布特点等,划分出4个分区;在2003年到2009年的时段内,筛选出符合计算要求的地震事件482个。根据多台和达法,分别计算各个分区的平均波速比值,通过对波速比曲线进行近均值滑动滤波,分析波速比在中强地震前的变化规律,认为可以把震前波速比异常作为中强地震发生的中短期指标。  相似文献   

14.
金寨地震台数字地震仪的监测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目前各类仿真记录的震级计算公式及近年金寨地震台台基的地动噪声有效值,结合各区域震相识别经验等设定了可检测地震的首至P波震相振幅、S波和面波的最大振幅与台基地动噪声有效值的比值,并分别计算和分析了金寨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仿短周期(DD-1仪)记录的近震监测能力、仿中长周期记录的远震监测能力及仿长周期(763仪)记录的远震和极远震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单台多震和达法研究山西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1年;而近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为震前10天至2个月不等,因此可通过远台、近台所围限的范围来缩小地震预测地点。东山台计算结果表明,发震时刻残差大小会影响波速比变化细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每个台站发震时刻的残差阈值,以确保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1年;而近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为震前10天至2个月不等,因此可通过远台、近台所围限的范围来缩小地震预测地点。东山台计算结果表明,发震时刻残差大小会影响波速比变化细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每个台站发震时刻的残差阈值,以确保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从高波速比试论云南丽江7级地震的孕震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震中周围多台地震波资料计算平均波速比, 并对计算误差作了统计和分析, 提出了在介质存在横向不均匀的情况下数据处理方法。在资料有相当可信度的基础上, 动态追踪了1996 年2 月3 日云南丽江7 级地震前滇西北地区波速比的十余年时空演化图象。显示出: 丽江地震孕震区的高波速比异常图象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并再次扩大的过程;而低波速比的异常图象则由大到小、由小到大并再次缩小的过程; 地震发生在低波速比异常区包围的高波速比异常区的交汇部位。其时间进程的演化显示丽江地震的孕震区在1988年耿马—澜沧76 、72 级地震后进入非线性阶段, 1995 年孟连西中缅边境73 级地震前进入失稳阶段。结合滇西北地区地震垂直分布图象和对照含硬包体试样在破裂孕育过程中波速场的演化图象, 表明丽江地震的孕震区具备了坚固体孕震模式的高波速特征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级以上强地震。本文选取2001年以来该地区的ML≥1.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地震空间分布和研究区域的台网布局,划分出4个子区域,分别计算了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并对比分析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曲线随时间流逝的变化幅度相差较大,且呼和浩特地区的平均波速比明显低于其他3个地区的平均波速比,初步推断与呼和浩特地区的断裂构造分布及地下介质性质有关。震例研究结果显示,2003年托克托县ML4.6地震前震中区波速比变化过程为"下降—持续低值—回升发震"。  相似文献   

19.
在搜集和整理中国地震局四川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3年7月震相观测报告的基础上,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测定法,重点分析研究了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所收集到的单台震相数据和计算结果的精度进行系统的筛选和限定,同时对出现异常的地震台,进行不同台站方位和距台站不同空间范围的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的分区细化对比研究.根据其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探讨预测孕震体空间尺度的可能性.结果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附近地区的小金、蒙顶山、油罐顶、花马寺和五马坪等5个台站的波速比在芦山地震前均存在较明显的降低过程;小金、蒙顶山、油灌顶和花马寺等4个台站的波速比异常降低过程大约持续了3年半,震前除小金台未见明显回返过程外,其它3个台站均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回返特征;峨眉山台和五马坪台的波速比时间演化特征差异性较大,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从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间变化特征的动态跟踪中还发现,强震前波速比异常区的范围具有向未来震中及其附近地区收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芦山7.0级地震震中周边台站(CD2、 MEK、 GZA、 MDS、 HSH、 JJS、 XJI、 DFU、 EMS、 JYA、 YGD)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20日记录到的近震资料, 采用单台波速比以及单台P波视速度、 S波视速度计算方法进行了波速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自2010年底左右开始, 震中附近区域的CD2、 MEK、 GZA、 MDS、 HSH、 JJS台站同步出现了长达两年明显的P波视速度和S波视速度低值异常现象, 且异常现象都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 单台波速比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 故多个台站同步出现长时间、 明显的单台视速度低值异常现象, 并且集中在某一断裂带附近时, 则有可能是大震孕育的先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