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卫境尔登优质锰矿普查工作,采用工程揭露及野外观察等地质勘查手段,并经过大量研究认为该锰矿床含矿岩系属火山喷发期后的正常海相沉积碎屑岩与碳酸岩,矿层产于火山碎屑岩与碳酸岩接触部位,火山碎屑岩含有一定量锰质,而后层间发生断裂,含锰质热液沿构造裂隙充填叠加,使锰富集,后经风化淋滤作用,再次富集成矿.因此认为该矿床属"风化淋滤型矿床".  相似文献   

2.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铁矿带矿床类型、成因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块地质演化、含矿岩系、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典型铁矿床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域含矿建造的特征、时代、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结果表明: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块原"布伦阔勒群"实际上发育古元古代(2 100~2 500 Ma)、寒武纪早期(510~540 Ma)等两期沉积成矿事件,同时在中晚元古代(800~1 800 Ma)和海西期—印支期(200~410Ma)分别发生过强烈的变质和变形作用,局部富矿的形成可能与后期热液的叠加改造作用有关。区域铁矿可划分为两类:一为条带状铁建造遭受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如赞坎、莫喀尔和吉尔铁克沟铁矿床,其形成环境为早元古代活动陆缘的弱氧化—还原的浅海相沉积环境,成矿物质来源于海底热液对基性火山岩的淋滤及少量陆源物质的风化;二为早寒武世海相火山-喷流沉积型铁矿床,如喀来子、老并和叶里克铁矿床,其形成条件为半深海—浅海相、弱氧化—半氧化的断陷盆地环境,成矿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水沉积及陆源物质。根据区域成矿规律,推测卡拉本—喀来子—莫拉赫一带是寻找早寒武世与海底喷流成矿系统有关的铁-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吉尔铁克沟—赞坎北地区、莫喀尔及其以南地区是赞坎铁矿带的北延和南延,是寻找古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
磷元素在地壳发展过程中,随磷矿成矿作用不同阶段物化条件改变而变化。将成矿划分为沉积、变质及改造三阶段。成矿时代为中元古代早期。由沉积、变质、混合岩化交代和风化淋滤作用,使磷质活化,在一定空间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4.
香炉山式铁矿是近年地质勘查工作中在贵州西部威宁-水城-赫章地区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组和宣威组之间发现的新类型铁矿床。在矿床成因上,该矿床既不同于海相的沉积型铁矿床,也不同于陆相的古风化壳矿床,而是兼有二者的特征,属于玄武岩古风化壳-沉积(堆积)型铁矿床。通过野外观察、岩矿石分析测试、岩矿石鉴定、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等手段对含铁岩系和矿石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矿石具有定向排列的火山碎屑、渗流管孔、姜结仁等典型结构构造。初步认为,香炉山式铁矿的形成除具有特殊的成矿背景外,还受到成矿物质来源、岩相古地理、古纬度、古气候、古生物生 态、古风化作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控制,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外生成矿作用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5.
根据已取得的地质成果,应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贵州遵义铝土矿(带)成矿条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铝土矿的形成,是在古生代碳酸盐岩所形成的古岩溶基底上,于有利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等先决条件下,以白云岩和页岩为成矿原岩风化剥蚀的残坡积物,经钙红土化、红土化的成矿作用,脱硅去铁、脱钙去镁、脱钾富铝后,成为红土型铝土矿;随着早石炭世海侵的到来,不断发生水解作用,同时经水体短距离搬运再沉积在古岩溶坑洼内,形成三水型铝土矿;尔后盖层加厚,增温脱水,进而形成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床。矿床成因类型属古风化壳型岩溶坑洼异地沉积一水硬铝石铝土矿床;其成矿时代归属早石炭世大塘期旧司时。   相似文献   

6.
桂西铝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桂西地区铝土矿及其围岩系统取样,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原生铝土矿的成矿母岩主要为下二叠统茅口灰岩,其次有少量古陆风化物的加入;区内原生铝土矿形成于海相的沉积环境,堆积型铝土矿由原生沉积型铝土矿风化淋滤而成。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尔泰铁矿成矿流体及成矿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阿尔泰铁矿为研究对象,综述铁矿成矿背景,划分成因类型和成矿时期,对典型矿床地质特征进行描述,研究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以及成矿流体来源,最后探讨构造演化与铁矿成矿作用。结果表明:铁矿成因类型可划分为火山岩型、矽卡岩型、伟晶岩型、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与基性岩体有关的钒钛磁铁矿型和砂矿型;矽卡岩矿床流体包裹体从矽卡岩阶段到退化蚀变阶段再到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均一温度(从200℃~500℃到200℃~350℃,再到160℃~300℃)以及流体盐度(NaCleq)峰值(从4.5%~21.5%到3.5%~20.5%,再到1.5%~17.5%)逐渐降低;托莫尔特铁(锰)矿沉积期成矿流体以中低温(集中在160℃~300℃)、低盐度(主要集中在4%~9%和14%~20%)为特征;两棵树伟晶岩型铁矿成矿流体为中温(173℃~290℃)、低盐度(0.35%~16.05%);氢和氧同位素特征表明,火山沉积型铁矿沉积期成矿流体是海水与岩浆水的混合,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混合少量岩浆水,同时两棵树伟晶岩型铁矿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碳和氧同位素表明,矽卡岩型铁矿成矿流体中碳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少量来自海相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8.
对黔北务正道地区早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对铝土矿矿床的控矿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位于赤道附近的炎热潮
湿的古气候环境导致的红土化铁铝质古风化壳是铝土矿形成的先决条件;以页岩为主经长期化学风化形成的古剥蚀区为铝土矿
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而低凹的古地形地貌是沉积或堆积型铝土矿的最佳场所;在半封闭式的相对较为稳定的海湾
相沉积环境下沉积铝土矿含矿岩系,早二叠世大竹园晚期,通过频繁的海进-海退循环,沉积区不断处于还原—氧化环境的交替
变换之中,为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黔北务正道地区安场向斜东南翼ZK288-16井中大竹园组铝土矿含矿岩系的沉积学分析,辨别出该口钻井记录
下的包括两次准同生淋滤作用及一次后生淋滤作用在内的3次淋滤作用。土状-半土状铝土矿层是记录淋滤作用发生的标志性
层位,与下伏岩(矿)层呈现渐变关系,说明土状-半土状铝土矿是由碎屑状或豆鲕状铝土岩(矿)经过淋滤作用转化而来,在此过
程中,杂质元素被移除,铝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富矿,而碎屑状与豆鲕状铝土矿也经过不同程度的淋滤作用。区域上的钻孔对比
表明,区域内这种多期淋滤作用对于提升矿石品质、控制矿层厚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矿相学综合研究,对陕西勉略宁地块车渡金矿床成矿期次进行了详细划分。根据岩(矿)石变质程度、矿物穿插包裹关系,将成矿作用划分为3期:①沉积-变质期,伴随磁铁石英岩沉积-变质作用,形成了高品位层状金矿体;②热液成矿期,分为烟灰色石英硫化物脉和含硫化物碳酸盐脉两个成矿阶段,两类脉体均可见自然金;③表生作用期,在磁铁矿被氧化为褐铁矿的过程中,Au进一步富集形成大量自然金。车渡金矿床中可见金主要赋存状态为粒间金、包裹金和裂隙金。基于石英硫化物脉和磁铁石英岩沉积条带中Au品位及分布规模,将车渡金矿床成因类型归为磁铁石英岩型金矿床,这对于该区域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康开铁矿床位于西昆仑铁克里克构造带中段北缘,赋矿地层为元古代喀拉喀什岩群和埃连卡特岩群变质岩,发育镜铁矿和磁铁矿两种铁矿化类型。镜铁矿体受断层构造控制,呈脉状、似层状、团块状和细脉状产出。磁铁矿化体包括磁铁石英岩型和基性岩型,其中磁铁石英岩型矿石具有沉积变质型特征,基性岩型矿石表现为基性岩内发育浸染状磁铁矿和少量黄铜矿。依据两种铁矿化类型的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围岩蚀变和不同类型矿化体的时空关系等特征,将其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沉积期、变质期、岩浆期和构造热液期4个成矿期,即该矿床是多期复合成矿作用的产物。沉积期和变质期形成的磁铁石英岩中的磁铁矿和岩浆期形成的基性岩中的磁铁矿为后期构造热液期发育的镜铁矿体提供了成矿元素来源,因此,出露于地表(浅部)的镜铁矿体可作为寻找周围和深部与磁铁石英岩和基性岩有关的磁铁矿的找矿标志,这一标志在铁克里克构造带中可能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工作期间收集了大量的与成矿有关的沉积残余组构以及后来活化热液改造的实际资料。本文试图从该区所发生的地质事件的历史演化关系入手,来探讨这类矿床的成因。文中提出了含铅锌的硅质铁碳酸盐沉积建造是这类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区域变质产生的活化热液是使沉积含矿层中物质活化、局部迁移、就地或近地富集的主要因素。在此之前的成岩压溶作用,对矿质的初步富集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工业矿体定位的相对地质时代为区变末期到动力变质之前所发生的活化热液期。镁质对活化热液的形成及矿质的富集沉淀起了明显的作用。故此类矿床的成因应属于“沉积——区变末期活化热液就地富集型层控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3.
贵州织金新华磷矿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超大型含稀土低品位磷矿床, 矿床平均品位w(P2O5)为17.22%, 已探明磷矿石储量13.48亿t, 稀土资源量350万t。近年研究发现, 新华磷矿矿石品位的波动变化与风化淋滤富集作用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阐明风化淋滤作用对磷矿元素地球化学的影响及磷矿的次生富集规律, 以戈仲伍矿段为重点研究对象, 对含磷岩系开展了野外观察描述, 应用连续敲块法采集化学分析样品19件, 运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岩矿鉴定样品16件, 并对样品进行了岩石成分鉴定及综合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 风化磷矿中w(P2O5)比原生磷矿提高了8%~18%, w(MgO)比原生磷矿降低了4%~7%, 风化强度处于弱到成熟阶段。织金新华风化磷矿的形成受到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因素控制。本研究可以为深入研究该矿床的次生风化成矿作用对磷矿石化学成分的影响及为新的矿产研究提供资料, 为丰富我国风化淋积型磷矿床的成矿理论提供新认识, 为该矿区风化磷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马海盆地更新统一全新统含盐岩系分层沉积特征。下更新统:化学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一致,以石膏、石盐为主的盐层赋存于该统顶部。中更新统:盐层层数多,分布面积较下统增大。上更新统:含盐岩系范围小,盐类沉积丰富,盐矿物种类多,形成杂卤石、钾石盐为主的钾矿层。全新统:含盐率较高,有石盐相、钾石盐-光卤石相,缺失硫酸盐相。马海盐湖的演化历经湖盆形成期、湖盆封闭过渡期、湖盆封闭期、湖盆干化期四个时期。相应盐类沉积阶段为盐类聚集阶段、石盐沉积阶段、钠镁硫酸盐沉积阶段、钾镁盐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15.
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IFs)蕴含丰富的铁矿石资源,记录了早期地球演化的重要信息。鞍山—本溪地区发育巨量的太古宙BIFs。鞍山—本溪地区BIFs由互层的硅铁条带组成,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含少量赤铁矿、黄铁矿及菱铁矿等。围岩与BIFs呈整合接触,具有变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BIFs属于阿尔戈玛型,其变火山岩围岩年龄可大致代表BIFs沉积时代。锆石U-Pb年代学显示,鞍山—本溪地区至少发育约3.10Ga及约2.55Ga两期BIFs沉积成矿事件,后者在华北克拉通广泛发育。鞍山—本溪地区BIFs地球化学具有以下特征:1低的TiO2与Al2O3含量及高场强元素负异常,表明沉积过程中陆源碎屑物质加入量很少;2PAAS标准化REE配分模式显示重稀土元素富集,La、Y及Eu正异常,暗示BIFs沉积自海水与海底高温热液的混合溶液;3接近同时代亏损地幔的εNd(t)值(3.0~4.7),表明Fe可能来源于海底热液活动淋滤洋壳;4BIFs中仅发育少量黄铁矿,基本不显示Ce负异常且富集铁的重同位素(δ(57Fe)值为(0.13~2.73)×10-3),暗示古海洋整体处于低硫、缺氧环境,BIFs的沉淀可能与富Fe2+溶液遭遇环境突变有关。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大孤山与陈台沟围岩具有弧火山岩特征,南芬与歪头山围岩类似于弧后盆地玄武岩,因此,鞍山—本溪地区BIFs沉积于火山弧相关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6.
齐河-禹城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本文在系统分析区内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的基础上,与邯邢式、莱芜式铁矿进行了系统对比,提出了"禹城式"矽卡岩型铁矿矿床式,并初步构建了其成矿模式。区内发现李屯、郭店、大张3处富铁矿床,控矿岩体以闪长岩为主,围岩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少量奥陶系,矿体呈似层状,矿石以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为主。区内"禹城式"铁矿以李屯矿床表现特征最为显著,矿体以接触带外部碎屑岩层间构造为主要赋存位置,主矿体赋存部位缺失灰岩及大理岩化带,以铁质巨量富集、伴生元素较少为显著矿质富集特征。早白垩纪,壳幔混合岩浆沿盆缘深大断裂上侵,混合岩浆上侵过程中富铁质岩浆热液出溶,受上覆碎屑岩地层屏蔽作用,岩浆热液与奥陶纪碳酸盐岩发生了充分的接触交代作用,并可能改造了沉积地层内"山西式"铁矿,促使磁铁矿经历多期叠加富集,在石炭系—二叠系内层间构造等部位富集形成富磁铁矿。  相似文献   

17.
青海德尔尼铜(钴)矿床矿石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德尔尼铜(钴)矿床赋存于东昆仑阿尼玛卿蛇绿岩套中部,岩石类型主要有蛇纹石化的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条带状含铜黄铁矿矿石,矿床成因存在多种认识。通过野外详细观察、室内显微镜下矿石矿物特征鉴定以及电子探针分析,确定德尔尼铜(钴)矿床的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矿石结构以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钴元素在早期黄铁矿中比较富集,晚期黄铁矿中较贫,w(Co)/w(Ni)值指示黄铁矿与巴西Sossego铁氧化物-铜-金矿一致;早期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的微量元素质量比值指示矿床成矿温度为200℃~300℃,属于中温环境,进一步证明了该矿床不是岩浆型矿床,属于海底喷流-沉积成因。矿床成矿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海底喷流-沉积阶段、构造变形阶段、热液阶段和表生氧化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为铜、钴、锌的主要成矿期。  相似文献   

18.
贵州大竹园大型铝土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大竹园大型铝土矿是中国近年来取得重要找矿进展的大型铝土矿之一。以采自大竹园矿区栗园向斜不同部位铝土矿、铝土岩和黏土岩的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质量分数)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稀土元素含量与铝土矿质量及成矿过程的关系,最后就稀土元素对于成因和环境的指示意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铝土矿、铝土岩和黏土岩稀土元素总含量(不包括Y)分别为107.07×10-6、185.00×10-6和246.28×10-6,依次增高,说明铝土矿的成矿过程是一个稀土元素贫化的过程,也是Eu异常和Ce异常趋于增大的过程,即相对于黏土岩来说,铝土矿具有高Eu异常、Ce异常的特征;相对于重稀土元素来说,无论是栗园向斜西翼还是东翼,铝土矿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且轻稀土元素含量以及La与Yb含量之比均随深度变浅而增加;单纯利用稀土元素图解不能有效反映成矿物质的来源,但可以大体反映含矿岩系形成于海相或海陆过渡相环境;大竹园大型铝土矿与黔北其他铝土矿一样,总体上属于沉积型,可能与古喀斯特化过程、古风化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浆源层、花岗岩浆、内生金属成矿三者内在联系的剖析论证,可以将南岭壳型花岗岩类成岩成矿的基本规律概括如下:(1)两个浆源层-前震旦系和下部震旦系;这里特别强调古老褶皱基底、浆源层和矿源层三者的一致性。(2)两类构造条件(地槽发展时期和地洼发展时期)制约的浆源层多期熔融,及与之相适应的三期主要成矿花岗岩(晋宁、加里东及印支-燕山旋迴)花岗岩的形成。(3)与三期成矿花岗岩相伴随的三期(晋宁晚期、加里东晚期,印支晚期-燕山旋迴)内生金属成矿作用。(4)一个主成矿期-以燕山旋迴(包括早期和晚期)壳型花岗岩类有关的大规模工业成矿为标志的主成矿期。在构造发展归属上,这个主成矿期正好吻合于地洼发展阶段的激烈期。这决非偶然,而是客观的地质历史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沂源县韩旺铁矿是华北克拉通一大型条带状铁矿床,铁矿层赋存于新太古代泰山岩群雁翎关组上部的变质岩系中。矿体规模较大,断续延伸近8 000m,单矿层厚度一般1~25m。矿体总体呈单斜层状产出,矿石为硅质和铁质相间排列构成的条纹—条带状构造。含矿岩性主要为含磁铁斜长角闪片岩、含磁铁石英角闪片岩及片麻岩类,原岩属于中基性的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类。结合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前寒武纪BIF铁矿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成矿作用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认为韩旺铁矿沉积成矿时代为~2.6Ga,矿床形成于海洋化学沉积环境,成矿物质来源具有明显的火山物质贡献特征,矿床的形成与华北地区太古宙克拉通化形成的稳定沉积环境以及微生物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