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耐低温轮虫的大规模培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ms plicatilis)是一种海洋轮虫。6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鱼虾幼体的开口饵料而受到重视。这种轮虫的主要优点是:(1)个体小(200μm×300m),适于作为鱼虾幼体的开口饵料;(2)游动速度慢,便于幼体捕食;(3)繁殖速度快;(4)可进行高密度培养。  相似文献   

2.
利用螺旋藻富集碘的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碘化钾 (KI)对极大螺旋藻 (Spirulinamaxima)生长的影响以及碘在细胞中的富集作用 .结果表明 :在 0~ 40 0mg/dm3范围内 ,KI对螺旋藻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较低的含量内甚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极大螺旋藻的最高KI耐受范围在 40 0 0~ 50 0 0mg/dm3之间 .螺旋藻细胞中的碘含量与培养液中外加的KI含量有一定的关系 ,在KI添加含量为 90 0mg/dm3时 ,螺旋藻的收获量 (2 77.1 7mg/dm3)比对照组 (1 0 4.47mg/dm3)增加 1 65%,藻细胞碘含量[0 .3 3 1× 1 0 -2 (m/m) ]比对照组 [0 .0 2 5× 1 0 -2 (m/m) ]增加约 1 2倍 .  相似文献   

3.
李宏宇  陈波 《海洋科学》1991,15(4):16-18
笔者从1986年起开始进行网箱养殖中国对虾的实验,4年来年年获得高产。其中,1986年在一只3m×3m×1m型网箱中养成对虾45.2kg,网箱单位面积产虾达5.02kg。1987~1989年继续在一只4m×7m×2m型网箱中试验,摸索出一套网箱养虾的技术。本文主要报告1987~1989年4m×7m×2m型网箱养虾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真鲷与石莼池塘混养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展南方真鲷Pagrosomus major与石莼Ulva lactuca池塘混养试验。结果显示,在10m×9m×1.6m的池塘里放养150尾真鲷种苗和少量石莼,经1a养殖试验,在不充氧气、不加任何水质改良剂和消毒药物、仅补充少量海水的情况下,依靠石莼自然生长与繁殖,能有效地消除水体的营养盐,净化水质,改良养殖环境,减少污水排放。池水溶解氧周年维持在4.75—6.50mg.L-1,铵氮含量为0.017—0.093mg.L-1,真鲷和石莼在池塘可以忍受高达34.5℃的极端温度和比重低至1.012 0的海水。周年真鲷成活率为87.3%,饵料系数为5.1,体重为355—529g.ind-1,平均427g.ind-1,总产量为55 900g;石莼生长茂密,沥干鲜藻总产量达到358 000g。实验期间未出现任何因养殖环境不适而导致真鲷患病或大量死亡,可见石莼是适合于作为池塘鱼类养殖的环境修复生物。  相似文献   

5.
砷在一般大洋水中约为2.0×10-8mol/dm3(文献[1,2]为1.5×10-9),从热力学平衡计算砷在海水中的存在形态主要为砷(V)[3],而实际上大部分海区中三价砷(As(Ⅲ)〕的含量都是较高的(表1).  相似文献   

6.
热带地区钝顶螺旋藻的大量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89年6月—1990年6月,运用开放式半连续培养的方法在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海滩建113m~2养殖池,进行海水螺旋藻大量培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水螺旋藻藻种SCS品系(1984年引进非洲乍得湖Spirulina platensis经分离选育,驯化为海水螺旋藻藻种SCS品系)适宜在热带地区进行大量培养;②用海水培养螺旋藻不需调pH值;③循环使用培养液可以节约肥料和药品,是降低成本的途径之一;④海南省海岸线长,南部气温高,日照充足,在那里生产海水螺旋藻产量高[12.01g/(m~2·d)]、质量好(粗蛋白含量67.28%)。以上几点说明海南省南部滩涂可以大规模生产海水螺旋藻。  相似文献   

7.
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4月(春)、7月(夏)、10月(秋)和1990年1月(冬)四个季度月,对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23个测站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生态调查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145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类44属138种,甲藻类2属2种,蓝藻类1属2种,绿藻类1属3种。在这些种类中,海水种72种,半咸水种47种,淡水种26种。测区四季均占优势的种类有中肋骨条藻、琼氏圆筛藻、蛇目圆筛藻和星脐圆筛藻等。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以秋季最高,平均为2587×10~3个/m~3,其次为冬、春两季,平均密度分别为2209×10~3个/m~3和2117×10~3个/m~3;夏季平均密度相对较低,为1047m×10~3个/m~3。测区营养盐含量丰富,通常不成为浮游植物繁殖生长的限制因子。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降雨、光照等气象条件和海流、温盐等水文化学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模拟添加氮对海水溶解无机碳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和氮作为主要的生源要素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与氮的变化是相互耦合的且呈双向作用,为探讨海水无机碳与氮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了室内模拟添加硝酸盐对海水无机碳体系pH、溶解无机碳(DIC)、HCO3-、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培养的条件下,单纯添加硝酸盐(增加至原海水硝酸盐浓度的5-20倍)可引起培养体系浮游生物量的变化,但不能引起海水pH及DIC、HCO-3含量的明显变化,对DIC而言,其变化率仅仅在1%以内,但可导致海水Pco2的相对明显升高,其最终结果导致海水碳汇强度的减弱,碳源强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示差脉冲极谱法测定海水中痕量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逸萍  胡明辉 《海洋学报》1991,13(2):277-281
海水中Ge(Ⅳ)含量很低,一般为ng/dm3数量级[1-3]。目前用于海水中Ge(Ⅳ)的分析方法不多。早年有人用共沉淀富集-苯基芴酮盐光度法,近年则采用氢化物发生石墨炉原子吸收法[1]。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研究者陆续利用Ge(Ⅳ)与某些多元酚(如邻苯三酚,邻苯二酚等)的络合物在V(Ⅳ)等氧化剂存在下产生的灵敏吸附催化波,进行矿石,合金等样品中微量锗的测定[4,5]。但至今尚未见应用电分析法于海水中锗的分析。本文拟提出一个灵敏的示差脉冲极谱法,以测定海水中痕量Ge(Ⅳ),并避免通常多次分离手续[6,7]。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冬季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杜秀宁  刘光兴 《海洋学报》2009,31(5):132-147
根据2006年12月30日—至2007年1月17日北黄海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其分布和多样性等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68属131种,主要以温带近岸和广布性种为主,其中硅藻有53属113种,占总种数的86.3%,甲藻有11属16种,占总种数的12.2%。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88.89×104个/m3,硅藻丰度平均值为86.58×104个/m3,甲藻丰度平均值为2.28×104个/m3,硅藻丰度分布趋势决定了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趋势。辽宁南岸是浮游植物密集区,山东半岛北岸其次,而北黄海中部是浮游植物的稀疏区。优势种为: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80,Pei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42。与1959年1月相比,2007年1月北黄海浮游植物丰度由150.00×104个/m3降为88.89×104个/m3,下降了近41%,硅藻丰度由148.00×104个/m3降为86.58×104个/m3,而甲藻丰度由1.25×104个/m3上升为2.28×104个/m3,占浮游植物丰度的比例由0.8%上升为2.5%。主要优势种及优势属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仍以硅藻为主、甲藻其次,浮游植物丰度总的分布格局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文蛤净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用食品级二氧化氯消毒海水净化文蛤,通过L9(33)的3次重复正交试验,以菌落总数的杀菌率为指标,摸索出用4倍的消毒海水[二氯化氯浓度10×10-6(m m)]在充氧状态下净化文蛤,8h换水1次,净化时间共24h的净化工艺.该工艺经中试能使文蛤肠道的细菌总数杀菌率达到70%~93%,大肠菌群的杀菌率达99%左右,卫生指标达到SC T3013 2002和GB2744 1996的规定.研究表明其净化时间必须随着文蛤污染度的增加而延长.同时进行余氯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证明净化文蛤未检出余氯的残留.  相似文献   

12.
镉对石莼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表明 ,用含不同浓度镉 (0、5、10、15、2 0、2 5、30× 10 -6)的海水培养石莼 1~ 8d,石莼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绿素含量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5× 10 -6的镉培养 3d,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 ;培养时间越长 ,下降幅度越大。低浓度的镉 (5~ 10× 10 -6)对呼吸有促进作用 ,出现了“伤呼吸”;高浓度的镉 (>10× 10 -6)对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 ,培养 5d后石莼开始死亡。  相似文献   

13.
蚤状溞的海水驯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蚤状溞(Daphnia pulex)是一种习见的淡水枝角类,是鱼虾类苗种培育中理想的活饵料.目前,对淡水枝角类的耐盐性及驯化的研究尚不多见,国内仅何志辉等[1,2]对蒙古裸腹 (Moina mongolica)、大型溞(D. magna)等进行过研究.本文作者曾就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和蚤状溞(D.pulex)的耐盐性进行过初步试验[3].为了探究淡水枝角类作为海产动物人工育苗中活饵料的可能性,作者对蚤状溞进行了海水驯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VC对河蟹血清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VC 对河蟹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碱性磷酸酶 (ALP)和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中不添加VC 时 ,河蟹肝胰腺、卵巢、血清和肌肉各组织中SOD、ALP和ACP活性各异 ,其中SOD活性大小顺序为肝胰腺 >卵巢 >血清 >肌肉 ,ALP活性顺序为肝胰腺 >血清 >卵巢 >肌肉 ,而ACP活性则为肝胰腺 >血清 >肌肉 >卵巢 .饲料中VC 添加量分别 2 .5× 1 0 - 3 、5.0×1 0 - 3 、1 0 .0× 1 0 - 3 和 1 5.0× 1 0 - 3 (m m)时 ,与对照组相比 ,河蟹不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下降 (p <0 .0 5或 p <0 .0 1 ) ,而ALP、ACP这两种酶的活性却显著升高 (p <0 .0 5或 p <0 .0 1 ) .但它们的变化幅度不同 ,其中就肝胰腺、卵巢、血清和肌肉中SOD活性而言 ,VC 添加量为 1 5.0× 1 0 - 3 (m m )饲料组分别比对照组的低1 41 .3 4 %、1 2 5.94%、1 1 6.67%和 1 1 5.79%;ALP活性 ,VC 添加量为 1 0 .0× 1 0 - 3(m m)饲料组分别比对照组高 93 .0 %、77.5%、1 66.3 %和 2 66.4%;ACP活性 ,VC的添加量为 1 5.0× 1 0 - 3 (m m)饲料组分别比对照组高 1 3 0 .7%、2 3 7.4%、43 7.6%和 2 65.5%.饲料中VC 添加量为 (5.0~ 1 0 .0 )× 1 0 - 3 (m m )时 ,可有效地增强河蟹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此外 ,本实验还就VC  相似文献   

15.
河口活性硅酸盐除了被稀释和被吸收外,有没有进行明显的无机化学转移?一直到最近几年,仍然是国际上争论的问题[1-6]。我们已在本研究第Ⅰ篇[1]报导了河口活性硅含量分布;河水与无硅海水人工混合后活性硅含量变化;电解质浓度和pH值对硅酸盐溶液中活性硅含量的影响以及吸附剂影响的初步实验;证实了河水和海水混合后活性硅含量的变化主要决定于悬浮物、电解质、pH值三个因素的同时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96年春季副热带环流区浮游植物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定浮游植物种类54属184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暖水种为140种(占76.5%).硅藻类和甲藻类等浮游植物的平均总细胞密度为198.71×102个/m3;蓝藻类藻丝体平均密度为44.55×102条/m3.浮游植物各类别的分布与水域的磷酸盐含量、黑潮以及其他水系(涌升水和沿岸水等)等相关;蓝藻类的束毛藻(Trichodesmium)的分布还与50m以浅水体的平均水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铁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光合作用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近来许多研究表明,不论是在无机氮丰富还是贫乏的水域,铁元素的供应对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生长率、种类组成及初级生产力均会产生影响。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铁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光合作用以及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其他营养盐充足的条件下,海水中铁浓度的变化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均有显着影响。在5×10-7mol/dm3铁浓度时,三角褐指藻可达到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在添加铁的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细胞多种生化组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叶绿素a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增加了25%~35%,叶绿素c、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增长幅度要小于叶绿素a;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增加了5%~10%,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幅度在5%~15%之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DCMU荧光增强比(Fd/F)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铁是海洋初级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 ,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 ,设计了 6个不同维生素C水平 ( 0、35、70、1 40、2 80、70 0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 ,对石斑鱼幼鱼进行为期 8周的生长实验 ,每个水平三个重复 ,每个养殖单元放养初始体重为 1 0g左右的点带石斑鱼幼鱼 2 0尾。饲养实验在海水网箱 ( 1 .5m× 1m× 2 .0m)中进行。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C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存活率显著低于维生素C添加组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的浓度为 70mg/kg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对鱼体生物学指标的分析表明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并不影响鱼体的肥满度和内脏比指数 ,却显著影响肝体比指数。鱼体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不受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影响 ,然而对鱼体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 ,石斑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显著升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 ,点带石斑鱼维生素C的适宜需要量为70mg/kg。  相似文献   

19.
用自行设计安装的磁力浮沉子法密度装置测量溶液密度具有±3×10~(-3)kgm~(-3)的灵敏度,±3.5×10~(-3)kgm~(-3)的精密度。25℃时测定Nacl溶液的密度与Millero测量值平均偏差为2.6×10~(-3)kgm~(-3),求得NaCl的φ_v~0值为16.61(cm)~3mol~(-1)。 对12批中国标准海水及24个稀释中国标准海水的密度测量值(温度在15~25℃之间)与1980年国际海水状态方程计算值之间平均偏差为3.4×10~(-3)kgm~(-3)。实验结果表明中国标准海水及其稀释海水的密度与盐度及温度的关系遵从1980年国际海水状态方程。为中国标准海水作为溶液密度测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微藻处理养殖尾水已成为热点研究方向,有关一定盐度范围内海水养殖尾水的微藻处理研究较少。本试验调配了两种盐度(16和26)的海水养殖尾水,以空白组作对照,设置小球藻(Chlorella salina)初始接种密度梯度(5×105、1×106、2×106和3×106个/mL),研究小球藻对海水养殖尾水中不同形态氮和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小球藻在海水养殖尾水中生长良好,可有效去除尾水中的氮磷营养盐,16盐度组中各初始藻密度组对NH4+、NO3-和总溶解态氮(total dissolved nitrogen,TDN)的去除率分别为85.03%~85.87%、60.87%~63.70%和54.53%~57.64%,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6盐度组中除5×105组外,其余藻密度组对NH4+、NO3-和TDN的去除率分别为87.23%~88.16%、56.70%~57.79%和53.31%~54.62%,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小球藻初始接种密度对尾水中氮盐的去除无显著影响。除5×105个/mL组外,16与26盐度组中对TDN的去除率无显著差异,表明盐度变化对氮的去除无影响。随着初始藻密度的升高,16和26处理组对总溶解态磷(total dissolved phosphorus,TDP)的去除率均上升,分别为76.13%~99.53%和63.72%~96.83%,表明藻初始接种密度的升高可促进尾水中磷的去除,且盐度升高没有影响小球藻对磷的去除。本研究获得了不同初始接种密度小球藻对一定盐度范围的海水养殖尾水的吸收利用特点,可为海水养殖尾水的生态化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