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高原缺水的地质环境及找水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下水形成的地质环境,认为降水量、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和地下水循环是造成黄土高原产重缺水的主要因素,地层岩性和新构造运动是影响地下水富集的决定性因素。指出黄土高原基岩风化带潜水的相对富水岩组和富水地段,提出研究含水层的岩性和构造,寻找基岩风化带潜水是解决黄土高原局部地段缺水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2.
冲积扇记录了丰富的区域环境变化信息,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是影响其发育的主要因素。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北麓发育了一系列冲积扇,是研究山体隆升、气候变化和冲积扇演化过程间相互关系的理想区域。为了探讨气候和构造变化对冲积扇形成发育过程的影响,基于水力侵蚀模型和扩散方程构建了流域—冲积扇系统的数值模型,对祁连山北麓西沟河与大野口河及其冲积扇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降水量和抬升速率的变化均会对扇比降产生影响,抬升速率增加和降水量减小造成扇比降增大,反之扇比降减小。抬升速率对扇比降的影响基本是线性的,降水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同一流域对构造活动和降水变化的响应模式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区域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地貌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翁牛特旗--库伦旗一带为西辽河平原周边的严重缺水区.通过分析研究区地下水形成的地质环境,认为降水量、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和地下水循环是造成研究区严重缺水的主要因素,地层岩性和新构造运动是影响地下水富集的决定性因素.指出要加强含水层的岩性和构造、基岩区的断裂性质和产状的研究,并提出在基岩区、低山丘陵区寻找构造裂隙水和断裂带脉状水是解决研究区严重缺水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黑河干流中游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潜水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志辉 《甘肃地质》1997,(Z1):106-111
有效降水量是计算潜水入渗补给量的重要参数,而有效降水量又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随时空变化的量。在河西走廊平原区,当次降水量10mm左右时,入渗补给深度一般小于1.0m,次降水量100mm时,补给深度可达3.0m左右。同时,入渗补给量还受降水形式、气温及地温等因素影响。通过应用地渗仪、中子仪及负压计等测试资料,对有效降水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猛  刘焰  何延波  魏东 《地质科学》2008,43(3):603-622
利用GTOPO30和SRTM3数字高程(DEM)数据,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造山带)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地质地貌的初步分析。从SRTM3数字高程数据提取出坡度数据,初步分析了喜马拉雅山脉坡度和高程的特征。数字高程和坡度图清楚地展现了喜马拉雅大型断裂带(构造边界)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中国气象局下属的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4省区气象观测台站55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观测数据、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喜马拉雅DEM和裂变径迹数据,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从东至西,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地形起伏逐渐变小,而高程渐次升高,与此同时剥蚀速率降低;从北至南,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地形起伏增大,高程快速降低,而剥蚀速率则急剧升高。这充分说明了喜马拉雅年平均降水量大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相对较强,年平均降水量小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则较弱,即:在喜马拉雅地区,长周期的地表剥蚀过程(可长达数个百万年时间尺度)和短周期(仅仅50年)的降水量观测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GTOP030和SRTM3数字高程(DEM)数据,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造山带)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地质地貌的初步分析。从SRTM3数字高程数据提取出坡度数据,初步分析了喜马拉雅山脉坡度和高程的特征。数字高程和坡度图清楚地展现了喜马拉雅大型断裂带(构造边界)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中国气象局下属的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4省区气象观测台站55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观测数据、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喜马拉雅DEM和裂变径迹数据,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从东至西,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地形起伏逐渐变小,而高程渐次升高,与此同时剥蚀速率降低;从北至南,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地形起伏增大,高程快速降低,而剥蚀速率则急剧升高。这充分说明了喜马拉雅年平均降水量大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相对较强,年平均降水量小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则较弱,即:在喜马拉雅地区,长周期的地表剥蚀过程(可长达数个百万年时间尺度)和短周期(仅仅50年)的降水量观测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7.
梁树献  杨亚群等 《水文》2001,21(2):54-56
淮河流域地处东亚季风区,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旱涝灾害频繁,由于淮河流域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中6-8月降水量约占年降不量的53%,因此,6-8月降水量的多寡是确定当年旱涝的主要因素,用降水量的Z指数法确定了淮河流域1953-1999年6-8月降水量的旱涝级别,分析了其旱涝程度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引埋涝的天气成因。  相似文献   

8.
郭庄岩溶泉形成规律及其流量随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庄泉为一全排型、侵蚀—构造上升泉,出露于中奥陶纪灰岩中。对泉流量及降水量进行了谱分析,泉流量周期为8.5年、25个月及12个月等,泉的年内滞后期为6—7个月、经回归分析和滑动平均模型计算,当年的泉流量与自前一年起的11年内的降水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评价中大气降水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阳市41处雨量站资料的统计,并利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各分区逐年降雨量系列以及多年平均降水量,进行频率利用配线法确定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利用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和最大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比值来分析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海滦河流域降水量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华章  卢桂英 《水文》1995,(2):49-54
海滦河流域降水量特性分析李华章,卢桂英(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1年降水量分析1.1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从1956~1990年35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图略)上看,海滦河流域降水量一般在380~730mm之间,降水量地域差异较大,多雨区相当于少雨区的1....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地貌特征与形成演化机制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选择青藏高原周边典型地区河流分形特征、地貌特征及构造活动性进行研究,发现喜马拉雅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控制的区域构造活动性强烈,历史地震记录频繁,大震较多,河流形态与地貌演化特征也非常相似,河流纵剖面变化很快,长波长下凹型,河流坡降比大,地形起伏度大,河流形态变化简单,河流分维值低;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性不强烈,历史地震记录偏低,大震极少,河流纵剖面变化缓慢,近似长波长微振幅上凸型,河流坡降比小,地形起伏度较小,河流形态错综复杂、分维值高;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活动性较强烈,历史地震记录频繁,大震较多,但由于该区域平均多年侵蚀速率比较低,同时河流下切深度大,河流纵剖面变化缓慢,也是近似长波长微振幅上凸型,河流坡降比小,河网发育较成熟,河网分维值较高。通过对比发现,降水量的变化对该区域侵蚀速率的影响远小于构造活动性的作用,在分析河网形态特征时可以不考虑降水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南京站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建康  唐运忆  徐志侠 《水文》2003,23(6):35-38,46
通过对南京站降水量的统计分析,验证了南京站降水量雨型为P-Ⅲ型分布。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加剧,南京站的降水量和发生大雨、暴雨的年均次数均有增加的趋势,1970年后趋势更加明显。城市降水量的增大及大雨和暴雨次数的增多,出现峰高量大的暴雨洪水机会增加,加剧了南京的防洪压力。  相似文献   

13.
秦岭的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护军 《西北地质》2005,38(1):89-93
秦岭是中国中部巨型的纬向山脉,是华北、华南重要的自然分界线,虽然秦岭的隆升问题取得重要进展,但在隆升的时间、幅度、速率等方面还存在分歧。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作归纳论证,通过对渭河盆地的沉积响应研究后,提出有关秦岭隆升研究的新认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秦岭构造隆升的气候、灾害效应方面的成果作了论述,气候效应体现在气温和降水量变化两个方面,灾害效应包括水土流失、地震活动性以及地裂,认为秦岭的隆升是导致气候、灾害效应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气候和灾害效应的总结,为研究区未来灾害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渭北黄土旱塬地处关中冲积平原和陕北丘陵山区之间。其范围南自渭河北岸黄土台塬,北抵富县交道塬,东临黄河岸边,西至陇山。面积约3.85万 Km~2。一、地下水形成的地质条件区内气候干旱少雨,平均年降水量583.5mm。水系具有含泥沙量高,流量随季节变化显著的特点。以北山为界,北部属于陕甘宁盆地的东南缘,以中抵山和黄土梁峁为主;南部属于渭河断陷盆地的北侧,由山前洪积平原和黄土台塬组成。在构造上处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秦岭纬向构造、陇西系旋扭构造和新华夏构造的复合部位。但自中、新生代以来,其构造形迹主要受祁吕贺山字型构造所控制。区内地层,除下元古界、志留系、泥盆系缺失外,其他各时代地层均有分布。前新生界  相似文献   

15.
基于拉格朗日插值法修正地形影响的分布式降水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升堂  康绍忠 《水文》2004,24(6):6-9
降水量一直是进行水文分析计算的输入项,对其分布状况的模拟直接影响水文分析成果精度。降水中心位置及其中心降水量对暴雨分析尤为重要,而目前尚未见对降水中心位置方面的模型研究。在对目前国内外降水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天气系统降水如不受地形影响其降水量等值线在平面上的分布近似为一组同心椭圆这一原理,建立了一种能够模拟次降水过程的降水中心位置及其中心降水量的新型分布式降水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地形影响因素修正。由于模型建立原理简单,易于实现对流域未设站研究点的实时降水量估计,同时由于模型能够指明降水中心位置及其中心降水量,因此在流域暴雨分析和洪水预报中具有实用价值。模型经实践检验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16.
太原市向阳店村新建街地下水与该地区特殊的蓄水构造及近年来太原市降水量增多有关。治理主要以打井排水为主,并在井中安装预警及自动控制系统等,丰水年或汛期加大排水力度,确保水位不对建筑物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晶  吉立  李志威  余国安  田世民 《水文》2018,38(5):34-41
选用泽库气象站(1959~2011年)的降水量、唐乃亥水文站(1956~2011年)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分别与相邻位置的δ18O测定序列构造相关关系,建立以10a为滑动期的降水量变化曲线、以5a和10a为滑动期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变化曲线(公元192~2003年),研究千年尺度的降水量和水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了以5a为滑动期的唐乃亥年输沙量率定方程外,其它拟合方程的R2均大于0.6,相关性较高。黄河源的年径流量总体呈减小的趋势,但年输沙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其变化主要与降水量有关。以唐乃亥水文站为代表,1800a尺度上黄河源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的趋势变化可分为9个阶段,且5次呈增大趋势,4次呈减少趋势,表明水沙序列的长期变化呈多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三峡地区泥灰质岩石中表生构造形成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具有不同于内动力构造的特殊成因。当与内动力构造相叠加时,会使地质问题变得非常复杂。表生构造可分为连续构造型式、非连续构造型式和过渡构造型式,其中连续构造型式包括飞雁状褶皱和倾倒弯曲构造,非连续构造型式包括密集节理带和溶蚀正断层,过渡构造型式包括石香肠构造和块体翻转构造,它们在三峡地区广泛发育,是泥灰质岩石遭受溶蚀作用形成的。表生构造的发育过程也是地基变形、破坏的过程,三峡地区大量的地质灾害便与表生构造的发育有关。因此,防治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防止水向地基入渗。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年降水量系列代表性及多年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长系列雨量站和山东省1916~2000年年降水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1956~2000(45)年、1956~1979(24)年、1971~2000(30)年和1980~2000(21)年四个短系列年降水量的系列代表性.做出了初步的分析与评价,并分析了山东省年降水量的多年变化,对山东省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综合规划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采用降水倾向率法、肯德尔秩次相关法法对王宝庆站1951年以来逐月降水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王宝庆站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年际降水量变化比较明显,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77倍;通过采用降水倾向率法和曼-肯德尔(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进行分析:年、汛期、非汛期降水量三个序列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但是下降的趋势不显著,汛期降水量变化趋势也决定着全年降水量的趋势,非汛期降水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