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媛  邵华 《山东地质》2014,(10):67-69
针对现有土地登记发证业务的特点和作业方式,提出了莱芜市土地登记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原则,依托莱芜市三维国土一张图管地平台开发设计了土地登记系统。总体上实现了土地登记办公的整个业务流程,为政府管理部门办理日常业务提供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建设网站群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新思路,网站群可以实现对分散资源的有效整合。本文以地质调查网站群建设为例,对网站群概念及特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网站群技术架构及三个体系、三个层次的建设思想,详细分析了基于元数据的信息共享解决方案,给出了系统部署方案。  相似文献   

3.
国家级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具体实施的国家级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构建国家级地质环境数据中心,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的大综合、大协作和大集成为总体目标.其数据来源多样、数据类型复杂,且体量巨大、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并存.为实现快速、充分地挖掘提炼数据中蕴含的价值,基于大数据思想,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将各类操作型数据面向业务分析整合,形成协同有序的数据中心,按业务进一步划分为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监测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评价等4个数据集市,每个集市下又包含若干主题或二级主题.应用该数据仓库横向打通了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实现了不同维、不同粒度、不同侧面查询和观察数据的功能,为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提供了数据保障,为捕获地质环境业务数据价值提出了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及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联通管原理,多个测点连通,利用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系统及应用压力传感、数码传换技术实施自动测量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水位,并联网实现同步监测、网络化管理,监测数据并入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种监测数据(水量、水位、水准点和分层沉降等)的信息处理,分析,为控制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大型输水渠道闸前常水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渠道中,针对同时操作闸门是否仍能维持闸前水位为常值,模拟计算了同时改变渠首流量、闸门开度和分水口流量时渠道中的非恒定过渡过程。结果显示,中线主干渠中所有闸门开度不论是同时增加还是减小,渠道中的水流均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新的恒定状态,且闸门开度减小比闸门开度增大所需的过渡时间要长很多。非恒定过渡过程中,闸前水位的变化幅度都较大,各闸前水位最终都能回复到初始时刻的水位。由于非恒定过渡过程时间很长,实际运行条件下,要实现闸前常水位运行方式还需要对闸门的调度方式做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应用Virtual Globe技术和面向服务的软件构架SOA模型.通过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特点,确定了不同数据类型之间的联系与服务方式.构建了一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三维可视化数据集成框架,实现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和业务数据的集成和地质灾害相关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显示.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华蓥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7.
按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我院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和服务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2011年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营业收入超过24亿元,同比增长近50%,同时利润突破亿元大关,实现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开门红。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矿山开采沉陷预测电算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地下矿产资源开采诱发的地表沉陷灾害,利用GIS的拓扑分析、信息处理功能,并与概率积分方法计算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基于GIS的地表沉陷预计程序模型构架,开发了新的地表沉陷预计程序。该程序与AutoCAD、Matlab接口,结合GIS技术,不仅给出各种变形的计算等值线图和三维立体图,而且可以实现计算结果的统计和分析,为矿山开采设计和灾害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丁亮  王文娴  董洋洋  陈陟  钮晨  汪希 《江苏地质》2010,34(2):154-161
介绍了Struts、Sping 和Hibernate(SSH)3种开源框架的轻量级J2EE 架构,并基于此开发框架设计和实现了江苏省地质资料馆网站.该网站功能齐全、结构清晰,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表现出稳定的性能,并取得了良好绩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地震局政务信息网站的建设,提出了一个基于ASP的网站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功能模块,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实现了新闻在线发布、多栏目管理等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在数字潍坊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中,遵循了OGC标准组织的数据互操作统一规范,实现了数据共享和应用模式,通过政务内网和外网为政府部门和公众用户提供在线调用、零码封装、标准服务、二次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地理信息服务,重点阐明了在New Map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上实现的数据共享与应用模式,用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各类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数据共享和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当前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情景下信息化管理的深度应用,提出一种面向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过程的业务平台的设计方案。采用数据交换方法,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自然灾害综合数据库,实现统一数据源管理和实时更新;采用智能移动终端推送自然灾害信息,实现政府-社会-公众多元协同;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实时显示自然灾害风险状况,实现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综合研判和应急指挥应用。该平台有效提升了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的管理水平和应急管理的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了跨领域、多灾种、全流程的自然灾害风险闭环管理和精准管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胡健伟 《水文》2016,36(6):60-63
水利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在防汛现场获得实时水文信息成为可能。分析了基于PDA的雨水情查询系统的关键问题,并介绍了系统设计和应用示例。系统以实时雨水情数据库为基础,基于移动网络技术和PDA设备,设计实现了随时随地查询防汛雨水情信息及各类图片文档等信息的功能,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群测群防作为一种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手段愈发受到重视,针对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存在的监测信息逐级传递不及时、信息失真等弊端,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及实现技术。分析了Android系统的Socket无线通信API和位于不同内网节点进行双向通信的条件,设计了基于智能手机的群测群防终端软件架构,采用GPRS无线通信技术,以公网服务器作为信息转发端,设计了基于TCP协议的信息转发机制,实现了智能手机终端-公网服务器-内网PC(监测平台)的3级通信,保证了监测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对于通信过程控制,在应用层设计了良好的通信机制和数据封装机制,能够大大减少数据传输量和数据传输时间,提高通信效率。实际应用表明:无论是GPRS移动通信还是VPN网络通信,系统能够实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的便捷录入与高效稳定传输。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政务网的政府各部门横向与纵向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的需求十分迫切,传统的单向共享模式的应用瓶颈日益突出,结合济宁市政务信息平台建设的实际环境及需求,设计了基于 SOA 云服务的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及在线业务协同平台的框架,实现了政府各部门之间数据有序交换和资源共享,建立了数据建设规范和业务协同机制,极大地提升了政务办公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介绍了GIS和决策支持在海洋石油开发船舶监控与调度领域的应用,结合GPS卫星定位技术、GSM全球移动通讯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通信与数据处理技术,设计实现了一套远程监控调度决策系统。系统包括油轮实时监控和生产调度决策二个子系统,这里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二个角度对系统进行了描述,并对生产调度决策支持的简单设计模式进行了论述。实际运用证明,该系统能够较好的解决在海洋石油开采中,石油运输所存在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国内矿山普遍缺乏三维地测信息系统软件的情况,根据矿山地测工作的一般流程,开发了地测信息管理系统、地质编录数字化软件及矿山三维图形处理系统,建立了矿山地测信息数据库,编写了相关软件的接口程序,实现了系统的一体化综合集成。该系统可通过接口的智能处理,将采集到的基础数据导入三维图形处理软件,并生成基础图件,从而实现地矿工程的三维建模。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了矿山地测数据处理及地测图件绘制的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尚浩  严姗姗  李虎 《江苏地质》2019,43(4):599-605
将数字孪生理论应用到城市建设的地质工作中,并基于此打造一套四维地质环境信息系统。以济南泉域为例,根据已有的海量、多源、多比例尺、实时的城市地质数据,结合数字孪生理论,建立四维地质环境数据库和数字孪生模型,搭建地质环境实时监测网络,研发四维地质环境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城市地质数据挖掘分析,辅助政府在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中的科学决策,推动创新技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数字孪生理论,研发海量异构数据的全空间融合展示分析系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在深入了解"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地质调查工作流程,研究"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式以及系统的应用推广模式。研究表明,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系统与GPS的双模式位置报送机制,可以为野外地质调查人员提供稳定的位置服务;北斗终端与手机的短信互通,在无手机网络的艰险地区也可与外界保持实时沟通。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DGSInfo系统可实现驻地实时监控和指挥,有助于野外应急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处置,在中心节点可实现全局监控,为管理部门指挥调度和决策提供依据。GSIGrid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可在固定节点实现对移动节点的移动轨迹和通讯信息实时监控,并能与野外驻地和移动目标进行互动通讯,为野外地质调查人员提供查询服务,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集成系统在东昆仑1:50000区调项目示范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