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波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1):75-80,49
山东省外向型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省内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本文利用评估指标和实证统计数据,运用客观赋权法对山东省17地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从中得出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绝大数地区发展滞后,呈“⊥”状;然后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将各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欠发达型四类,并相应的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小镇地域类型及其适应性营造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仁锋  周小靖  李倩 《地理科学》2019,39(6):912-919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小城镇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人口-产业-文化多维一体集聚与示范意义。选取长三角地区69个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5空间分析及SPSS20.0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其空间特征及地域类型。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分布趋于集聚型,具多个密集区,集中在以上海为核心的江浙沪皖交界处,各市域特色小镇分布不均衡,空间形态呈一心多组团集聚格局,沿交通干线呈带状分布,并且多位于县际边缘区;特色小镇类型多样,地方特色资源与文化影响显著,长三角地区两批特色小镇中工业发展型特色居首,旅游发展型相对下降;地域类型呈现5类,其中平原地区工业发展型或农业服务型、河网或低山历史文化-旅游型地域本底条件优势显著。建议未来发展应考虑特色小镇区际异质性与邻近趋同性,注重毗邻县界多镇组团利用各自产业优势联动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经济地域差异分析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选择20项指标,对贵州省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划分。结果表明:贵州省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工业发展及综合经济实力因素、农业发展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因素3个层面,累积贡献率达97.453%。在进行区域聚类后可划分为综合经济发达区、中等发达区、欠发达区3种地域经济类型。在此基础上,依托铁路交通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实施“点-轴”开发,建立以贵阳、遵义、都匀为核心的经济三角,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将湖北省近16年的城市化发展分为两个时段,从人口、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角度选取具有代表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城市化水平分异的主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两个时段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和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不同时段影响湖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异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在1994年以前的10年内,社会投资能力、市场发育状况及工业化水平是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地区分异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1995年后,乡镇工业的发展水平对各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杨忍  刘彦随  陈秧分 《地理研究》2012,31(9):1697-1706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以土地资源粗放利用、人口过疏化、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论文基于农村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子系统综合评价与层次逐级判断组合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了中国县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并进行了地域分区。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空心化地域分异特征明显,高值区集中于北方边境和东部沿海发达县域,两湖平原、中部传统农区空心化也较为突出;低值区集中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西南山区等落后山区。按照土地、人口、经济子系统的交互特征,可将全国划分为新疆经济平稳发展型空心化中低值区等10个农村空心化大区,以及北疆农村空心化出现区等47个亚区。研究结果可为有序、分区、分类推进中国农村空心化整治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6.
通过地区煤炭与水资源、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资源组合与调配等条件的系统分析和综合平衡,确定煤、电、冶、建和化等部门为长治-焦作地域工业综合体的主导工业方向;利用重点企业项目、专业化工业部门及综合经济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投入产出控制模型,构造综合体的结构,继尔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四个地域单元进行时序安排和空间部署。  相似文献   

7.
在理论上阐述工业地域组合的函义与性质,它的组合类型和组合模式,并分析与评价了各种不同的地域组合类型系统和地域组合发展模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旅游经济的空间非均衡性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6年湖北省17个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差、首位度、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分析湖北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非均衡性、相对非均衡性和比较优势,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模拟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湖北省各市州之间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差异较为稳定,鄂西的比较优势突出;(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对外开放程度是造成湖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3)由于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状况对湖北省旅游经济空间非均衡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上阐述了工业地域组合的函义与性质,它的组合类型和组合模式,并分析与评价了各种不同的地域组合类型系统和地域组合发展模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乡村人口、耕地和居民点(人—耕—居)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变化反映了农村特定时期的人地关系。该文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和脱钩模型,探讨2009-2017年湖北省县域乡村人—耕—居动态演化特征和时空关联模式,揭示乡村人—耕—居发展的内在关系与规律。结果表明:1)湖北省乡村人—耕—居整体以“人减耕减居增”变化为主,空间上未呈现典型的高低值集聚特征,但武汉市及其周边区域是人口和居民点变化的冷热点集聚区。2)强复钩和衰退复钩分别是湖北省乡村人口与居民点变化及人口与耕地变化的最主要类型,农村居民点粗放利用趋势明显,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3)湖北省县域乡村人—耕—居变化共有7种时空关联模式,不同类型分布体现了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性,人—居强复钩与人—耕衰退复钩组合是最主要类型,湖北省县域多数乡村发展尚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自然衰退期。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快速城镇化期乡村人地关系,能够为乡村振兴分类、分标准施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为时间截面,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以武陵山片区42个国家级贫困县为标靶,研究其旅游经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并运用E-I派系指数探讨行政隶属关系对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增强,但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恩施市、黔江区、武隆区和新化县等县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居于高值区;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区间差值敛缩态势显著,旅游经济联系日趋便利化,旅游经济联系网络趋于均衡;E-I派系结构表明受行政隶属关系影响,其核心区覆盖范围不断拓展,行政隶属关系对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负向影响趋于弱化,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重庆市4个子群(派系)间的旅游经济开放程度稳步提升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城市经济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在整个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以湖北省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定量的角度对各城市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其分布特征与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特征有:城市分布密度差异显著,东部相对密集,西部则相对稀疏;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分布较为均衡。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自然地域分异决定城市的社会经济分异的基本格局;主要城市特别是较发达城市呈现出沿主要江河沿岸和交通沿线扩展的点轴式的地域分异规律;能矿资源的地域组合及开发决定了能矿工业基地和一些矿业城镇的地域分异;区位、资源、劳动力、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的地域组合决定城市的经济地域类型与综合实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各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均GDP基尼系数及其变化的结构分解,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产业构成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省17个地市州之间人均GDP差距及其变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非农产业是湖北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而非农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地理集中程度的提高又是推动湖北省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缓解湖北省区域经济差距的现实选择并不仅仅局限于加快落后地区非农产业发展,还应该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推动人口向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集中,降低湖北省生产与人口地区分布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选取1996—2015年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构建旅游经济产业规模指数、产业素质指数及其综合指数,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ArcGIS地统计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格局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省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总体上呈逐步收敛态势;(2)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远强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下游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对省际差异贡献率最大;(3)2015年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产业综合指数呈“U”型拟合曲线,总体上表现出东强西弱,自西向东愈渐增强;北强南弱,自南向北愈渐增强的发展格局,且区域入境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趋势仍将持续。基于上述研究结论,针对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的持久有序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绿色发展指数空间格局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大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其中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评价绿色发展,对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科学界定绿色发展概念的基础上,选取2009年-2015年湖北省相关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了系统层、因素层、指标层。其中因素层包含生态城市建设力度、产业环境友好程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四个方面;指标层包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19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确立权重,分析湖北省不同地级市绿色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指数在2011年有一个最低值;2009年至2015年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在湖北省地级市绿色发展指数中,武汉市和宜昌市排名前列。神农架林区和恩施州尽管人均GDP较低,但是2015年绿色发展指数进入全省前五名。全局自相关分析表明2009年和2010年绿色发展指数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随后几年呈现空间随机分布模式。局部自相关表明,2015年武汉市绿色发展指数呈现“HH”极点模式。采用障碍度模型进行绿色发展指数诊断分析,表明制约湖北省区域绿色发展的指标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工业废气排放强度、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等。基于上述结论,结合湖北省实际提出了倡导绿色理念,普及绿色发展知识、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模型,从时空角度出发,对1993,2003,2014年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地域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1993—2014年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二者之间存在错位现象,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成为主要特征。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有所协调,但仍具有不均衡性。2新疆人口经济不一致性地域分异明显,各类型区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集聚性。3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存在正的、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有增强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下,全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从东到西形成了"低-低""不显著""高-高"平行分布的集聚格局,且"低-低"与"高-高"的分布格局具有背向性,新疆人口经济不一致性的现状正在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17.
按照区域发展的Logistic理论模型特征,探索性地将区域发展转型过程划分为缓慢积累期、加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成熟期4个阶段。选取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4项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指标体系和综合度指数,并开展中国省域尺度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演化过程中,4项形态发展不具有同步性,表现为产业结构转型程度高、发展阶段超前,而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相对落后;2000—2015年我国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度不断提高,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基本形成了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程度高、综合度指数高的高值区,东北地区、渝鄂中西部核心区以及山西、陕西、内蒙古和宁夏能源富集区中等发展阶段、综合度指数中等的中值区,其他区域发展阶段低、综合度指数低的低值区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河南外向型经济的核心内容出口贸易、实际利用FDI两方面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新近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极化理论和方法测算并分析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极化程度、演化态势,对极化空间指向也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极化态势突出,作为增长极的中原城市群地区与外围地区两极分化格局突出。最后,针对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发展的现状特征提出几点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综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采用综合差异测度方法,选取综合指标对江苏省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区域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江苏省各县市的综命发展差异,并结合聚类分析法对该省的区域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由南向北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递减、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区域发展梯度差异的地域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地区之间差异显著。文章采用1990~2002年的统计资料,对湖北省经济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湖北省经济的对外开放度虽有了明显提高,但仍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且省域内部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湖北省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其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