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根据昌马地震破裂带的特征所反映的震区地质块体在空间的运动方式,对前人关于昌马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及相应的构造应力场提出了异议。通过讨论,阐述了昌马地震是现今作用于震区的北东东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活动的结果,昌马地震破裂带是北北西向断裂和北西西向断裂在北东东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分别作兼有右旋的逆冲和近水平左旋扭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七年青海托索湖7.5级地震形变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37年1月7日青海托索湖7.5级地震形变带长达300公里,总体走向北70°西,与库赛湖—玛曲断裂带展布完全吻合。该形变带由一系列陡坎、鼓包、张裂缝、鼓梁和陷坑组成。各种形变现象的组合显示发震断裂具压扭(反时针扭动)特征。反映了震区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由于主要以隆起、凹陷形式出现的北北西向构造在震区和北西西向的库玛断裂反接复合,为库玛断裂反时针错动造成阻抗,引起应力在此大量积聚。这是导致这次大震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1947年青海达日7(3)/(4)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47年3月17日青海省达日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山北缘山区,震中烈度为10度,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50°西,地震形变带长150公里,由一系列的陡坎、鼓包、凹槽和裂缝组成。从形变带的性质及其组合规律分析,震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地震形变现象与挽近时期活动的北50°西的日查-克授滩断裂和北北西向断裂带的展布相一致。因此推断,此次地震是日查-克授滩断裂和北北西向断裂带现今继承性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王华林  侯珍清 《地震研究》1994,17(1):79-107
昌马断裂带是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活动强烈的左旋走滑断裂带。它表现为重力、航磁、地壳厚度的综合异常梯度带,属于断面陡、切割深的超岩石圈断裂。昌马断裂带由12条长4公里至18公里不等的不连续的主断层和4条次级断层组成,可划分为东、中、西三大段落。断裂的水平位移和滑动速率具有分段性,全新世以来,东、中、西三段的左旋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4.1毫米/年,2.6毫米/年和1.5毫米/年。北东东、北北西和北西西三个方向断层的位移具有分级特征,不同级别的位移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全新世以来北东东、北北西和北西西三个方向断层的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4.1毫米/年、3.8毫米/年和2.7毫米/年。白垩纪以来,昌马断裂呈天平式运动,显示了枢纽断裂运动特征,枢纽轴位于断裂中段。昌马地震震源破裂性质及其反映的震源应力场与地震破裂带的破裂性质及其反映的构造应力场不一致。昌马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映了北北西~南南东挤压,作用应力近于水平的震源应力场;昌马地震破裂带的变形组合反映了东北~南西挤压的构造应力场。昌马地震破裂带长120公里,分为东部正走滑段、中部逆走滑段和西部尾端破裂段,显示了多个水平位移峰值。全新世以来,沿昌马断裂发生了6次强震事件,强震复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最新的现场考察结果,详细地讨论了1932年昌马7(1/2)级地震形变带的基本特征和昌马断裂最新活动特点。昌马断裂是活动历史悠久,切割地壳较深,现今仍在活动的超岩石圈断裂。我们发现该断裂使一系列山脊和冲沟发生了明显逆时针方向错动,其水平错距可分为四级,反映了昌马断裂至少经历了四次活动,最后一次的水平错距为4.68米,很可能是1932年昌马地震时造成的。昌马地震形变带比较清晰,其展布基本上与昌马断裂相吻合,形变带由地裂缝、鼓包和陡坎构成,并伴有滑坡和山崩现象。形变带组合关系的力学分析均显示了反时针错动,说明第四纪晚期昌马断裂是以左旋张扭性活动为特征。最后本文初步探讨了昌马地震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天山地震带520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为基础,应用MSATSI软件包中阻尼最小二乘反演该地区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状态。结果表明,天山地震带主要受到近NS向挤压应力作用,其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从东到西呈NNE―N―NNW向的渐变过程,北天山地震带主应力方向大范围为NS向,乌鲁木齐周边及以东地区为NNE向;南天山地震带西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向,东段为NNE向,但西段中的喀什―乌恰地区周围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此外研究区普遍的较大R值表明区域含有一定张性成分,并产生张力作用,但相对NS向挤压来说较小,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天山地震带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昌马-古浪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多种地球物理场的同步变异带上。如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莫霍面陡变带、高磁异常梯级带和居里面陡坡带上。在磁场上表现为一条北西西向,断续分布的串珠状异常带。经化极上延20公里后,断裂带仍有显示,而且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断裂产状很陡,切割很深。沿断裂带有基性、超基性岩体分布,昌马-古浪断裂带是一条超壳断裂带。断裂带被深部的北东向断裂切割成四段,北东向断裂是一组张扭性断层,可视为昌马-古浪断裂带上的障碍体,它控制了强震破裂带的传播和地震活动性。昌马-古浪断裂的活动是受深部构造控制的。  相似文献   

8.
潘俊茂 《内陆地震》1993,7(1):14-23
盐关河北东东向活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性很强,长期保持着左错构造运动,水平幅度大,平均左行滑动速率为5mm/a。80km地震破裂形变带的分布是其最新活动的地质标志,断错微地貌构造特征显著。活断裂带上古地震遗迹的发掘也印证了全新世以来该断裂经历了多次强地震活动。全新世早期是盐关河断裂活动的全盛期,强震活动属分散结点发震类型。盐关河断裂的破裂发展受现今构造应力场N50°~60°E主压应力方向的控制,与1654年罗家堡8级地震有成因关系。研究认为:交叉破裂为发震机制;稠泥河北北西向与盐关河北东东向活断裂交叉复合为发震构造的背景;北北西向喇糜隆起带为控震构造。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地质、地貌、地震等综合方法研究第四纪构造应力状态。本区第四纪主压应力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在这种应力作用下,区内南北向断裂呈压扭方式活动,东西向断裂以张扭方式活动,北西向构造强烈隆起。现今小震活动多沿东西向断裂分布  相似文献   

10.
昌马地震形变带受到地震地质界广泛的重视,己有多篇文章作了介绍。笔者近来对该带东段西水峡沟至红窑子长约40公里地带作了航片判读与简短考察,发现了其间北东东(照片1、3)与北北西向地震形变带与活断层的水平断距。该段地震形变带沿红窑子—西水峡沟第四纪断陷盆地分布。总体走向与所在的祁连山脉  相似文献   

11.
基于GPS多期复测资料, 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川滇地区应变参数, 分析该区域应变率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分布与强震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① 各时段应变率场空间分布的明显变化应属于大于GPS资料误差的真实地壳构造形变信息; ② 最大剪应变率及第一、 第二剪应变率的结果反映了走滑断裂对区域变形的显著控制; ③ 主应变率, 东西、 南北向应变率场动态结果反映的汶川地震孕震的空间尺度较大; ④ 在本区大致反映北东向与北西向剪切变形的第一剪应变率、 东西向应变率、 南北向应变率及最大剪应变率与6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  相似文献   

12.
The Luonan-Luanchuan tectonic belt lies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Block and Qinling Mountains, including the Luonan-Luanchuan fault zone and the strong deformation zone to the north of the fault. The ductile shear zone, imbricate brittle fault and duplex structure in the fault zone now are the expression of the same tectonic event in different depth. Such lineation structure exists in the tectonic belts as mineral lineation, elongation lineation, crenulation lineation, sheath folds and so on, indicating NE-directed plate motion. Fold axes and thrusts in the strong deformation zone are inclined to the Luonan-Luanchuan fault zone at small angles. The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natures show a regular pattern, produced during oblique convergence of plates. The convergence factors are as follows: The direction of plate convergence is 22°, 31°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plate convergence direction and plate boundary is 73°, 82° respectively in the west and east segment. The Luonan-Luanchuan tectonic belt was deformed strongly in 372 Ma, resulted from Erlangping back-arc ocean basin subduction sinistrally and obliquely to North China Block during the collision of North China Block and South China Block.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40372097 and 40772131)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力应变场特征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2  
利用华北GPS监测网 1 992年、1 995年、1 996年的观测资料 ,应用最小二乘配置给出了华北地区相对水平位移场、应变场的分布图像 .经初步研究表明 :华北地区 1 992-1 995年间的水平位移和应变场表现为整体性不均匀的压性运动 ,1 995- 1 996年测区东部仍以水平压性运动为主 ,但测区西部则主要表现为张性运动 .水平运动 (方向、大小 )发生显著变化和应变高值区的地带主要位于块体边界带和主要断裂带附近 .燕山断块南边界的北东向断裂存在着较显著的左旋运动 .区内最大剪应变、面膨胀的高值区在天津、北京、唐山一带 .结合非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方法 (DDA)初步分析认为 ,1 992- 1 995年GPS观测结果显示的华北地区存在东、西部构造应力作用的明显差别 ,华北东部以东西向压应力作用为主 ,而西部的南北向构造应力作用又明显大于东部 .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3年两期GPS速度场资料, 采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分别计算了2008年和2014年新疆两次于田MS7.3地震前新疆及周边地区的主应变率、 面应变率及最大剪应变率, 分析了该区域的变形动态特征, 并结合速度剖面分析方法给出了震源区的构造变形特征. 速度场及应变率场动态结果表明: 新疆天山地区的地壳变形特征整体表现为由南向北缩短, 相对运动速率表现为由南向北、 由西向东逐渐减小; 震源区东侧的左旋剪切变形明显大于西侧; 2008年与2014年两次于田MS7.3地震的震源区均处于拉张与挤压变形的过渡地带, 易于强地震的发生; 2008年于田MS7.3地震的张性兼有少量剪性破裂的发生使得阿尔金断裂的左旋剪切变形增强. GPS速度场剖面分析结果表明, 2014年于田MS7.3地震前震源区西侧的变形宽度大于东侧, 剪切应变积累程度西侧高于东侧. 综合分析认为, 震源周边构造区应变积累的差异性有利于强震的孕育, 2008年于田MS7.3地震对2014年于田MS7.3地震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深度剖析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影响以及地震序列间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关系,文章基于主震的破裂模型和Okada给出位移对空间偏导数的解析式,首先计算了主震在周围断层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结果表明维西—乔后断裂带中段、澜沧江断裂带北端、红河断裂带北端以及怒江断裂带中段库仑应力均有千帕量级的增加。其次,计算了此次地震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水平应力场及位移场,发现震中东西两侧物质向外流出,南北两侧向震中汇聚;震中南北两侧沉降,东西两侧隆升;产生的应力场呈EW向挤压,NS向拉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该区域背景构造应力场。最后计算了前震-主震-余震序列间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结果表明前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促进了主震的发生;在2 km、13 km和18.5 km深度附近,触发的余震(前震和主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为正)比例很高,但在7 km深度处(同震破裂模型中滑移量最大)大部分余震分布在库仑应力负值区(应力影区),考虑到该深度余震与主震震源机制相差较大,因此通过模拟最易错动的断层面作为余震接受断层面,从而计算出最大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发现应力影区的余震仍有被触发的...  相似文献   

16.
对1931年新疆富蕴地震断裂带及构造运动特征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1931年8月11日富蕴8.0级地震造成的地震断裂带作了较详细的叙述,探讨了发震构造及其新构造运动特征。地震断裂带是在北北西向的可可托海-二台断裂的基础上发展的,南端已超出老断裂范围。全长170公里,总体走向北西342°,断裂面多向北东倾斜,倾角70°左右。从地震断裂的组合形式及山脊、冲沟错动情况,显示出水平运动为主的右旋扭动特征。富蕴8.0级大地震是可可托海-二台断裂新活动的体现,无论在区域受力状况,断裂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强裂的继承性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9-2011年三期GNSS观测资料,获得新源—和静6.6级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区域水平运动速率、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及最大剪应变率,分析得出:(1)研究区整体呈挤压缩短趋势,南部区域运动速率总体高于北部,而中部区域运动速率高于东西两侧,这与区域构造特点有关。新源—和静MS6.6地震之后,研究区西北部区域的应力场能量得到较大的吸收和释放。(2)从研究区应变分析中可以看出,沿断层出现的主应变率正负交替区域与地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从面膨胀等值线图可以看出,两个面收缩区之间区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区域。剪应变区域变化可以反映出地震的破裂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9—2017年GPS水平速度场和1990—2018年跨断层短水准资料, 分析西昌地区现今三维地壳活动及主要断裂的活动性。 结果表明: 在西昌地区, GPS水平运动场及应变场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 E向运动速率由北部的平均约8 mm/a减小到南部的平均约4 mm/a; S向运动以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为界, 西侧点位的运动速率明显大于东侧的点位。 相对华南地块的水平形变场也显示西昌地区水平运动的差异性。 主应变场在西昌地区以SW—NE向拉张和NW—SE向挤压为主。 大凉山次级块体东侧的张应变和压应变均大于西侧; 最大剪应变率在此次级块体以条带形式展布, 条带上的最大剪应变率大于东、 西两侧; GPS水平运动速率和变形宽度相比1999—2007年资料得到的结果大, 表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处于剪切应变积累阶段, 闭锁程度有所提高。 跨断层水准资料显示, 该断裂存在新的活动迹象, 应力持续积累。 综合分析两种资料结果, 推测区域地震危险性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rupture models of the 2015 Pishan MW6.4 earthquake and half space homogeneous elastic model,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generated by the earthquake are calculated on the active faults near the earthquake region. The horizontal stress changes and the displacement field are estimated on the area around the epicenter. Results show that:(1)The Coulomb stress is decreased in the west of the western Kunlun frontal thrust fault(9.5×103Pa), and increased in the east of the western Kunlun frontal thrust fault and the middle of the Kangxiwa fault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taken to the seismic rick of the east of the western Kunlun frontal thrust fault; (2)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location of the aftershocks, it is found that most of the aftershocks are triggered by the earthquake. In the region of increased Coulomb attraction,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is more intensive, and in the area of the Coulomb stress reduc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is relatively sparse; (3)The horizontal area stress increase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earthquake(most part of the Qaidam Basin and the northwes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decreases in the east and west of the earthquake(northern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eastern part of the Pamir Mountains). In the epicenter area,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presents nearly NS direction and the principal extensional stress presents nearly EW direction.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shows an outward radiation pattern centered on the epicenter with the principal extensional stress along the direction of concentric circles.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presents NW direction to the west of the epicenter, and NE to the east of the epicen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radius, the stress level gradually decays with 107Pa in the epicenter and hundreds Pa in the Maidan Fault which is in the north of the Qaidam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