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银洞式金矿受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其沉积环境为同生断裂夹持的泻湖.潮坪.局限台地。矿石宏观及显微组构表现为沉积-成岩特征,硫同位素、稀土元素、金及微量元素组合反映矿石与围岩特征一致,沉积-成岩期是水银洞式金矿主成矿期。  相似文献   

2.
岩矿显微组构对水银洞金矿成因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南水银洞金矿为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中的超大型、高品位金矿床,矿床由多个金矿体组成.工业金矿体顺层产于龙潭组含煤地层所夹的玄武质、硅质、生物碎屑碳酸盐岩中.对水银洞金矿赋矿地层岩石以及矿石显微组构进行了研究,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为细粒黄铁矿,具再生边、粒内孔隙、铸模孔隙结构及镶边生物矿化构造、铸模式生物矿化构造,是一典型的具沉积一成岩组构.金矿化与硅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金与SiO2来源于峨嵋山玄武岩的喷溢活动,主要金矿体更多显示与峨嵋山玄武岩准同生特征.矿床为沉积一成岩弱改造成囚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水银洞金矿床是黔西南地区著名的特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矿石品位统计分布特征的分析表明,水银洞金矿床为多次成矿作用叠加的产物.通过矿石品位进行混合总体筛分获得两个单一总体,分别对应两次成矿作用,即沉积成岩期的金预富集和构造-热液期的叠加成矿,其中后者成矿强度大但不均匀,前者成矿强度小但较均匀.对矿体自相关特征的变异函数模拟结果表明,对该矿床进行勘探时可采用沿矿体走向和倾向方向布置的矩形勘探网,提出今后矿山和外围的勘探可以使用比目前网矩更宽的网距,即75 m×190 m网距来控制矿体,这将大大降低勘探成本.矿石品位的趋势面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标高的降低,即往深部方向矿石品位的平均值和变化系数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往深部矿化强度减小,而矿化变得较均匀.结合矿区目前的勘探情况和趋势面分析结果,认为灰家堡背斜的北翼是矿区及其外围进一步找矿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何融华 《福建地质》2014,(3):177-184
贞丰水银洞金矿床是通过成矿预测发现的以层控型为主、断裂型为辅的复合型隐伏卡林型金矿床。是滇黔桂“金三角”金矿勘查区层控卡林型金矿的典型代表。在概括水银洞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区内典型金矿点构造蚀变体作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阶段2个方面对矿床成矿规律进行探讨,初步认为水银洞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深部的隐伏岩体;矿床可划分为沉积成岩期和构造-热液期2个成矿期。  相似文献   

5.
勐糯铅锌矿矿物组合较为简单,主要矿石矿物为方铅矿和闪锌矿,脉石矿物以方解石、石英和重晶石为主;矿石结构可分为沉积成岩期的原生结构、成岩后生期的交代充填结构、构造期的应力作用结构及表生期的氧化残余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沉积成岩特征构造及后期改造作用形成的构造;成矿期次可划分为沉积成岩期、成岩后生期、构造期、表生氧化期四个期次。  相似文献   

6.
水银洞超大型金矿床金赋存于沿沉积型自形半自形黄铁矿内核生长成的含砷黄铁矿环带中。近来从水银洞金矿床原生富矿石(碳酸盐岩型矿石)中一条含砷黄铁矿细脉中发现100余粒次显微-显微自然金颗粒(0.1~6μm),通过对金的赋存状态及预氧化提金后尾渣的研究,认为矿石破磨至325目有可能损失部分金和系统中黄铁矿出现过氧化现象,从而...  相似文献   

7.
右江沉积盆地演化与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右江沉积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被称为右江印支褶皱带,其沉积-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大陆边缘裂谷、弧后裂谷和坳陷盆地.桂西北地区是右江盆地的主体部分,该区典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牙、高龙)的含矿硅质岩特征、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矿石组构学特征一致表明矿床在沉积成岩期已形成,矿床属同生沉积成因.矿床的形成与右江沉积盆地演化密切相关.裂谷环境、盆地的岩相古地理、同沉积断裂等因素对矿床的形成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矿石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刘建中 《贵州地质》2003,20(1):30-34
详细阐述了水银洞金矿床的矿石物质组成、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矿物嵌布特征,初步划分了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对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西藏隆子县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床矿石组构研究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详细的钻孔地质编录和显微镜下鉴定,对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组构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矿区矿石构造主要为典型的由充填交代作用形成的块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晶洞及晶簇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为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其次为压力作用和固溶体分离作用形成的结构。由于矿区构造作用和矿化作用具多期次性和复杂性,因而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最为普遍且类型繁多。基于本次矿石组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将矿区成矿期大致分为沉积成岩期、中低温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其中,中低温热液成矿期是矿床最主要的成矿期。根据矿物组合特征,划分出6个成矿阶段:黄铁矿-石英-方解石阶段、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毒砂-铁菱锰矿阶段、方铅矿-闪锌矿-硫盐矿物阶段、石英-方解石-辉锑矿阶段、石英-方解石阶段和氧化物阶段。最终,确定扎西康锌多金属矿为受构造-岩浆活动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将我国产于泥盆—石炭系不纯碳酸盐岩建造中,矿床受层位和构造双重控制、矿体和矿石既表现出同生沉积成岩成矿特征又反映有后生强热改造迭加成矿特征,没有或很少受岩浆热液影响的铅锌矿床称之为凡口式层控铅锌矿.本文以广东凡口特大型富铅锌矿床为例,论述其同生沉积—成岩成矿和后期改造富集成  相似文献   

11.
花垣李梅铅锌矿集区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罗卫  尹展  孔令  戴塔根 《华北地质》2009,32(3):194-202
李梅铅锌矿集区为湘西北最具找矿潜力的铅锌成矿区,赋存于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厚大的碳酸盐岩中.矿化带延伸与藻礁浅滩相带一致.矿体具多层性,呈缓倾斜以整合层带状产出.矿石以锌为主铅锌共生,具有一定分带现象.矿石为微晶状、细晶状及胶状等结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碳酸盐泥对Pb2+、Zn2+离子的吸取.稳定同位素资料表明,本区铅具有以幔源为主,壳幔混合的特点,硫源主要来自碳酸盐岩系的硫酸盐.矿床成因属于沉积成岩矿床类型,兼有成岩期后矿床性质.找矿应主要沿藻礁浅滩相东延地带进行,结合构造-地球化学分析,以探查隐伏矿床为主.  相似文献   

12.
矿床多出现于晚古生代海盆边缘凹陷中。矿床的产出和分布受泻湖相潮坪碳酸盐沉积所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与上下围岩整合-准整合接触,沿层分布。矿石即为含铀不纯碳酸盐岩,其特征是色较深,含泥碳质及星散黄铁矿。矿石成分、结构构造、微量元素含量、δ~(14)S、δ(18)O值与围岩近于一致,唯矿石中铀含量高,达工业采冶要求。近矿围岩蚀变微弱。沥青铀矿U-Pb年龄测定多为57—96Ma,主要反映矿石的后生改造年龄,但部分沥青铀矿年龄(380Ma)与所在地层时代(D_1)相近,表明成岩成矿期矿石仍有存在。且后生改造、叠加富集作用主要发生在原有矿层内,使矿体(层)仍保留原地-准原地特征,因而,应属沉积成岩成矿为主兼有后生改造的层控铀矿床。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矿和改造富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李成 《矿床地质》1991,10(4):371-384
矿床多出现于晚古生代海盆边缘凹陷中。矿床的产出和分布受泻湖相潮坪碳酸盐沉积所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与上下围岩整合-准整合接触,沿层分布。矿石即为含铀不纯碳酸盐岩,其特征是色较深,含泥碳质及星散黄铁矿。矿石成分、结构构造、微量元素含量、δ14S、δ18O值与围岩近于一致,唯矿石中铀含量高,达工业采冶要求。近矿围岩蚀变微弱。沥青铀矿U-Pb年龄测定多为57-96 Ma,主要反映矿石的后生改造年龄,但部分沥青铀矿年龄(380 Ma)与所在地层时代(D1)相近,表明成岩成矿期矿石仍有存在。且后生改造、叠加富集作用主要发生在原有矿层内,使矿体(层)仍保留原地-准原地特征,因而,应属沉积成岩成矿为主兼有后生改造的层控铀矿床。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矿和改造富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贵州水银洞超大型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水银洞金矿床碳酸盐岩型矿石,表明含金黄铁矿具"三层式"结构特点,金赋存于沿自形半自形沉积型黄铁矿内核生长成的含砷黄铁矿环带中,含砷黄铁矿环带中金的含量达600×10-6~1800×10-6,高金含量与砷含量3%~6%、锑含量0.025%~0.075%、铜含量0.025%~0.075%、硫含量48%~53%相对应。Tl含量低于检出限,看不出Au成矿与Tl之间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疆塔里木西南缘塔木铅锌矿硫同位素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向荣  彭建堂  胡瑞忠  戚华文  刘燊 《岩石学报》2010,26(10):3074-3084
塔木铅锌矿位于塔里木西南缘,为碳酸盐岩容矿型铅锌矿。矿床形成经历了沉积期、成岩期和后生期。沉积期以内碎屑角砾和纹层构造为标志。成岩期以成岩角砾、重结晶白云石为标志。后生期以崩塌角砾、后生角砾及管/脉构造为标志。成矿期介于成岩期和后生期并具有溶蚀-交代和充填两个阶段。细粒闪锌矿和方铅矿多为溶蚀-交代阶段产物。粗粒闪锌矿和方铅矿多为充填阶段产物。本次研究对来自14个标本的沉积期和成矿期51件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和黄铜矿样品进行了硫同位素测试。塔木铅锌矿硫化物硫同位素值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沉积期形成的金属硫化物(δ34SCDT介于-17.6‰~-7.3‰)较成矿期金属硫化物(δ34SCDT介于-5.7‰~+10.2‰)多富集轻硫同位素。充填阶段形成的硫化物(δ34SCDT介于+5.1‰~+10.2‰)较溶蚀-交代阶段硫化物(δ34SCDT介于-5.7‰~+9.2‰)富重硫,并且硫同位素达到平衡。结合地质背景、矿物生成顺序、矿石结构、流体包裹研究资料和硫同位素特征可以得出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是成矿期HS-形成的主要机制,含硫有机质热裂解硫也是成矿期硫源之一,溶蚀-交代阶段硫储库效应和硫化物溶度积(Ksp)制约硫同位素值的变化。通过本次研究厘定了塔木铅锌矿矿化形成机制、硫酸盐还原特征和硫的来源,并进一步指出其硫同位素特征支持矿床流体混合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宏观、微观镜下分析及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等工作,研究河池北香铅锌锡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矿物特征。结果表明,矿区矿石的工业类型主要分为四种:以锌为主的锌矿石、以铅为主的铅锑矿石、以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为主的矿石以及细晶黄铁矿为主的黄铁矿石;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粒状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针状结构、斑状结构、草莓状结构、交代熔蚀结构、压碎结构等;矿石构造以细脉状构造、对称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为主,其次为晶洞构造、纹层状构造等。初步厘定矿区成矿期次。根据组构特征及成矿期次,明确矿床类型属于早期喷流沉积和后期岩浆热液充填改造的两期多因矿床。  相似文献   

17.
成曦晖  徐九华  张辉 《地质通报》2015,34(6):1119-1132
马斯塔瓦纳磁铁矿-钛铁矿床位于芬兰北部,属于芬诺斯堪迪亚地盾,辉长岩是主要的含矿岩体。矿石类型主要为钛磁铁矿,含矿岩石为含钛磁铁矿、钒钛磁铁矿辉长岩。浸染状矿石金属矿物以钛磁铁矿为主,次为钛铁矿。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马斯塔瓦纳矿床的Zr、Hf、U、Th在含矿辉长岩中含量非常稳定,均小于10×10-6,反映了岩浆成因的特征。由于马斯塔瓦纳矿床形成时构造环境不稳定,原始岩浆来不及长期彻底地分异,导致岩石的地球化学参数等均具有过渡特征。芬兰马斯塔瓦纳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主要分为2个期次:成岩期(形成辉长岩体)和主成矿期(岩浆期形成铁矿)。初步研究表明,芬兰马斯塔瓦纳铁-钛-钒矿床与国内的"大庙式"和"攀西式"铁矿有所不同,2个国内矿床处于相对稳定的板内构造环境,而芬兰马斯塔瓦纳矿床产于特殊的造山带而非稳定的克拉通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8.
肖术安 《地质与勘探》2016,52(2):228-238
易门铜厂矿床是滇中易门铜矿带中的Cu品位较低的大型矿床,是矿带中的一种代表性矿床。矿区发育沉积-成岩型铜矿(铜厂式)和热液脉状铜矿(大尖山式)两种矿(化)体,成矿地质作用较特殊。本文系统分析两类矿体和赋矿碳酸盐地层的C、O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铜厂式矿石中白云石的δ~(13)C_(PDB)=-3.7‰~1.4‰,平均值-0.1‰,δ~(18)O_(SMOW)=19.7‰~21.7‰,平均值20.8‰,与赋矿碳酸盐地层(落雪组)中的白云石C、O同位素组成一致,均在正常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的范围,且受成岩期后作用的影响小,具有典型的沉积-成岩成因标志。尖山式矿体的脉石矿物方解石的δ~(13)C_(PDB)=-3.7‰~0.1‰(均值为-1.5‰),δ~(18)O_(SMOW)=11.9‰~17.0‰(均值为14.1‰),与沉积-成岩型矿体和赋矿碳酸盐地层的C、O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在δ~(13)C_(PDB)-δ~(18)O_(SMOW)图上集中于岩浆碳酸岩与海相碳酸盐岩之间的狭小范围内,指示其成矿流体与幔源或深部岩浆活动有关,为壳-幔混合流体。其中壳源组分可能主要由矿区碳酸盐地层提供,而幔源组分则可能与晋宁-澄江期基性岩浆活动过程中的去气作用有关。C、O同位素组成证据说明,铜厂矿区层状铜矿和脉状铜矿的成矿作用类型不同,成矿流体也不具同源性,是典型的沉积-成岩型+热液叠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黔西南地区水银洞超大型金矿床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金异常富集的高品位层状-似层状矿体受特定的不纯碳酸盐岩和有利岩性组合控制。对龙潭组赋矿层及围岩开展系统岩石学对比分析,总结制约龙潭组沉积作用及岩石类型的控制因素,分析龙潭组中高品位金矿体产出特征及其对岩性岩相的选择性规律。结果表明,龙潭组整体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泥炭沼泽与滨岸潮坪泻湖相沉积,以富含有机质为特征,灰岩夹层可能代表不同时期的海侵事件;峨眉山玄武岩浆的喷溢改变吴家坪期沉积古地理格局和龙潭组中陆源碎屑岩的成分,发育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沉积,矿石中铁白云石可能是火山碎屑物质热蚀变产物;富有机质和玄武质火山碎屑的不纯生物碎屑灰岩是金异常富集形成高品位矿体的重要控制因素。在黔西南地区找寻该类型矿床时应重点评价特定的岩石类型及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20.
研究区地层深部的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的演化是在沉积作用、各种建设性和破坏性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下的漫长地质历史构建过程。根据薄片鉴定、地化特征、成岩序列和储层孔隙发育程度分析,提出二叠统储层的孔隙演化模式,共经历了4个阶段:①原生孔隙形成.首次缩减期(沉积-同生阶段);②次生溶孔、洞大量发育期(同生-准同生阶段和表生阶段);③孔洞再次缩减期(浅埋藏阶段);④埋藏溶蚀-充填-构造裂缝期(中-深埋藏阶段和构造阶段)。孔隙的演化具有溶蚀→充填→再溶蚀的多旋回性特征,一般具3~6期旋回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