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文章根据杭州湾的特点,设计了3个污染物减排方案,以2008年入杭州湾的总磷源强为基础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杭州湾总磷污染物进行权重计算,根据磷酸盐和总磷的换算因子,换算成磷酸盐的分配权重,对磷酸盐减排削减量进行分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比选最优的磷酸盐减排方案。结果表明:方案1为最优方案,根据最优方案计算杭州湾近期磷酸盐的减排削减量总共为298.45t/a。  相似文献   

2.
通过制作生态系围隔实验装置,采用模拟围隔实验的方法,测定N、P营养盐的降解系数.基于夏秋两季杭州湾北岸近岸海域的现场水样采集,测出杭州湾北岸近岸海域无机氮的生物降解系数在0.121~0.269 d-1范围内,均值为0.225 d-1,测得活性磷酸盐的降解系数在0.031~0.179 d-1,均值为0.08 d-1.考虑到实验室静态模拟环境与真实海区状况的差异,采用保守估计法和 Bosko 公式进行处理,最终计算得出的0.21 d-1和0.05 d-1可分别作为杭州湾北岸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实际降解系数.  相似文献   

3.
杭州湾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andsat MSS、TM、ETM+影像和HJ1B CCD2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了1983~2012年间的6期杭州湾海岸线。分别采用端点变化率(EPR)法和叠加分析法定量化计算了岸线变迁速率及陆域面积变化,并按照地级市分岸段进行了岸线变迁分析。结合相关资料,开展了杭州湾南岸和北岸的变迁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沿岸以人工岸线为主,岸线变迁剧烈,变迁速率分布不均,绍兴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上海市围填程度依次降低。人类围填是杭州湾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杭州湾潮汐潮流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应用有限差分方法,对杭州湾的潮汐、潮流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全日((O_1+K_1)/2)、半日(M_2)和浅水(M_4,M_6)分潮的调和常数。计算结果与实测符合良好。文章根据计算结果描述了杭州湾的潮汐、潮流的分布及其特性。  相似文献   

5.
在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通航标准论证报告》及杭州湾交通通道有关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浙江省交通厅文件的精神,结合杭州湾的水文、河势、港口、航道等基本状况、条件以及通航船舶现状与未来对通航发展的要求等,确定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航道的通航净空尺度和桥位航道中心线及通航孔的位置。在杭州湾南航道中心线设了3个通航孔,其中1个为主通航孔,2个为副通航孔。主通航孔可通行总长为97m,宽为14m的3000t级杂货船,净空高度不于31m,净空宽度不小于125m,单向通航;副通航孔可通行总长小于33m,宽为7.2m的小型船舶,净空高度不小于20m,净空宽度不小于50m,单向通航。最高通航水位为5.19m。  相似文献   

6.
杭州湾北岸岸滩冲淤演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1976~2004年杭州湾北岸的多幅地形图,使用ARCGIS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以这些资料为主要依据对杭州湾北岸岸滩冲淤的历史演变和近期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历史上杭州湾北冲南淤,其北岸经历了先侵蚀后淤涨的过程.(2) 由于圈淤围垦,近30年杭州湾北岸岸线全线外移.(3) 近30多年杭州湾北岸的冲淤演变:1997年前芦潮港至南奉边界岸滩基本处于淤积状态,1997年后基本处于冲刷状态;金山岸滩基本处于稳定状态;金山嘴-金山卫滩涂一直比较稳定;漕泾-金山嘴滩涂经历了一个冲刷-淤积-再冲刷的过程,但冲淤幅度不大;奉贤部分岸滩处于侵蚀状态,1997~2004年0 m等深线以上岸滩进入侵蚀状态,侵蚀带由东向西推进,同时也向岸北侵,使-5 m等深线以下滩坡侵蚀变成-5 m等深线以上滩坡侵蚀.杭州湾北岸岸滩冲淤受多种动力因子的影响,除受潮流和风浪等动力因子的作用外,南汇边滩和杭州湾北岸围垦工程的影响及长江来沙量的减少是造成杭州湾北岸岸滩冲刷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根据2017年8月和2018年8月在东海北部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拖网采集资料,对这两个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杭州湾的10个站位和三门湾的6个站位共获得61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甲壳动物最多(22种),其次是鱼类(20种)、软体动物(14种)、棘皮动物(2种)、刺胞动物(2种),多毛类最少(1种)。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出现3种,三门湾出现8种,脊尾白虾Palaemoncarinicauda是两个海域唯一的共同优势种。相比2017年,杭州湾和三门湾在2018年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的增长。根据大型底栖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杭州湾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大,而三门湾则较为平均。对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不同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相似度低,Q8、Q9、Q10站位群落结构与三门湾的站位更为接近,三门湾的底栖群落在2017年和2018年存在较大差异。杭州湾和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可能与环境因子、人类活动、厄尔尼诺事件等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8.
杭州湾的潮汐——断面呈指数形式变化的解析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州湾是我国潮差最大的河口区。外海的潮波进入湾口向上传播的过程中,潮差逐渐增大,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杭州湾的喇叭形效应。杭州湾的深度从湾口向里变化不大,在相当长的一段距离里,接近于常深度,而断面宽度随距离的变化,差不多呈指数形式减小,因而导致潮波能量在湾内逐渐集中。杭州湾的潮汐现象,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然而,至今有关它的研究大多基于观测资料的分析和描述,其中,曹永芳(1981)依据实测资料的计算,给出了较详细的同潮图。另外,不同的研究者,在论述杭州湾潮汐现象产生的原因时,持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有人认为,杭州湾的喇叭形外形对潮波的反射作用很大,致使潮差增大将近一倍。杭州湾的  相似文献   

9.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为宁波加快建设“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提供重大历史机遇。“环杭州湾”——这一浙江经济的“新名片”目前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环杭州湾”也正在悄悄地进行一次新的产业结构突变,“环杭州湾”产业带的轮廓  相似文献   

10.
1992—2012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波  唐静亮  胡颢琰 《海洋学报》2014,36(12):111-118
本文依据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1992—2012年)20年的杭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杭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环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杭州湾海域生物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生物多样性较低,生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较少。20年间,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大体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杭州湾生物群落的各项指标普遍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是2000年后至今,由于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杭州湾生物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相关性分析表明,DIN、DIP、COD和富营养化对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0年来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污水排放导致的富营养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有很大影响,滩涂围垦等沿海开发使海洋生物栖息地片段化,单调化,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杭州湾口南汇咀近岸水域水沙特征与通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沈良 《海洋科学》2004,28(3):18-22
南汇咀近岸水域是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以及近岸水沙交换的重要地带。根据杭州湾口北部南汇咀-崎岖列岛断面上6个测站1999年1~2月大、中、小潮海流与悬沙含量的现场同步观测资料,阐述了该断面上潮流和悬沙浓度的分布变化特征,并通过断面进出潮通量和悬沙通量的计算,得出该断面以出水出沙为主要特征,与余流方向一致。分析表明,长江口与杭州湾的水沙交换是复杂的,而间接交换是其主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基于2015年1—12月杭州湾海域1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杭州湾海域营养盐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_4~(3-))的月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杭州湾表层海水DIN和PO_4~(3-)含量空间分布月际间变化明显,其变化受湾内、沿岸径流输入和长江冲淡水影响显著。杭州湾海域12个月DIN含量均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硝酸盐氮(NO_3~-)占DIN的94%及以上。N/P值处于较高水平,内湾(IB)和外湾(OB)的N/P值季节性变化幅度比中湾(CB)大,海湾生态系统对磷的变化敏感。营养盐-盐度对研究区域的水体混合状况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杭州湾营养盐的分布主要受物理混合作用所控制,浮游生物活动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NOAA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得到的杭州湾海区表层悬浮泥沙浓度分布图,对杭州湾秋季悬沙的来源、分布状况、扩散范围及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杭州湾及长江口区的高浓度区边界变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邱郁春 《海洋科学》1986,10(6):35-37
上海石化总厂,座落在杭州湾北岸。该厂以原油为原料,是生产化纤和部分化工产品的现代化石油化纤联合企业。二期工程日排放生化处理废水至杭州湾沿岸水域的量约为7万吨。杭州湾沿岸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且经济价值较高。泥螺〔Bullacta exarata(PhiliPPi)〕  相似文献   

15.
杭州湾潮汐特征时空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杭州湾是世界著名的强潮河口湾,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基于杭州湾口内外实测潮汐资料,对杭州湾潮汐特征及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高潮位、低潮位、平均潮位、潮差、涨潮历时以及天文潮变化,同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汐特征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最近50年来,杭州湾年平均高潮位和海平面抬高,潮差增大;澉浦年平均低潮位抬高,涨潮历时缩短,浅海分潮增大;钱塘江河口治江缩窄是造成杭州湾潮汐变化的主要因素;浙江和邻近海域的涉海工程可能是造成浙江沿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尹庆江 《海洋预报》1991,8(4):41-49
本文采用动力数值方法,对影响杭州湾的几次典型的强台风风暴潮进行了成功的模拟实验;并对6种不同角度登陆的台风和5组平行海岸移行的台风所引起的杭州湾的风暴潮进行了探讨,获得了有益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假设一模型台风,选取建国后进入东海的台风最低气压为其气压值,按有利于杭州湾增水的路径移行,计算出杭州湾可能最大风暴潮值。  相似文献   

17.
杭州湾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但该区域环境现状堪忧,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和闲置现象并存,环境和资源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通过对杭州湾区域自然和社会特性的分析,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生态杭州湾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并建议通过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保护环境等措施来实现杭州湾区域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建设。  相似文献   

18.
黄湾建闸方案是钱塘江河口治理和杭州湾综合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案之一。基于前期研究,本课题采用比尺模型和数学模型配合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黄湾建闸后杭州湾动力条件的变化,进而分析和预测了闸下乃至全杭州湾的河床淤积趋势。  相似文献   

19.
将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作为研究整体,建立该海区的三维Lagrange正压环流的分阶数值模式,综合考虑径流、东中国海背景环流、风应力和M2,S2,O1,K1 4大天文分潮的综合作用,运用"流速分解法"将环流分为正压梯度流、风生流、潮致余流及零阶环流的非线性耦合流等4个分量,模拟了冬夏两季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区的Lagrange正压环流结构.结果表明,零阶环流受东中国海背景环流控制;潮致余流是该海区一个重要分量;杭州湾内正压环流主要由风生流和潮致余流控制.  相似文献   

20.
杭州湾外围海域岛礁众多,波浪传播机制复杂。为了了解该海域的波浪分布特征,采用MIKE 21 SW模块建立了杭州湾海域波浪数值模型,利用实测波浪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模拟杭州湾海域的波浪传播。利用1970—2002年嵊山海洋站实测极值波浪资料推算50年一遇波浪要素,将其作为模型边界条件,对杭州湾海域50年一遇的设计波浪进行了模拟,并对该海域的波浪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内波高较之外海明显减小,外围众多岛礁起到了很好的遮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