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召开的单矿物分选经验交流会6月9日至13日在广州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03个单位的代表105人,列席代表56人。会议收到论文材料134篇,在大会宣读了18篇,小组交流91篇。这些成果充分反映了我国单矿物分选工作的发展情况。代表们认为召开全国性单矿物分选会议在我国是第一次,它对今后单矿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中国稀土学会共同召集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4日—10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收到了137篇论文摘要,会上交流了80多篇论文。代表们对会上交流的稀土资源概况、稀土矿床类型、矿物岩石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稀土元素的分析测试方法等颇感兴趣。特别是对目前我国进行稀土元素分析的各种测试方法的精度和灵敏度,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各抒已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开得紧张热烈。通过会议交流和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已经在我国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开展起来,对探讨矿物、岩石和矿床的形成条件和物质来源等方面获得了新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的全国“七五”地质科技重要成果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4月15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地矿、有色、冶金、石油、煤炭、化工、核工业、高校和中科院的地质生产部门或行业的代表253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摘要650篇,其中215篇论文分别在五个小组会上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4.
科学院地球化学学会测试技术委员会于1983年10月12日至17日在承德召开了全国岩石矿物中易挥发元素及阴离子分析会议。地质系统、冶金部、核工业部、煤炭部和中国科学院等84个单位的15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交流了十四篇论文,小会交流了四十余篇报告,现将资料摘要选登如下:  相似文献   

5.
《岩矿测试》1984,(1):90-91
科学院地球化学学会测试技术委员会于1983年10月12日至17日在承德召开了全国岩石矿物中易挥发元素及阴离子分析会议。地质系统、冶金部、核工业部、煤炭部和中国科学院等84个单位的15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交流了十四篇论文,小会交流了四十余篇报告,现将资料摘要选登如下:  相似文献   

6.
第一届全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于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共收到论文493篇,其中162篇论文分别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三个专业组以四天时间进行了宣读和讨论,参加者共达三千人次以上。此外利用两个晚上时间,代表们结合学术会议筹备委员  相似文献   

7.
为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全国第一届耐火粘土学术交流会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在太原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冶金部、地质矿产部、国家建材局、煤炭部、化工部,轻工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和有关大专院校的代表一百二十八人。会上交流了六十多篇论文。会议还重点讨论了耐火粘土地质勘探规范、耐火粘土矿物岩石研究方法和综合利用工业  相似文献   

8.
全国矿物包裹体讨论会1983年11月4日至10日在南昌举行。这是包括1977年全州会议在内的全国第四次关于包裹体的学术交流讨论会。这次会议交流讨论了矿物包裹体均一法、冷冻法和淬火法的理论基础、适用范围以及在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研究中的应用。会议收到论文102篇,到会代表194人。会议表明,矿物包裹体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地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矿物成因矿物学委员会和山东省地质学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黄金矿床矿物学与成因矿物学学术会议于1983年10月5日至10日在山东省掖县举行,到会代表和工作人员共145人(来自86个单位)。会议收到论文99篇。会上报告的12篇。在大会报告的有武汉地院北京研究生部陈光远教授“对苏联、法国、北朝鲜、墨西哥及国内某些金矿床矿床矿物与成因矿物研究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石油部首次岩矿工作会议,于1985年12月23日至28日在昆明召开。全国16个油田(局、公司)石油高等院校、有关研究所以及海洋石油公司等30个单位5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石油部科技司主持。会议收到40篇论文,大小会上报告了18篇。会上,热烈地交流了近年来关于成岩作用、储层孔隙、沉积微相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初步讨论了碎屑岩、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火山岩五种薄片鉴定规  相似文献   

11.
第二届全国显微构造与组构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12—15日在广西桂林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系统的91个单位的代表126人;收到论文128篇。五天会议期间,大会与分组会上共交流了论文49篇,国际学术动态报告2篇,以及研究显微构造与组构工作中的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2篇。这次会议与1981年的第一届会议相比,其进步是显著的,从而使这次会议的规模有了发展,研究课题更为广泛和深入。  相似文献   

12.
全国第四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术年会于1992年5月6—9日在安徽合肥召开。到会代表164人。会议收到论文386篇,会上宣读论文114篇,其中有关金矿的论文约43篇,占论文总数的11%,有关金矿的报告17篇,占报告总数的15%。可见涉及金矿的论文和报告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会议主要议题是:矿物学向何处去?岩石学向何处去?地球化学向何处去?会上即回顾了各学科在80年代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又着重讨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可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于1988.5.17—5.22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了全国岩矿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12名专业委员出席会议并主持了报告会。会议交流了分光光度分析、电化学分析、单矿物分析、物相分析四个方面91篇论文,其摘要已汇编成册。 会议邀请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学者作了专题报告,受到代表们的热烈欢迎。报告内容有:  相似文献   

14.
第22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大会——山地水资源国际会议1990年8月27日至9月1日在瑞士洛桑召开。来自45个国家与地区的507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343篇论文,在八个专题讨论会上宣读310篇。我国代表共提出论文22篇,其中有9篇在专题会上宣  相似文献   

15.
全国海相火山岩学术交流会于1988年3月27日-4月2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以及地矿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联合发起召开的,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地矿部、冶金部、核工业部、黄金部队、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共43个单位81人.会前和会议中征得论文或论文摘要共139篇,会议期间代表们在大会及3个专业组的小会上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术气氛活跃,讨论热烈.此外加拿大学者蔡斯教授也向会议介绍了太平洋东北部Exploe洋中脊火山岩、硫化矿床及构造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由本会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联合举办的全国超大型矿床寻找与理论研讨会5月26—30日在贵阳举行。74个单位131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收到45篇论文,其中6篇在大会上宣读,28篇在小组会上进行交流。七十年代以来,世界上陆续发现了一些超大型的矿床,除了一些超大型的油气田外,还有不少金属与非金属矿床,著名的有澳大利亚的奥林匹克坝Cu-U-Au矿床、加拿大与澳大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及所属的元素、矿床、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全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于1981年12月25日—30日在贵阳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系统的生产、科研和教学部门共约200人。会议收到论文160篇。在分组和大会上交流的论文约100篇。会议还组织了矿床地质野外考察活动一天。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主任,学会理事长涂光炽主持大会的开幕式并作了“层控矿床及沉  相似文献   

18.
今年10月6日至12日,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在安徽屯溪召开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全国89个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的13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78篇,会上宣读90篇。这些论文从各个方面反映出近年我国第四纪研究中所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进展,研究地区遍及全国。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学术委员会第一届全国岩矿学术会议,于八月二十八日至九月三日在昆明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冶金地质系统的勘探队、矿山、勘探公司、科研单位和院校的代表以及有关部门来宾,共计188名,其中正式代表100名.会议收到论文235篇,宣读95篇. 这次会议,是冶金地质岩矿工作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会议交流了矿物、岩石、成矿理论、矿床物质成份研究以及工艺矿物、宝石矿物和新技术、新方法、基础岩矿鉴定方法等成果,反映出冶金地质岩  相似文献   

20.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地质学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岩石材料专业委员会主办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和中国地质学会环境矿物学分会承办的“首届全国环境矿物学学术研讨会”经过两天的紧张讨论 ,于 2 0 0 1年 5月 9日圆满结束。会议得到全国从事环境矿物学和环境矿物材料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科技管理部门的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参加会议的代表、专家和学者达 12 0多人。会议共收到论文 5 0余篇 ,交流论文 4 0余篇。这些论文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环境矿物学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 ,探讨了环境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