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4月17日至2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与会代表80余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曾融生先生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参加会议的还有水电部、航空工业部、建筑科学院、大专院校和地震工程、地震地质、地震前兆等专业委员会的同志.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65篇,其中122篇收入会议的“摘要汇编”,大会宣读的60余篇.会上组织了半天关于潜在震源区划分问题的专题讨论,约20位代表在讨论中发了言.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历史地震研究会,于1988年6月24日至28日,在山西省繁峙砂河组织召开了全国历史地震学术讨论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历史地震研究会会员120余人参加了学术讨论会.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一百多篇.会议由时振梁、章伯锋、郭增建、余兆康主持.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于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地震部门、高等院校及有关科研单位的三百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共征集论文六百八十三篇,经过各专业委员会专家评议,推荐给年会的论文六百一十六篇,其中二百九十八篇提交给会议宣读.另有三百一十八篇论文作为书面交流.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1月24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地震工程中量测与实验技术学术交流会”并举行专业委员会年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三十一个单位的科技工作者、专业委员会委员及有关方面的领导共七十余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震工程学家刘恢先教授出席监主持了这次会议,胡聿贤、王光远、朱世杰等副主任委员也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七十多篇,在会上宣读五十篇,内容涉及建筑,结构的振动试验研究、振动仪器设备研制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等诸多方面。会上交流的情  相似文献   

5.
《地震学报》1981,3(3):334-334
[本刊讯]中国地震学会和国家地震局于1981年3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联合召开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地震小区划专题报告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工程和教学单位的地震工程科学工作者80余人.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内容涉及到地震烈度区划、烈度异常、震害预测、场地与土质条件的影响、砂土液化以及地面运动分析与实验研究等诸方面.大会选举了刘恢先为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6.
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与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于1987年10月9日至14日在大连召开了地磁学术交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地震系统等有关单位的代表9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与报告一百多篇。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4—9日,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组织的2005年地震观测技术学术年会在西宁召开。参加会议的委员共38人。会议期间有20篇论文进行了交流。2005年7月5日会议由薛兵主持,青海省地震局局长孙雄,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庄灿涛,中国地震局监测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6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24名委员和来自全国的10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119篇学术论文或论文摘要,全部在会上进行了宣讲.主任委员丁国瑜主持会议,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马杏垣在会上讲了话. 马杏垣指出,这次专题学术讨论会是邢台地震以来的一次盛会,众多的学术论文反映  相似文献   

9.
陆远忠 《地震学报》1986,8(1):112-112
1985年11月19—22日,在安徽省歙县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本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与会代表共83人(包括列席7名)。会上宣读了51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12篇介绍本学科各方面进展的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2月7日至11日,在上海召开“地震观测技术学术讨论会”。专委会委员和来自全国二十几个单位的数十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奕麟主持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自专委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这种较大型的综合性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交流和检阅近几年来在地震观测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会议共收到了30余篇学术论文和工作报告,其内容包括测震、地磁、地电、地应力、地下水、重力等领域在观  相似文献   

11.
《地震地质》1992,14(2):120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活动断裂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8~12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10人,除来自地震系统外,还有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所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18篇,包括:1.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特征54篇;2.活动断裂分段性19篇;3.工程建设中的活动断裂11篇;4.活动断裂与地震危险性和地质灾害10篇;5.隐伏活动断裂15篇;6.活动断裂研究方向和问题讨论3篇,以及综述性论文6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于1979年11月7日至22日在大连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地震学会会员286人和列席共300余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605篇。大会宣读的专题报告有5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地震预报战略研讨会于1996年1月13—15日在太原市召开。28个单位近70名学者和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马宗晋院士代表中国地震学会宣布第四届常务理事会第2次会议关于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更名为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任命罗灼礼为主任的决定。罗灼礼主任宣布了本届委员聘任名单。会议共收到专题报告摘要60余篇、会议报告40余篇。马宗晋作了从全球应力场寻求场源关系的报告,梅世蓉论述了板内强震孕育模式与物理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亚洲地震委员会(ASC)第四次学术大会暨地震学、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震风险管理学术讨论会于2002年11月24-26日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举行。来自亚洲、大洋洲、美洲和欧洲的22个国家的近200名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约110篇研究报告。文章介绍了大会、学术交流和ASC工作会议等情况。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月16日在北京成立.地震学家梅世蓉当选为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单位的代表共138人,特邀代表17人.  相似文献   

16.
1981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国家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在苏州联合召开地震综合预报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和研究机构的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交流学术论文,宣读了有关震例总结、专题研究、地震前兆模式、模拟实验、以及综合预报方法等方面的论文,共33篇,集中地反映了我国近几年来综合预报研究工作的进展;第二阶段就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现状、思路、今后的方向、途径、方法和课题等展开了讨论.与会代表指出,地  相似文献   

17.
《地震学报》1983,5(4):498-498
全国地震活动异常与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6月22至24日在福州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托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福建省地震局联合筹备的.出席会议的代表共65人.大会共宣读论文30篇,其内容涉及地震资料的分析方法、地震前兆异常性质的判别以及有关基础理论和模拟实验等多方面的问题.尤其对多年来在预报工作中常用的一些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82年4月12日至16日,国家地震局科研处与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市召开了地下水干扰因素研究讨论会。31个单位共94人参加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卫一清同志参加了会议并做了总结性的讲话。会议共收到论文51篇,其中地下水位  相似文献   

19.
郝记川 《地震学报》1992,14(4):515-515
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于1992年6月22-28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228人,分别来自全国各地震系统、国务院各部委的有关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及有关大专院校.会议共收到论文312篇,在会议期间参加交流的有210篇.   相似文献   

20.
华东地震工作协作区于1981年9月17日—23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了首次地震学术交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浙江、湖北、上海等七省市的代表91名.会议共收到105篇学术论文,会上宣读了67篇.这次会议较注重观测实践工作.从会议交流的论文情况看,多数论文注意搜集了地震观测实践中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会上,地震工作专业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台站工作人员以及群测群防人员汇聚一堂,各抒己见,确实起到了地震学术工作的交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