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新构造活动、现今地壳形变、地震等要素分析,建立了安徽省构造稳定性和地表稳定性评价的划分原则。据此划分原则,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特征,将地壳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区、次稳定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其中稳定区占评价区面积的10.41%、次稳定区占89.09%、次不稳定区占0.50%。地壳稳定性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地壳稳定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瑞铁路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附近,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活动断裂、高地应力、高地温、深埋隧道岩爆、软岩大变形等与地壳稳定性相关的地质问题严重制约着铁路工程规划建设。通过对大瑞铁路保山—瑞丽段及邻区地质背景、新构造活动、地壳隆升速率、潜在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特征等因子分析,采用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按照稳定、较稳定、较不稳定和不稳定4个等级,对大瑞铁路保山至瑞丽段及邻区的地壳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将其划分为88个区;推荐线路C12K方案穿越19个地壳稳定性分区,其中不稳定分区占全线长度的9.79%,较不稳定分区占46.70%,较稳定分区占36.70%,稳定分区占6.81%。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对于指导铁路规划建设和线路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构造稳定性研究为主,配合介质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的研究,采用模糊数学评判方法,对环渤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探讨。以现今构造应力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和水平形变资料为依据,综合分析探讨现今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的规律,将本区地壳稳定性划分出相对稳定、相对基本稳定、相对较不稳定、相对不稳定四个等级。相对稳定区主要有辽东本溪—凤城等地,相对基本稳定区主要有辽宁阜新—抚顺—本溪—岫岩环形带等地,相对较不稳定区主要有河北昌黎一玉田一霸州一任丘一海兴等地,相对不稳定区主要有唐山—天津—沧州等地。评价分区结果与中国地震局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所编著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动区划图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鄂西清江流域及其邻区地壳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地壳稳定性评价是进行重大工程建设所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在分析清江流域区域构造格架、深部构造、活动断层、地震活动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等影响地壳稳定性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和信息量计算两种模型评价清江流域区域地壳稳定性。根据地壳稳定性4级划分标准,将该区划分为10个稳定区,7个较稳定区,4个较不稳定区。清江干流的3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均位于稳定区,其库区以稳定区为主,局部跨越较稳定带。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天津市多年来取得的活动断裂及地壳稳定性调查资料,以构造稳定性研究为主,配合城市建设岩土体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的研究,采用GIS的分层分析方法,对天津城市建设工程地质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以现今构造应力场新构造运动特点和地壳垂直变形和水平形变资料为依据,综合分析讨论了现今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规律。结合本区介质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将宁河、汉沽地区及宝坻西部至武清河西务地区划为较不稳定区;将蓟县北部山区和大港南部划为较稳定区;其余地区为过渡区,划为次较稳定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本区在城市建设规划时可不考虑区内断裂活动性对建筑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约31对万km2)和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约3万km2)两个层次和范围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研究,在构造分区及现今地应力地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进行地壳稳定性量化综合评价,然后结合地质分析,进行地壳稳定性分区。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结果为:库首区地壳稳定性总体系属相对较稳定一稳定状态,三斗坪坝址区属于相对稳定地块;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结果为:三斗坪坝址位于古老的花岗岩完整块体之上,属于相对稳定(Ⅰ)地块。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看,  相似文献   

7.
金沙江流域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定量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金沙江中、下游横穿横断山南北构造带, 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震活动频繁, 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 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服务于金沙江水电工程规划建设和减灾防灾的需要, 本文对金沙江流域沿江地区进行了地壳稳定性的评价与分区。文中依据地壳稳定性定量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地质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地震以及地球物理等指标, 并将地壳稳定性划分为四个等级:稳定、基本稳定、次稳定和不稳定。然后按照上述系统进行地壳稳定性分区。最后, 综合各项研究资料来确定各区的定量评价指标, 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各区地壳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控制和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内外动力地质的耦合作用,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开展了沈抚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评价因素主要选取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和深部地球物理以及工程岩组、地形地貌与地表地质灾害等共12个影响因子,并依据评价因素的关联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赋值,进而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对沈抚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沈抚新区以稳定区和次稳定区为主,面积为728.9 km2,占总面积的81.07%,有利于规划和建设。建议在地下工程穿越不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时,要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基础和边坡的稳定性。规划的地铁9号线主要穿越次不稳定区和次稳定区。施工带在埋深15~25 m之间,该段地层主要为卵砾石堆积层、泥包砾堆积层与变质片麻岩强风化带及其交接部位,施工带处于地下水浸没带或变动带,其支护比较困难,建议尽早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障施工顺利和安全,此外还需要采取一定降水防腐措施。   相似文献   

9.
京张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野外调查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控制和影响京张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内外动力地质的耦合作用。选取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和深部地球物理等因素,同时选取工程岩组、地形地貌与地表地质灾害等11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并对评价因子进行了分类赋值。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基于GIS平台对京张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稳定区、次稳定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4个等级。依据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为京张高速铁路、云顶滑雪场、石京龙滑雪场的建设和运营提出相关建议,为京张地区国土规划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断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结合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活动构造基本特征,梳理出直接或间接威胁重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和区域重要交通过江通道地壳稳定性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应对建议或对策,并进一步重点指出长江中下游成都-上海沿江地区的32条重要活动断裂带及其穿越或影响到的主要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在活动断裂梳理结果基础上,总结提出长江经济带西部的强烈地壳变形与地震活动主要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形成的“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所控制,而中-东部地区属于印度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下区域性挤压-剪切变形导致的具有共轭走滑断裂系统特征的“棋盘格子式”活动构造体系格局,其中需要特别关注7条典型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其对城市群地壳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区域的活动构造体系、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活动性等特点,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未来地震危险性问题及应重点关注的潜在强震危险区段,指出了典型的区域古地震地质遗迹特征及开展古地震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依据长江经济带地区初步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认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中-东部地区以次稳定区与相对稳定区为主,仅郯庐断裂带及其周边存在较明显的次不稳定区。最后,指出了长江经济带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在活动断裂地质调查研究和城市活断层鉴别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京津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津地区是首都北京和天津所在地,随着区内工程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区域地壳稳定与否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通过对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新构造活动、现今地壳形变、地震、现今构造应力场、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特征以及外动力地质作用等研究分析,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照地壳相对稳定、相对较稳定、相对较不稳定和相对不稳定4个等级,对京津地区地壳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较为强烈,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总体看来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了使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获得定量化认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本文在分析中国现今活动的主要构造体系与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待评区的划分;其次进行定量化评价指标的选定、取值、权重分配及评价标准的确定;最后运用模糊数学进行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相似文献   

13.
模糊聚类分析在西安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西安市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质灾害评价和研究所取得的地质、物探、测量、模拟实验等方面的成果资料的分析,综合考虑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介质条件等因素,选择了6种影响西安市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作为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该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将西安市地壳稳定性划分为次较不稳定、较不稳定和不稳定三级共10个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西安市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地壳稳定性分区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地壳厚度、地壳沉降、地热分布、地震活动等资料,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认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区和次稳定区,区域地壳稳定性活动程度中等,次稳定区主体在地质构造区划上属于珠江三角洲断陷区及三角洲沿海区域,次稳定区范围之外的相对隆起地带为稳定区。  相似文献   

15.
结合前人资料的系统梳理、遥感解译及地表调查结果,对滇中城市群地区的活动断裂进行活动程度分级,得到该区“5纵2横”13条主要活动断裂的构造体系分布格局。按断裂活动强弱程度对城镇及重要工程的影响不同,对滇中城市群地区城镇和“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的重大工程开展活动断裂影响调查研究,表明活动断裂是影响和制约该区城镇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综合考虑活动断裂活动程度、岩性特征和地形变化3因素进行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初步结果表明,该区的“极不稳定区”、“不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约占全区面积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上世纪90年代杜东菊等人编制的“中国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图”的基础上,开发了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数据库,数据库存入了历史地震、活动断裂、地壳形变、活火山等大量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信息。介绍了该数据库开发的方法,提出了加权信息量法评价模型,在GIS数据库平台上实现了用该模型对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稳定、基本稳定、次不稳定、不稳定4个级别对中国陆域范围进行了地壳稳定性分区,作出了分区图,分区结果与实际吻合。  相似文献   

17.
辽宁沿海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通过对沿海地区地形地貌及活动构造的调查分析,对辽宁沿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辽宁沿海地区主要为相对稳定区和相对较稳定区。  相似文献   

18.
以野外工作地质测绘资料,前期工作、实验测试等为基础,采用信息量法,对巴东新县城进行了区划研究。用不规则单元将研究区划分为399个单元。对现在和三峡库区蓄水后两种情况下的斜坡稳定性进行了预测。首先,在巴东县城的黄土坡区建立了预测地质模型,考虑了地表岩性分布、坡度、人类工程、渗水性、结构构造五大类因素(17种状态),划分了191个单元进行统计,得到信息量综合评价模型方程和分区判别标准。之后,将该信息量综合评价模型方程推广到巴东新县城的大坪至西攘坡研究区进行预测,划分了208单元,并将其按稳定程度划分为稳定区,较稳定区、较不稳定区、不稳定区四个等级。结果表明斜坡稳定性由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决定,同时受水库蓄水影响较大。蓄水后,信息量值增高。前后对比发现:沿岸稳定单元、较稳定单元减少,较不稳定单元和不稳定单元增多。关于信息量,它是一种简便可行、较为适用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引水工程(方案)是南水北调的重要补充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在分析现今构造应力场、地壳结构、构造格架、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工程地质岩组等影响地壳稳定性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分构造稳定性和岩土体稳定性两个层次评价工程场地的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引水工程场地地壳稳定性较高,适合兴建大型引水工程。同时,运用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对三条规划线路进行了优化比选,结果表明以中线为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引水工程是南水北调的重要补充工程,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在分析现今构造应力场、地壳结构、构造格架、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工程岩组等影响地壳稳定性主要因素的基础上, 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秦巴地区的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 秦巴地区地壳稳定性程度较高, 适合兴建大型引水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