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北坝上地区位于东亚季风气候边缘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丰宁黄土剖面为研究该区域长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化提供了理想材料。通过丰宁黄土剖面地球化学元素和磁化率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恢复了该地区230,ka BP以来的环境演化历史; 通过野外观察,识别出了S1古土壤之下发育的风化淋滤黄土层,探讨了S1古土壤发育时期的风化淋滤特征及其所揭示的气候变化问题。结果表明: (1)230,ka BP以来的磁化率记录可与深海氧同位素3—8阶段进行细节上的对比,表明丰宁黄土堆积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积极的响应;(2)S1古土壤发育时期,由于受到强降水的影响,土壤中元素受到强烈淋溶从而向下迁移到L2黄土中,造成L2上部地球化学记录与磁化率的差异;(3)从S1古土壤顶部到钙结核层之间土壤属于酸性淋溶土,可能相当于现今中国北亚热带的黄棕壤,其剖面由土壤层、风化淋滤黄土层和CaCO3淀积层构成;(4)S1古土壤发育时期的温度和降水量与现今江苏泗洪和六合地区相当,表明当时研究区为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2.
汉江上游庹家湾剖面化学风化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庹家湾黄土剖面元素的分析,揭示汉江上游地区黄土中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用X-Ray荧光光谱仪、MS-2型磁化率仪分别测量了庹家湾剖面元素含量及磁化率值,实验结果显示:庹家湾剖面的风成黄土化学成分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三者含量分别为355.83 g/kg、79.62 g/kg、62.64 g/kg;以Ti为参比,Na、Ca、Mg、Si、K表现为迁移淋失,Fe、Al元素相对富集,元素的活动性及其迁移序列为Na > Ca > Mg > Si > K > Al > Fe;Fe和Al元素含量曲线及CIA曲线在228~260 cm(L1~S1)和294~370 cm(L1~S2)深度处出现明显的峰值,并与磁化率曲线呈现出高度一致性,指示该层化学风化程度明显高于典型黄土,接近于古土壤(S0),OSL年龄在27.5~21.5 ka B.P.之间。庹家湾剖面常量元素在剖面的变化,表明在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的气候并非是持续干燥寒冷,而是存在一定的气候波动,在27.5~21.5 ka B.P.期间风化成壤作用较为明显,气候相对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3.
郧县前坊村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岭作为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气候、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线,并当作是黄土高原的南屏障。汉江上游谷地地区位于秦岭南侧,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域,受季风气候活动影响强烈。为了探讨该地区在亚热带气候背景下,风成黄土成壤改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汉江上游谷地前坊村(QFC)剖面磁化率、烧失量、粒度、Rb/Sr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末次冰期以来沙尘暴很有可能越过秦岭在其南侧堆积,黄土-古土壤剖面地层序列从上到下依次为:MS-L0-S0-Lt-L1-AD;这些沉积物完整记录了一级阶地上晚更新世气候变化信息,地层单元受到各个时期不同程度成壤强度的改造。②前坊村剖面中,理化性质在不同地层单元有显著差异。例如磁化率、烧失量、Rb/Sr指标平均含量的高值出现在古土壤层中,低值出现在黄土层;而Zr/Rb含量变化正好相反;这些理化性质表明,在古土壤发育期,水热条件进入最适宜期,沉积物的风化成壤作用显著;在黄土堆积期,气候寒冷干燥,主要以粉尘堆积为主,沉积物的风化成壤作用较弱。③秦岭南侧北亚热带汉江上游前坊村一级阶地剖面化学风化强度变化揭示了黄土-古土壤环境气候变化的规律:末次冰期以来(大约18.0~11.5 ka B.P.),气候干冷,沙尘暴频繁出现,沉积物以黄土堆积为主,成壤作用微弱,形成马兰黄土(L1);全新世早期(约11.5~8.5 ka B.P.),气候由干冷向暖湿方向转变,但主要以干冷为主,形成过渡层(Lt);在全新世大暖期(8.5~3.1 ka B.P.),气候条件达到最优阶段,水热配合较好,生物活动活跃,成壤作用十分显著,发育了古土壤S0;到了全新世晚期以来(3.1 ka B.P.)气候又由暖湿向干冷方向转变,成壤作用明显减弱,沙尘暴出现较为频繁,形成了以黄土堆积为主的全新世黄土(L0)。现代表土层(MS)是在(1.5 ka B.P.)以来气候转暖,加之人类长期农业耕作扰动,在全新世黄土L0顶部叠加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对天水樊家城剖面的地层、磁化率、粒度、CaCO3等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层中磁化率、 < 5 μm黏粒含量和黏粉比值明显偏低, > 50 μm砂粒含量、CaCO3值明显偏高,而古土壤层中磁化率、黏粒含量则达到峰值, > 50 μm砂粒含量、CaCO3值明显偏低,其风化成壤强度呈现出马兰黄土L1→过渡性黄土Lt→古土壤S0逐渐升高、全新世黄土L0降低的特征。它反映末次冰期结束后(?~8 500 a B.P.),气候逐渐转暖转湿,但仍较干冷,动植物资源不足,难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研究区内人类活动的强度很弱。全新世中期(8 500~3 100 a B.P.),气候温暖湿润,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原始定居农业得到极大发展,普遍出现以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为代表的人类文化;其中,6 000~5 000 a B.P.气候出现干凉化趋势,但该时期人类文化依然获得了发展。全新世晚期(3 100 a B.P.以来),东亚季风格局发生转变,气候转为较干冷,致使区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区内逐渐兴盛游牧文化。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持续增强,土地利用方式以农耕为主。  相似文献   

5.
赣北鄱阳湖地区土塘剖面发育第四纪红土,自下而上可分为强网纹红土层、弱网纹红土层、微网纹红土层、均质红土层和下蜀黄土层。基于常量元素、粒度分析数据以及前人年代框架,初探土塘剖面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1)土塘剖面粒度组分均一,常量元素含量相近,风化淋溶强烈。(2)土塘剖面各地层间化学风化强度存在差异:下蜀黄土层为初期的去Na、Ca阶段;均质红土层为中期的去K阶段;微网纹红土层由去K阶段向去Si阶段过渡;网纹红土层已完全进入晚期去Si阶段。剖面常量元素的相对迁移能力为:Na2O>MnO2>CaO>P2O5>MgO>K2O>SiO2>Al2O3>TiO2>Fe2O3。(3)中更新世以来赣北鄱阳湖地区气候总体上由暖湿趋于干冷,期间伴随多个明显的干湿旋回佐证强烈的淋溶与干湿交替作用是网纹红土发育的重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6.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划分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层时代和地层划分研究一直是基础性、先导性工作,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材料的丰富,地层划分不断被重新认识。黄土地层时代和划分主要依靠OSL、14C、古地磁和磁化率的对比。中原邙山因发育巨厚的马兰黄土而闻名中外,但地层划分却出现了不同的认识。早期对赵下峪剖面的研究认为L1层厚98 m,并发育L1SS1弱古土壤层;剖面底部出露最老地层为S10层。后来的观点把早期的L1层划分为L1、S1、L2层,剖面底部出露最老地层为S11层。通过对B/M界线进行详细的古地磁研究,剖面上部补充年代测试样品,结合已有测年结果,分析认为早期对L1的划分和对剖面最老地层的确认是正确的,但B/M界线位置划分有误;而后期的研究对B/M界线位置的划分是正确的,但把底部最老地层划分为S11是不当的,同时把马兰黄土中弱古土壤层L1SS1划分为S1也是不合适的。地层对比表明,邙山黄土发育了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B/M界线位于L8下部。   相似文献   

7.
大荔人遗址黄土-古土壤序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文祥  刘东生 《地质科学》2001,36(3):364-369
本文划分了大荔人化石层位上部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对黄土进行了磁化率测量,并将结果与附近位于黄土塬上的垣雷剖面以及典型黄土洛川剖面的地层和磁化率曲线对比,认为大荔人化石地点地层上部黄土-古土壤序列包括S0、L1、S1、L2、S2.大荔人化石位于黄土层以下约20 m处的河流相砾石层中,因此大荔人化石的年代大于S2的轨道调谐年龄,即0.247 Ma B.P..根据动物化石和孢粉指示的环境以及化石层位上堆积较厚的河流相地层,推测大荔人生活在S3古土壤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8.
丰宁黄土-古土壤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丰宁滦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有多处黄土堆积,由于该地区黄土分布零星、厚度较小,在以往的研究中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该地区黄土堆积是河北坝上地区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地质记录.为了探讨该地区黄土的成因、物源以及化学风化强度,选取代表性的黄土-古土壤剖面77个样品进行了常量元素分析,并与已知典型风成堆积物的地球化学元素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 丰宁剖面的主要常量元素(SiO2、Al2O3和Fe2O3)之和以及UCC(Upper Continental Crust)标准化曲线均与典型风成堆积物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表明丰宁黄土和古土壤为风成成因;(2) 丰宁黄土处于初等化学风化阶段,古土壤则进入了中等化学风化阶段.与典型风成堆积物相比,化学风化强度序列为:宣城风成红土>>西峰红黏土、镇江下蜀土>丰宁古土壤、洛川古土壤>洛川黄土>丰宁黄土;(3) 常量元素迁移特征表明丰宁黄土和古土壤的化学风化已完成了早期去Na、Ca阶段,并进入到了中期去K阶段;(4) 丰宁黄土、古土壤的K2O/Al2O3和Fe2O3/Al2O3比值与洛川黄土、洛川古土壤、镇江下蜀土、西峰红黏土较为接近,表明这些风成堆积物可能具有相似的源区.而TiO2/Al2O3比值小于其他风成堆积物, 指示丰宁剖面具有其他物源.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晋江科任剖面老红砂为研究对象,对剖面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的古环境意义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科任剖面以湿润型元素SiO2、Al2O3、Fe2O3为主,含量范围依次为68.88%~93.77%、9.03%~19.1%和2.14%~5.32%;干旱型元素CaO、Na2O、MgO和K2O的含量均小于0.5%,K2O的含量略高于2%,表现为较强烈淋溶;主元素分布特征、风化特征值、CIA值等均表明,科任剖面老红砂总体上属于轻度富铝化。(2)对特征元素组合、元素比值和磁化率等古气候古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分析,认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科任剖面记录了较干冷—暖湿—干冷—暖湿4个阶段的气候变化:55.9~43.9 ka BP和27.0~10.8 ka BP两个时期,气候干冷,冬季风强烈,为风沙堆积的两个主要阶段;43.9~27.0 ka和10.8 ka以来,气候温暖湿润,为风沙经历强烈风化和红化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10.
马晓晨  王家生  陈粲  王舟 《地球科学》2018,43(11):3853-3872
风化壳的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可以反映风化壳的发育类型及其气候特征,地史时期形成的古风化壳的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可以揭示古风化壳的类型及其古气候特征.华北地区新元古代晚期(景儿峪组)至寒武纪(府君山组)期间的地层记录缺乏连续性,广泛发育一套典型的古风化壳,该古风化壳的发育过程可能记录了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纪期间的古气候特点.针对华北房山地区景儿峪组顶部保存的古风化壳中常量元素的组成、元素迁移富集特征和风化系数等分布规律开展了较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SiO2、Al2O3、TFe2O3、CaO是景儿峪组顶部古风化壳的主要组分,Al2O3、TFe2O3、TiO2、K2O在风化壳的中上部相对富集,SiO2则轻微亏损,CaO、Na2O、MgO、P2O5被迁移淋失;(2)硅铝系数、硅铝铁系数、化学蚀变指数(CIA)、残积系数、风化淋溶系数(BA)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垂向变化特征指示该古风化壳形成于温暖湿润条件下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作用,其风化过程可能经历了由较弱至较强再逐渐减弱的演变过程;(3)与现代发育于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碳酸盐岩类基岩之上的风化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景儿峪组顶部古风化壳的Si淋失度和Fe、Al富集度均较低.综合研究区古风化壳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同时结合新元古代晚期至寒武纪的华北板块古纬度迁移特征,认为房山地区景儿峪组顶部发育的古风化壳形成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热带气候,为脱硅富铝化程度较低的硅铝粘土型风化壳.   相似文献   

11.
断裂构造中元素的迁移变化规律是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白山市板石沟铁矿断裂构造发育,是开展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有利地区.通过对板石沟铁矿17矿组和赵家沟矿组典型逆断层剖面测量,采集构造岩和周围岩石,分析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利用构造地球化学剖面法、质量等比线法和特征元素比值来反映元素在逆断层中分布特征和迁移变化规律.通过分析认为在逆断层中常量元素SiO2、Fe2O3、CaO、Na2O亏损,Al2O3、K2O富集,微量元素中Rb、Sr等离子半径较大元素富集,离子半径较小元素Co、Cr、Ni亏损,K2O/Na2O、V/Cr、Rb/(Ni+Co)在逆断层中呈现出高值,SiO2/Al2O3、(Fe2O3+CaO+MgO)/Al2O3呈现出低值.依据这些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用来判断断裂构造的存在,为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和板石沟铁矿勘查提供构造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峡谷水道是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主要储集层,乐东-陵水凹陷黄流组储集岩以粉、细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好.然而目前针对不同期水道主要物源供给及水道形成的母岩区性质、古风化程度等研究甚少.对中央峡谷西段水道的砂泥岩进行了岩石薄片与重矿物成分观察统计、岩石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崖城、陵水区重矿物分别为磁铁矿、白钛矿、锆石、电气石与白钛矿、石榴石、电气石、锆石的组合;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泥岩较砂岩SiO2含量低,Fe2O3、MgO、K2O、稀土含量偏高,与其含有高粘土矿物有关.砂、泥岩Al2O3/TiO2、K2O/Al2O3、K2O/Na2O比值说明物源区富石英、贫钾长石,分别为石英质沉积与中性火成岩源区;砂岩较泥岩具有较高SiO2/Al2O3比值、低ICV、CIA、CIW值,表明源区经历了低-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是稳定构造环境再循环沉积而成,泥岩的形成环境较砂岩动荡.   相似文献   

13.
赣西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是一套重要的铀等金属的含矿岩系,其中观音堂组碳硅泥岩是典型的黑色岩石类型。运用地球化学方法,对这套灰黑色泥质岩的元素地球化学及古环境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碳硅泥岩黏土类矿物含量55%~59%,SiO_2,Al_2O_3,Fe_2O_3,K_2O,MgO平均含量分别为69.47%,11.39%,3.32%,2.76%,1.57%;化学成分表现为高硅低铝低钾低镁特征,有机碳平均含量5.82%,属富碳黑色岩系。对比中国东部泥质岩,其Ni、V、U、Ba、Cd、In、Tl、Se、W、Mo、Cu、Zn、Au、Ag、As、Sb等元素有相对富集的特点。从碳硅泥岩层的上部到下部,SiO_2、Na_2O、Ni、Mo含量逐渐增高,Al_2O_3、K_2O、TiO_2、H_2O^-、LOI、Cr、Th、Ba、Ga、Li、Be、Rb、Sc、Sn、Bi、Cu、Pb、Zn、Ag、REE则显示逐渐降低趋势。主量或微量元素的判别参数或图解显示,碳硅泥岩的物源以陆源碎屑岩为主,是在一个沉积速率较小、且较稳定的深水还原环境下沉积的,从早期到晚期,物源区呈现风化作用逐渐增强、气候环境越来越湿润、盆地水质越来越淡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风成沉积地层化学元素记录的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乌素沙地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区,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沙漠变迁的理想场所。选取沙地东缘风成砂/古土壤/湖沼相沉积序列,以常量化学元素含量及比值变化揭示了全新世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常量化学元素氧化物含量在全剖面上呈SiO2 > Al2O3 > K2O > Na2O > Fe2O3 > MgO > CaO,且在不同沉积相中含量存在差异;常量化学元素氧化物与<63 μm粉黏组分及磁化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l2O3、Fe2O3、MgO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且与粉黏组分、低频磁化率(Xlf)也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63 μm粉黏组分、Xlf可以反映夏季风的强弱;全新世气候变化存在多次暖湿冷干波动,10.39 ka BP之前出现3次快速的气候颤动,表现为3层风成砂与3层湖沼相互层沉积,指示存在3次冬夏季风交替变化;10.39~9.34 ka BP、8.68~8.29 ka BP、2.72~1.34 ka BP为3次明显的冬季风势力增强、风沙活动加剧的相对冷干气候;在9.34~8.68 ka BP、8.29~2.72 ka BP、1.34~0.62 ka BP为3次明显的夏季风盛行、降水增多、生草成壤的相对暖湿气候;0.62 ka BP之后与现代气候状况相近。化学元素及其比值反映出毛乌素沙地具有千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并与北半球其他地区气候变化有着良好的对比。  相似文献   

15.
李晨  陈世悦  楼达  付立新  鄢继华 《地球科学》2021,46(8):2903-2918
中生代黄骅坳陷位于华北克拉通汇聚与破坏的中心,为各物源的汇集地,记录了华北中生代盆地的构造及物源演化.对研究区中生界砂岩进行了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样品SiO2、Al2O3、Na2O、K2O和Fe2O3T平均含量分别为66.98%、13.65%、2.74%、3.03%和3.26%,砂岩为岩屑砂岩、长石砂岩和杂砂岩.砂岩CIA和ICV的平均值分别为56.12和0.94,均经历了一定的化学风化及再旋回作用.砂岩的母岩为长英质火成岩和再旋回沉积岩,并混杂少量基性火成岩.由三叠纪到白垩纪,中生界砂岩物源逐渐由华北北缘大陆弧演化为燕山造山带和黄骅坳陷内的岩浆作用及古隆起.   相似文献   

16.
地苏嘎印支期斑岩体位于中甸岛弧东斑岩带的北端,岩性为石英闪长玢岩,与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成矿岩体同属于甘孜—理塘洋壳俯冲作用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地苏嘎石英闪长玢岩具有中等的SiO2含量,较高的Al2O3及全碱(K2O+Na2O)含量。全岩亏损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典型的右倾状,显示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特点。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成矿指示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普朗38个与成矿有关的石英闪长玢岩的全岩数据相比,地苏嘎石英闪长玢岩具有相对较低的SiO2和Y含量、较高的∑REE和(La/Yb)N比值,但二者的Al2O3/(CaO+Na2O+K2O)比值及MnO含量差别不大。在成矿与非成矿斑岩的SiO2- Al2O3/(CaO+Na2O+K2O)和Y-MnO图解中,地苏嘎石英闪长玢岩与普朗石英闪长玢岩数据投图结果类似。此外,地苏嘎斑岩体在物探异常、化探异常及遥感影像特征上具有明显的矿化标志,同时岩体的剥蚀深度小于侵位深度,有利于矿床的保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地苏嘎斑岩体具有成为斑岩型铜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细粒泥岩记录并反映着源区及沉积区的重要地质信息.塘沽地区沙河街组下部发育一套湖相含云质泥岩, 为了解该地区的构造背景、沉积背景、风化程度以及物源属性, 对25块含云质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经"去白云石"调整后, 各类元素地球地化参数及图解反映出了一致的地质信息.其中, 高∑REE值(154.0×10-6~219.3×10-6)、中等强度的负铕异常(0.64~0.73)以及包括K2O/Na2O-SiO2, SiO2/Al2O3-K2O/Na2O和判别函数几类双变量图解均指示塘沽地区具有主动大陆边缘(安第斯型)的构造背景; SiO2-(K2O+Na2O+Al2O3)图解指示岩石沉积期气候干旱, 相当B(200.17~313.21)指示沉积水体为咸水类型, 近似黄铁矿矿化度(approximate degree of pyritization, 简称DOPapx)(0.02~0.38)、自生铀(0.14~1.22)及U/Th(0.17~0.44)指示水体具备常氧属性;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简称CIA)(51.26~65.74), 长石蚀变指数(plagioclase index of alteration, 简称PIA)(51.65~78.06), 修正成分变异指数(modified index of composition variation, 简称ICVm)(0.67~1.24)及A-CN-K图解反映了母岩经受了弱-中等强度的风化程度; 判别函数图解、K-Rb双变量判别图解、A-CN-K图解、Al2O3/TiO2指标(23.37~28.58)、与上地壳(upper continental crust, 简称UCC)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及负铕异常则共同确定长英质岩石为含云质泥岩的母岩来源.在上述背景条件的约束下, 研究表明塘沽地区沙河街组含云质泥岩的物质来源应主要由燕山褶皱带提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辽南七顶山黄土覆盖的红色风化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发育特征并与湘桂黔滇青藏陕甘红色风化壳发育特征进行比较,为了解黄土覆盖的红色风化壳发育特征及不同地区红色风化壳发育特征的空间差异提供初步依据。化学元素实验表明,七顶山剖面红色风化壳主量元素平均值分布呈现如下趋势:SiO2 > Al2O3 > Fe2O3 > K2O > CaO > MgO > Na2O,化学蚀变指数(CIA)介于83.19 ~ 86.89,盐基淋溶率(ba)介于0.26 ~ 0.35,铝饱和指数A/NK介于6.10 ~ 7.47,A/CNK介于3.93 ~ 4.99,S/A介于5.24 ~ 6.47,S/R介于4.53 ~ 5.50。结果表明:七顶山剖面红色风化壳呈正风化序列,是下伏基岩原地风化的产物,化学组成以SiO2、Al2O3、Fe2O3为主,三者之和超过86%,处于还原环境,属于脱硅脱铁富铝阶段,发育于近似亚热带的气候条件,处于高等化学风化水平。辽南在116.13 ~ 90.48 Ma B.P.至17.70 ~ 9.44 Ma B.P.时具备红色风化壳发育的气候条件,结合残存红色风化壳和石芽的情况,可以认为其开始发育于中新世中期或更早。辽南红色风化壳第四纪以前为二阶段发育过程,即夷平—成壳、切割—红化期,第四纪至今仅有切割—红化期。湘桂黔滇青藏陕甘辽红色风化壳元素组合特征高度一致,各区域红色风化壳风化强度、风化方向接近,除辽南呈现较弱的脱硅脱铁富铝趋势外,其他区域均表现为脱硅富铝铁化趋势,这暗示了黄土覆盖下的红色风化壳处于还原环境。纬度因素和经度因素对红色风化壳脱硅富铝铁化进程影响程度接近,相较于经度因素,纬度因素对红色风化壳碱金属及碱金属盐基淋溶作用影响程度更大,总体而言,在母岩影响较小的前提下,纬度控制下的气候因素是决定红色风化壳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