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现代小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利用该技术为地球观测服务将成为一件远景可观,意义深元的事情,文中针对舆型航天遥感立体测绘微小卫星的需求,结合单脉冲测角原理给出了航天遥感测绘小卫星地面站面线系统的整体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2.
现代小卫星技术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航天领域高新技术,利用该技术为地球观测服务将成为一件远景可观、意义深远的事情。本文针对我国航天遥感立体测绘小卫星的发展需要,结合相应的调制解调和载波锁相环原理对立体测绘小卫星地面收发信系统进行了整体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构成与主要设备、近年来的功能扩充与系统更新以及今后几年内的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4.
《全球定位系统》2007,32(3):53-53
波音公司成功完成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面站的演示,该地面站满负荷运作,控制目前在轨的32颗GPS卫星及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加入该舰队的GPS卫星。根据合同,波音公司将从2007年4月起,将目前的GPS地面控制系统改为分布式基于Unix的系统。目前正在进行测试的系统被称为“系统进展计划”(AEP)。GPS项目主管表示,  相似文献   

5.
对地观测卫星地面站的目标跟踪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对地观测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航天领域高新技术。本文针对目前对地观测卫星技术的发展,结合单脉冲测角原理给出了一种对地观测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的整体分析与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现代小卫星技术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航天领域高新技术,利用该技术为地球观测服务是一件远景可观、意义深远的事情。在对地观测卫星的诸多关键技术之中,地面站的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对对地观测卫星地面站的站址选择与布局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小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利用该技术为地球观测服务将成为一件远景可观、意义深远的事情.文中针对传输型航天遥感立体测绘微小卫星的需求,结合单脉冲测角原理给出了航天遥感测绘小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的整体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8.
根据"嫦娥一1"的探测任务特点,其将在绕月段运行至少1年,本文主要讨论了这个阶段内环月卫星的可见时段及地面站的布设问题。文中阐述了可见时段的计算原理,对两种不同的地面站(局域和全球)布设方式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全球布站较局域布站对环月卫星的可见时段明显增长,便于对环月卫星进行测控。  相似文献   

9.
成立于1986年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的重要成员。历经30余年的建设和运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形成了以北京总部为中心,拥有密云、喀什、三亚、昆明、北极5个卫星接收站的体系,实时数据接收覆盖中国全部领土和亚洲70%陆地区域,并初步具备了全球数据的快速获取能力。2020年,地面站实现了32颗国内外陆地观测卫星和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的全自动化业务运行,是中国兼容和扩展能力最强的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系统,总体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地面站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Ka频段数据接收、VCM模式数据接收、面向快速应用的卫星数据记录与快视平台、超远距离数据网络传输、数据接收任务自动规划等。同时,以国际先进遥感卫星数据处理产品、对地观测数据共享计划、虚拟地面站、RTU等新型数据产品为代表,为中国空间对地观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保障,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研究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童仁 《中国测绘》2006,(4):13-13
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和日本遥感技术中心6月20日在京签署的协议.该站作为全球第一个日本以外的机构.获得日本ALOS卫星数据的分发授权。我国遥感数据用户有望于今年10月开始获得这一技术先进的遥感卫星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全球坐标参考框架是发展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具重要性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研究了构建全球CGCS2000(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坐标参考框架的数学模型,研究了采用内约束理论构建全球CGCS2000框架理论和算法,最后证明了构建全球CGCS2000框架的二步法和一步法数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等价。内部约束算法根据框架转换参数及其速率变化量最小标准重新定义框架约束条件,经过坐标相似变化得到最佳网形,并保证最佳网形和初始网形的拟合度达到最高,最后得到最优网形中测站坐标估值,并能保持不同观测技术参考框架的内在纯粹性,发挥不同观测技术优势。本文研究结果可完善中国坐标框架构建基础理论体系,对CGCS2000框架的全球化实现提供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韩棚举  崔胜涛 《北京测绘》2021,35(2):275-279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是我国自主建立、适应现代空间技术发展趋势的地心坐标系。辽宁省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的建立,可以实现与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无缝对接,对测绘事业的发展和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的高精度位置服务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本文主要讲述了辽宁省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建设取得的进展,介绍了坐标框架建立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应用以及对辽宁省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和测绘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斗系统创新发展与前景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谭述森 《测绘学报》2017,46(10):1284-1289
随着旺盛的卫星应用社会需求及航天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天基无线电系统相互交叉融合已成趋势。北斗系统从两颗卫星起步,以快速定位报告(RDSS)与短报文通信(MSS)业务为特色建成中国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随后,用8年时间构建了RNSS连续导航与RDSS定位报告相结合的北斗技术体制,完成了亚太地区覆盖。通过有效的卫星无线电频率兼容设计与国际协调,北斗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则认可的RNSS、RDSS、MSS三大业务相结合的卫星无线电系统。本文阐述了北斗系统在创新超越理念下的三大业务、四大功能的发展历程、技术体制、主要特点及前景预测。  相似文献   

14.
在开展数字龙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一期工程——黑河测区工作中,利用航空和卫星影像进行1∶10 000地形图的测绘与更新,本文针对具体工作中的一些关键及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杨元喜  任夏  王建荣 《测绘学报》2022,51(6):854-861
航天对地观测已经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的主要手段。本文简单梳理了国际上现有大地测量类对地观测卫星的概况,侧重分析了我国地形测量类对地观测卫星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未来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趋势,载荷集成型综合测绘卫星发展的可能性及其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总体认为集成型测绘卫星尽管单星观测效率高,但是整体观测效益不高;分析了微小卫星密集组网型对地观测的可能性及其相应的关键技术,包括载荷模块化设计、卫星小型化设计、卫星最佳组网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卫星在轨弹性调配技术和星上数据快速处理技术等;对未来智能卫星对地观测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关键技术,包括星上观测智能识别技术、星间智能传输与星地智能传输技术、星上和地面智能数据处理技术等。此外,卫星的智能避障、运载火箭落点的智能跟踪和智能控制也是航天对地观测需要考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姜卫平  李昭  魏娜  刘经南 《测绘学报》2022,51(7):1259-1270
坐标框架是描述地球形状及变化、表达地球空间信息的基础,也是拓展人类活动、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地球空间信息基础设施。随着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利用其建立全球或区域坐标框架成为当前大地测量的主要任务。研究建立1毫米级坐标框架是国际大地测量学界21世纪的学科目标和重要挑战。本文以当前建立理论最完善、应用最广泛、精度最高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为例,描述了基于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的坐标框架建立方法,阐述了全球及区域地心坐标框架建设的最新进展及局限性,最后针对建立1毫米级坐标框架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双星敏感器在轨相对热变形分析及修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取高质量的对地观测遥感图像,除了有效载荷成像的高分辨率外,还需要卫星平台姿态具有高精度。在双星敏联合姿态确定时,星敏感器之间的相对热变形会对姿态确定带来不利影响,需对热变形误差进行辨识与修正。通过对某遥感卫星在轨遥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星敏感器在轨结构热变形模型,并对星敏感器热变形进行了在轨修正。采用辨识得到的傅里叶级数的热变形模型参数,对星敏热变形进行在轨修正后,提高了星敏感器的测量精度,减小了星敏感器之间的热变形误差对姿态确定精度的影响,对得到高质量的对地观测遥感图像具有很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种离焦模糊遥感图像盲复原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发射过程中的超重和复杂的工作环境,遥感卫星的光学系统常发生像面离焦,直接影响了成像质量,降低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大尺寸离焦模糊遥感图像的盲复原方法,用于提高这种图像的分辨率。该方法采用微分自相关法估计离焦半径,采用适用于大尺寸图像复原的连续Hopfield神经网络次优算法实现复原,结合能保留图像细节信息的调和模型,能较好地提高大尺寸离焦遥感图像的清晰度。仿真结果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卫星遥感影像是现代基础测绘最为重要的数据源之一,随着新型基础测绘对卫星影像数据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源建设水平与新型基础测绘数据需求的不匹配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该文通过分析新型基础测绘在覆盖范围、分辨率、时效性和覆盖频次等多方面的新需求,结合国内外遥感卫星资源,提出了基于虚拟星座的多星协同影像获取解决方案,并从构建虚拟星座、多星组网拍摄、多源影像优选等关键技术点介绍了虚拟星座的构建途径。最后通过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标准时点核准遥感影像保障工作中的成功应用,验证了基于虚拟星座的多星协同影像获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表明其在新型基础测绘影像保障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利用国产卫星影像构建我国地理空间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分辨率卫星对地观测技术的现状,分析了国产卫星数据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我国地理空间信息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并以资源三号卫星数据处理为例,总结了当前国产卫星数据处理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