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山东郯庐断裂以西的鲁西断块是我国较典型的晚太古代花岗绿岩带,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它的形成开始在近于2800Ma以前,约在2700—2500Ma间经历多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发育有具喷发旋回和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具枕状和杏仁构造的拉斑玄武岩,以及TTG演化系列的花岗质岩套,同时伴随有与绿岩带有关的铁、金等矿产。变质作用与构造变形紧密相关,变质等级属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随时间的推移,变质等级逐渐降低,PTt轨迹显示鲁西花岗绿岩带主要是在地壳回返大陆抬升过程中形成的。空间上表现变质作用不均匀,尤其是晚太古末期,近东部雁翎关组泥质岩石出现红柱石等中温低压矿物、而西部柳杭组出现多硅白云母、黑硬绿泥石和硬绿泥石等低温高应变矿物。  相似文献   

2.
辽西建平地区太古宙变质杂岩主体岩石为叶柏寿片麻岩,经历了麻粒岩相的高级变质作用,由于后期退变质作用,部分退变为角闪岩相片麻岩和绿片岩相片麻岩。叶柏寿片麻岩的原岩为中性侵入岩,为钙碱性系列的岩石,同于壳源分异花岗岩。其形成环境为构造活动带。  相似文献   

3.
一、区域地质特征 1.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太古界建平群大营子组,原岩为一套富含铁质的基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经变质作用已形成一套片麻岩类夹大理岩及磁铁石英岩。该套地层多呈零星分布,成岩期为3500Ma-2500Ma,建平群变质作用为2500Ma~1400Ma。  相似文献   

4.
胶北隆起新建荆山群,处于胶东群之上,暂置于粉子山群之下;为一套不稳定至半稳定型浅海相陆源碎屑(底部有少量火山碎屑)夹碳酸盐岩的类复理石建造,经过多期变质作用达到角闪麻粒岩相的变质沉积岩系。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和各世代矿物的相互关系显示该套岩系经历了四期变质作用。单矿物化学成分及地质温压计等定量估算出各期变质作用的P—T条件: 第一期变质作用相当于角闪麻粒岩相条件,t=780~817℃,p=0.5GPa±,fo_2=10~(-15.5) 第二期变质作用相当于高角闪岩相条件,t=630~690℃,p=0.4GPa±。第三期变质大致为低角闪岩相,t=525℃±。第四期变质相当于绿片岩相条件,t<400℃。  相似文献   

5.
威海地区榴辉岩位于秦岭大别苏北胶南巨型榴辉岩带的北东段。榴辉岩体大小悬殊,呈透镜状、不规则状、脉状及似层状等赋存在早元古代荆山岩群变质层状岩系、尖晶石橄榄透闪片岩及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中,并与围岩一起经受了后期的构造变形改造。榴辉岩退变分带的核部为榴辉岩,次外边为榴闪岩,最外边为斜长角闪岩或石榴斜长角闪岩。三个变质作用阶段的特征是:前榴辉相阶段为中压相系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阶段为高压相系;榴辉岩退变质阶段相当于中压相系的角闪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变质作用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榴辉岩形成于900Ma左右。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描述了胶东—鲁南双变质带,从荣成、文登、威海经青岛、胶南、诸城、日照到莒南赋存于太古代至早元古代胶东群和/或胶南群变质杂岩中的C类榴辉岩带,代表了高压低温变质带;从胶东到鲁南的桃科期(早元古代)Ⅰ型花岗岩带及胶东莱西—安丘早元古代麻粒岩相岩石则代表了高温低压变质带。我们推测,这一双变质带,形成于早元古代华南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期。在这次碰撞事件之后,胶东—鲁南地区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这次变质事件使得高压低温变质带发生了进变质作用,使C类榴辉岩平衡温度升高,同时使蓝闪石片岩消失;高温低压变质带则发生了退变质作用,Ⅰ型花岗岩发生混合岩化作用,麻粒岩相岩石遭受退化变质。胶东—鲁南双变质带,表明了华北—华南陆块的东部边界是从合肥、嘉山、响水、连云港经鲁南、青岛到胶东(荣成、威海)后而没入北黄海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Au的原始浓集程度、区域浓集程度、Au与有关元素的相关关系、金矿围岩类型分析等方面,研究了辽宁结晶基底Au的分布特征。辽宁结晶基底Au相对富集,麻粒岩、石英片岩、浅粒岩—变粒岩、花岗片麻岩、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为Au的主要载体岩石。赋矿岩石以超变质岩类、片岩类和片麻岩类为主。建平台拱区、营口—宽甸台拱区、铁岭—靖宇台拱区和山海关台拱区等构造单元的小塔子沟组、通什村组、大营子组、石棚子组、城子坦组、盖县组和大石桥组等为可能的主要赋矿岩层。主要变质岩石中Au与有关元素的相关性均呈局部性或局域性,无统一的相关模式。Au浓集程度较高、变异系数较大,后期叠加作用较强(叠加强度系数较大),是形成金矿的区域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8.
辽北晚前寒武纪高压变质带展布于建平—北票一带。高压变质带由榴辉岩、石榴单斜辉石岩等高压变质基性岩组成。这些岩石遭受了从麻粒岩相到角闪岩相连续退变质作用的改造。早期榴辉岩相变质反应条件为:T=800℃±,P>1.5GPa;麻粒岩相的温压条件为:T=800~900℃,P=0.9~1.15GPa,属中高压型;晚期角闪岩相的温压条件变为:T=570~650℃,P=0.60~0.75GPa。变质反应的P-T-t轨迹呈现出顺时针演化。结合辽北造山带其它的标志判断,这些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和抬升与中、新元古代时期洋壳俯冲消减和陆块碰撞,并伴随快速构造上升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首次从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中发现太古宙麻粒岩,并取得3450Ma Sm-Nd等时线同位素年龄。该麻粒岩以包体产出于元古代变质侵入体中,原岩为拉斑玄武质岩石,其形成于大洋岛弧构造环境,经高温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0.
在辽宁西部地区有两条大型韧性剪切带通过。颜家沟—大营子韧性剪切带,总体走向70°,区内长250km,宽10km;大巴—瓦子峪—后三角山韧性剪切带,总体呈30°走向,区内长150km,宽5—10km。两条韧性剪切带的边界以断层为界,切穿太古代变质岩,以及海西期、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带内太古代变质岩普遍退化变质。辽西两条韧性剪切带具有多期次、继承性活动特点,其形成时代可以追溯到加里东期,与古板块活动有关。韧性剪切带可做为太古代高级变质区寻找金属矿床的有利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河南临汝安沟地区前嵩山群变质矿物、变质矿物组合以及变质温压条件研究表明,前嵩山群分属不同的变质建造,其中安沟群属中压相系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登封群头道河组为中压相系角闪岩相。同时,两套地层变质作用之间缺少钠长—绿帘角闪岩相,这一变质作用的间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层的间断。  相似文献   

12.
辽北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及层状变质岩系的研究表明,它们均形成于太古代的大陆边缘环境。早太古代以前(大于3000Ma),本区已发育了成分不均匀的原始地壳,后期表壳岩系沉积在这种地壳的裂谷当中并发生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大约在2800—2500Ma,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石侵位,形成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的结晶分异趋势;太古代晚期,由于地壳的增生迥返,先存岩石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形成钾长花岗岩的定位,并形成钙碱性的演化趋势。在整个太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中变形作用一直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3.
分布在贺兰山脉北端的贺兰山群变质杂岩是一套变质程度已达角闪麻粒岩相的孔兹岩系。以往的研究者均认为它的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中太古代。本文利用变质岩中矿物的Rb/Sr等时线年龄,同变质花岗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及变质岩和花岗岩中锆石~(207)Pb/~(206)Pb年龄值结合地质事实,证明这套变质岩的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早元古代。  相似文献   

14.
通过内蒙古大青山地区麻粒岩相岩石内韧性剪切带中流体演化研究,以及与该区内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对比,认为产于太古宙高级变质区内的金矿床成因类型复杂,其中有的成矿流体是退变质热液演化的产物,该类矿床可称为退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5.
南非林波波带中央带Sand River地区存在高压基性麻粒岩,其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石英+钛铁矿+磁铁矿。岩石学研究表明,该高压麻粒岩经历了两期退变质作用,早期退变质阶段以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出现为特征,晚期退变质阶段以角闪石的出现为特征。传统温压计计算表明:高压麻粒岩峰期变质温度为820℃~900℃,压力为13.5~15.4kbar;早期退变质的形成温压为800℃~890℃和8.8~11.2kbar;晚期退变质条件为540℃~650℃和2.7~4.4kbar。其退变质作用P-T轨迹为顺时针型近等温降压到降温降压的过程。高压麻粒岩经历的这种顺时针P-T轨迹通常发育在大陆碰撞环境,指示其形成可能与津巴布韦克拉通、卡普瓦尔克拉通在碰撞后地壳快速剥露事件有关,这对探讨林波波带中央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辽南韧性剪切带为一大型韧性滑脱剪切带。糜棱岩呈大面积席状展布。在糜棱岩化过程中,既有进变质作用,又有退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上的盖层岩石产生进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宙片麻岩(变质核杂岩)则产生退变质作用。进变质作用和退变质作用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带活动时期的高峰温度相当于低绿片岩相,但是,同构造基性岩床只退变至角闪岩相的矿物组合。这是因为这一件矿物组台是以准稳态保留下来。变质核杂岩的显微构造特征表明,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它是逐渐抬升的。在变质核杂岩的抬升过程中,又有新的一轮退变质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17.
具有黑云母压象的变形岩石样品采自排山楼金矿区的糜棱岩带内。排山楼金矿床赋存于太古宙建平群中的东西向韧性剪切(变形)带内,建平群具有太古代绿岩带结构特征。下部小塔子沟组,岩石组合为斜长角闪岩、辉石斜长片麻岩、黑云紫苏麻粒岩、二辉麻粒岩、阳起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磁铁石英岩。中部大营子组,岩石组合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变粒岩、浅  相似文献   

18.
早前寒武纪被认为是大陆地壳形成的重要时期.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前寒武纪下地壳岩石主要以变质基底(五河变质杂岩)和中生代闪长/二长闪长质斑岩中包体形式存在,它们为研究该地区前寒武纪下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极好的天然实验室.近期的变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Hf同位素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区前寒武纪下地壳经历了幕式地壳生长与多期改造.强烈的构造—热事件和变质改造时间集中于2.5~2.6、2.1、1.8~1.9 Ga以及390、176 Ma.其中,形成于2.5~2.6 Ga的下地壳岩石,一部分经历了2.1 Ga和(或)1.8~1.9Ga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及390、176 Ma的变质改造,类似于形成于2.1Ga并经历了1.8Ga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岛弧成因的下地壳岩石,表现为高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另一部分岩石则形成于2.55~2.64Ga,可能因处于下地壳上部而仅遭受了2.48~2.49 G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但没有2.1 Ga和(或)1.8~1.9Ga变质叠加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记录,表现为典型前寒武纪下地壳岩石特点的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2.7~2.8 Ga的继承锆石U Pb年龄和锆石Hf模式年龄暗示研究区可能还存在更早的地壳生长时期,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拉萨地体普遍出露一套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的变质岩系,以往的区域地质研究普遍认为这套变质岩为拉萨地体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称之为念青唐古拉岩群。尽管现有的研究认为念青唐古拉岩群经历了前寒武纪变质作用,但部分地区仍缺少令人信服的岩石学及地质年代学证据。通过对拉萨地体北部多巴地区出露的片麻岩进行岩石学及矿物学研究,认为其为一套经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中级变质岩系,主要岩石类型有云母片岩和含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矿物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组成岩石的石榴石、长石、黑云母等矿物均为变质成因矿物。石榴石无明显核边分带结构,成分相对均一。利用传统矿物对温压计进行了温压条件估算,得到640℃~660℃和0.60~0.67GPa的角闪岩相变质温压条件。首次利用LA-ICP-MS方法对该区花岗质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年代学研究,得到(847.0±5.7)Ma的新元古代变质年龄,可与该区域念青唐古拉岩群的变质时代对比,为该片麻岩归入念青唐古拉岩群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20.
在丹凤群中,部分斜长角闪岩含有由阳起石内核和镁普通角闪石外环组成的环带角闪石。外环形成于主变质期,而内核是早期变质矿物的残余。早期变质作用属低压相系的斜长石-阳起石相环境,发生在丹凤群形成之初;而主期变质发生在加里东晚期的中压相系的角闪岩相。大约在海西—印支期后又出现了伴随韧性剪切作用的退变质现象。早期变质和主期变质作用可能分别与秦岭造山带的裂谷作用和裂谷闭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