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规律。生物种类以软体动物(113种)、甲壳动物(65种)、多毛类(36种)及藻类(30种)为主。生物区系性质以广温广布种和亚热带种为主。不同底质潮间带中生物种类数不同,泥沙滩多于岩礁多于沙滩。岩礁潮间带生物种类数的水平分布为由近岸向外海增加。泥沙质潮间带生物种类数的水平分布为由北部向南部增加。沙质潮间带的生物种类数极其稀少。垂直分布与潮汐和底质有关。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海沿岸的潮间带大部分区域是沙滩,这主要是由于波浪的强烈冲击所致。与碎石、石砾滩一样,沙滩对底栖生物的生存显然不利,因而其栖息生物种类比较贫乏,数量也少,完全缺乏大型植物,除了某些特定的沙栖种外,主要是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河口附近和内湾水下平台则例外,丰富的有机物质使之成为完全不同的生境。 虽然潮间带生态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有关沙滩生境的研究较少,对沙滩生物的生态特点缺乏系统的探讨。有的学者直接采用岩岸潮间带生态研究方法,这不仅与客观实际不符,而且造成术语上的混乱。另外,在群落结构的研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往往没有按生态特点区别底内生物和底表生物,造成对区系性质的错误判断。为此,我们想通过对小场沙滩生境的调查研究,对沙滩潮间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分布进行了研究表明,种类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从近岸到外海,随着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增加,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种类数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海区的优势种不同,近岸较屏蔽区以软体动物及甲壳动物占优势,外海开敞区以甲壳动物及藻类占优势,近外海较开敞区为一过渡区;种类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潮区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各海区不同的潮区生物种类数均为中潮区多于低潮区多于主潮区,高  相似文献   

4.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4,13(3):290-296
本文研究了福建长乐国际机场附近漳港沙滩潮间带的生态。结果表明,该区生物60种。其中,多毛类动物19种,软体动物24种,甲壳动物11种,棘皮动物2种,其他动物4种;种类性质以热带,亚热带种占优势。平均生物量4.34g/m^2,平均栖息密度15个/m^2。数量以中潮区较大。群落结构不大稳定,初步认为与沙滩特殊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5.
硇洲岛潮间带不同生境底栖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硇洲岛潮间带(岩石、砾石、泥沙滩)3种不同生境的11个样方的底栖软件动物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共鉴定底栖软体动物21科41种。研究结果表明,硇洲岛潮间带底栖软体动物动物种丰富度指数砾石滩最大(平均为9.236),岩石滩次之(平均为6.494),泥沙滩最小(平均为3.788),多样性指数砾石滩(平均为2.154)大于泥沙滩(平均为1.506)大于岩石滩(平均为1.334)。对上述样方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底栖软体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受底质、浪击、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分布进行的研究表明,种类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从近岸到外海,随着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增加,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种类数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海区的优势种不同,近岸较屏蔽区以软体动物及甲壳动物占优势,外海开敞区以甲壳动物及藻类占优势,近外海较开敞区为一过渡区;种类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潮区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各海区不同潮区生物种类数均为中潮区多于低潮区多于高潮区,高潮区基本上为滨螺分布带,中潮区为日本笠藤壶-藻类带,低潮区为藻类带;外海区种类的季节变化明显,近岸区种类季节变化小。所有物种中,以底栖海藻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南麂列岛潮间带的微小型底栖藻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记录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的微小型底牺藻类。经初步鉴定南麂列岛潮间带共有微小型底栖藻类4门54属155种,以硅藻类占优势(41属125种)。其优势种在岩礁为附生性的海生斑条藻,沙滩为附生性的小形舟形藻和翼茧形藻,泥滩为底栖性的圆筛藻和斜纹藻。不同生境其种类组成差异显著,在各生境均出现的共有种仅6种。微小型底栖藻类年平均丰度:岩礁为7094.61个/g,沙滩为46821.63个/g,泥滩为456.5个/g,岩礁和沙滩以春季最高;泥滩以夏季最高;秋、冬季各生境的丰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8.
象山港和三门湾地处浙江沿岸带中部,这两个半封闭型港湾的软相潮间带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均以广温广布性种占多数,其次为亚热带性种。种类的分布与盐度、潮流流速、悬沙含量以及港湾屏蔽程度等环境因子有关。象山港种类多于三门湾,同一港湾种类呈现湾底多于湾中多于湾口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海坛岛潮间带底栖生态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昌生 《台湾海峡》1992,11(4):294-300
本文报道了1984年10~11月和1985年4~5月对海坛岛4种潮间带底栖生态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底栖生物经鉴定的种类280种,以暖水性种类占多数,且有些已成为优势种或主要种;不同岸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数多寡顺序是岩石滩>泥滩>沙泥滩>沙滩;平均最大生物量(634.26g/m~2)和平均最高栖息密度(508.55个/m~2)分布在岩石滩,其次是泥滩。文中还对各滩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南麂列岛环境质量调查与潮间带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92年5月~1993年3月对南麂列岛潮间带17条断面和本岛陆域环境进行了全面的生态调查和环境质量评价。共获大型底栖动物278种,大型藻类121种,微小型藻类155种。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最为丰富,生物数量以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区系特点与福建、广东沿岸较为相似。生物量以春季为高,栖息密度在秋季有一明显高峰。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开敞岩礁大于隐蔽岩礁大于巨砾大于泥滩大于沙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与底质类型、波浪作用关系密切。文中还对生物的地域断裂分布现象作了探讨,对环境质量保护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沧口潮间带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从30年代开始就对潮间带生态学进行过研究,动物学界前辈张玺教授领导考察团,对胶州湾进行多次考察。50年代又对我国沿海有代表性的潮间带进行调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1963年8月到1964年12月连续17个月,对胶州湾沧口泥沙滩进行了逐月的潮间带生态调查。主要目的是详细地了解我国北方海区潮间带泥沙底质生态类型的生物种类组成、垂直分布和数量变动,并对某些经济种类的生物学概况进行探讨。 将我们的调查材料与张玺早期的资料作一比较就可发现,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但胶州湾沧口泥沙滩潮间带的生物种类组成和分布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它反映了污染前自然生态的面貌。本文详细阐明沧口泥沙滩潮间带的生态结构,表现沧口滩涂自然生态平衡的本底情况。 近十多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近岸工厂的污水及其他污染物排放入海,沧口泥沙滩潮间带的生态结构发生了变化,某些种类的分布下移,数量减少,某些种类已绝迹。近几年来,全国开展的海岸带和海涂综合调查需要有过去的本底资料进行对比,以便对现有资源量和将来可能发生的资源变动进行估计。为此,我们把以前的调查结果整理发表,为水产养殖、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学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海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2年6月对海州湾3种底质的潮间带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显示,该区被鉴定出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98种,其中多毛类为13种、软体动物为53种、甲壳类为25种、棘皮动物为2种、其它类动物为5种,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的种类可占80%;该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57.30 g/m2和953个/m2,软体动物生物量(201.19 g/m2)和栖息密度(727 个/m2)分别占总数的78%和76%.经底栖动物种类相似性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可将该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岩礁、沙滩和泥沙滩3个群落.通过对3个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特征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得出:对于种类,泥沙滩群落 > 岩礁群落 > 沙滩群落;对于生物量、息栖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岩礁群落 > 泥沙滩群落 > 沙滩群落;泥沙滩群落中的TE断面优势种分布显著而使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明显低于其它两条泥沙滩断面.沙滩群落和岩礁群落的底栖动物分布分别与海水浴场和货运码头较多的人为活动影响有关,而泥沙滩群落的分布差异主要与海岸开敞度、海流潮汐作用、滩涂贝类养殖及优势种分布影响有关.泥沙滩是该区经济贝类的重要养殖场所,为使养殖种类健康生长,建议对沿岸排污口水质及养殖区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13.
对杭州湾软相潮间带周年调查,共获底栖动物95种,以甲壳动物(34种)、鱼类(28种)、软体动物(21种)占绝对优势。生态类群以我国沿岸广温广盐性种和半成水特有种为主,生活方式多为活动性和埋栖类型。这与杭州湾水域盐度低且变化幅度大及动力作用强,底质不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从湾底到湾口,底栖动物种类增多,组成类群逐渐从低盐的河口种向广盐的海洋种演替,表现出明显的湾性分布。种类的垂直分布是中潮区大于低潮区大于高潮区,各类群生物在潮间带呈现随机镶嵌分布,无明显的分带现象。种数的季节分布呈现更、秋两季较多、冬季最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福清核电站邻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数量分布与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年2、4、7和10月在福清核电厂运行前对其邻近潮间带不同底质断面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采样,以了解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及资源分布.结果表明,该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总共为146种,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以季节和底质为因素对取样获得物种数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种类获得数的季节变化无显著差异,底质间呈边缘性显著.4季的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 446.11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972个/m2.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值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栖息密度平均值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以季节和底质为因素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但底质间差异极显著.底质和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einer指数、Margalef种类丰度、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利用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对福清核电站邻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分析后得出,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两个群落:岩礁群落和泥沙滩群落.分析表明,底质是影响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季节对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86年12月 - 1989年9月生态零点调查资料,使用PDP-11/34A型电子计算机,应用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等划分和分析大亚湾潮间带生物群落及其结构特点,以评价大亚湾核电站投产后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按底质类型大亚湾潮间带生物可划分为岩石相、沙滩和红树林泥滩群落,且各生态相隐蔽、半隐蔽和敞开断面群落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6年冬、春2个季度在深沪湾沙滩潮间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表明,深沪湾沙滩潮间带生物群落生态特点是种类少、数量高,群落结构简单.运用Brey(1990) 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得出冬、春两季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48.79[g(AFDW)/(m2·a)]和1.30.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三者的变化是一致的,均是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这种分布格局与沉积环境及潮汐有关.  相似文献   

17.
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舟山潮间带生物种类数量的平面分布与盐度和海岸开敞性有关,垂直分布与潮汐有关;群落数量的水平分布与底质和海岸开敞性有关,垂直分布与潮汐有关。舟山潮间带生物有明显的分带现象,隐蔽的岩岸区分为:滨螺带和藤壶-牡蛎带两个带;开敞性岩岸区分为:滨螺带,藤壶-(虫戚)-藻类带及藻类带3个带。沙滩区分为:沙蟹带和浅蛤-斧蛤带两个带;泥沙滩区分为:盐碱植物-滨螺带和招潮蟹-大眼蟹带;泥滩区分为:蟹守螺-囊螺带和蟹守螺-织纹螺带。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昌黎生态监控区典型生态系统2013-2017年夏季潮间带生物的多样性,基于调查区两个航次5个断面的潮间带生物监测数据,对多样性指数、密度、均匀度、优势度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13- 2017年夏季共鉴定潮间带生物28种,各年份依次分别为2种、11种、4种、5种、6种。5年潮间带生物总的生物密度分别为8个/m^2、45个/m^2、328个/m^2、23个/m^2和124个/m^2 ,由此种类组成和生物密度变化趋势均波动很大。2013- 2017 年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 81、2. 73、2. 95、1. 56、1.81;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81、0. 79、0. 82、0.67、0.70;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0. 33、1.82、1.73.0. 59、1. 01,2015年三项指标明显分别是最高年份。以优势度指数Y>0.04确定潮间带优势种类,优势种共15种。  相似文献   

19.
范振刚 《海洋科学》1981,5(2):39-44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南岸,濒临黄海,附近河流较多,常年有水把大量泥沙和各种有机物质携带进入滩涂和近岸浅水海域。湾内底质复杂,有泥、泥沙、沙、岩石和河口等不同类型的潮间带。 胶州湾生物种类极其丰富,其中有的属于热带的种属代表,如某些蟹类等;还有一些是属于北温带种和风土性较强的亚种或变种。就胶州湾附近不同环境潮间带生物群落组成种类来看,它反映了我国黄、渤海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0.
2006年7—8月,对舟山群岛12个岛屿的不同底质潮间带设置的14条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并进行了相似性群落聚类分析、非参数多维标序(nMDS)及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共69种,其中软体动物39种、节肢动物20种、腔肠动物4种、环节动物3种,脊索动物3种。优势种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泥螺Bullacta exarata、紫贻贝Mytilus edulis、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和沙蚕Nereis succinea。14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 941.96g/m2,平均丰度为1 663个/m2,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910,0.749,1.815。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舟山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急剧下降,优势种也有所变化,但其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舟山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2个群落,即岩相断面群和泥沙滩断面群。泥沙滩断面的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扰动,群落稳定性下降,而岩礁断面生态环境好于泥沙滩断面,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扰动。舟山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滩涂围垦、水产养殖与海岸工程等人为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