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PCC WGI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要点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沈永平 《冰川冻土》2007,29(1):156-156
2007年1月29日~2月1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IPCC WGI)在巴黎召开了第10次全会,通过了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Cli mate Change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的决策者摘要(SPM),并于2月2日正式发布.报告阐述了目前对气候变化主要原因、气候变化观测事实、气候的多种过程及归因以及一系列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的科学认识水平,其科学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在前两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的基础上 ,结合最近 5年气候变化研究新成果 ,进行了 IPCC第三次全球气候的评价工作。IPCC第一工作组于 2 0 0 1年 1月 1 7- 2 0日在上海召开了第八次工作组会议 ,通过了供决策者参考的报告概要。下面是该报告的摘要性结论。1日益增多的大量观测结果表明 :地球正在变暖并伴随气候系统的其它变化1 .1  2 0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增加了 0 .6℃左右(1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自 1 861年以来一直在增高 ,2 0世纪增加了 0 .6± 0 .2℃。这个数据比 1 994年的 IPCC第二次气候评价报告高…  相似文献   

3.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于2001年2月13~1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第6次会议,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3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相似文献   

4.
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国作者第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12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来自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的代表、IPCCAR4中国作者(包括主要作者召集人、主要作者和编审)、IPCC特别报告和温室气体清单中的中国作者、中国IPCC办公室成员、新闻媒体记者等5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受到广泛关注。在采取任何切实有效措施之前,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对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我们知道了多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全世界三百多位最权威的学者组成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经过几年工作,提交了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这个报告将提交给今年六月在巴西召开的、由世界各国首脑参加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IPCC分为三个工作组,分别对温室效应问题做出科学的评估,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于人类社会可能的影响做出评价,及讨论人类可能采取的行动。本文主要介绍第一工作组的结论。地球自有大气层以来就有温室效应。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把地球表面加热,地面再向宇宙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供科学和技术评价的机构,下设负责气候和温室气体、影响和对策、社会和经济问题三个工作组。它的第一次评价报告完成于1990年,修订于1992年。为了于1995年9月完成它的第二次评价报告,IPC组织了世界各国200多名各领域的科学家(13名来自中国)分50多个章节撰写,于1995年3月完成了IPCC第二次评价报告的第三稿。本文浓缩介绍了IPCC第二工作组D  相似文献   

7.
IPCC第二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主要科学成果和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最近出版的第二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中的主要科学成果,并说明了今后3~4年中IPCC从科学上主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第二次评估报告即将问世由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设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撰写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第二次评估报告将于1995年底问世。该委员会于1990年发表了第一个评估报告,1992年公布了补充报告...  相似文献   

9.
陈永清  黄静宁 《地质通报》2008,27(1):163-165
金秋9月.位于北美安大略湖畔的美丽城市——多伦多市迎来了十年一次的第五届国际矿产勘查技术学术交流的盛会,第一次(1967)和第四次(1997)会议亦曾在这里召开。来自全球的1000多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从2007年9月2日持续至9月14日,历时2周。会议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9月2—9日):会前野外勘查技术培训(主要是高精度重磁电新仪器的应用)和会前勘查技术短训班;第二阶段(9月10—12日):主题会议;第三阶段(9月13—14日):会后勘查技术短训班。  相似文献   

10.
亚洲-太平洋地区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是国际上建设的三个政府间全球变化研究网络之一,该网络的概念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成立了两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WG1)的任务是就APN的科学议程提出建议,第二工作组(WG2)的任务是就APN的组织结构提出建议。1992年、1994年和1995年已分别召开了APN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专题讨论会。本文根据WG1和WG2的建议报告、APN专题讨论会的联合声明等,介绍APN的发展情况及其科学议程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11.
亚洲-太平洋地区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是国际上建设的三个政府间全球变化研究网络之一,该网络的概念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成立了两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WG1)的任务是就APN的科学议程提出建议,第二工作组(WG2)的任务是就APN的组织结构提出建议。1992年、1994年和1995年已分别召开了APN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专题讨论会。本文根据WG1和WG2的建议报告、APN专题讨论会的联合声明等,介绍APN的发展情况及其科学议程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1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21年8月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该报告基于最新的观测和模拟研究,评估了冰冻圈变化的现状,并采用CMIP6模式对未来变化进行了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十多年来冰冻圈呈现加速萎缩状态:北极海冰面积显著减小、厚度减薄、冰量迅速减少;格陵兰冰盖、南极冰盖和全球山地冰川物质亏损加剧;多年冻土温度升高、活动层增厚,海底多年冻土范围减少;北半球积雪范围也在明显变小,但积雪量有较大空间差异。冰冻圈的快速萎缩加速海平面的上升。未来人类活动对冰冻圈萎缩的影响将愈加显著,从而导致北极海冰面积继续减少乃至消失,冰盖和冰川物质将持续亏损,多年冻土和积雪的范围继续缩减。报告也提出,目前冰冻圈研究仍存在观测资料稀缺、模型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参数和过程描述亟需提升、对吸光性杂质的变化机制认知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对冰冻圈变化预估的准确性,未来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勘察设计》2012,(3):15-15
本刊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分别于3月3日、3月5日在北京开幕。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由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吴邦国主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政协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4.
高峰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1):132-13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第三工作组于 2 0 0 1年 2月 2 8日~ 3月 3日在加纳首都阿克拉 (Accra)召开了该工作组的第六次专题会议 ,正式通过了IPCC关于减缓气候变化提交给决策者的报告概要。该报告评价了气候变化减缓战略涉及到科学、技术、环境、经济以及政治各方面的内容。自第二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出版以来 ,关于气候变化减缓的研究一直在进行 ,并考虑了政治性的变化 ,如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的通过。该报告还吸收了许多IPCC专题报告的观点 ,包括 :航空与全球大气层特别报告 ,技术推广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焦点     
《湖南地质》2012,(3):11-11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12年工作进行了部署。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凸显了国土资源领域令人瞩目的六大看点:  相似文献   

16.
国家级整装勘查自2011年正式实施,至今已走过了五年。2016年是“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开启之年,为全面了解第二阶段工作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梳理问题,做好第三阶段的组织实施工作,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财政部决定,开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五年阶段性目标评估。按照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办公室的部署,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根据各省上报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五年阶段性目标评估报告》和2015年整装勘查年报,完成了全国整装勘查区五年进展与实施情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并与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协商,对全国现有107片整装勘查区进行了调整(包括已有整装勘查区退出、调整范围和新设整装勘查区)。  相似文献   

17.
《水文》19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防洪规划第三章治理与防护第四章防洪区和防洪工程设施的管理第五章防汛抗洪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洪水...  相似文献   

18.
岩石风化碳汇特别是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积极参与了全球碳循环过程。最新的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AR5)指出全球岩石风化碳汇约为0.4 Pg C/a,占不平衡碳通量的1/2~1/3,并改进和区分了岩石风化碳汇的时间尺度,将硅酸盐岩风化碳汇时间尺度视为104~106年,碳酸盐岩风化碳汇时间尺度视为103~104年。AR5报告将岩石风化碳汇列为CO2移除的4种方法之一,其碳酸盐岩风化碳汇时间尺度属于百年至千年级。虽然AR5报告提出了前述新认识,但仍认为岩石风化碳汇速率太慢,未纳入全球碳收支核算。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R5报告目前对岩石风化碳汇在通量、时间尺度和风化碳汇效应等方面认识的不足,提出了加强岩石风化碳汇速率、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尺度转换方面的研究建议,以期进一步加强岩石风化碳汇研究工作,为平衡全球碳收支做出科学贡献。  相似文献   

19.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对多年冻土区土壤碳储量、碳汇效应及未来气候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报告明确指出,北半球多年冻土区表层土壤和深层沉积物的有机碳储量为1 460~1 600 PgC(1 Pg=10亿吨)(中等信度)。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多年冻土显著退化,土壤有机质迅速分解并以二氧化碳(CO2)或甲烷(CH4)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加速了气候变暖。在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近地表多年冻土面积将显著减少,并向大气释放CO2和CH4,造成多年冻土碳与气候的正反馈作用。报告还指出,预计到2100年,气温每升高1℃,多年冻土区CO2和CH4的排放量分别相当于18(3.1~41) PgC和2.8(0.7~7.3) PgC(低信度)。但由于所使用的估算数据异质性较大及模型之间的一致性有限,并且对多年冻土环境驱动因素及过程模型的认知尚不完整,故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反馈的时间及幅度的可信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0.
第五次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第五次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讯第五次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讯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发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五次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10月25日至27日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