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水三角洲是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和油气勘探重点对象。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了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并在其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大量野外露头、岩心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具有利于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大型坳陷湖盆地质背景,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粒度较粗、塑性岩屑较多、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发育交错层理和间断正韵律、水下分支河道多叉、砂厚、延伸远等沉积特征。鄂尔多斯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时期,沉积区距物源区相对较近,河道宽深比较大,发育浅水沉积构造和沉积韵律,构造活动和湖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三角洲的发育,形成了"小平原、大前缘"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2.
江汉盆地马王庙地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相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沉积层序和测井相等的综合分析表明,江汉盆地马王庙地区古近 系新沟嘴组下段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包括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和膏盐湖等亚 相类型。在沉积相类型识别的基础上,根据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各 油组地层等厚图、砂岩等厚图、砂地比等值线图和典型单井优势相投影图等单因素图件。综合分析各单因素图, 绘制了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Ⅰ、Ⅱ和Ⅲ共3个油组的沉积相图,并探讨了其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 律:古近纪新沟嘴组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的物源来自北东和北西方向,并分别向南西和南东方向展布,依次 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亚相,其中以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微相最为发育;两 支三角洲砂体周围为滨浅湖沉积。自Ⅲ油组到Ⅱ、Ⅰ油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水体经历了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 Ⅲ油组和Ⅱ油组沉积时期,三角洲砂体分布面积广,储集层发育较好。  相似文献   

3.
马王庙地区新沟咀组下段为江汉盆地重要的产层之一,也是今后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区域。通过岩芯观察、室内镜下薄片鉴定分析、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岩石学、古气候、沉积构造等沉积相标志研究,确定该区新沟咀组下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进一步细分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等沉积亚相和若干微相类型。物源分析...  相似文献   

4.
潜江凹陷东部地区新沟咀组下段为江汉盆地重要的产层之一,也是油田今后寻找岩性油气藏的目标区。本文通过岩心观察、镜下薄片鉴定分析、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岩石学、古气候、沉积构造等沉积相标志研究,以及构造活动弱、地形平缓等区域沉积背景,确定该区新沟咀组下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并具有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不甚发育的河口坝、广泛分布的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泥与前缘沉积频繁交替等特征,以及各相带平缓相接,无明显的转折,不存在Gilbert型三角洲三层式结构的沉积模式。沉积演化过程中,受古气候、河流作用和湖平面波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强烈,特别是对水下分流河道的形态和发育程度的控制更明显,形成或强或弱席状化改造的前缘砂体,而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对该新沟咀组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吴起地区长6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岩石学特征、岩石颜色、沉积构造、生物化石标志、粒度分析等特征综合研究,证明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吴起地区长6油层组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深湖-半深湖亚相。研究区长6油层组受西北和东北方向上的两个主要物源控制,平面上发育规模较大的北东-南西、北西-南东方向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至南部入湖。从长63至长61,研究区湖岸线逐渐向南推移,半深湖-深湖范围逐渐缩小,北部三角洲平原面积扩大,是一个逐渐湖退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的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的沙河街组。沙河街期各时段沉积相的展布各具特征,并具清晰的演化序列。沙四早期以发育扇三角洲相为特征,分布于洼陷南部;北部边缘则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东部及西部均存在辫状河三角洲相;中部有盐湖沉积。沙四晚期以盐湖相发育为特征,主要占据湖泊深水部位,其周围依次分布半深湖、浅湖及滨湖亚相。此外,局部见及小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沙三期是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全盛时期,主要分布于洼陷东南部,物源来自孤岛凸起。这些沉积长期来被认为是浊积岩,近期研究表明它们属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构成了渤南洼陷最主要的储层成因类型,渤南洼陷绝大部分油气均储存在该类砂体中。沙三期湖泊相沉积也始终发育,且深湖、半深湖亚相发育良好。经过沙三期后的抬升剥蚀和填平补齐作用,沙二期湖盆变浅,以浅湖为主,研究区东南部及西北部均发育面积较大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沙一期发生大规模湖侵,物源区向后退缩,研究区仅存在单一的湖泊相,其中半深湖、深湖亚相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7.
东营盆地始新统沉积体系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蔡进功  姜秀芳 《沉积学报》1995,13(A01):27-37
东营盆地中,上始新统沉积旋回或划分出五个亚层序,六种沉积体系和十一种相带,从下向上按三个发育阶段演化。盐湖期广泛发育碳酸盐盐岩体系;咸水深湖期是各类沉积体系发育的鼎盛时期但以湖相体系和重力流体系发育最佳;淡水浅湖期发育三角洲体系和河流体体系。  相似文献   

8.
分析泥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对页岩气储层评价和甜点区优选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探讨敦煌盆地五墩凹陷中间沟组下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形成环境和有机质聚集机制,以DY1井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总有机碳(TOC)含量、显微组成、碳同位素、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测试。结果表明,五墩凹陷中间沟组下段岩性为灰黑色炭质泥页岩、粉砂质泥页岩夹薄煤层等,泥页岩具有较高的TOC含量,质量分数介于0.53%~25.25%,均值为8.18%,成熟度Rran介于0.74%~1.21%。Mo含量、P/Ti值和有机质显微组成表明,中间沟组下段沉积水体具有较低的初级生产力,高丰度有机质主要来自于陆源高等植物,反映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半深湖环境下泥页岩的古生产力不是有机质聚集的关键控制因素;V/(V+Ni)、Ceanom、Th/U和UEF-MoEF协变模式等揭示中间沟组下段泥页岩形成于缺氧环境;Sr/Cu、Rb/Sr和气候指数C等指标反映了温暖–半干旱的古气候条件;Sr/Ba、Ba/Ga、Ca/(Fe+Ca)和Al2O3/MgO等特征指示古水体为淡水–微咸水;Zr/Al、Rb/K和MnO 含量等指标反映了沉积水体为浅水–半深水。依据DY1井沉积环境参数与有机质聚集的关系,建立了中间沟组下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模式,自下至上经历2个旋回4种沉积模式,沉积水体由浅水三角洲–半深湖沉积–浅水三角洲–半深湖沉积演变,富有机质泥页岩形成于低初级生产力、高等植物陆源输入为主以及缺氧的半深湖环境,缺氧条件是中间沟组下段泥页岩有机质聚集保存的关键控制因素。该研究为敦煌盆地侏罗系页岩气成藏机理、资源潜力评价和有利区优选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丰富,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是主力勘探层位,明确其沉积相及沉积特征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野外剖面踏勘及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石盒子组地层及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二叠统石盒子组主要发育粗粒陆源碎屑岩系。中二叠世研究区仍存在间歇性局部海侵,石盒子组主要以陆相沉积体系为主,包含冲积扇沉积相、河流沉积相、湖泊沉积相、三角洲沉积相等,同时发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研究区自北向南石盒子组依次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滨浅湖等沉积,南缘、西南缘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南缘、东南缘障壁海湾中发育潟湖和障壁沙坝沉积。  相似文献   

10.
以三维地震、钻测井、岩心、测试化验等资料为基础,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特别是“底砂岩段”重点油气储集层进行层序地层划分、沉积特征和砂体展布研究。认为:(1)清水河组发育高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其中,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相,湖侵体系域发育滨浅湖-半深湖相,而高位体系域则发育浅水曲流河三角洲相。(2)“底砂岩段”中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分流间湾4种沉积微相类型;“底砂岩段”位于受北部物源控制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可分为内前缘和外前缘;(3)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建立了清水河组浅水三角洲沉积微相模式,整体上,清水河组沉积演化过程为一套完整的湖平面升降演化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11.
浅水三角洲和滩坝不仅是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也是油气勘探重要的沉积类型,沉积环境控制着浅水三角洲和滩坝沉积体系的发育及演化。基于岩心、钻井、测井数据及孢粉化石、微量元素等分析化验资料,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简称“沙一段”)的沉积体系类型及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 (1)沙一段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和滩坝沉积。其中,沙一下亚段尾砂岩沉积时,以浅水三角洲内前缘、外前缘沉积为主;沙一下亚段特殊岩性段沉积时,湖平面上升,浅水三角洲退积,以滨浅湖滩坝为主;沙一上亚段沉积时,湖平面下降,三角洲向湖盆中心持续推进,沉积主体转变为浅水三角洲。(2)浅水三角洲和滩坝的沉积演化受控于沉积环境。沙一下亚段尾砂岩沉积时,处于较为干旱的亚热带气候,沉积水体较浅,为微咸水—半咸水的氧化环境,有利于浅水三角洲的发育;沙一下亚段特殊岩性段沉积时,发生大规模湖侵,水体加深,物源供给少,气候相对湿润,且盐度增加,过渡为还原环境,有利于滨浅湖滩坝的形成;沙一上亚段沉积时,物源供给充足,整体处于相对湿润的温带、亚热带气候,湖盆收缩,水体变浅,盐度相对较低,处于氧化条件下的淡水环境,有利于浅水三角洲的沉积。  相似文献   

12.
Shallow-water delta and beach-bar are not only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s of sedimentology,but also the important sedimentary types of sand body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hallow-water delta and beach-ba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re,well,logging,spore-pollen fossils and trace elements,the types of sedimentary system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Member 1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Lixian slope of the Raoyang sag,Jizhong Depression was studied integrated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Shallow-water delta and beach-bar deposits we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study area in the Member 1 of Shahejie Formation(Es1). The inner and outer shallow-water delta fronts predominated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bottom sandstone section of the lower sub-Member of Es1. Lake level rose and shallow-water delta retrograded,and beach-bar predominated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special lithologic section of the lower sub-Member of Es1. The lake level fell,and the delta that prograded to the center of lake. The main sedimentary body changed into the shallow-water delta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upper sub-Member of Es1. (2)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shallow-water delta and beach-bar are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bottom sandstone section of the lower sub-Member of Es1,the study area was in a relatively arid subtropical climate,and the lake was in the relatively shallow oxidized and brackish setting,which was conduc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llow-water delta.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special lithologic section of the lower sub-Member of Es1,large-scale lake transgression increased the lake level,while the provenance supply was limited in the study area. The lake changed into the reducing setting within the relatively humid climate and increased salinity,which was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beach-bar.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upper sub-Member of Es1,the source supply was sufficient,and the study area was in the relatively humid subtropical climate. Meanwhile,the lake basin shrank,the lake level decreased. The relatively low salinity and oxidized fresh water setting was conductive for the deposition of the shallow-water delta.  相似文献   

13.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地震和区域背景资料分析,认为王府凹陷泉三、四段沉积时期普遍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由于受地形、古气候和水动力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的浅水三角洲在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微相类型、三角洲内部结构以及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与经典三角洲不同的沉积特征:具有建设性三角洲沉积特征,平面上呈网状,前缘相带延伸较远。具有相对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欠发育;垂向上发育多次间断正韵律。紫红色泥岩大面积展布,生物扰动强烈。砂岩中发育强水动力浅水沉积构造,Gilbert型三角洲的3层结构不明显。浅水三角洲识别出两个亚相和7个微相。研究区具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物性好,为最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14.
浅水三角洲作为沉积学和油气勘探领域的热点,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拗陷型盆地内,对断陷湖盆关注较少。通过充分调研区域地质背景并结合永安地区戴一段的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戴一段处于断陷早期,地形较为平缓,水体宽浅且波动频繁,气候温暖湿润,物源供给充足,具备形成浅水三角洲的有利沉积条件。研究区浅水三角洲为近源沉积,以牵引流为主;砂岩中多见强水动力沉积构造;垂向上发育进积、加积的沉积序列,具平行、亚平行及叠瓦状地震反射特征;以前缘亚相为主体,相带宽阔,可分为内、外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构成主要骨架砂体;在向湖推进过程中受沉积物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量比值(A/S)变化的影响较大,不同成因砂体类型及沉积样式呈现有规律的分布。基于以上分析,最终建立了断陷湖盆早期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丰富浅水三角洲的沉积学认识并拓展永安地区乃至整个高邮凹陷斜坡带油气勘探的领域和范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露头剖面野外实测和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及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海相三角洲等八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古地理演化经历了由海相环境—海陆过渡相环境—陆相环境的转变。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及其沉积响应。须一段(即小塘子期)发育时期,受印支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大部分隆升成陆,仅在研究区北西部广元、剑阁等地发育海相三角洲相沉积。须二段发育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的逆冲推覆构造作用较为强烈,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加大,沉积物供给充分,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西南部主要发育浅湖沉积。在须三段发育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构造活动逐渐减弱,处于低幅稳定隆升状态,碎屑物供给量减少,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从盆地前缘地带向中心地带则主要发育浅湖沉积。须四-须六段发育时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增多,从盆地前缘地带向中心地带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相到浅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16.
核桃园组是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的主要含油气目的层。本文依据岩心资料,结合岩石学特征、测井相及其他相标志,将研究区核桃园组划分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通过对碎屑重矿物资料、钻井和录井资料等相关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编制各段砂砾岩粒度平均值等值线图等图件基础上,系统编制了核桃园组核三段—核一段岩相古地理图。其古地理展布特征是:南部发育扇三角洲,东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西北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中部发育湖泊。在核三期到核一期的古地理演化过程中,扇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规模持续缩小,曲流河三角洲在核一期被滨浅湖所充填,湖泊面积逐渐增大。辫状河三角洲规模从核三期到核二期逐渐变大,到核一期开始减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岩心观察、沉积构造、矿物学特征、测井数据对松辽盆地南部永平地区泉四段进行沉积微相的判别,划分为湖泊相和曲流河三角洲相,包含2种亚相和3种微相。借助JF229井区密井网条件进行精细小层对比和砂体拆分,将永平地区泉四段划分为12个小层,按时间关系划分为9期河道,以此为依据研究该区沉积演化过程并总结沉积模式。泉四段早期,全区主要发育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沉积。10小层时期伴随有一次短暂的湖侵-湖退,而后迅速恢复三角洲前缘沉积;泉四段末期从4小层开始发生广泛湖侵。结合连井剖面,进一步研究河道性质及演化特征,为追索有利砂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北部孙吴——嘉荫盆地沉积相类型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孙吴-嘉荫盆地淘淇河组、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鱼亮子组、乌云组和孙吴组露头剖面详细的沉积学研究,查明该盆地从淘淇河组到孙吴组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冲积扇及扇三角洲主要发育于淘淇河组和孙吴组;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于鱼亮子组和乌云组;曲流河及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发育于永安村组和太平林场组,各组均有湖泊相沉积发育。孙吴-嘉荫盆地从淘淇河组到乌云组,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湖泊→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的沉积演化规律,反映晚白垩-古新世构造活动性减弱,中-上新世孙吴组沉积时重又趋于活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量的野外剖面观察和盆地内钻井岩心的详细描述,综合测井资料,从岩石类型、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及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相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主要发育陆棚、海岸、冲积扇和三角洲等沉积相,海岸沉积相包括障壁岛、潟湖和潮坪沉积,三角洲沉积相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山西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曲流河三角洲、湖泊和海岸沉积相,其中河流沉积相包括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可划分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而湖泊沉积相以浅湖沉积为主,海岸沉积主要为潟湖沉积。太原期,海相沉积占主导,主要分布于银川-榆林北部一线以南广大地区,并且从东西两侧至中部地区由浅海陆棚沉积和滨浅海过渡为潟湖沉积和潮坪沉积,其间发育障壁岛。盆地西北缘发育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北部广大地区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自北向南依次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山西期,海水从盆地东南部退却,整体演变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盆地北部乌达-杭锦旗-鄂尔多斯一线发育冲积扇沉积,向南至靖边一带依次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靖边以南至延安以北地区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向南至同心-庆阳一线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盆地南部彭阳-泾阳地区主要为浅湖沉积,再向南发育物源来自南部的三角洲沉积,在东南部武乡-义马一带为潟湖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