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据1990 ̄1996年期间发生在30° ̄34°N,119.5° ̄123°区域内145次中,小地震的350个初动符号,采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南黄海6.1级地震前各年龄的小震综合节面解。结果表明:平均主应力轴方位由NNE向NEE方向偏移,矛盾符号比由高值趋向低值,反映了震前区内应力场的调整,集中和加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1992年和1995年两期GPS测量结果所获得的位移场和应变场,结合丰富的地质资料,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NEE,其边界力除受NE55°-SW235°方向的压应力作用外,同时还受到SE120°-NW300°方向的拉张力作用,其中NE-SW的压应力量值较大,约为SE-NW向拉应力的两倍,这个结果与震源机制解所获得的应力场  相似文献   

3.
江汉盆地钻孔测井资料确定地应力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钻孔测井资料并运用地层倾角测量信息分析法,给出了江汉盆地地应力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NE60 ̄65°。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了下关附近500米深钻孔中的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结果。通过原地应力测量发现应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随深度变化不大,平均方向为北20°东,与红河断裂带呈45°交角。最大主应力及最大剪应力随深度变化的梯度比华北和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附近的测值大得多。从测得的最大主应力值和最大剪应力值来看,下关地区处于高应力状态,发生地震的危险性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相似文献   

5.
1985年乌恰7.4级地震形变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乌恰7.4级地震在克孜勒苏河谷阶地上出现地表形变带,主要由地震陡坎、地震断层、地裂缝与挤压脊等形迹组成。长约15公里,最宽达800米。分布形态为一向东北突出的弧形形变带。逆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160°—210°,倾角30°左右,最大水平倾向断距约2米。正走滑断层走向340°—350°,倾向北东,倾角80°—88°,最大右旋水平位错为1.55米。走滑逆断层走向为280°—305°。倾向西南,倾角30°左右,最大右旋水平位移1.25米。挤压脊多呈东西向分布,最大缩短距离为0.4米  相似文献   

6.
黄骅坳陷井壁崩落法现代构造应力场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井壁崩落椭圆的特征、识别标志及其测量方法,对黄骅坳陷区内32口井的四臂地层倾角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应用Stereonet程序对几千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了黄骅坳陷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70°—80°E,而枣园油田区局部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50°—60°E,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区域NEE向水平挤压应力场与黄骅坳陷内的北北东—北东东向断裂现代右旋走滑活动相一致,而枣园油田区由于受风化店构造的局部影响,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向北发生了20°—30°的偏转,这表明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状态下,局部构造应力场受局部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赵振 《内陆地震》1992,6(4):313-319
依据黄海、渤海及邻近地区的实测地应力结果,探讨了活动断裂的走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关系。结果表明:如果活动断裂的摩擦系数基本相同,则在构造应力场逐渐增强过程中地区内走向为N52°E和N64°W附近的断层面上的剪应力将首先达到摩擦强度而产生滑动(粘滑或蠕滑);走向为N33°W至N21°E附近的断层则不易滑动。海城地震前的短期宏观前兆可能是在走向有利于滑动的断层面上剪应力较早达到断层的剪切强度(τ_(12)≥τ)而产生蠕滑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西南的板内地区发现了最大主应力轴(σ1)方位角的空间变化。根据大量精确震源机制进行应力反演推测,沿日本海岸地震带的口。轴方位角取向为N110°E~N130°E,而在周边地区几乎为东西方向,即N90°E~N100°E。沿南海海沟内陆板块的地壳浅部广泛观测到东西方向的最大水平压应力。然而,在该地震带上仅观测到WNW-ESE方向的最大水平应力。用该地震带之下下地壳中的无震断层或延性断层带的形变解释了该地震带内及其周围应力场的这种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9.
1989年四川省巴塘群震5个事件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3台DR-200数字化记录仪在1989年四川省巴塘群震序列的主要活动时间内(4月16日至5月4日)所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利用矩张量反演方法处理得到了5个MS=4.0~4.3地震的震源机制。仅仅从这5个地震的处理结果,我们同样看到了这次巴塘群震所对应的断层活动的复杂性。取震源机制解中的一个节面对照分析,这5个地震所对应的断层走向为NEE—SWW(49°~77°),倾角在20°~73°间变化,而滑动角变化较大,有正有负,对应断层活动有逆倾滑左旋(3个),近走滑右旋(1个)和正倾滑右旋(1个)。地质调查也证实当地的构造是相当复杂的。在5个震源机制解中,有3个解反映的P轴(主压应力轴)方位在NE—SW方向,这与当地的主构造应力方向是一致的,说明这次群震活动主要是由大背景的构造运动引起的,即青藏高原受印度板块东端犄角顶撞隆起而形成对川滇棱形块体北东向的挤压作用。主断层发震后,应力场局部调整,触发次级或周围其它的断层活动,从而形成了如此丰富而复杂的震源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1995年1月17日阪神地震的6个近场强地面运动速率记录的模拟确定了这次地震过程澡主要的小事件的震源机制和震源位置,用反射法计算了前向模拟的点源呼应,结果表明4源模型与观测资料相适应。4个小事件几乎都位于相对震中NE55°的方向上,意味着它们均由六甲山地断层或它与其他小断层有联系的次生结构所触发。这些小事件的震源深度分别是17,8,6和6km,震中距分别是0,10,18和25km。它们具有相  相似文献   

11.
姜辉  王琼  王海涛 《内陆地震》2008,22(3):271-281
对应力触发问题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以来,地震专家和学者通过对大量震例的分析和比较,在应力触发问题某些方面的研究逐渐从探索性趋向系统性。主要从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和完整库仑破裂应力3方面简要概述其对地震触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JGR杂志97卷B8期是世界应力图项目的专辑。该专辑总结了1986年至1990年期间国际合作研究世界板内应力场的新成果,本文对这些成果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王建华  冯德益 《地震研究》1989,12(2):125-136
按照压剪应力场中袭纹具有的特点,简化成三种力学模型——狭长缺口、顺序闭合裂纹及初始闭合裂纹。利用文中建议的局部分析法,对其端部应力场做的一般分析,导出了他们的普遍表达式。用光弹性实验及有限元计算对所得结果做的分析表明,它们是成立的。这些结果有助于了解构造地震震源的破裂机制及其应力场分布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4.
侧向应力扰动对断层摩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双向伺服控制装置,对含有与最大主压应力σ1呈45°夹角的预切面的花岗闪长岩标本进行了摩擦实验,结果表明,在σ1方向位移速率恒定、侧向应力σ2恒定的条件下,粘滑间隔随滑动面上正应力的增加而增加,粘滑应力降也随滑动面上正应力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但当σ2叠加了高频小振幅的正弦波扰动时,这种相关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应力降大小和粘滑间隔的离散度均显著提高,特别是应力降可能会大幅度增加。与σ1扰动的实验结果相比,σ2扰动对断层粘滑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主要归因于正应力变化使滑动面的非均匀性加剧  相似文献   

15.
孕震系统宏观层次的单元体应力水平群体涨落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孕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统统,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因此应分层次建立孕震系统的力学模型。作者从地球整体现出发,提出了单元体应力水平群体涨落模型,该模型为孕震系统宏观层次上的力学模型。这一模型可以作为几个地震带或几个地块内,地震活动频度、相关转移、时空分布及各类定点观测手段异常台项数群体涨落、时空转移、震后异常等研究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逆冲断层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维显式有限差分法与三维隐式有限单元法,分别计算了模型剖面上断层逆冲运动和三维断层逆冲运动伴随的断层邻域应力场。结果表明:(1)逆冲断层上盘下端部发育张应力场,下盘下端部发育压应力场;(2)对复杂的三维构造,在一定限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二维问题进行计算;(3)显式差分法与隐式有限单元,都能较好地用接触模型模拟活动断层的应力场特征  相似文献   

17.
巴西构造应力场的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观测的主应力方位资料,应用遗传有限单元法对巴西及邻区边界位移和板内力源进行了反演,确认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板块边界作用是控制区域应力场的主要因素,山脉和海岸地形造成的扩展力是控制应力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显示了板块在垂直载荷下的弯曲对局部水平应力场造成相当的影响.反演结果也表明,除了过去公认的东西向挤压作用外,巴西还受到相当明显的南北向构造作用.它的存在与最近GPS资料的分析是一致的.研究还表明遗传有限单元法是偏微分方程反演问题求解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应力场的观测是预报地震较直接的途径之一,本实验利用异孔深井抽水的加(减)载作应力观测的人工力源,在大量实测数据基础上进行力学分析,得出电感应力观测在满足规范要求时能测到地应力场的变化,但室内标定的应力灵敏度不等于实测灵敏度。用室内灵敏度计算应力值必有明显误差。本结果对电惑应力观测科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力或热疲劳对花岗岩凯塞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席道瑛  陈普刚 《地震地质》1995,17(2):162-166
对花岗岩进行反复加压和加热来模拟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经受反复多变的应力和热的作用,使岩石内部受损伤,从而导致岩石记忆性能的丧失。用岩石凯塞效应确定岩石曾受过的地应力和热状态时需要排除干扰  相似文献   

20.
日本俯冲带应力产生与传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三维有限元模拟了日本地冲带,分析了板块推力、板块拉力、动态闭锁断层和解耦板间地震对上覆板块内部应力状态的贡献,表明大洋板块推力是海沟。岛弧地区挤压应力的主要来源,这种应力仅有小部分传播到上覆板块内部,软流圈的蠕变能促进这个应力传播过程使岛弧区的应力增大,由密度差异引起的板块拉力产生了分散的挤压应力和拉张应力。断层闭锁导致应力局部集中,板间地震的断层错动只对破裂附近小范围的应力状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