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道路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解决传统测量方式数据采集信息单一、效率低、占用大量人力、体力劳动强度高、道路上作业风险大等缺点,本文探讨了近年来在测绘、考古等领域开始应用的一种高新科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本文重点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并与传统数据采集方式进行了比较,结合应用实例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道路工程测量,运用这项技术进...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项新的数据获取技术,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开始应用于变形监测这一领域。本文通过阐述数据获取方法,详细分析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点与线变形分析,并分别对其精度进行评价,为提高今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在该领域的测量精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伟  钱林  孙宝军  董明 《北京测绘》2015,(3):130-135
介绍了当前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情况,阐明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固定式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工程测量实际生产应用中工艺流程,系统论述了该技术在地形图测绘、土方量计算、道路测量、三维建模等方面应用方法。总结该技术与传统测绘方式相比较的优缺点,及其在精细三维建模和复杂工业设备建模方面的成果。基于移动式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试验结果,提出可在道路测绘中应用的结论。探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今后的应用方向和前景,为该技术在城市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测绘》2008,(1):88-88
激光扫描技术在工业模具设计和制造方面,特别是在逆向工程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激光中远程激光扫描仪的出现,激光扫描技术开始应用于测绘领域。与传统的高精度的点测量方式不同,三维激光扫描测量仪采用形测量方式,获取被测量目标的大量三维点,满足了高精度逆向工程对三维点的数据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李敏 《北京测绘》2014,(1):111-114
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已渐趋成熟。全文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工作原理,详细介绍了建立市政府6号楼三维模型的应用步骤,通过与传统测量手段获取的数据相比较,充分肯定了该技术在古建筑测绘类项目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势,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技术在古建筑测量领域具有巨大的技术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浅谈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市政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盈 《北京测绘》2008,(1):67-68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又称实景复制技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一项高新技术,它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大面积高分辨率地快速获取被测对象表面的三维坐标数据,为快速建立物体的三维影像模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简要介绍三维激光扫描数据采集和处理全过程,指出其优势和劣势,并探讨其在市政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现有房产测量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市梅山岛某曲面异型建筑房产测量的实际情况,提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房产测量中的解决方案。通过该工程项目的具体应用,展现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异型房产测量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相关点云处理软件,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重庆罗汉寺文物保护工程进行了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建筑特征提取、点云建模和三维仿真系统建立,该项目的实施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建设工程规划核实测量的特点,以RIEGL VZ-400三维激光扫描设备为例,探讨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城市规划核实测量应用中的技术特性,并通过实际项目论证了应用的可行性和优势性。  相似文献   

10.
《测绘》2021,(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获取被测物体表面高精度的空间几何信息,通过密集的点云数据可快速实现物体的三维建模。为验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应用的可行性,以嘉善县地下空间为例,研究了该技术在地下空间建模中的应用,并利用嘉善县三维框架展示平台实现了对地下空间数据的有效管理。经验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数据采集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提高了三维建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IMU/DGPS技术与数码航空摄影技术的结合为航空摄影测量带来了新的技术发展方向。通过运用该技术实现大比例尺成图的成功试验案例,以具体数据和成果介绍了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优势以及获取成果的多样性,阐述了航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2.
B/S结构下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空间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本重点研究了B/S体系结构下WebServices技术在GIS中的应用,分析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B/S体系结构、WebServices技术,进行了基于WebServices技术的GIS空间分析技术的研究,最后指出了基于WebServices技术的WebGIS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遗址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国磊  张忠良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4):32-33,179,180
通过对老宝山遗址的考古调查,将地理空间技术与传统考古调查相结合,进而对遗址考古的技术工作思路和技术整合做了探讨。现代地质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为上海历史遗址保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探索尝试。  相似文献   

14.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实践应用性很强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高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中与之相关的课程开设较繁杂,内容多有交叉重复,为了完善GIS技术类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提高GIS技术人才培养质量,针对GIS技术的知识结构特点,本文在分析GIS技术的知识结构层次基础上,对GIS技术类课程进行了分类和整合,在教学实践中给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5.
INSAR技术在海州露天矿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露天矿边坡的变形监测一直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测量技术对边坡进行监测是近年来微波遥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INSAR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技术优势及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利用海州露天矿传统监测实测数据和INSAR监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INSAR技术可以实现对大型露天矿边坡有效地监测,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无人、无通讯信号的艰险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其传统模式是小组独立作战,工作环境基本与世隔绝。由于卫星电话或电台在成本和使用上不便,使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处在极其原始状态下,保障生命安全和地质工作调查精度困难极大。通过3S技术、IP通讯卫星技术与北斗系统、网格GIS和“云”计算技术的集成,构建北斗系统与网格组合的静动态4级组网模式和多种资源的协同技术,形成天地空技术合一的现代化野外地质工作+管理+安全保障的技术架构与智能地质调查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管理和空间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深入结合,新型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成为地理信息行业领域与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主要介绍了智慧城市的背景与概念、理论与技术,阐述了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及数字孪生城市三者的关系,总结了数字孪生城市现状及趋势,并探讨了元宇宙时代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萌芽期依靠空间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构建数字城市,发展期在数字城市基础上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及时空大数据技术等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期结合新型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和实景三维技术等实现数字孪生。展望了跨时代的元宇宙智慧城市,或许会在数字孪生的基础上融合增强现实、扩展现实、脑机接口与体感设备等技术或设备,实现人类生活在两栖世界的美好憧憬。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5G技术的实时三角测绘在测绘信息中的应用案例。通过瀑布式开发模型,本文在明确使用三角控制测量法的前提下,使用5G技术及其带来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和自适应组网技术,对基于5G技术的实时沉降三角测绘系统进行了开发,通过组网测试,发现该系统的测量精度与使用全站仪人工测量精度相当,且系统部署过程并未对原有的IDC核心节点增加任何设备,系统稳定性、可靠性良好,与原有IDC设施的兼容性良好。所以,本文认为,5G技术在沉降控制测量任务中具有极大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9.
龚强 《测绘科学》2005,30(5):102-104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基础底层的支撑技术主要有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计算结点的构建技术、传统网络协议技术、下一代网络协议技术、接口技术等。作为创新技术,地理空间信息网格必须依托已有技术,加之相关领域及更先进技术的支持,才会有发展和前途。  相似文献   

20.
对话系统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时代重要的人机交互接口。聊天机器人技术在对话系统技术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代表了对话系统技术的前沿发展。从聊天机器人技术的兴起入手,深入分析聊天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介绍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聊天机器人技术研究进展,重点介绍聊天机器人的3项关键技术,即基于检索的多轮对话技术、基于生成的对话技术和基于检索与生成深度融合的对话技术。通过分析聊天机器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