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柱石作为高级耐火材料和提取硅铝合金的主要矿物,适用于冶金、建材、陶瓷、航空等多种行业。国内对红柱石的需求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增长。四川省容须卡构造岩浆热穹隆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区域内广泛出露以三叠系西康群为主的被动陆缘复理石地层,构造岩浆热穹隆核部及四周为印支—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和伟晶岩脉,热接触变质带中主要有红柱石二云母片岩、红柱石十字石云母片岩、含十字石红柱石二云母石英片岩和二云母片岩等岩石类型。片岩中富含红柱石、十字石等矿产,伟晶岩脉富含锂、铍等稀有矿产。四川道孚县容须卡地区红柱石中Al2O3含量为61.44%、SiO2含量为37.11%、(K2O+Na2O)含量为0.18%、FeO含量为0.15%,可满足高级耐火材料、技术陶瓷和硅铝合金原料的工业要求。经过地质调查和资源潜力评价,远景预测资源量为2.3亿t,规模可达大型以上。四川康定—雅江—道孚红柱石资源蕴藏量大,随着国家建设重点向西部地区转移,资源综合利用优势明显,开发前景良好,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红柱石矿床或世界级大矿。通过进一步开展工作,开发后可缓解我国红柱石部分需要依靠进口的局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烧碳沟地区伟晶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其成矿构造背景及物质来源等成矿地质条件.结果表明:烧碳沟一带伟晶岩的SiO2含量为73.46%~75.96%,全碱含量为4.71%~7.36%,里特曼指数为0.70~1.84,反映了伟晶岩的钙碱性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 为1.54~2.49,全部大于1...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片麻岩穹窿与找矿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片麻岩穹窿是研究俯冲-折返和碰撞-折返造山过程的重要窗口。已查明的大量青藏高原片麻岩穹窿(群)分布在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大洋俯冲-折返以及地体碰撞-折返过程中。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雅江甲基卡片(麻)岩穹窿的三叠纪变质片岩的含矿伟晶岩脉中发现了超大型锂矿床,揭示片(麻)岩穹窿构造与同构造花岗岩、含矿伟晶岩脉以及大型印支滑脱带在时空和成因上有天然联系,为片麻岩穹窿的找矿前景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4.
黄勇  付建刚  李光明  张林奎  刘洪 《地球科学》2019,44(7):2197-2206
拉隆穹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东南缘,与错那洞穹窿、库局穹窿构成平行于拉轨岗日穹窿带的另一条重要穹窿带.穹窿被上下拆离断层分割为核部单元、过渡带和盖层.核部单元主要由花岗片麻岩、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组成,花岗片麻岩锆石U-Pb年龄为474.3±5.5 Ma,淡色花岗岩主要包括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两类;过渡带由石榴石片岩、十字石片岩、红柱石片岩、蓝晶石片岩,以及大理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矽卡岩等组成,由内向外显示出巴罗型变质分带特征;盖层由中生界浅变质碎屑沉积岩组成.拉隆穹窿中新发现有3类稀有多金属矿化作用,第1类为伟晶岩型铍矿化,主要富铍矿物为绿柱石,伟晶岩的独居石U-Pb年龄为23.19±0.12 Ma;第2类为矽卡岩型铍、钨、铌、钽稀有多金属矿化,矽卡岩型稀有多金属矿化产于白云母花岗岩与大理岩接触带,白云母花岗岩独居石U-Pb年龄为23.23±0.27 Ma;第3类为受构造控制的热液铜铅锌银矿化.拉隆稀有多金属矿化显示出以淡色花岗岩为核心向外的Be、Be-W-Nb-Ta、Cu-Pb-Zn-Ag矿化分带特征.拉隆穹窿的厘定表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存在一条“双穹窿”构造带,拉隆穹窿稀有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发现,进一步证实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具有巨量稀有金属找矿潜力,有望成为我国继华南和新疆阿尔泰之后第3条稀有金属成矿带.   相似文献   

5.
错那洞穹隆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发现的新成员,穹隆由核-幔-边3部分组成。核部由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幔部由早古生代云母片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组成,边部由变质沉积岩组成。在穹隆核部侵入有大量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脉。通过系统的地表工程控制,在穹隆幔部中新发现了环穹隆展布、层位稳定的矽卡岩带和厚大的铍铷稀有金属工业矿体。通过对错那洞穹隆东部矿带典型矿区的解剖,初步把矿床的类型定为热液型稀有金属矿床,在碳酸盐赋矿层位中形成富铍、铷、钨、锡的矽卡岩型矿床。铍铷稀有金属矿具超大型的资源潜力,钨锡也达大型规模。错那洞铍铷稀有金属矿主要的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此外,还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锡石硫化物型锡多金属矿。文章研究矿体特征和总结矿床类型,提出了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
错那洞穹隆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发现的新成员,穹隆由核-幔-边3部分组成。核部由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幔部由早古生代云母片岩和夕卡岩化大理岩组成,边部由变质沉积岩组成。在穹隆核部后期侵入有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脉。祥林铍锡多金属矿位于错那洞穹隆北部,矿区内发育多条南北向、北东向张性断裂。通过系统的地表工程控制,在穹隆幔部和断层破碎带内新发现了铍锡多金属工业矿体。通过错那洞穹隆北部祥林矿区的解剖,矿化类型可初步划分为夕卡岩型、锡石-石英脉型、锡石-硫化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夕卡岩型矿体赋存在穹隆幔部的夕卡岩化大理岩内,矿化以铍、锡、钨为主,锡品位变化较大。锡石-石英脉型矿体受北东向张性断裂控制,矿化以锡、铍、钨为主,矿石品位相对较富。锡石-硫化物型矿体受大理岩内的层间滑脱构造控制,富锡,而铍、钨相对较贫。伟晶岩型矿体矿化为铍为主,伴生铷等。钻孔深部验证发现夕卡岩型矿体、锡石-硫化物型矿体、锡石-石英脉型矿体深部延伸较稳定。通过岩浆与铍锡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的研究,提出了祥林矿区两期次铍锡钨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分别与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及白云母花岗岩两期次淡色花岗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矿体特征研究和矿床类型总结的基础上,明确了下一步的找矿标志和方向。锡石-硫化物型铍锡多金属矿和锡石-石英脉型铍锡多金属矿铍、锡、钨品位相对较富,为今后主攻的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7.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以广泛发育近E-W向和近S-N向断裂以及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为典型特征.藏南错那洞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带的东部,是近两年新发现并厘定的穹隆构造.该穹隆从外向内主要由3部分组成:上部单元(盖层)、中部单元(滑脱系)和下部单元(核部),其中滑脱系主要由一套强烈变形的片岩、伟晶岩、花岗岩、大理岩和矽卡岩组成,片岩包括含石榴石云母片岩、含石榴石十字石云母片岩、含蓝晶石石榴石十字石片岩、含矽线石蓝晶石石榴石片岩和云母石英片岩.野外构造变形特征表明滑脱系为一条强烈变形的韧性剪切带,发育大量的鞘褶皱、"Z"形揉褶皱和眼球状构造、石榴石的旋转碎斑、S-C组构和压力影构造.错那洞穹隆记录了4期构造变形:第1期由北向南的逆冲挤压构造、第2期由南向北的韧性伸展构造、第3期近E-W向的韧性伸展构造变形和第4期成穹后的脆性垮塌构造.通过对滑脱系中含石榴石云母片岩的白云母进行Ar-Ar同位素测年,获得坪年龄为14.0±0.2 Ma,等时线年龄为13.7±0.5 Ma,二者基本一致,同时微观构造特征显示石英呈亚颗粒旋转重结晶(SGR),其韧性变形的温度为450~550℃,该变形温度高于白云母的封闭温度.因此,白云母Ar-Ar坪年龄(14.0±0.2 Ma)代表错那洞穹隆近E-W向伸展变形的时间,也即近S-N向桑日-错那裂谷的活动时间.结合构造变形和年代学特征,认为错那洞穹隆是STDS向北伸展拆离的主导机制叠加后期近E-W向韧性伸展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特提斯喜马拉雅错那洞穹隆的岩石组合、构造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关于新近发现的错那洞穹隆的精细构造、岩石组成、变质变形运动学特征等方面均不清楚,严重阻碍了其演化历程的还原以及成穹与成矿耦合关系的解剖工作.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补充采集了穹隆中新发现的岩浆岩进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穹隆由上(边部)-中(幔部)-下(核部)3个构造层组成,分别以上、下拆离断层为分界线.核部岩石组合主要为片麻岩、淡色花岗岩以及少量深熔混合岩,可见大量伟晶岩脉穿插;幔部为古生界,岩石组合为一套强变质变形片岩夹碳酸盐岩,从内至外具有蓝晶石+十字石+石榴石+黑云母的蓝晶石带→十字石+石榴石+黑云母的十字石带→石榴石+堇青石+黑云母的石榴石带→绿泥石+黑云母的绿泥石带的巴罗式变质分带特征;边部主要为三叠纪-侏罗纪浅变质沉积岩系,岩石组合为一套砂板岩及少量千枚岩.穹隆内从早至晚经历了南北向逆冲推覆、南北向伸展、东西向伸展3期次的构造运动,穹隆的形成主要与南北向伸展作用有关.穹隆中岩浆活动从早至晚可见有早古生代片麻岩(约500 Ma)、中生代辉绿岩(140 Ma)、渐新世变形二云母花岗岩/伟晶岩(26 Ma)、中新世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18 Ma)、含石榴石电气石花岗岩(16.8~15.9 Ma)5期.综合研究表明,错那洞穹隆的形成是早期伸展拆离核杂岩叠加晚期岩浆底劈热穹隆综合作用的结果,成穹构造的初始阶段与始新世-渐新世藏南拆离系(STDS)的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错那洞穹窿位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的东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穹窿构造。穹窿由内向外依次由核部、滑脱系和盖层三部分组成,错那洞铍钨锡稀有金属矿化主要赋存在穹窿滑脱系的矽卡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中,矿体产在含石榴子石十字石云母片岩中,与强烈变形的淡色花岗岩或伟晶岩密切相关,部分矽卡岩矿物呈定向排列,具强烈的剪切特征;淡色花岗岩与矽卡岩的接触关系部分呈渐变接触,部分呈突变关系,表明矽卡岩与该期岩浆关系密切,矽卡岩与淡色花岗岩属于同构造的产物。本次研究获得错那洞穹窿滑脱系含石榴子石十字石云母片岩中黑云母Ar-Ar坪年龄为(16.6±0.3)Ma,反等时线年龄为(16.7±0.3)Ma,该年龄代表第二期由南向北伸展构造变形时间,即藏南拆离系(STDS)在错那洞穹窿的活动时间;含白云母的矽卡岩化大理岩中白云母Ar-Ar坪年龄为(16.9±0.2)Ma,与含石榴子石十字石云母片岩中黑云母Ar-Ar年龄一致,代表同构造矽卡岩的形成时间,也是错那洞铍钨锡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时间。错那洞铍钨锡稀有金属矿床形成于由藏南拆离系强烈活动引起的伸展减薄构造背景,减压熔融形成的岩浆沿着构造通道上涌侵位,并与围岩交代反应形成同构造矽卡岩及其中的富铍钨锡矽卡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锂矿勘查与研究已成为当今矿产勘查和地学研究的热点。项目组2017年以来通过多次野外勘查、系统取样与室内化验分析,确认在新疆和田县白龙山锂多金属矿床东部的雪凤岭一带发现了雪凤岭、雪盆和双牙3处花岗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雪凤岭锂矿床由3个含矿伟晶岩脉群共计47条锂多金属矿体组成,矿体长32~360 m,厚0.9~8 m,走向110°~120°,倾角49°~78°。对雪凤岭矿区伟晶岩脉群研究,发现含矿伟晶岩脉群‒含白云母伟晶岩脉群‒块体石英长石伟晶岩脉群‒含黑色电气石伟晶岩脉群‒块体石英长石伟晶岩脉群‒含白云母伟晶岩脉群‒含矿伟晶岩脉群具对称分带特征,进而在距雪凤岭1550 m南部的双牙山和雪盆沟发现较好的锂矿体,其中双牙锂矿床主矿体长850 m,厚12 m,出露最宽处近100 m;雪盆锂矿床3条锂矿体,长800~1200 m,厚4~8 m,向西合成一个矿体,厚12~20 m。各矿体Li2O品位0.6%~4.02%。伴生BeO品位0.04%~0.15%,Rb2O品位0.10%~0.23%,Nb2O5品位0.007%~0.047%,Ta2O5品位0.003%~0.046%。预测雪凤岭、雪盆、双牙3个矿床334资源量共计Li2O为7.1886×105 t,BeO为2.648×103 t,Rb2O为1.433×103 t,Nb2O5为3.387×103 t,Ta2O5为1.727×103 t,雪凤岭一带有望成为一个超大型锂多金属稀有金属矿产基地。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Erdenet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s one of the major mineral deposits in Mongolia. The geochemical data of granitoids acquired for the Erdenet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re re-examined. The granitoids of the Erdenet deposit with hypogene type mineralization show the lowest TiO2 content. Although Ti was possibly lost through the pyritization,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the hypogene type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accompanied with the most differentiated granitoids. The variation of the element contents related to the mineralization of the Erdenet deposit shows the decrease of MgO and CaO contents, rather constant K2O content, rather constant to decrease of Na2O content, with respect to the Cu contents. The rather constant Na2O in the mineralized zone is owing to the residual albite against the sericitic alteration. The granitoids of the Erdenet area show an increase of Na2O content and a decrease of K2O content with an increase of SiO2 content. This trend makes clear contrast to granitoid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e granitoids of the Erdenet area might have the adakitic nature based on the Sr and Y contents.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冈底斯成矿带报道的斑岩型矿床主要集中在东段,而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铜矿,具有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等明显的斑岩型矿床蚀变特征.其热液脉体从早到晚化分为:钾硅酸盐化脉(A脉)、石英-金属硫化物脉(B脉)以及石英-绿帘石-碳酸盐化脉(D脉).对各阶段热液脉体的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显微激光拉曼和H-O-C同位素等分析.发现A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90~460℃,盐度介于4.5%~21.6%NaCleqv和43.6%~59.6%NaCleqv两个区间;B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10~380℃,盐度介于3.6%~19.8%NaCleqv和6.0%~16.0%NaCleqv两个区间;D脉石英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00~320℃,盐度集中在0.4%~14.7%NaCleqv.拉曼分析表明,鲁尔玛铜(金)矿的流体包裹体含CO2、N2、CH4等气体及石盐子晶和多种金属硫化物和金属氧化物子晶.各热液脉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DH2O,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128‰^-110‰,δ18OH2O,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9.09‰^-1.45‰,方解石的δ13CCal,V-PDB值的变化范围为-20.8‰^-19.8‰,δ18OCal,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5.9‰^-4.9‰,展现出岩浆热液的特征,晚期还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属高温、高盐度、含CO2、N2、CH4等气体和Cu、Fe、Mo等金属元素的Ca+-Na+-Cl-H2O体系流体,具有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成矿流体从深部封闭体系运移到浅部的开放体系,温压环境突变导致金属硫化物沉淀,形成A脉和B脉型矿化.随着成矿物质的大量析出,同时伴随着大气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流体温度、盐度迅速降低,产生D脉型矿化.  相似文献   

13.
锂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关键矿产。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甲基卡锂矿是全球最大的硬岩型锂矿田,同时也伴生大量铍、铌、钽、铷及铯等稀有金属。隐伏花岗岩体的形态,花岗岩与伟晶岩关系,以及细晶岩型和伟晶岩型锂矿体(脉)的空间分布是认识锂成矿控矿作用的关键。本文以甲基卡锂矿田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重力测量,建立了隐伏花岗岩穹丘的三维模型,推断了花岗岩体的形态及延伸;同时还利用大地电磁测深和钻探验证,揭示了X03、309、134等超大型、大型锂等矿脉与二云母花岗岩的关系。提出了复式(多中心)花岗岩浆底辟穹隆、不混溶Li-F花岗质岩浆脉动式充填-交代以及半开放的剪张裂隙控制大(矿)脉的认识,探讨了以花岗岩细晶岩型锂矿为主体,并与伟晶岩型锂矿共存的成因。这对第四系覆盖程度高的地区的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隐伏花岗岩株(枝)形成的多中心小穹窿周缘是找矿有利部位。对隐伏花岗岩体向北北西倾伏的推断、岩石组合特征(是否只有二云母花岗岩单一岩石类型)等的认识还需在矿田北部加强探深科学验证;对于甲基卡式稀有金属超常富集过程的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研究,以期深部锂矿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4.
对乌努格吐山斑岩型铜钼矿床进行地球化学勘查指标研究,通过探讨47种元素在矿床中的富集、贫化等分布特征,结合蚀变、矿化分带等因素,筛选了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查指标。[KK(SiO2)+KK(K2O)]/[KK(Al2O3)+KK(Na2O)+KK(CaO)+KK(Fe2O3)+KK(MgO)]、KK(K2O)/KK(Na2O)、KK(K2O)/KK(Rb)、CaO、MgO、Na2O等指标可以反映矿床的成矿环境,圈定矿床的蚀变范围及蚀变程度等;近矿指标Cu、Mo、Ge、W、Sn、F、Bi、S、Se、Hf等可以反映矿床的矿化程度、矿体产出位置等;远矿指标[KK(Pb).KK(Zn)×1000]/[KK(Cu).KK(Mo)]、[KK(As).KK(Sb).KK(Bi)]/[KK(Cu).KK(Mo)]、[KK(Au).KK(Ag)]/[KK(Cu).KK(Mo)]、As、Au、Ag、Te等可以突出找矿范围和找矿目标。这些指标既为本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拓宽了其他类型矿床的找矿思路。同时,应用对数累计频率散点图确定指标的异常上(下)限,为实现指标定量化提供了有效范例。  相似文献   

15.
秦岭造山带地处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结合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其板块拼合机制及碰撞时限一直备受争议.对东秦岭南召县五朵山岩体二云母花岗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具有高硅(SiO2=69.32%~74.28%)、高铝(Al2O3=14.14~17.28)、高碱含量(Na2O+K2O=7.68%~9.03%)等特征,且相对富钾贫钠,在岩石类型上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类.岩石具有中等的稀土元素含量,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配分模式,中等的负Eu异常,富集K、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Nb、Sr、P、Ti等元素,表明南召县二云母花岗岩可能形成于陆陆碰撞所导致的陆壳加厚环境.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表明,二云母花岗岩锆石均具有明显的韵律环带,Th/U比值均大于0.4,暗示岩浆成因特征,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33±2 Ma;结合构造环境特征,表明东秦岭南召地区在早志留世末期由俯冲环境转换为陆陆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16.
草桃背矿床白垩纪橄榄玄粗岩与铀成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会昌断陷盆地沿石城-寻乌深断裂分布一条白垩纪橄榄玄粗岩系列的火山岩带。草桃背大型铀矿床内出露大富足岩体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及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早期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大富足花岗岩体岩石w(SiO2)平均为74.67%,碱总量(w(K2O+Na2O))平均为7.99%,w(K2O)>w(Na2O),w(CaO)平均为0.54%,w(Al2O3)>w(CaO+Na2O+K2O),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橄榄玄粗系列火山岩岩石w(SiO2)为45.78 %~59.78 %,w(K2O+Na2O)平均为7.37%,K2O/Na2O平均为1.02,w(TiO2)平均为0.86%, 全铁质量分数平均为7.09%,属偏碱性橄榄玄粗质火山岩类。草桃背铀矿床赋矿岩性为橄榄玄粗岩、碎裂花岗岩及隐爆角砾岩。赋存于碎裂花岗岩及隐爆角砾岩中铀矿石化学成分,与围岩花岗岩成分相似;赋存于橄榄玄粗岩中铀矿石,Fe2O3+Fe2O、CaO、MgO不同程度地带出,w(SiO2)明显增高,表明橄榄玄粗岩在成矿过程中,通过输出大量Fe、Mg、Ca等阳离子而促进铀离子从含矿溶液中沉淀。草桃背矿床的铀矿化与充填在草桃背火山口的橄榄玄粗岩关系密切,在时间上相近、在空间上相伴、在成生上相关,受橄榄玄粗岩岩浆系列热动力的影响,铀元素发生活化、转移或物质交换而成矿,成岩成矿时代属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早期。从草桃背铀矿床岩石学、地球化学及赋矿特征入手,总结了铀成矿是富铀矿的花岗岩基底、北东向构造及火山作用结合的产物,橄榄玄粗岩提供热源,并指出半岭、上寮、小富足等地段是寻找草桃背式铀矿床的极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相继在嫩江多宝山地区发现了一系列晚三叠世岩浆岩。但该期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成因机制及成矿作用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读,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该地区构造演化、寻找多金属矿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多宝山矿区英云闪长岩、争光矿区闪长岩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锆石的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多宝山英云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26.3±2.3) Ma,争光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29.3±3.1) 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可能是同一岩浆房演化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多宝山英云闪长岩以高SiO2(64.25%~66.44%)、Al2O3(16.54%~17.21%)、K2O+Na2O(8.16%~8.49%),低CaO(2.27%~2.95%)、MgO(0.99%~1.16%)、TiO2(0.31%~0.36%)、P5O2(0.16%~0.17%)为特征;争光闪长岩以SiO2(57.12%~58.5%)、Al2O3(14.59%~15.26%)、(Na2O+K2O)(5.34%~6.16%)、 TiO2(0.83%~0.97%)、P2O5(0.15%~0.27%)及TFeO/MgO(1.12~1.25)相近为特征;多宝山英云闪长岩亏损Rb、Nb、Sm,富集Ba、U、Zr和Sr,Eu正异常明显(δEu=1.21~1.57),争光闪长岩Rb、Nb、Sm亏损,Ba、Th、Sr、Hf富集,Eu弱正异常(δEu=0.93~1.22)。二者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稀土及微量曲线形态近似,显示同一源区的特征,原始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形成于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多宝山矿集区晚三叠世钙碱性岩浆岩的确定指示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作用可影响到兴安地块东缘。综合区域晚三叠世矿床成矿时代及成矿背景,证实多宝山地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具有较强的银铜钼成矿能力,成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张道俊 《地质与勘探》2013,49(3):570-576
赞比亚是世界著名的铜产地之一,其铜矿类型可分为层控型、沉积型、变质改造型及热液型,以沉积型为主。据现有大中型矿床铜资源量统计,沉积型矿产铜资源量占赞比亚铜总资源量的79%。各类型铜矿床总体受卢弗里安(Luflian)弧控制,层控型铜矿主要分布在穹窿核部边缘,含矿岩系为莫瓦(Muva)超群的黑云母片岩、二云石英片岩;沉积型铜矿主要分布在背斜或穹窿外缘周围,含矿岩系主要是加丹加(Katanga)超群下部的砂页岩层。  相似文献   

19.
可尔因地区是松潘?甘孜成矿带的大型稀有金属矿集区之一,围绕可尔因岩体分布了大量花岗伟晶岩脉,如何在数百平方千米伟晶岩田中定位稀有金属矿脉一直是该区伟晶岩型锂稀有金属矿找矿难点之一。通过对可尔因岩体二云母花岗岩、伟晶相微斜钠长花岗岩、不同类型伟晶岩及典型矿床开展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总结了可尔因地区伟晶岩地球化学元素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提出了寻找锂矿的特征元素指标、指示指标和品位指标等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元素指标包括Li、B、Sn、Rb、Be、Nb、Ta等元素;平面指示指标包括Cs、Tl、F、Zr、Y、ΣREE等元素及TiO2/Ta、Zr/Hf、Ta/Zr、Nb/Ta、K/Na等值;垂向指示指标包括B、U、Zr、Be、Sn、Rb、Sr、Ba、Tl、In等元素。通过特征元素指标及指示指标的值和变化规律,可辅助定位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位置,指示矿体深部延伸情况。品位指标主要包括铝饱和指数(A/CNK、A/NK)、里特曼指数(σ)、K+Na和K/Na值等,Li品位与铝饱和度呈正相关、与碱度呈负相关,品位指标的变化趋势指示了矿体中锂的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20.
四川丹巴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床是我国第二大白云母产地,但其研究程度很低,形成机理的研究停留在定性推断的水平上,本文拟从流体的角度来研究其形成机理。丹巴北部的布衣沟位于白云母矿区的中心地带,自西向东穿过混合岩化变质带→部分混合岩化变质带→夕石化变质带,分布有蒋家→下蒋家→水大→二道桥等伟晶岩矿脉,其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依次降低,CO2-H2O包裹体的数量逐渐减少,盐度有增高的趋势。碳、氢、氧同位素示踪出成岩成矿流体主要由携带深源碳的岩浆热液、建造水及脱碳反应产生的CO2组成。从蒋家→下蒋家→水大→二道桥伟晶岩脉,流体中的CO2/CH4和CO2/N2呈降低。这些特征显示出成岩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携带深源碳的岩浆热液自春牛场穹隆体的深部向外迁移,在部分混合岩化带与脱碳反应产生的CO2混合,在夕石带与建造水混合而稀释。因此丹巴白云母矿床属于“岩浆 变质”混合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