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级配显著影响着堆石料的压实特性,定量表述级配对堆石料压实特性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连续级配土的级配方程,设计了16组不同级配的试验粗粒料,进行了表面振动压实试验和侧限压缩试验,定量研究了级配对粗粒料压实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由表面振动压实(动应力)试验和侧限压缩(静应力)试验得到的干密度与级配曲线面积之间均呈二次函数关系,且干密度中的最大值对应的级配曲线面积均在0.9附近;无论是表面振动压实试验还是侧限压缩试验,堆石料都存在干密度最优(最大)的级配。依据试验成果,给出了所试验堆石料的最优级配区间(级配上、下包络线);同时,利用相似级配法论证了实际级配粗粒料的最优级配区间,并根据国内外多座土石坝粗粒料的设计级配验证了该最优级配区间的普遍适用性,为土石坝粗粒料的级配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干密度对粗粒料的强度特性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三维应力状态下影响更为显著。通过不同密度粗粒料大型真三轴等小主应力等中主应力系数(b=0.25)加载试验和大三轴试验研究了干密度对粗粒料强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型真三轴试验的应力曲线基本呈爬升型,高于和陡于大三轴应力曲线,表现出较强的硬化性;粗粒料强度基本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或小主应力的增大呈线性增大;大型真三轴试验强度比大三轴试验强度增大20%~97%,且小主应力越小,强度增大幅度越大;令粗粒料黏聚力为0,则内摩擦角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基本呈线性增大,随小主应力的增大而减小;破坏应力比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呈线性增大,随小主应力的增大而呈线性减小,大型真三轴试验的破坏应力比小于大三轴试验的破坏应力比。  相似文献   

3.
高填石路堤模型密实度动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高填石路堤模型上的密实度动测实验,提出了用修正单模态法测试衰减系数评价压实效果的方法,并将修正单模态法与冲击响应频谱法、动刚度法做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衰减系数基本能够反映路堤压实过程中的平均沉降量。此外,实验还进行了附加质量法测试,其结果表明附加质量法测得的参振质量也基本能够反映填石路堤修筑压实后达到的密度,最后还给出了参振质量与高填石路堤密度之间的回归公式。   相似文献   

4.
粗粒料的力学特性不仅取决于应力状态,还与粗粒料本身的松密程度密切相关,即与粗粒料的材料状态相关。通过不同初始干密度的粗粒料常规大型三轴各向等压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研究了干密度对粗粒料力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粒料应力-应变曲线的形态取决于密度和围压的共同作用,破坏状态之前密度和围压共同决定了粗粒料的强度和变形,而当应变足够大处于渐进状态或临界状态时,粗粒料的应力和体积应变受初始干密度的影响逐渐减小直至消失。对于软化型曲线,相变状态的应力小于渐进状态的应力,而渐进状态的应力小于破坏状态的应力。无论围压大小如何,随着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应力-应变曲线的硬化性逐渐减弱,而软化性则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
粗粒料级配缩尺后压实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某级配粗粒料采用混合法、剔除法、等量替代法和相似级配法等4种不同缩尺方法进行缩尺。缩尺后替代级配料的最大粒径分别为10、20、40和60 mm。对各替代级配料进行了相对密度试验。同时,为完善试验成果,又人工随意配置了3种级配料用于试验。最大、最小干密度试验分别采用振动台法和松填法。研究同一原型级配料不同方法缩尺后各级配土石料在同一压实功能情况下的最大、最小干密度与土料级配参数、最大粒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将干密度与级配之间关系归一化的方法,并拟合了干密度与Cu、Cc及最大粒径之间的关系,据此可推求原型级配料的最大干密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例,介绍了一种路基压实密度原位测试新技术-附加质量法,并对其原理、方法、技术、使用仪器设备及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叙述,最后认为该方法技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压实度与级配对路基重塑黏土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路基黏土采用压力膜仪量测了不同压实度重塑土样脱湿过程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s)、采用体积压力板仪量测了不同压实度、不同级配重塑土样脱-吸湿过程的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结果表明:(1)压实度超过90%以后,不同压实度的SWCCs在其直线段范围相互靠近,即在路基土基质吸力平常变化范围的SWCCs逐渐趋于稳定;(2)随着压实度的增大,脱-吸湿循环滞回圈逐渐上移,曲线由陡变缓。表明随着压实度的增大,土体的储水系数逐渐减小,土中的水分更不易吸入和排出,对路基的稳定有利;(3)相同含水率下,大约以压实度85%为界,压实度小于85%的黏土样和大于85%的黏土样的基质吸力基本上不随压实度(干密度)的变化而变化;(4)相同压实度和含水率状态下,粗粒含量多的土吸力更小,SWCCs的滞回圈更小,即干湿循环的影响更小。因此,粗粒土较细粒土更适合用作路堤填料  相似文献   

8.
砂砾石坝坝料级配设计、坝体分区和填筑标准的设计均依赖于工程经验,为砂砾石坝坝料设计和填筑标准设计及评估提供工程类比基础。基于典型工程筑坝砂砾料级配包线和填筑标准现场试验干密度统计,分析实际工程筑坝砂砾料典型级配包线范围,给出关键级配特征参数的分布区间,并研究砂砾料级配特征对压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典型筑坝砂砾料级配最大粒径为400~600 mm,常见级配包线含砾量为70%~88%,曲率系数为1~10,不均匀系数多大于5,级配方程参数b和m范围分别为0~0.9和0.2~1.0;(2)能获得较高填筑干密度的砂砾料级配含砾量为70%~85%,曲率系数为1~10,不均匀系数大于5,级配方程参数b值和m值分别为0.7~0.9和0.6~0.9;(3)含砾量、曲率系数、不均匀系数和最大粒径对干密度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9.
许锡昌  周伟  韩卓  秦尚林  李建新 《岩土力学》2010,31(Z2):115-118
基于某大型场平工程填筑质量抽检结果,探讨了粗料含量(粒径大于5 mm颗粒含量)、填料最大粒径以及填料级配情况对土石混合料现场压实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粗料含量逐渐增加时干密度呈逐渐增大趋势,但达到90%左右时,干密度离散性较大,建议粗料含量的合理值为60%~80%;同样,当填料最大粒径逐渐增大时干密度也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呈逐渐增大趋势,但当超过松铺厚度(800 mm)的30%以后,干密度则逐渐减小,且离散性较大,建议最大粒径的合理值为松铺厚度的30%;填料级配良好与否和压实特性无明显的相关性,但级配应连续。该研究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秦尚林  杨兰强  陈荣辉  陈善雄 《岩土力学》2014,35(11):3086-3092
为进一步弄清颗粒破碎对软岩粗粒料强度、变形的影响,开展2组不同初始干密度下的绢云母片岩粗粒料的固结排水三轴试验,分析了绢云母片岩粗粒料颗粒破碎规律,并探讨了颗粒破碎对绢云母片岩粗粒料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绢云母片岩粗粒料相对破碎率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大,但颗粒破碎增幅速率受初始干密度影响较大,颗粒破碎与围压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性关系描述;由于初始孔隙率的影响,使得试样在同一应力水平下高密度试样颗粒破碎明显高于低密度试样;颗粒破碎对高密度试样抗剪强度降低的影响高于低密度试样,导致两种干密度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在某处出现相交,最终出现初始密度低的试样抗剪强度大于初始密度高的试样抗剪强度的现象;高密度试样孔隙率较小,其剪胀因子一直保持在1附近,而低密度试样孔隙率较大,受颗粒破碎和剪胀的影响迟缓一些,低密度试样体变较高密度要大些,但整体上由于颗粒破碎和剪胀的影响,绢云母片岩粗粒料的体变均不大。  相似文献   

11.
王海曼  倪万魁  刘魁 《岩土力学》2022,43(7):1845-1853
传统测试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SWCC)方法耗时较长,开发快速确定非饱和土的SWCC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了实现压实黄土SWCC快速预测,对不同干密度压实黄土进行了水势和水分测试,并且运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技术对其孔径分布曲线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建立了基于孔隙比的延安压实黄土土−水特征曲线快速预测方法,并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预测模型中的分形维数D可用孔径分布曲线上两点(峰值点和半幅点)的累计孔隙体积与孔径在双对数坐标中连成直线的斜率确定;基于孔隙比和优势孔径在双对数坐标中的线性关系,D可用孔隙比进行表示。SWCC进气值受大孔隙直径控制;过渡段斜率受中孔隙体积控制;压实黄土存在一个临界孔径,而残余含水率主要受孔径小于临界孔径的孔隙体积控制,并且提出了求取残余体积含水率的经验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在确定SWCC时节省大量时间。  相似文献   

12.
含粗粒的细粒土的压实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种不同的细粒土及18种不同级配的含粗粒的细粒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击实试验,来寻求含粗粒的细粒土的最佳击实功,从而确定当路基填料为含粗粒的细粒土时,其室内最大干密度的试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含粗粒的细粒土的最大干密度宜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法确定,且每层的击实次数宜增加为130击。同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最大干密度与土中各个粒组含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式。结果表明,含粗粒的细粒土的最大干密度与各粒组含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Settlement of compacted ash fil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coal ash is a by-product of coal-fired thermal power station. It is extensively used as a geo-material for landfill. The compacted ash is used as a structural fill if it is properly characterized for load-bearing capacity and settlement.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characterize ash material and to evaluate its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ash is normally compacted by vibration at or near optimum moisture for its performance as structural fill. The overt characteristics of ashes are viewed similar to cohesionless soils. However, the mass behavior may have differences due to the subtle influence of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its formation. The empi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predicting settlement of footing under static loading require direct or indirect measurement of density and stress state in the deposit. In the present work,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for settlement prediction were carried out on compacted coal ash produced at Ropar thermal power station in India, which was conveniently classified as ASTM class F ash. The settlement was experimentally obtained for the rigid plates having least dimension more than 0.3 m on ashes compacted at varying degree of compaction. The predicted settlement based on the observed data of coal ash using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for soils was found to be conservativ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ement and foundation size is proposed at varying compaction to obtain the settlement of compacted ash. At a higher degree of compaction, the settlement of a foundation may not exceed the allowable settlements in the working stress range.  相似文献   

14.
千枚岩残坡积土大型直剪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捍华  孟庆山 《岩土力学》2011,32(Z1):360-0363
土体抗剪强度是边坡稳定性分析的重要力学参数,而大型直剪试验是确定粗粒土抗剪强度指标较为有效的方法,但获取所需原状土样较为困难。通过现场挖取边坡残坡积原状土样,开展原状土样和击实土样的室内常规小型直剪对比试验,证明在有效控制密度、干密度和含水率条件下采用击实土样获取的直剪强度指标可替代原状土样试验结果。击实土样的大型直剪与原状土样的常规直剪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由常规小型直剪试验获得残坡积土的抗剪强度略高于大型直剪试验结果。由于室内常规小型直剪试验获取的抗剪强度指标往往比边坡实际发生滑动时的抗剪强度指标稍大,建议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对抗剪强度指标选取时,采用以大型直剪试验获得的有效控制密度、干密度和含水率条件下击实土样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由此进行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将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5.
邓友生  马巍  何平  周成林 《冰川冻土》2003,25(6):644-647
将研制的高分子有机材料作为添加剂,加入到土体中,经过拌和夯实、干燥固结,能够起到稳定和提高土体的强度,并具有低渗透和低吸水等特性.冻胀试验表明:加入添加剂不仅能阻止土体冻胀的产生、外来水源的入侵及水分的迁移,还能隔断土体孔隙之间的联系,使水分在土体孔隙中不能运移,从而达到了防治冻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典型冰碛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更新世全球冰河期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作为冰川遗迹之一的冰碛土,属于特殊的工程岩土,具有成分复杂、结构混杂、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大的特点,容易和坡积物、残积物等第四系堆积物混淆。在建的亚丁机场位于稻城海子山,场址地基土为稻城冰帽消融所形成的冰碛土,具有青藏高原冰碛土的典型性。为了掌握冰碛土的特殊物理力学性质,揭示其和冰川演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亚丁机场场道地基的勘察,完成了典型冰碛土粒度成分分析、现场及室内物理力学性质测试,以及冰碛土ESR测年。研究表明,亚丁机场场址的冰碛土形成于375ka B.P. ; 由于大小混杂、颗粒级配良好(Cu=8.05,Cc=1.09),在后期多次冰川的压实作用下,表现出密度高、空隙比小、地基变形模量和承载力高的特性,平均前期固结压力达到290kPa,可作为高原重大工程的天然良好地基。  相似文献   

17.
附加质量法在水布垭堆石体密度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附加质量法测定堆石体密度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及现场测试过程,并结合水布垭大坝一期填筑工程堆石体密度测定工作,分析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具有现场测试快速、轻便、无损和精度高等优点,而且适用于不同粒径组成的堆石体,在堆石体密度测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土石混合体压缩性的三维颗粒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冰  杨军  常在  甘厚义  宋二祥 《岩土力学》2010,31(5):1645-1650
土石混合体是由作为骨料的砾石或卵石与作为填充料的黏土或砂土组成的特殊工程地质材料,无论天然形成或人工合成,其力学特性与均质土体或岩体相比均有较大差异。以昆明新机场高填方中大量采用土石混合体填料为工程背景,在三维颗粒流程序中对特定的土石混合体试样的侧限压缩试验进行数值模拟,比较了不同级配条件下土石混合体模型的微观结构及基本力学物理性能。通过比较侧限压缩模量和压缩后孔隙率,研究了含石率对土石混合体骨架效应等结构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工程中建议采用的土石比例区间,在颗粒流方法用于实际工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压实黄土非饱和渗透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压实黄土非饱和渗透特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对不同干密度的压实黄土试样,采用非饱和导水率测定系统进行非饱和渗透系数量测,得到不同干密度压实黄土的渗透系数与吸力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渗透系数随吸力的增大而成非线性减小,随干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在低吸力时,干密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较大;在较高吸力时,干密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较小。进一步给出了压实黄土的渗透系数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Wind幂函数模型参数与干密度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干密度的压实黄土渗透系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