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朱勤文  路凤香 《岩石学报》1997,13(4):551-552
松辽盆地周边中生代火山岩高峰期为J3—K1,与煤系地层共生,距古俯冲带1000~2000km。盆地东侧(Ⅰ带)、西南端(Ⅱ带)、西侧(Ⅲ带和Ⅳ带)火山岩,均以高钾钙碱系列为主,少数为钾玄岩系列和钙碱系列,主要岩石组合为钾质粗面玄武岩-钾玄岩-安粗岩-粗面岩-粗面安山岩-高钾流纹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造山带火山岩之属性,但又有别于俯冲带弧火山岩;火山岩同位素比值显示中等Sr、低Nd及源区无洋壳组分参与等特征。故而认为松辽盆地周边中生代火山岩形成于叠加陆缘活动带,是岩石圈调整过程中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而不是太平洋板块俯冲的直接产物。可称为大陆边缘扩张型活动带的火山岩组合。  相似文献   

2.
青海柴北缘新元古代超大陆裂解的地质记录--全吉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表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带是一个早古生代赵高压造山带,其中残留有新元古代早期岩浆弧根部带的产物——俯冲—碰撞型花岗质岩浆岩带;柴北缘北带则是一个具有古元古代基底的古老陆块残块——欧龙布鲁克陆块。在欧尤布鲁克陆块上发育了一套典型的边缘裂陷措型沉积序列——全吉群,它包括从河流相开始,随着裂陷和海水侵入而出现海相,随着岩石圈进一步减薄、地慢上涌而出现慢源岩浆火山活动等的地质记录。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全吉群中火山岩为钙碱性—碱性大陆极内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初步获得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800Ma左右。全吉群沉积序列是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早期解体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活动构造背景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高钾粗面质火山岩, 属于一套碱质含量比较高的钙碱性火山岩系, 随时间从酸性向中基性方向演化。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Sr、 Nd 同位素组成揭示火山岩具有壳源和幔源两部分源区特点, 玄武质岩石来源于相对未亏损的地幔, 中酸性火山岩则成因于地壳物质的混染或下地壳的重熔作用, 暗示火山岩的形成与陆内深部软流体上涌引起的壳幔相互作用有关。 此外, 本文还从火山活动中心的迁移,以及东邻洋陆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角度,阐述了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活动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Ⅰ.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总被引:63,自引:25,他引:63  
大陆碰撞与成矿作用是当代成矿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与板块构造成矿作用研究相比,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研究则明显薄弱。文章以青藏高原主碰撞带为对象,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与区域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初步建立了主碰撞造山成矿模型。研究表明,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始于65Ma,延续至41Ma,形成了以藏南前陆冲断带、冈底斯主碰撞构造-岩浆带和藏北陆内褶皱-逆冲带为特征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主体。伴随陆-陆碰撞,在冈底斯带相继发育①壳源白云母花岗岩-钾质钙碱性花岗岩组合(66-50Ma)、②+εNd花岗岩-辉长岩组合(52-47Ma)和③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辉绿岩脉组合(42Ma),以及大面积分布的巨厚(5000m)的林子宗火山岩系(65-43Ma),反映深部相继发生大陆碰撞和板片陡深俯冲(65-52Ma)→板片断离(52-42Ma)→板片低角度俯冲(〈40Ma)等重要过程。在主碰撞期,初步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壳源花岗岩有关的Sn、稀有金属成矿事件,在藏东滇西形成腾冲Sn、稀有金属矿集区;②与壳/幔花岗岩有关的Cu-AuMo成矿事件,在冈底斯南缘形成长达百余公里的Cu-Au矿化带;③与碰撞造山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形成具有较大成矿潜力的A-u矿化带;④与挤压抬升有关的Cu-Au成矿事件,形成以雄村大型铜金矿为代表的斑岩型/浅成低温复合型Cu-Au矿床。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大陆主碰撞造山区域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5.
藏北改则地区鱼鳞山组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李才  朱志勇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32-734
鱼鳞山组火山岩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一次重要的碱性钾质火山活动的产物,自发现之日起时代一直定为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对比范围跨羌塘南部到冈底斯地区。通过对鱼鳞山组火山岩同位素测年研究,鱼鳞山组白榴石响岩^40Ar-^39Ar积分年龄为27.8Ma、K-Ar法年龄为30-18Ma,确定鱼鳞山组时代为渐新世至中新世,其分布仅限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地区。  相似文献   

6.
刘红涛 《岩石学报》2001,17(3):337-351
在东昆仑北部的祁漫塔格山地区发育一套晚三叠世陆相火山岩,这套火山岩主要由英安-流纹质熔岩和火山碎屑岩构成,并含有少量的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夹层,岩石组合类似于消减带之上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其岩相特征与安第斯火山岩带发育的“灰流凝灰岩”组合基本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属于典型的钙碱系列岩石(CA=59),并具有富钾特点;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为重要特征,具有稀土总量较高(REE=151.26-288.43ug/g),轻稀土富集(LaCN/YbCN=8.42-21.77)和轻微-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Eu=0.25-0.82)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谱,根据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其发育的区域地质条件,认为这套火山岩类似于中安第斯的弧火山岩,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应活动大陆边缘,采集于火山岩东,西两个剖面中的两组同位素测年样品,获得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08Ma和222Ma,指示火山岩的喷发时代相当于晚三叠世晚期(印支晚期)。根据同位素测年样品的地理分布,推断该期火山活动在西部喷发较早,东部则相对较晚。由于这套火山岩发育在昆仑造山带北侧与塔里木陆块的接合部位的祁浸塔格山地区,因而推断在印支晚期昆仑洋壳曾经向塔里木陆声发生过强烈的B消减事件,导致在塔里木陆块南缘发育大规模弧岩浆活动;本研究认为,这套陆相火山岩与本区的同时代(或稍晚)花岗岩类共同构成了塔里木陆块南缘的印支期弧岩浆带。  相似文献   

7.
寿昌——临浦火山岩带特征及成岩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浙江寿昌-临浦火山岩带产出的地质背景、火山活动族回及火山岩类成分特征,探讨了在岩物质来源及成岩环境。该中生代火山岩地海西-印支造山带内,火山活动受复背斜及其两侧深大断裂控制。火山岩以酸怀火山碎屑岩及熔岩为主,其主体火山岩钾长石含量高,富K2O,贫Na2O,铝过饱和,稀土总量高,LREE/HREE比值大,^87Sr/^86Sr初始比值较高,普遍大于0.710。表明该火山岩带主要为上部陆亮组  相似文献   

8.
该区火山岩分为南北两带,二者既有一定的成因联系,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据岩石化学成果估算出南带火山岩岩浆房顶部的近似深度为3.97km,而北带火山岩岩浆房顶部的近似深度为1.65km.表明岩浆房是向南倾斜的.该区基底属过渡壳海盆基底性质,火山活动具有类双峰特征,但又不是陆内裂谷.岩石建造及微量、稀土、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具有活动陆缘特征.流纹岩Sr初始比值87Sr0/86Sr0=0.711130±0.00083,据"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类的(87Sr/86Sr)年龄和岩浆源区的关系图解",投入下部壳源型区,表明岩浆可能主要来自下部地壳.  相似文献   

9.
浙江东坞山银矿床的锶、铅、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与燕山早期较深源的中酸性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密切相关,东坞山次火山岩体属于幔壳同熔花岗岩系列,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火山-次火山岩浆。本区不同的火山岩、次火山岩及矿化蚀变带稀土分配型式基本相似,揭示了各带成矿流体成因上的继承性和来源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中甸弧碰撞造山作用和岩浆成矿系统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中甸弧位于西南三江构造火成岩带义敦岛弧的南端,它的演化经历了洋壳俯冲(210-235Ma)、陆陆碰撞(80-88Ma)和陆内汇聚(28Ma)三大造山作用。在俯冲造山作用中产生了浅成-超浅成斑、玢岩,并发育了与之有关的斑岩型、夕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在碰撞造山作用中形成了与后造山黑云母花岗岩和与之有关的蚀变花岗岩型、石英脉型钨-钼矿床。在陆内汇聚造山作用中产生了深源正长岩类和与之有关的斑岩型金矿。火成岩类型和成矿作用的多样化表明,在中甸弧中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与盆地形成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中国东部广泛分布中生代火山岩,它是环太平洋火山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是中生代火山岩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之一,其形成时代从晚三叠世到晚白垩世,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火山作用最强烈的时期。中生代火山岩主要有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并以高钾钙碱性火山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有钾玄岩、安粗岩、粗面岩、橄榄粗安岩、英安岩和流纹岩。从东向西火山岩表现出了一个化学组成上的极性。岩石的Ti、Ta含量低和富K、Rb等,以及构造判别图解表明该区火山岩属造山带火山岩。上述特征表明,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属于与伊佐奈崎(Izanagi)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的挤压造山。与火山岩共存的早白垩世的A型花岗岩表明,早白垩世东北地区处于拉伸构造环境。因此,松辽、海拉尔以及二连等盆地的形成与早白垩世造山带的崩塌有关。  相似文献   

12.
挪威中部Gjersvik地区加里东造山带由一系列地体组成。Gjersvik地体内的火山岩系具有明显的双峰态特征,主要由深色和浅色拉斑玄武质绿岩以及石英角斑质火山碎屑岩组成。火山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火山活动特征与裂谷构造演化息息相关。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裂谷演化早期形成来源于亏损地幔未分异型拉斑玄武岩,中期形成由玄武岩或辉长岩局部重熔产生的长英质火山岩,晚期则形成来源于更深部的富集地幔分异型拉斑玄武岩。Gjersvik地体内已发现一系列的与火山活动有关、空间上与长英质火山碎屑岩紧密共生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13.
地壳深俯冲与富钾火山岩成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富钾火山岩是一类兼具壳幔双重地球化学特征的特殊岩石组合 ,它们不可能由亏损或原始地幔所派生 ,成岩过程中必须有地壳物质的参与 ,将地壳物质引入富钾火山岩成岩过程的主要动力机制即是深俯冲作用。洋壳和陆壳均可以通过俯冲进入地幔 ,俯冲地壳物质析出流体对地幔岩石的交代作用是导致富钾火山岩具特殊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原因。根据对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的实例研究 ,表明该区火山岩的形成均受到了俯冲洋壳析出流体的交代作用 ,但造山带北侧富钾火山岩的形成还叠加了俯冲的扬子陆壳析出流体的交代作用 ,是多次富集事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文中还对富钾火山岩成因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华北燕山造山带结构要素组合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造山带结构要素组合的概念,对华北燕山造山带进行了研究。燕山造山带各演化阶段的结构要素组合特征如下:前造山和初始造山幕(J1),早侏罗世早期为前造山伸展构造,结构要素组合有:三又式裂谷带、板内型玄武岩、含煤建造;早侏罗世晚期为初始造山收缩构造,结构要素组合有:向北倾伏的褶曲与逆冲、九龙山组类磨拉石建造,硬绿泥石一十字石一蓝晶石为标志的低温、中一高压变质带。早期造山幕(J2),中侏罗世早期为同造山伸展构造,结构要素组合有:岩石圈上隆伸展有关的火山盆地及可能的同期侵入岩,火山岩线型分布;中侏罗世晚期为收缩构造,有关的结构要素组合为:逆冲推覆和褶曲变形、磨拉石建造、同构造侵入体和角闪岩相变质岩。峰期造山幕(J3),晚侏罗世早期同构造伸展构造,结构要素组合有:岩石圈上隆伸展有关的火山盆地与同期侵入岩,火山岩面型分布,火成岩组合中出现高压粗面岩类,较大量的流纹岩;晚侏罗世晚期收缩构造有关结构要素组合为:逆冲推覆和褶曲变形、磨拉石建造、同构造侵入体和角闪岩相变质岩,侵入岩中出现高压正长岩类。早白垩世早期(K1^1)晚造山幕有关的结构要素组合为:收缩变形分布较局限,湖相沉积建造替代磨拉石建造,侵入岩组合中出现过碱性石英正长岩,大晶洞构造的花岗岩及科马提质辉长岩等。早白垩世晚期(K1^2)后造山幕伸展有关的结构要素组合为:正断层、变质核杂岩、双峰式岩墙辟、典型的过碱性花岗岩和含煤建造。  相似文献   

15.
造山带火山岩浆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夏林圻 《西北地质》2001,34(3):18-28
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溯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纵观我国到至全球的大陆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一个造山带往往经历了古大陆裂解,洋陆转换,陆块拼合,碰撞,陆内伸展-盆山耦合和新构造隆升(陆内造山)等众多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这些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和不同的构造环境均有特定火山岩浆民之相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造山带形成-演化不同阶段火山岩浆作用的特点来重溯造山带的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并进而从更大尺度上加以对比,探索全球动力学乃至比较行星学等重大学问题。本文对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评述,这些问题包括有:板块内部火册浆活动,离散板块边界上的火山岩浆活动,会聚板块边缘的火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6.
乌郎组火山岩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Ⅰ级)伊犁微板块(Ⅱ级)阿拉套晚古生代陆缘盆地(Ⅲ级)与准噶尔微板块(Ⅱ级)接壤带附近.火山活动相对较弱,火山岩浆从基性-中性-酸性均有活动.区内碱玄岩为板内玄武岩,安山岩及流纹岩为陆内碰撞造山带环境形成.乌郎组碱玄岩的碱度为强碱性;安山岩、流纹岩、流纹斑岩的碱度为亚碱性.中性安山岩铷锶等时线同位素年龄为282.5±2.6 Ma,时代为早二叠世.由此推断,阿拉山口地区伊犁微板块与准噶尔微板块在早二叠世时就已经缝合,形成陆内断陷盆地,并发育陆相火山岩-碎屑岩建造.  相似文献   

17.
北淮阳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总结近年来北淮阳地区的1∶5万区调资料及有关专题研究,认为该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可分为两个旋回,两个岩浆系列。第一旋回和信阳—商城火山喷发带的第二旋回为钙碱性系列;金寨—舒城火山喷发带中的第二旋回为碱性系列。钙碱性系列岩浆起源于30~70km深的陆内聚合带;碱性系列为造山后期恢复阶段张性条件下的产物。其总体特征是由东向西酸性增强,起源深度渐浅。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晚侏罗世吉祥峰组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其中存在高Sr低Y型火山岩,即文献上所称的埃达克质岩,笔者认为中酸性火山岩的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玄武质岩浆,为玄武质岩浆底辟上侵引起地热梯度增加、下地壳中-基性变质火成岩石部分熔融的之混合岩浆,是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斜向俯冲过程中,蒙古-鄂霍次克海槽封闭,陆壳碰撞使地壳加厚,形成兴蒙造山带时所引起的一系列构造岩浆活动。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应是在滨太平洋构造域背景下受古亚洲构造域的影响和限制,并非是滨太平洋构造活动带的单一活动所致。早白垩世上库力组酸性火山岩属陆壳重熔型(S型)火山岩,其形成可能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朝北偏东方向推挤运移、中国东部岩石圈拉张引起的下地壳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The South China Fold Belt is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that is interpreted to be the result of multiple tectonic and magmatic events that formed a collage of accreted Proterozoic and Phanerozoic terranes. Th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Yanshanian period (180–90 Ma), a time of major tectono-thermal events that affected much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China, is of great metallogenic importance in the fold belt. This period is linked to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nd is manifested by voluminous volcano-plutonic activity of predominantly calc-alkaline affinity.The distribution of gold and silver deposits in the South China Fold Belt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two distinct metallogenic provinces. A region of basement uplifts,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shear zones and form Neoproterozoic inliers of metamorphosed iron-rich rock types, defines the first province. In this province, orogenic lodes and volcanic-related epithermal deposits represent the more significant precious-metal mineralization. The second province is essentially confined to a belt of Yanshanian felsic–intermediate volcanic and subvolcanic rocks that extends along most of the southeastern China coast in an area known as the Coastal Volcanic Belt. Deposits in the Coastal Volcanic Belt are silver- and/or copper-rich, volcanic-hosted and epithermal in character.The precious-metal metallogeny of the South China Fold Belt is interpreted to have developed in at least three stages: one as a result of collision events, during the Caledonian Orogeny (ca. 400 Ma), the second during the Indosinian Orogeny (ca. 200 Ma) and the third during or soon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Yanshanian magmatic belt (Yanshanian Orogeny; 180–90 Ma). The latter was responsible for a hydrothermal event that affected large sections of the belt and its Proterozoic substrate. This may have resulted in the redistribution and enrichment of precious metals from preexisting orogenic gold lodes in Neoproterozoic basement rocks, which are now exposed as windows in zones of tectonic uplift. The Yanshanian hydrothermal activity was particularly widespread in the Coastal Volcanic Belt and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both low- and high-sulfidation epithermal gold and silver, and locally copper and other base-metal mineraliz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astal Volcanic Belt has greater potential for world-class epithermal and porphyry deposits than previously realised.  相似文献   

20.
胡邦超  徐备  孟巍  邢凯 《岩石学报》2023,(5):1339-1352
俯冲和挤压过程将形成具有加厚地壳的岛弧带或造山带,而伸展过程则形成具有减薄地壳的伸展盆地,因此可以通过地壳厚度推测岩石组合形成时的大地构造背景,并揭示它代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兴蒙造山带东部大石寨地区以著名的大石寨组火山岩为特征,其岩浆活动的性质、形成过程和构造背景一直备受争议,其中,该套岩石的构造背景的认识存在岛弧和陆内裂谷两种主要观点。本文根据岩性组合及年代学特征,将大石寨地区主要岩石组合从下到上分为晚石炭世火山岩、早二叠世寿山沟组和大石寨组、中二叠世哲斯组,并利用大石寨-霍林郭勒地区的火山岩和碎屑岩锆石的微量元素及火山岩的全岩微量元素数据,估算了晚石炭世-二叠纪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60Ma到320Ma时期发生地壳加厚,320~300Ma地壳从加厚转为减薄;而在300~280Ma时期,地壳厚度减薄最明显且厚度最小。综合岩浆活动、沉积环境和地壳厚度变化曲线等特征,可将大石寨-霍林郭勒地区晚石炭世到二叠纪的构造演化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360~320Ma),碰撞产生的挤压背景导致区域性隆升和早-中古生代造山带物质的堆叠,使地壳厚度增大,导致幔源岩浆上侵,引起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以侵入岩为特征的地壳垂向增生;第二阶段(320~300Ma),由于碰撞后伸展使得地壳处于从加厚到减薄的转换过程,发育与伸展相关的岩浆活动;第三阶段为300~280Ma,软流圈上涌造成地壳发生强烈伸展,导致地壳厚度明显减薄和大规模岩浆活动,以大石寨组岩浆活动进入高峰期为标志。该时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和裂谷沉积特征与地壳厚度减薄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高度吻合,从而揭示大石寨-霍林郭勒地区早-中二叠世处于地壳伸展而非俯冲-碰撞过程。第四阶段为280~260Ma,由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和大别-秦岭中央造山带的远距离效应造成地壳加厚,形成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