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作者在研究火山岩铀矿床的过程中,发现产于相山破火山口内的某些中低温热液铀矿床的主要工业矿物为含钍沥青铀矿等铀钍矿物。这些铀钍矿物的矿物学研究和实验室内模拟中低温热条件下人工合成含钍沥青铀矿的验实结果都证明,在含钍沥青铀矿和其它铀钍矿物中,钍是以类质同像置换形式存在的,这表明,铀、钍不但能够在高温条件下形成广泛的类质同像置换,而且在某种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中,中低温热液条件下也可以出现铀、钍类质同像置换,形成特定的铀钍矿物系列。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发展铀钍地球化学理论和认识某些矿床成因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何明友 《矿床地质》1997,16(2):181-188
利用热力学方法计算了西秦岭铀矿床含矿热液中铀的迁移形式。结果表明,从含矿热液早阶段到主成矿作用发生之前,热液中的铀主要以「UO2(CO3)^0」形式迁移;在晚阶段残余热液中,铀的迁移形式改变为「UO2(SO4)^0」为主。铀迁移形式改变的原因与大气降水中SO^2-4离子的大量带入有关,表明含矿热液来自深部而非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3.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地质特征,系统总结了前人对其成矿热液来源、物质来源,铀的迁移沉淀机制、碱交代及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铀源体中的晶质铀矿及富铀矿物在深部相对还原的环境中被氧化而进入成矿热液中起主要作用的可能是大量幔源F和放射性衰变诱发产生的氧及碱交代溶蚀作用,热液中的大部分U6 主要被S2-和Fe2 等还原剂在浅部相对氧化的环境中还原成矿;给出了一种较简易的物质来源定量方法和铀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
相山铀矿田磷灰石与富矿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研究了相山火山热液型铀矿田磷灰石与富铀矿床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富矿石中铀含量与五氧化二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电子探针揭示富铀矿体中铀矿物周围有大量磷灰石存在,磷灰石在富铀矿石中以两种形式产出:一种是结晶自纯的晶体磷灰石;另一种是胶体磷灰石,后者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笔者在调研了磷、铀地球化学性质相似性及磷灰石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提出:胶体共沉淀是导致本区富铀矿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红石泉矿床位于龙首山铀成矿带的西段,是我国发现的最为典型的伟晶岩型铀矿床,具有岩体型矿化的特点,铀矿化发育于伟晶岩体内部和接触混染带内。通过对含矿主岩伟晶岩进行系统研究表明,红石泉矿床中铀以晶质铀矿、沥青铀矿和铀黑形式存在。在中条造山运动晚期(1 735±67) Ma形成初始铀矿化,并在海西期(356±46) Ma部分矿石发生了热液叠加改造。早期岩浆成矿阶段主要形成晶质铀矿,晚期热液叠加改造阶段主要形成沥青铀矿,并发育了与芨岭钠交代型铀矿床相似的“四位一体”蚀变组合,热液改造过程是一个去K、增Na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下庄矿田气热高温铀成矿特征及年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徐达忠  刘林清  胡宝群 《铀矿地质》1999,15(5):266-270,278
本文报道了在下庄矿田花岗岩体接触带附近的剪切构造糜棱岩带中,存在受深色蚀变岩制约的气热高温型铀成矿,它是下庄矿田发生于晚侏罗世的一次重要铀成矿作用。文中指出了韧性剪切带及气热交代蚀变岩是铀成矿的共同控制因素,同时划分了4种气热高温矿石组合类型,对各组合电子探针分析的化学成分作了较详细介绍。文章还披露了作者所测的3个矿石晶质铀矿U-Pb同位素年龄(为165—146Ma),表明属晚侏罗世成矿。此外,对以往所划分的成矿期次提出了修改的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7.
Uranium Province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ree uranium provinces are recognized in China, the Southeast China uranium province, the Northeast China-Inner Mongolia uranium province and the Northwest China (Xinjiang) uranium province. The latter two promise good potential for uranium resources and are major exploration target areas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two major types of uranium deposits: the Phanerozoic hydrothermal type (vein type) and the Meso-Cenozoic sandstone type in different proportions in the three uranium province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or prerequi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se uranium provinces is that Precambrian uranium-enriched old basement or its broken parts (median massifs) exists or once existed in these regions, and underwent strong tectonomagmatic activation during Phanerozoic time. Uranium was mobilized from the old basement and migrated upwards to the upper structural level together with the acidic magma originating from anatexis and the primary fluids, which were then mixed with meteoric water and resulted in t  相似文献   

8.
江西相山铀矿田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之一。鹏姑山地区位于相山铀矿田西部,毗邻邹家山、居隆庵等大型铀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较好。近些年,鹏姑山地区铀矿勘查取得重要突破,区内热液蚀变具有典型的高温蚀变特征,晚期叠加蚀变较少,是研究高温热液蚀变与铀矿化关系的理想场所。鉴于此,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岩相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鹏姑山地区高温热液蚀变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高温热液蚀变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鹏姑山地区高温热液蚀变主要以钠长石化、去硅化、绿泥石化和伊利石化为主,局部叠加有磷灰石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硅化。铀矿化与钠长石化、磷灰石化、碳酸盐化和去硅化蚀变关系较为密切。研究区铀矿化属碱交代型铀矿化,形成于中高温的还原性环境,磷灰石化促使了高品位铀矿化的形成。在碱交代蚀变之上叠加的磷灰石化和碳酸盐化在矿体部位发育最强烈,可视为鹏姑山地区找矿勘查中最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铀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菲  孟华  聂逢君  严兆彬  张成勇  李满根 《地质学报》2016,90(12):3473-3482
纳岭沟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具有明显的后期热液作用的特征,矿体空间展布主要受控于绿色-灰色砂岩的过渡界面,与绿泥石化的蚀变砂岩关系密切。通过对纳岭沟铀矿床不同颜色砂岩中的绿泥石进行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和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依据绿泥石的成因与共生矿物的关系,识别出绿泥石主要的3种类型:填隙物型绿泥石,片状与黄铁矿共生型绿泥石以及黑云母蚀变型绿泥石;同时通过绿泥石的Fe-Si图解确定了纳岭沟铀矿床不同颜色砂岩中的绿泥石主要为铁镁绿泥石和密绿泥石。根据Al/(Fe+Mg+Al)-Mg/(Fe+Mg)的关系图解确定出不同颜色砂岩中的绿泥石具有铁镁质流体和泥质两种来源,通过绿泥石中主要阳离子与镁的关系图解和计算得出的绿泥石形成温度共同确定出绿泥石是多期次的中低温热液流体作用的产物。综合研究表明,纳岭沟铀矿床的绿泥石形成至少经历了温度稍高的还原性流体和温度稍低的氧化性流体等两个期次的流体作用,稍高温的还原性流体与成矿关系更为重要。与绿泥石形成有关的热液流体作用不仅带入了部分铀,还促进了铀的活化和运移。  相似文献   

10.
华南某层控铀矿床中有机质可分为原生沉积型、热液变质型和运移型三种类型,其母质类型为腐泥-腐殖型,主要来源于海相微体生物、藻类及少量源于陆相高等植物。根据镜质体反射率、饱和烃气相色谱和某些地球化学指标,表明矿石中有机质呈现异常热成熟特征,这对揭示该矿床热水叠造成矿机制具有指纹意义。本文还首次合理解释矿石中铀与有机碳含量间复杂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粤北诸广南铀矿聚集区位于南岭诸广山岩体中东部,区内铀矿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铀矿产基地。区内以发育花岗岩型铀矿化为主,整体上受中生代区域性岩浆—构造—热液活动"三位一体"联合控制。区域性花岗质岩浆活动对铀矿化有着预富集作用,断裂构造活动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热液活动促使了花岗岩中铀的活化迁移和富集成矿。研究区的铀成矿作用具有同时性和多期性特征,形成于华南白垩纪—古近纪岩石圈伸展动力学背景下,统一受制于地壳的强烈拉张作用。由诸广山岩体与南雄盆地组成的盆山体系的白垩纪—古近纪构造演化可能是导致诸广南铀矿聚集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纳米比亚湖山铀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怀峰  陆建军 《世界地质》2018,37(1):105-123
湖山铀矿位于泛非期达马拉造山带的南部中央区带内,构造以NNE-SSW向穹窿和断裂为主。矿区内地层自老至新为艾杜西斯组、可汗组、罗辛组、楚斯组、阿兰蒂斯组、卡里比布组和卡塞布组,侵入岩为寒武纪至晚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晶质铀矿为主要原生矿石矿物。后期热液叠加导致了铀石、硅钙铀矿和黄硅钾铀矿等热液矿物的形成以及高岭土化、蛇纹石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等蚀变作用。矿床的形成受矿区地层、岩浆岩和构造联合控制,矿化仅发生于D和E型花岗岩内。矿化岩体呈席状侵入于NNE-SSW向湖山背斜转折端和翼部高应力区域,赋存于罗辛组与可汗组不整合接触带及其上部的罗辛组,少量赋存于楚斯组内。矿区内构造-岩浆事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铀成矿作用与第四阶段构造-岩浆事件密切相关,含矿D和E型花岗岩为后造山伸展环境下富铀阿巴比斯基底重熔形成。  相似文献   

13.
额尔古纳超大型火山热液型铀成矿带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介绍了在额尔古纳超大型火山热液型铀成矿带中发现的超大型火山热液脉型铀矿末有5个,大型火山热液脉型铀矿床有6个,总共有铀金属储量33万t,在世界热液脉型铀矿资源量中占有重要地位。经研究认为,该成矿带内铀矿就成矿作用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特征,成矿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受统一中生代大陆裂陷-火山岩浆活动控制;成矿介质中深源的火山岩水,大气水和变质水三者相混合的具中低温的火山热液,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中生代深  相似文献   

14.
花岗岩型铀矿中铀的来源问题,长期以来是铀矿床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本身的含铀副矿物,然而对于含铀副矿物热液蚀变行为研究较少。鹿井铀矿田位于诸广山复式岩体的中部,是华南最主要花岗岩型铀矿田之一,碎裂蚀变岩型铀矿化在该矿田内占主导地位。小山铀矿床位于鹿井矿田中部,是近些年新发现的碎裂蚀变岩型矿床。本文以钻孔ZK1-1为研究对象,对热液蚀变带开展了精细矿物学研究。研究表明:蚀变带中发育有晶质铀矿、铀石—钍石、独居石、磷钇矿、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等含铀副矿物。晶质铀矿、铀石—钍石中铀含量高,热液蚀变条件不稳定,铀容易释放;独居石蚀变为直氟碳钙铈矿和磷钇矿蚀变为次生磷灰石过程中容易释放出铀;锆石因结构稳定,铀难以释放;磷灰石、金红石中铀含量较低,供铀能力差。综合分析认为花岗岩中晶质铀矿、铀石—钍石是主要铀源矿物,独居石、磷钇矿为次要铀源矿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梁河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古水文地质特征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列举了对铀成矿有利和不利因素,认为盆地盖层南部诸多因素决定其不利成矿,盆地盖层北部地层剥蚀严重,构造发育,具有形成砂岩型铀矿床的潜力,但不利因素决定其成矿规模非常有限。北部地区地热丰富,有利于形成热液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16.
横涧-岗上英矿床多期次热液活动与铀成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火山盆地基底变质岩在区域变质、构造变形以及深熔岩浆的分异、演化过程中铀的迁移、富集规律,指出基底的富铀建造所形成的深熔岩浆充分分异演化释放的铀是相山矿田的主要铀源,通过分析横涧-岗上英矿床成矿热液各阶段蚀变矿物组合,探讨成矿热液组分的演化过程,认为该矿床属中、低温热液铀矿床。  相似文献   

17.
纳米比亚欢乐谷地区白岗岩型铀矿矿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系统的岩矿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对纳米比亚欢乐谷地区白岗岩型铀矿的矿物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该地区铀的赋存形式以独立铀矿物为主,少量以类质同像形式存在于钍矿物中.铀矿物的主要种类有:晶质铀矿、钍铀矿、铀石、铀钍石、钛铀矿、沥青铀矿、硅钙铀矿和钒钾铀矿等,其中,晶质铀矿、钍铀矿和钛铀矿等原生铀矿物约占69%,而反应边状铀石、铀钍石、沥青铀矿、钒钾铀矿和硅钙铀矿等次生铀矿物约占31%.由此可见,该区铀矿化主要表现为原始岩浆的分异作用与后期热液改造作用的相互叠加,其热液改造程度不大,仅使铀发生内部再分配.  相似文献   

18.
661铀矿床矿石U-Pb等时线年龄及其成矿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661铀矿床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东段大洲铀矿田内,矿体赋存于磨石山群九里坪组流纹岩之中,矿床定位于岩石圈伸展断陷盆地附近,明显受断裂带的控制.利用矿石U-Pb等时线法确定了该矿床两个矿体的成矿时代,分别为(107.0±2.3)Ma和(110.0±3.5)Ma.这些年龄值与断陷红盆底部发育的玄武岩的成岩年龄一致,也与东南沿海地区明显存在的110 Ma基性脉岩拉张活动的时间一致,表明岩石圈伸展与铀成矿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为岩石圈伸展期与铀成矿关系研究提供了年代学证据.岩石圈伸展控制着富CO2热液形成的时间,因而也大致控制了铀成矿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华东南相山铀矿田成矿地质背景、古气候条件基础上,运用古水文地质分析方法研究铀成矿古水热系统的构造——古水文地质条件和古水动力条件。划分了两个古水文地质期和两个古水文地质区,确定了成矿古水热系统补给区、排泄区位置,并分析了水循环过程中铀的矿化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相山铀矿田的形成是由于大气降水在补给区渗入地下,经深循环加温和水岩相互作用形成的富铀成矿热液在古水热系统排泄区(减压区)沉淀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20.
砂岩型铀矿是全球最重要的铀矿类型之一,一般以表生流体的氧化还原成矿作用为主。虽然在勘查中发现部分砂岩型铀矿中存在热液流体活动的痕迹,但热液流体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本研究以巴音戈壁盆地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下段底部砂质砾岩中新发现的铀矿化为研究对象,通过镜下鉴定、电子探针(EPMA)、铀含量、铀价态和微量元素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铀矿石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铀矿化产出于巴音戈壁组下段的紫红色砂岩中,与不整合界面及次级断层有关;铀呈分散状态分布在胶磷矿中,并伴生有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微量元素分析显示矿石中Sr、Y、Mo、W和REE等显著富集,指示其形成与深部流体密切相关。研究认为,苏红图组玄武岩喷发形成的火山热液在上升过程中与地表大气降水混合形成弱酸性氧化流体,流体沿不整合和断层向上运移并不断萃取地层中的U和P,当其遇到上覆巴音戈壁组砂砾岩中的菱铁矿等还原物质时,形成酸碱度和氧化还原接触界面,进而诱发铀、磷的沉淀。本次在新层位发现的铀矿化拓宽了巴音戈壁盆地铀矿勘查的找矿空间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