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日本竹中工程公司、东急建筑公司与日本大学建筑系教授石丸辰治领导的研究室合作,开发出对提高建筑物居住性和大地震对策都有效的减震结构。减震结构需要在屋顶设置减震用的重物,但新开发的减震结构是把最上层居住部分作为“重物”利用,由于比以往铁板等专用重物增加了重量,所以提高了减控效果,还可有效地利用建筑物的空间。据说该结构除  相似文献   

2.
日本大林建筑公司和三菱重工业公司于1991年10月22日宣布,用水减轻强风和地震时高层建筑晃动的减震系统(MOVICS)已付诸实际应用。该系统是通过使安装在建筑物最上层的水槽的晃动与建筑物晃动的周期同步,让它向抵消建筑物晃动的方向运动。按照计划,减震系统使用的水将用作喷洒灭火装置等的灭  相似文献   

3.
文中以新型预制装配+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型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考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的叠合作用与连接设计,建立了土-地连墙-地下结构非线性静动力耦合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通过与传统现浇式车站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结构加速度和地震损伤的对比分析,探明了该部分预制装配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水平。结果表明:由于预制装配式构件采用高标号混凝土,使得预制装配+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型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对应的传统非装配现浇式车站结构;同时,输入具有明显低频振动特性的地震动时车站结构的地震反应最为强烈;预制+现浇叠合构件的横截面上,现浇部分混凝土的地震损伤明显大于同截面预制部分混凝土的地震损伤。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东洋橡胶工业和熊谷组两公司1988年10月20日发布,他们共同研制开发出可将地震振动减至1/3—1/5的“基础减震积层橡胶”和“地板减震系统”。基础减震积层橡胶以天然橡胶为基础,为使其具有60年以上超耐久性,研制时,还利用了特殊配合加工技术和减震技术。它是将薄薄的橡胶层和钢板交替叠积起来,再进行硫化粘结,并用厚钢板上下组装构制而成的。改变橡胶层的厚度和层数,便可使整个柔韧度和硬度  相似文献   

5.
日本一家建筑公司1992年1月9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了复合减震建筑方法,即把用于发生频率高的小地震的积层橡胶重新安装在过去用于大地震的减震装置上。当发生小地震时,主要是易在水平方向上变形的下部的积层橡胶发挥作用;当发生大地震时,则是过去的减震装置部分起作用。据说,采用这种复合减震装置在烈度为4的地震中,成功地将传给建筑物的振动控制在原有减震装置的约二分之一左  相似文献   

6.
日本昭和壳牌石油公司把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三维减震系统引入该公司的电子计算机房。该三维减震系统是由负责城市开发咨询的开发设计公司研制的,可抵御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地震晃动。这是这种新减震系统自去年开发设计公司商品化生产以来,首次用于大型电子计算机房。目前,减震系统已进入日本这家石油公司南大井大楼的电子计算机房。该计算机房底面  相似文献   

7.
零讯     
日本建立减震技术实验楼清水建筑公司以开发面向超高层楼房的减振装置和防止松软地基液化的新技术为目标,在东京江东区的技术研究所内建立了一幢实验楼。该实验楼内装有可产生各种振动的装置,以收集楼房晃动的数据。另外,还利用离心力制作了与承受土压力的地下状态相同的地基,并给以造成地基液化的振动,对地基的情况进行观测。实验楼为7层,高层部为减振实验楼,低层部为离心力实验楼。减振实验楼内装有可产生烈度4(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度)晃动的起振机和可使建筑物向楼房晃动相反方向晃动来抑制晃动的减振装置。建立该实验楼的目的是为了再现楼房各种晃动的情况,以开发节能型减振装置和面向超过1000米的超高层楼房的装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复合外套型电气设备的抗震性能与安装减震装置后的减震效果,对其进行特高压交流CVT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分析设备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白噪声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设备安装减震器后其结构第一阶频率由1.07Hz略降低至1.04Hz,即减震装置对结构的整体刚度影响较小;人工波试验中原结构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g(PAG=0.2g)抗震试验中设备最大应力与位移响应为46.33 MPa与349.12mm,减震结构在PAG=0.5g抗震试验中,设备最大应力与位移响应为27.64 MPa与330.06mm,设备安装减震装置后抗震性能得到显著提升。试验研究结果可为复合材料电气设备抗震性能研究与减震装置应用提供参数数据。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重要性和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最新进展。综述了国内外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规范以及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常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在地震作用下,主要靠结构构件连接处的损伤和结构构件损坏来消耗能量;无粘结后张拉预应力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自恢复中心能力和良好的抗震能力,但该结构体系的耗能能力不足。认为在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中设置耗能减震元件,或将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成隔震结构,将有效提高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该类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齿轮齿条式电涡流阻尼墙(eddy current damping-rack and gear wall, ECD-RGW)是一种具有明显非线性特征的消能减震装置,为探究其对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基于OpenSees软件,建立了一栋5层RC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实现了电涡流阻尼墙非线性力学模型的二次开发,并验证了其准确无误,进而对该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使用数值方法评估了ECD-RGW减震结构的概率抗震性能。选取ATC-63项目中推荐的22条典型远场地震波,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损伤指标,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分别对安装和未安装ECD-RGW的RC框架结构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无控结构,安装了ECD-RGW的RC框架结构达到各级破坏状态的超越概率明显降低;ECD-RGW在各级地震作用下均具有优良的减震效果;且提高ECD-RGW的传动比可以进一步提高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结构损伤概率。  相似文献   

11.
1990年2月20日伊豆大岛地震时,通过东京东阳町的实验楼证实了竹中工程公司开发的能动减震装置(AMDS)在中等强度地震中的有效性。下午3时53分左右发生的地震震级为6.6级,东京的烈度为4度(日本气象厅标度)。据说,该公司技术研究所对安装了 AMDS装置的高22米(相当于普通六层楼)的实验楼楼体部分的晃动进行了调查。其结果为,与没  相似文献   

12.
由日本各建筑公司和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建筑物减震技术开发工作进入高潮。中部大学研究出用粘性体吸收晃动的建筑方法;户田建筑公司与三菱炼钢公司共同研制了节能型减震装置。目前,超高层建筑已不仅限于办公大楼,就连公寓大楼也是超高层的,因而如何减小地震时产生的晃动成了重大的课题。由于岸线开发扩展为全国规模,减震技术作为地基液化对策也是很必要的。因此,一些部门相继在研究所内设置振动实验室。中部大学研制出新减震建筑方法中部大学(爱知县春日井市)工程系副教授塜越勇等研究出了让沥青等“粘性体”吸收地震动能量并把建筑物的晃动控制在地表的十分之一以下的新减震建筑法模型。这一方法称作“粘性减震建筑法”,也可应用于高层建筑  相似文献   

13.
基于粒子群算法,以钢管混凝土框架的层间位移角及构件内力为约束条件、防屈曲支撑核心单元横截面积总和为目标函数,采用Matlab编写了适用于钢管混凝土减震框架的优化算法,并对钢管混凝土减震框架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粒子群算法对钢管混凝土减震框架进行参数优化是可行的。粒子群算法参数少、收敛速度快,是一种适用于钢管混凝土减震框架的新型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日本鹿岛建筑公司研制出了可在地震时自动调节柱和梁的刚性,而避开建筑物共振的减震装置。该装置称为“AVS(Active variablestiffening——可变刚性)减震系统”,并已首次应用于建在该公司技术研究所西调布实验场(东京都调布市)一角的“新大型振动台控制楼”。AVS 系统由以下部分构成:①检测地震的计测传感器;②判别地震性质的地震动分析器;③选择建筑物刚性的控制用计算机;④使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对4组混凝土灌芯纤维增强石膏板T形纵横墙节点构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试验研究,分析了混凝土灌芯纤维增强石膏板T形节点构件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和常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包括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刚度退化、滞回环和耗能能力)以及结构的破坏特征,并对不同配筋形式的构件作了相应对比分析,得出了混凝土灌芯纤维增强石膏板T形节点构件配置水平拉接筋形式可以取代配置箍筋形式和抗剪性能优于普通砌体纵横墙节点构件的结论,为混凝土灌芯纤维增强石膏板结构的纵横墙节点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构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已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然而我国规范中,对这种结构的轴压比计算方法及限值问题没有给出针对性的条文,在工程实践中,设计人员只能套用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的相关规定,限制了这种新型结构的推广。本文通过ANSYS程序分析了若干在轴向压力作用下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构件,得到了墙底截面处型钢与混凝土的应力分布情况,从而推导出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构件的轴压比计算公式;另外,通过构件低周反复加载试验与计算机数值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构件的轴压比限值问题,并提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日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有关厂家与建设省土木研究所已共同开发出可以自动读取地震仪记录的振动波形并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装置。以前,地震波形都是由专家花费8小时时间读取然后进行数字化处理的。现在的装置可将时间缩短到3小时,节省一多半的时间。这个装置还可对极小的晃动进行数字化处理,所以,在地震预报和了解微震对地基与构筑物的影响等方面,也将起到很大作用。该装置把与工作台组装在一起的设计图自动读取装置(AD-4001)改造成了读取地震波的装置,并用大型计算机解析已数字化了的地震  相似文献   

18.
日本建设省土木研究所与大林公司、鹿岛公司。NKK 等28家公司共同开发出一种新的道路桥隔震构造系统。在吸收地震能量方面,用高衰减积层橡胶取代了以往的铅芯,把这种隔震装置安装到桥墩与桥梁之间,就可以建设最大1公里的多跨连接桥。静冈县内普通国道的桥梁将采用这一技术,1992年底枥木县内的桥梁也将引进该技术。  相似文献   

19.
由于预制EPS混凝土墙板内部不锈钢龙骨只承受平面外风荷载作用,墙板内部EPS混凝土墙块的侧向变形能力决定了此种墙板在地震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因此,本文进行了4片外包钢框架素EPS混凝土墙块的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变形能力、延性、滞回特性以及能量耗散系数等。试验结果表明:预制EPS混凝土墙板侧向变形满足规范的要求,纤维板与EPS混凝土墙块连接性能良好,而且纤维板的蒙皮效应对墙体抗震性能贡献明显,适当增大高宽比对于提高EPS混凝土墙块的整体抗震能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大成建筑公司研究开发出了既能同时谋求施工合理化和降低成本又能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高层复合减震建筑法。该建筑法是将刚性强质量小的短周期结构的芯墙与刚性差质量大的长周期结构的框架部分开,用一种叫滑动支承的减震器连接两个固有振动特性不同的结构。它通过大地震时产生的支承滑动,减少对框架部位的输入并消耗支承部的摩擦能量来获得减震的效果。迄今为止,由芯墙和框架部构成的建筑物很难具有高度的抗震性能,但据说如果使用该建筑法,不仅能轻而易举地提高抗震性能,而且还可使建筑费用减少到原有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