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30亿年前,地球有了第一块真正意义的大陆:一个火山遍布的岩石堆。 在距今38亿到25亿年之间,少年地球曾多次遭受大规模的小行星撞击。近年,有些科学家发表论文提出,在地球的远古时期,小行星撞击可能孕育出了地球大陆的最古老的片段,研究发现,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并不全是破坏-陛的,它们可能是现今大陆的最古老片段出现的契机显然,发生在太古宙早期的撞击对地球而言不是小事情。  相似文献   

2.
地球自转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天文观测的日长变化时间序列和我国地震资料,统计分析了地球自转十年尺度变化、年限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全局性联系,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附加应力可能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起一定的触发作用,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地区性联系,以东西向的天山地震带与日长变化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南北向的中轴地震带和东西向的燕山地震带次之,而北北东向的山西地震带跟日长变化则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资料可以为我国大陆地震预测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月亮趣谈     
《天文爱好者》2008,(12):88-89
月球是怎样来的? 很多学者认为,月球是由大碰撞而来的。在太阳系演化初期,原始太阳附近的星际空间形成大量的物质环,在地球轨道上开始形成原始地球,在附近也形成了一个类似火星大小的天体。  相似文献   

4.
新闻速递     
使用意大利的伽利略国家望远镜,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发现了一颗新型的岩质行星,其质量达到了地球的17倍。行星形成理论认为,这样的行星不会形成,因为如此的大质量会吸引氢气生长成类似木星的气态巨行星。但这颗行星却完全是固态的,其质量又比之前发现的“超级地球”要大得多,故称“巨型地球”。  相似文献   

5.
利用GPS技术监测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国家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八.五期间中国大陆布设了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并于1994年和1996年组织了两期全国性的联测,利用这两期复测资料在国内首次测定了分布于全国的22个基准站的水平位移速率,这些结果可用来研究中国大陆地壳构造运动的运动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月亮与人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发展与得以延续,除地球自身的自然条件外,太阳的光和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巨大质量的木星吸引了众多的小行星,大大减少了地球遭受小行星碰撞的厄运,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殊不知,月亮却是地球上生命的保护神,而且月亮与人的健康、一些战争事例和人的情绪都有密切的联系。月亮与生命1987年,美国的宇航工程师皮尔生(J.Pearson)指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关键之一在于有较强的地磁场。而该磁场的产生又要归功于月亮。皮尔生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在太阳系刚形成不久,地球掠过月球的瞬…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8级巨震群体动态与地球运动及太阳活动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数百年天文地球动力学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太阳活动减弱—地球纬向大气环流盛行—固体地球自转加快—南北向压应力场增强—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加剧的基本认识,从而证明中国地震系统是个开放系统,一直在不断地从外界汲取负熵,进行自组织活动。  相似文献   

8.
传统理论认为,古老恒星形成的球状星团都是在较大的星系附近。然而,天文学家最近发现的球状星团并非如此。 美国和英国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在哈勃空间望远镜和凯克天文台拍摄的图像中发现一群距地球4亿光年远的大星系里面的球状星团。 按说球状星团应该在较大星系的引力范围里找  相似文献   

9.
在地球同步轨道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碎片的运动特征。针对地球同步轨道暗弱空间碎片进行观测的搜索方案,考虑目标的预报误差以及视场的大小,用数学方法分别计算了同心圆搜索与爬楼梯搜索的成功概率,并由计算结果分析了两者的特征,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同心圆搜索方案具有更高的搜索效率。  相似文献   

10.
火星是与地球相邻的一颗岩石行星。按照我们目前对太阳系形成过程的理解,火星的诞生比地球稍早,形成于地球轨道之外。直觉看来,同为岩石行星,从同一个行星盘中相距不远先后诞生,火星的化学构成似乎“理应”与地球相差不远。那么,这样的设想在多大程度上与事实相近呢?这就是行星科学家们需要找出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在2001年2月下旬的一期中,发表了美国西雅图州华盛顿大学贝克尔博士等人的一篇文章。他们的发现为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提供了证据,认为这是由一颗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引发。科学家们认为,彗星或者小行星与地球的碰撞,并不是直接杀死了这些生物,而只是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比如诱发了大规模的火山作用,改变了海洋中的含氧量,改变了海平面高度和气候,等等。  相似文献   

12.
世界时,即格林尼治平太阳时,是表示地球自转速率的一种形式。由于地球自转速率曾被认为是均匀的,因此在1960年以前世界时也曾被认为是一种均匀时。纽康所提出的世界时定义就是以此为基础的。现已证实,地球自转实际上是不均匀的,所以世界时是一种非均匀时,它与原子时或力学时都没有任何理论上的关系,只有通过观测才能对它们进行比较。这样,世界时的定义主要应该表示它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关系。 1984年1月1日将对天文参考系进行修改。近几年环绕如何修订世界时的定义在国际上展开了讨论。本文拟就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进行探讨,同时提出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众多生命栖息的行星,数千年来,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大地有过种种猜想、探索。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面上出现的圆弧影子曾推测大地是球形的。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做了环绕地球的航行,确证地球为球形。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著名的日心地动说,认为太阳是行星等天体的主宰中心,地球只是一颗行星,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夜晚,星空神奇而美丽。这美丽的群星,包裹着地球。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在彼此隔绝的时代,观察着以同样规律运转的星空,解读出不同的含义和内容。西方认为星空与人类实际生活没有太多联系,是神话故事世界。我们中国人,却认为那是天上的人间社会。有人说,地上有什么,天上就有什么,这样对天空进行解读太缺乏想象力了。有些人却认为,这非常有想象力,而且很大胆:星空,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就是星空。  相似文献   

15.
廖新浩 《天文学进展》2001,19(2):301-301
介绍了地球自动力学中的两个目前正在研究的问题,1.Chandler摆动的随机激发,在分析Chandler摆动各种激发的可能性后,认为随机运动是最可能的激发源,在此基础,提出了一个Chandler摆动激发的动力学模型,并从理论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对此模型做了统计分析研究,描述了今后对此问题的研究思路,2.地球内部动力学是目前国际地球动力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介绍了它的现状和最近的发展动态以及准备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的打算。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和云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在地震频度方面大体存在着一个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相关的周期,地震活动的峰值对应于太阳活动的降段。这种相关性在云南地区的地震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二、进一步分析云南地区各区域地质构造类型的地震活动性与太阳周期性活动的关系,分析表明:太阳活动周期与由于地球自转速率改变而形成的那类地质构造区域的地震相关性最显著。从而认为太阳周期性活动对地震的影响是通过地球自转速率改变的途径而进行的。 三,将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应用于云南地区地震的中长期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17.
太阳活动第23周何时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古代人们把它视为圣洁的象征,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因为没有它,地球就不会有生命。它给地球以光明和温暖,就象人们常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然而,太阳有时也肆虐成灾,影响地球。例如,在《续汉书五行志》上就有记载说“黑色大如瓜,在日中,则水淫溢”,就是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1.关于地球自转参数的测定;2.关于参考坐标系的建立;3.关于某些地球物理问题;4.关于太阳系天体的定位观测等方面论述了天体测量经典仪器的当前任务与展望。认为观测精度比较好的仪器,例如PZT,子午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天体测量学以及地球物理学领域内,空间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经典手段。  相似文献   

19.
地球的灾变(一)张国栋一、历史上的地球灾变我们的地球,是在渐变与灾变两种完全不同形式的变化中演化过来的。渐变即缓慢地变化,这种变化是从百万年计的时间尺度才能较为明显的反映出来的变化,如地壳的板块运动和地质上的构造运动,都属渐变。大山大海的形成主要是板...  相似文献   

20.
GRACE重力计划在揭示地球系统质量重新分布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3月成功发射的美德合作卫星重力计划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Experiment),即将提供空间分辨率约为200 km而时间分辨率为1个月的时变地球重力场模型序列。GRACE计划的星座由两颗相距约220 km,高度保持为300-500 km、倾角保持约90°的近极轨卫星组成。由于采用星载GPS和非保守力加速度计等高精度定轨技术,以及高精度的星一星跟踪数据反演地球重力场,在几百公里和更大空间尺度上, GRACE重力场的精度大大超过此前的卫星重力计划。根据GRACE时变重力场反演的地球系统质量重新分布,将对固体地球物理、海洋物理、气候学以及大地测量等应用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其设计寿命只有5 yr,但研究表明GRACE的结果可用于研究北极冰长期时间尺度的变化,并进而研究极冰融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对海平面长期变化的影响。在季节性时间尺度上,利用GRACE重力场反演的质量重新分布足以揭示平均小于1 cm的地表水变化,或小于1 mbar。的海底压强变化。除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外,这些变化对了解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主要是水循环)和能量循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介绍GRACE重力场揭示的地球系统质量重新分布,为理解其地球物理应用提供必需的准备;同时针对我国大陆和沿海地区的地球物理应用提出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