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同地震前后介质Q值和小震震源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士忠  李玉萍 《地震》1992,(2):30-38
本文使用北京台网微机数字记录,通过波谱分析研究了大同地震前后介质Q值和小震应力降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大同地震发生在低Q值区,震前Q值升高,震后恢复正常。(2)大同地震前,小震应力降明显升高,震后恢复正常,震前震后应力降的变化与介质Q值变化和应力变化有关。(3)大同地震前后小震震源参数确实有明显不同,无论是应力降、平均位错还是震源尺度都有明显不同。(4)大同地震前后小震波谱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滇西实验场区微震序列的环境应力值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嘉政  刘祖荫 《地震学报》1995,17(4):459-468
根据陈培善和Duda(1993)提出的震源速度谱模型,研究了用速度谱极大值Vc(cm)>max直接测定地震矩M0的方法.利用在滇西实验场区开展近场微震观测新获得的洱源、脉地和松桂地区三次微震序列的数字化资料,测定了三次地震序列的地震矩M0和震源力学参数.三次微震序列的震级绝大多数在1.0——2.5级之间,测定的地震矩为1010M01013(Nm),震源破裂半径a为90——270 m.对环境应力参数0和的研究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rv)是环境应力参数0和的函数,且环境应力与地震构造及介质状态相关,三次震群序列的环境应力0和值分别为高应力震群(脉地序列)在0.5——5.0 MPa;中等应力震群(松桂序列)在0.3——1.5 MPa;低应力震群(洱源序列)在0.01——0.5 MPa.进而讨论了高、中、低三种环境应力状态所反映出与构造和介质状态差异的依赖性,这种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作为孕震背景的环境应力状态与孕震过程和潜在地震危险区的相互关系.其次,我们发现,大小地震的矩标度存在明显差异,当地震矩M014 Nm时,峰值速度与地震矩按rvM0.80标度,而在M01014 Nm时,则按rvM1/30标度.   相似文献   

3.
1995年陡河地震前后小震震源参数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震源谱的多台多震尾波解法的基础上,应用Brune震源模型,求解1995年10月6日陡河ML5.9地震前后在其周围发生的48次小地震的震源因子和震源波谱,进而估算了地震矩、拐角频率和应力降,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陡河地震前后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震震源因子表现出相当大的稳定性,震源因子的峰值频率和随频率的变化形态都很相似.发现震前一年左右曾多次出现应力降较高的事件.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应力降由地震矩和拐角频率计算得到以及地震矩和拐角频率的相关关系,实际上,这里的高应力降指的是拐角频率高于正常值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新疆两次强震前后地震视应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了喀什数字地震台记录的喀什及周边地区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处理了2001~2005年Ms 3.5以上地震164次,通过数字地震波谱计算了标量地震矩和地震辐射能量,从而进行了视应力的计算.给出了巴楚-伽师Ms 6.8和乌什Ms 6.3强震前后视应力的时序变化情况,发现其视应力均表现出震前低应力阶段-主震前的逐渐上升-震后逐渐恢复的动态变化过程,即地震的孕震-发震-震后调整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这一结果可为喀什及周边地区今后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对该区开展数字地震方面的研究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6.2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特征,结合大陆和台湾岛GPS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岛陆两地相对运动对区域应力场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起上述区域地震活动明显由弱转强,中小地震及震群活动由海域逐步向粤闽赣湘交界广泛扩散,表明地震活动增强可能是较大范围应力场增强所致;(2)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的分析表明,区域应力场呈现拉张(震前15年)-挤压(震前5年)-拉张(震前半年)的演化特征;地震视应力计算结果同样显示震前5年开始区域应力水平快速大幅上升并持续至临震前半年转为下降;(3)GPS基线长期观测表明台湾岛相对大陆存在年度“分离-相聚”交替运动,6.2级地震前两岸经历了“分离-相聚-分离”2次明显的倒转运动,运动方式倒转时间与应力场及地震活动变化存在准同步性.分析认为台湾海峡及粤闽赣湘交界等区域应力状态及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制于两岸相对运动方式,台湾岛震前持续近5年朝大陆挤压造成区域应力持续增强可能是导致6.2级地震以剪切破裂方式发生的直接因素.菲律宾海板块位于台湾岛东部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弹性半空间模型和岩石圈介质波速模型,计算了1976年龙陵7.3、7.4级地震和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地震2次双震间及对后续地震的应力变化影响,同时对该区未来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龙陵双震属共轭型双震活动,前一次地震的发生对后一次地震有抑制作用;而澜沧-耿马地震则属于牵动型双震活动,澜沧7.6级地震对其后的耿马7.2级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其库仑应力变化值为0.35bar;2绝大多数后续余震受到了主震的应力触发作用,其中龙陵双震触发效果较明显;3根据震后粘弹性松弛应力场变化得出,现阶段NW向的腾冲-龙陵、永德-勐省以及澜沧东南地区,NE向的瑞丽、镇安、大理、上允、永平等地区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强,这与该区地震活动性增强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2010年3月6日河北滦县发生ML4.5地震,其前震较为活跃且余震丰富?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监测到的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滦县ML≥2.5地震的宽带带数字地震波数据,计算得到地震视应力?结果表明:①ML4.5地震视应力表现出震前存在高值异常,震时达到峰值,震后波动下降的变化特点,而且主震视应力远大于多数余震,由此推断该序列类型为主余型?② 视应力的数值变化可以反映震源区应力状态,利用视应力的变化过程来探讨地震序列性质,结合传统序列判别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别序列类型?③ 在震级ML≤3.3范围内震级与视应力大体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2010年滦县地震序列视应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3月6日河北滦县发生ML4.5地震, 其前震较为活跃且余震丰富。 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监测到的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滦县ML≥2.5地震的宽频带数字地震波资料, 计算得到地震视应力。 结果表明: ① ML4.5地震视应力表现出震前存在高值异常, 震时达到峰值, 震后波动下降的变化特点, 而且主震视应力远大于多数余震, 由此推断该序列类型为主余型。 ② 视应力的数值变化可以反映震源区应力状态, 利用视应力的变化过程来探讨地震序列性质, 结合传统序列判别方法, 可以更准确地判别序列类型。 ③ 在震级ML≤3.3范围内震级与视应力大体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熊维  谭凯  刘刚  乔学军  聂兆生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11):4305-4316
2015年尼泊尔MW7.9地震重烈度区从震中向东延伸,致灾范围包括尼泊尔、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中国藏南地区,其应力调整对邻区和周边活动断裂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地震应力触发理论,采用岩石圈地壳分层黏弹性位错模型,计算了尼泊尔MW7.9地震引起的周边断裂,特别是青藏高原活动断裂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尼泊尔地震同震效应引起大部分震区库仑应力升高,余震主要分布在最大同震滑动等值线外部库仑应力升高区域;少量余震靠近最大滑动量区域,可能该区域积累的地震能量在主震期间没有完全释放.尼泊尔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对青藏高原,特别是中尼边境区域活动断裂有一定影响.亚东—谷露地堑南段、北喜马拉雅断裂西段、当惹雍错—定日断裂和甲岗—定结断裂同震库仑应力升高,其中当惹雍错—定日断裂南端,北喜马拉雅断裂西段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峰值超过0.01 MPa;帕龙错断裂、班公错断裂、改则—洞措断裂库仑应力降低,其地震发生概率有所降低.震后应力影响方面,未来40年内黏弹性松弛作用导致北喜马拉雅断裂、改则—洞措断裂和喀喇昆仑断裂整体应力卸载;藏南一系列正断层震后应力持续上升,其中帕龙错断裂南段受到震后黏弹性库仑应力影响,由应力阴影区逐渐转化为应力增强区,当惹雍错—定日断裂南段应力进一步加强,震后40年其南端应力变化峰值达到0.1345 MPa,亚东—谷露断裂南段应力亦持续增强.藏南正断层的地震活动性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0.
极限时间法分析2003年中强地震前h′值异常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  刘正荣 《内陆地震》2004,18(2):138-145
选择2003年2月24日巴楚-伽师6.8级地震和2003年2月14日石河子4.9、5.4级地震震前、震后序列,分析其h'值在中强地震前的异常变化过程,统计其h'值的异常峰值出现时间与发震时间的优势时段。算例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发生前h'值确实存在异常波动变化,地震越大异常变化幅度越显著。不同地区因为地震活动性强度不同,h'值的绝对量级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中强地震前h’值存在高值突变,可将其作为短临预报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宁夏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前后小震综合断层面解进行了不同时间段及分区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几次强地震前,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P轴取向有明显的变化,有的偏离区域正常构造庆力场的P轴主压应力场的方向,有的求不出结果。震前显示异常的最长时间近四年之久。显然,前的这种变化对预报未来中强地震的发生是有参考意义的。同时还表明,中强地震后区域应力场有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2.
Altogether 83 events were recorded clearly by all the 8 sub-seismometric stations of the telemetrered seismic network in the Xinfengjiang are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October 1st 1983 to April 30th 1987. Based up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initial motion of P waves, the authors divided the 83 earthquakes into 37 pattens. Combining similar pattens, we have got 5 types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The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the Xinfengjiang region is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ss axis and the nodal planes are different from which our predecessors got earlier; but the present results is similar to which put forward by the authors in 1981.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is clearly characterized by a compression in the N-S directi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3. 462–476, 1991.  相似文献   

13.
河南中、北部地区地热场特征及潜在地热应力区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收集了河南中、北部地区的测井大地热流数据、地温梯度,并由大地电磁测深(MT)成果中所得到的壳内高导层埋深,利用A.A′da′m给出的经验公式:HFCl=35Q-1.3换算出部分地区的大地热流数值.文章通过对上述地热场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得到研究区地热场在横向和纵向上的非均匀特征,进而初步推断出研究区深部可能存在的地热应力区;同时,文中对该地区的地热场特征与其地质构造背景以及深部环境的关系也做了初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应力调制与预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顾瑾平  吕培苓  李纲 《地震》2000,20(3):15-24
在地球动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的过程中构造块体呈现出整体运动的特征,表现在大陆地震的动力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因而,大陆每个块体的应力场特征方向与强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力方向一致性较好。在它的作用下,块体边界或某些部位出现应力不均匀并有应变能的积累。孕震区应变能由线性积累向临界的非线性转化迹象会表现在弱震活动与主构造方向上固体潮交变应力场的呼应上。 交变应力场可加强孕震区应力集中部位的介质疲劳强度,从而在这些部位触发一些弱震,而且在附加应力场分别为正、负构造应力场方向时发生的弱震频次比例失调,这一过程与构造应力场的呼应显示了强震前弱震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好的前兆特征,这种情形下的地震活动反映了一种应力调制作用,分析了1970年来的华北资料和1980年来的云南省资料,用直接图像分布、数值和等值线等3种方式讨论,表明它对强震有1~3年的中长期预报意义,R值评估均大于0.5。  相似文献   

15.
山西地区的地壳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近20年山西地区的震源机制结果,得出了山西地壳应力场存在着有别于华北应力场的局部小区域应力场,这种小区域应力场在中部断陷盆地都是以北西—北北西向的水平拉张作用为主,而在东、西两侧隆起区则是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的结论.但如果把上述断层面解中的所有P轴、T轴再分别投影到吴尔夫网上,得到是一个一致性很好的断层面解,由此推断山西地区的平均应力场的主要特征与华北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完全相同,而山西局部小区域应力场的特征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16.
太原盆地的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太原盆地大量震源机制解资料的研究,揭示了该盆地的地壳应力场特征,认为其地壳应力场具有显著的局部小区域应力场特征,即以北西-北北西向水平拉张、北东-北东东向挤压作用为主,而震源类型多为走滑-近走滑,兼有一定的斜滑分量,指明该应力场控制着太原盆地的中小地震活动。得出太原盆地的平均应力场与华北区域应力场完全一致,太原盆地的地壳应力场及地震活动仍严格受华北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与控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针对川滇地区,在大量搜集、总结前人资料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下地壳(两层)、上地幔等4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通过反复调试,确定了其边界条件,并且计算了川滇地区背景应力场、断层蠕动产生的应力场和强震触发的应力场,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后续地震大多发生在前面地震引发的库仑破裂应力正值区,前一地震对后续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强震是在较高的应力背景下成组发生的. 这对判断、识别地震异常,提高地震预测水平有着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苏及邻区现代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鸣洁  周翠英 《中国地震》1996,12(4):383-388
利用1980年1月至1991年2月间江苏及邻区天然地震的P波初动符号,按不同深度分层计算平均节面解,分析江苏及邻区现代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深度上表现出中、深部层应力方向较一致。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latest achievement about activitie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 3-D finite-element model containing four layers of upper crust, lower crust (two layers) and upper mantle is established in the paper. By repeated tests and revisions,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model are determined. And then the background stress field, the stress field caused by fault creep and the stress field triggered by strong earthquake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as well as their dynamic variations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atter earthquake often occurs in the area with positive Coulomb rupture stress change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er one, the former earthquake has a triggering effect on the latter on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strong earthquake often occur in group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 stres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istinguishing seismic anomalies, as well a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Foundation item: State Key Basic Research Project (G1998040702) and Key Project of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2001BA601B02-01-03).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Sichuan-Yunnan region is a major area with frequent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ese mainland, especially the middle-southern segment of South-North Seismic Zone, where many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history. In the past 30 years, Sichuan-Yunnan region has two seismically active periods: one is from Tonghai earthquake in 1970 to Longling-Songpan earthquake in 1976, the other is from Lancang earthquake in 1988 to now. During this two periods, the M=7.7 Tonghai, M=7.1 Dagu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