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都地区砂卵石层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煜 《四川地质学报》2000,20(2):118-121
总结成都地区砂卵石层与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曲线的关系及分层规律。  相似文献   

2.
结合雅江流域上数个大中型工程实践,较系统地研究了雅江流域上碎石层动力触探试验数据,结果表明该区域碎石层可采用动力触探进行原位测试,并可按相关的规定和规范进行修正击数、查取承载力和变形模量。  相似文献   

3.
在以粉土与粉质黏土为主的层状土地基中,利用桩端装有全截面压力传感器的试验桩,连续高密度采集贯入全过程中的桩端阻力。根据多个贯入行程的桩端阻力曲线,明确了桩端阻力初始贯入土层的变化阶段及连续贯入同一土层的变化阶段,分为线性陡增段、非线性缓增段、平台段、非线性缓降段、线性陡降段;桩端连续贯入穿越多个土层界面时桩端阻力的变化阶段与初始贯入土层相比缺少线性陡增段;连续贯入时,前一行程的陡降初始值与后一行程的陡升终值较为接近,该值能够体现土体弹性压缩的极限,并可以通过土层静力触探Qc平均值进行推算,作为桩基设计依据;对同一土层的多次贯入,最大桩端阻力发生在该土层的初始贯入阶段。沉桩过程中的桩端阻力曲线与静力触探Qc曲线有相似性。分析发现,层状土中每层的最大桩端阻力与静力触探Qc平均值及标准贯入平均击数呈线性关系;稳态的残余桩端阻力与静力触探Qc值及标准贯入平均击数呈线性关系。提出了弹性极限桩端阻力、极限桩端阻力及残余桩端阻力拟合公式,其中极限桩端阻力拟合公式较经验参数法、静力触探法、极限平衡理论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瑞雷面波在灌浆加固路基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志明 《广西地质》2002,15(4):47-50
瑞雷面波在灌浆加固路基检测中,既可利用面波波速等值线断面发展可能存在的软弱部位,在三维空间上宏观评价灌浆加固效果,还可结合少量动力触探,间接计算路基承载力。文章从工程实例出发,着重探讨了实际工程应用中路基加固效果的宏观评价及触探击数与波速回归分析中的抽样问题。  相似文献   

5.
延吉—珲春地区的圆砾层是该区域工程建设经常利用的土层.为了获取圆砾层可靠的地基承载力数据,探讨确定地基承载力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以及检验以前地基承载力数据的可靠度,采用载荷试验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原位测试方法对圆砾层的地基承载力进行了测试研究,获取了十二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变形模量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试验数据.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了圆砾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范围,得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变形模量与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线性相关的结论.据此,提出了适合当地工程地质条件的根据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计算圆砾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的经验公式.为延吉—珲春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能够准确可靠、便捷、经济地确定圆砾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并为吉林省其他地区圆砾层地基承载力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际工程中的标准贯入试验与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的比较分析,分析总结出利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在粉细砂地基强夯后中提供相应的承载力的方法,得出了相应的公式,并对此公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120kg动力触探试验作为成都热电厂工程勘察重点手段使用,通过动力触探击数(N120值)与颗粒分析数据对比关系,结合动探贯入曲线形态建立标准,依据N120值大小对场区碎石土进行密度度划分,评价碎石土地基力学特征,查清砂夹层分布,解决了地基设计的一些关键问题,提高了勘察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卢进林 《广西地质》1999,12(1):37-40
文章通过对北海市29项勘察工程饱和砂土中标准贯入,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和静力触探资料的分析计算,建立了标准贯入击数值地下水校正的关系式:N=N’+4.5。探讨了标准贯入击数值偏小及离散性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是一项实验设备相对简单,操作方便,适应土类较广,并且可以连续贯入的原位试验方法.它对地基土的力学分层,以及评价地基土的均匀性和物理性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笔者以贵州某变电站岩土工程勘察为例,通过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实验记录锤击数,通过杆长与地下水位校正,确定土层的承载力,并根据确定的地基土力学分层,绘制勘...  相似文献   

10.
宋玲  刘奉银  李宁 《岩土力学》2011,32(Z1):787-0792
由于现有静力触探机械设备提供的动力有限,使得静力触探技术无法应用于较硬土层或较深土层中(应力较高)。保证探头顺利平稳地探入较硬土层,是触探技术应用于硬土层的前提条件。通过对旋压式触探时探头上的受力进行分析,推导了不考虑侧壁摩擦力的旋压式触探的总锥尖阻力和扭矩的理论模型,同时也推导了用旋压式触探测试成果计算锥土间摩擦系数的数学模型,并在室内旋压式触探仪上进行相应的试验,试验结果不仅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而且试验结果表明:对同一土体制成不同含水率、干重度的试样进行相同的探入速度和旋转速度下的旋压式触探,所得的扭矩与总锥尖阻力呈线性关系。根据数学模型计算的锥土间摩擦系数要比土体的内摩擦系数大得多,但两者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结合土层的各向异性的特点、锥土间的摩阻力的存在等因素分析了旋压式触探方式能够降低总锥尖阻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要获取卵石、漂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就必须查明卵石的密实度,颗粒大小、颗粒骨架分布、含量以及充填物的含量。而施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是卵石、漂石钻孔施工中的的主要问题。用动力触探判定卵石层的密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打到卵石顶面时击数很高,打到卵石缝内击数又很低,动弹数据离散性大,必须和《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2012)附录表G.0.6定性判定相结合,才能使确定的密实度更客观。静力触探往往无法直接穿越密实的砂层,获取其下部的细粒土静力触探指标也是个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根据几个不同的场地岩土工程勘探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苏阳  严大江 《矿产与地质》2005,19(3):313-317
桂林市混合土层有其特殊性,目前对它的判定划分标准尚未统一。文章运用概率分布和假设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混合土层中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数据的研究,得出了在自然地貌条件完好性不同的情形下,其不同的数据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划分及正确评价该土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候兰杰  陈兴长  陈慧  崔春龙 《岩土力学》2008,29(9):2572-2576
利用统计学的原理,对卵石土地基动力触探击数和剪切波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推导了它们之间的二次多项式、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回归方程。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指数函数相关关系。为了验证该指数函数回归模型的可行性,选择了相似场地进行面波检测试验,试验结果与勘探结果完全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表面波法不但可以进行卵石土地基分层,而且还可以定量地评价其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根据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与静力触探贯入阻力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能代表上海地区晚更新世末期暗绿色亚粘土及上部全新世土层的双桥探头触探曲线线型特征和贯入阻力值的变化规律,作为利用静力触探直测图象较确切地划分土层、确定土名及其特征的地区性解释标志。  相似文献   

15.
田卿燕  刘仰韶  吕建兵 《岩土力学》2009,30(9):2747-2752
大量的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轻型动力触探和静力触探都可用于公路桥涵台背回填中粗砂的密实度检测,而且锤击数N10和锥尖阻力Qc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为了从理论上揭示两者的相关性的根源,采用拉德模型模拟了两种方法的试验过程,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得知,两种触探方法在砂土中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场有较大的相似性,验证了轻型动力触探和静力触探在中粗砂中试验结果相关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华南地区巨厚层花岗岩风化壳分布区的梧州市为研究区,旨在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划分标准。在野外区域调查、钻探、原位试验、室内试验、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定性与定量复合判定的指标体系,对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进行了垂直分带以及工程地质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粒度分析法可以作为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划分的方法之一,划分结果与原位试验划分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残积土带、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含量占比最大的土体分别是黏粒土、粉粒土、砂粒土。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粒径相对较大的砾粒和砂粒含量占比逐渐增大,粒径相对较小的粉粒和黏粒含量占比逐渐减小。粒径0.05 mm为残积土带、全风化带、强风化带曲线交叉的分界处,该处土体含量百分比近似相等,揭示粒径0.05 mm值是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划分的重要指标之一;(3)随着钻进深度的增加,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同时增加,修正后的标准贯入击数N和圆锥动力触探击数N63.5呈多项式相关性。本文建立了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划分标准,给出了花岗岩风化壳土体地基承载力建议值,对花岗岩分布区的重大工程建设与工程地质特征参数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静力触探中土层界面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成层土模型试验结果,对静力触探中土层面效应进行试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取得了成层土界面效应的规律性,为利用静力触探划分土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沿海下卧软弱夹层的碎石回填土地基,在国内首次开展了15000kN·m高能级强夯的现场试验。通过单点夯试验各夯点与夯坑周围地面沉降观测及强夯前后地基动力触探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下卧软弱夹层的碎石回填地基上15000kN·m高能级强夯的作用机制,得出该条件下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为11.5m,主夯点间距宜为12.5m,夯击数宜为18~22击的有关结论。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地区土体灵敏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土体灵敏度的概念 ,提出了用单桥静力触探和双桥静力触探测定的侧摩阻力的比值来确定土体灵敏度的方法。在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 ,对用几种不同方法测定的上海地区浅部各土层土体灵敏度进行了统计分析 ,给出了各土层灵敏度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广州地区已施工的工程勘察资料,选用风化红色残积土层中标准贯入击数与侧限压缩Es建立线性关系模型,并对线性关系模型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