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9,(2):17-18
讨论会于1977年10月22日-26日在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召开,共有46名(法国5人、意大利1人、瑞士1人、阿根廷1人、美国8人、加拿大30人)科学家参加。会议目的是对各种测雹装置进行检定和对比,对地面降雹强度测量的有关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参加检定和对比的测雹仪器有:包有0.2毫米厚铝板的苯乙烯泡沫测雹板、包有铝箔的苯乙烯泡沫测雹板、雹块动量感应仪、包有0.015毫米铝箔的氨基甲酸酯测雹板以及未加包复的苯乙烯泡沫测雹板。检定是用一些直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冰雹和评价人工防雹试验的效果,许多国家都使用测雹板在近地面测量降雹,我们制做的测雹板在室内检定时,根据 Lo Zo WSki 和 Strong(1978)推导的半径为 R 的一个球碰撞到测雹板上的最后深度 H(斑痕半径 r)是山碰撞的动能确定的关系式:1/2mVt~2=πpH(R-1/3H),使用与冰雹直径相同的钢球做降雹的模拟试验,推导了确定模拟雹块降落高度z的表达式:z=phVh■/2psg.通过模拟试验,获得了球形雹块碰撞到侧雹板上的斑痕直径和雹块本身大小的一种关系式(图2),其斑痕直径是按球直径的5/4次方变化的。这种关系式只是在实验室内理论模拟的,还需要通过野外降雹的实际测量进行校准。  相似文献   

3.
云南鹤庆弱单体雹云降雹雹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雹云具有不同的类型,各类型结构不同,成雹机制不同,因而降雹雹谱也不同。1979年9月10日至11月2日,在云南省鹤庆县坝区,利用铝箔测雹板得到9次降雹资料,其中3次取样暴露时间不可靠,舍去未用,另6次分属5个雹日的6块雹云的降雹。本  相似文献   

4.
张鸿发  杨颂禧 《气象》1979,5(11):37-37
国外广泛使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测雹板记录雹块印迹大小。美国、加拿大等国现在使用的测雹板(见图1),它的面积是30×30cm~2,厚25cm。经剖成薄片用放大镜看,内有细小的圆蜂窝泡沫结构。它的特点是,雹块撞击塑料板后造成印迹。反跳的雹块又造成撞击印迹对“总打击能”影响不大;而雹块本身不破  相似文献   

5.
郁青 《气象》2001,27(12):23-25
对聚苯乙烯测雹板性能的检定试验以及1988-1998年野外观测取样结果表明:(1)聚苯乙烯测雹板性能稳定,吸湿性差,能经受风吹、雨打、日晒,不变形、不变质,适合在野外雹暴天气中使用。(2)聚苯乙烯材料弹性小,测量误差小,模拟风、雨等天气条件时,平均误差为4.3%-12.2%。因此,可以较准确地测出野外实际冰雹大小及数密度。  相似文献   

6.
降雹类型及相关因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自动雹雨分测计所测16次降雹天气系统自记纸做雹雨分档、同步读数分析,得到5种降雹类型及相关因子的分布特征:(1)降雹强度特大类;(2)降雹强度中小类;(3)降雹总量特大且具有毁灭性灾害类;(4)雹量成脉冲式涌动;(5)降雹云系弱、持续时间长、降雹量小及强度弱。这对研究冰雹云的结构、雹胚的生成起引导作用,为模拟冰雹生成和落地提供了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7.
2010年6月18日苏北一次强降雹过程及其催化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实况资料,应用三维对流云模式,对2010年6月18日苏北地区一次持续时间长达5h的强降雹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模拟出了雹云的3次涌升、降雹过程及雷达回波特征.冰雹来自霰的转化,主要靠碰冻过冷云水和雨水增长.催化试验表明,地面降雹刚形成或降雹强度刚增强时,在过冷雨水中心区播撒AgI,减雹效果显著,最大减雹量可达21.1%;催化后,霰的数量增加、尺度减小,导致霰向雹的自动转化减少,且大量小尺度霰成为雹胚后,争食云水,增长受阻.  相似文献   

8.
史久恒 《气象》1980,6(5):21-22
一、前言 1979年6月16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沙岭子使用3.2厘米“711”天气雷达对一次雹云进行了观测,同时用“701”测风雷达(在“711”北面15公里处)配合取得了一些探空资料。 这次过程雷达回波的特点是:维持时间长,发展旺盛。在第一回波带形成并产生降雹后逐渐削弱,在其  相似文献   

9.
施文全 《气象》1979,5(3):36-38
认识冰雹云结构和冰雹形成的物理过程,是有效地进行人工防雹试验的基础。为了逐步加深对冰雹云结构的认识,我们于1977年8月6日在昭苏县防雹现场,用一部711型测雨雷达和一部701测风雷达,同时对一次冰雹云进行较细致的探测,并对探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冰雹谱分布及Ze-E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生杰  马磊  翟涛 《气象学报》1999,57(2):217-225
文中分析了大量的地面雹谱资料,给出了雹谱的平均特征及其三种类型。计算了冰雹落地动能通量,并建立了Ze-E关系,其相关系数大于0.9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该项研究可为由地面测雹板网与雷达联合评估人工防雹效果等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测雹极是一种能够(?)测冰雹冲击力的传感器,因而可以用它来确定一次风暴是否能产生冰雹,如果能降雹还可以确定冰雹的特征量。由于雹暴在西班牙莱昂地区是非常典型的灾害,因此必须设置大量的测雹器。此外,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对冰雹凹痕的读数将很困难,并且可能出现很大的误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给出了垫式测雹器的设计构思,以及可以让我们相信能大大减  相似文献   

12.
网络数字雹雨分测仪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网络数字雹雨分测仪的传感器结构和工作原理:利用浮力定律,翻斗计量,微机记录,网络传输等工作原理,模拟实验了理论数值和实验数值间的计量误差,探讨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及野外观测调节技术和蒸发补偿订正等.经试验表明,各种部件结构科学、稳定、误差小、整体性能良好.野外观测资料表明,网络雹雨分测仪所测雨量与自动站观测的雨量误差在可接受范围;由于能同时进行雹雨分测,对极端冰雹天气具有实时监测优势,在野外林果和农作物雹灾危害评估中有重要作用,具有与遥测雨量计和其他遥测气象要素仪器一样的现代化水平,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林业灾害野外监测网络之中.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2013年4月29日西昌一次降雹过程进行催化数值模拟,根据碘化银的催化时间、催化高度、催化用量和催化方式开展一系列防雹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催化时间、催化剂量、催化位置及催化方式,可以达到最佳防雹效果;通过对催化例和未催化例的冰雹形成机制对比分析得出,在播撒碘化银后,激发了"有利竞争",雹块不能长大;霰胚的减少及冰雹碰并云水的减少,导致降雹减少。  相似文献   

14.
重点介绍了数字式雹雨分测仪的工作原理:通过过滤的方式成功将冰雹和雨滴分离,再利用阿基米德定律测算出降雹量。该仪器充分利用了雨量测量、GPRS数据传输、太阳能供电等先进技术,具有全自动、数字化特点及良好的组网能力。经实际野外试验观测表明,该仪器性能稳定,使用便捷。通过野外试验观测数据分析,数字式雹雨分测仪观测的雨量与其他仪器观测的雨量相比,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由于该仪器能够实时观测到降雹量,为冰雹的观测研究提供了仪器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一次特大冰雹的雹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2年8月1日发生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地区的一次特大冰雹所获得的大量雹谱资料,分析研究了这次特大冰雹的雹谱及其分布特征,给出了这次特大冰雹和雹块尺度、浓度、谱分布的基本测值,并探讨了它们与降雹云体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74—80年的6—9月,在昭苏县北部进行了为期七年的三七高炮在冰雹云中撒播碘化银催化的防雹试验。经对目标区目标期的各类降雹日数、降雹次数,持续降雹时间等与目标区的对比期和对比区在相应时间内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表明:现行的人工防雹方法对抑制一般冰雹云是有效的,对能产生直径2cm(或受灾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强冰雹云可能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7.
本结合701系列二次测风雷达的常规业务标定和一些测试方法,利用雷达标定数据和测试结果,从业务应用的角度,对二次测风雷达的探测精度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掌握701系列二次测风雷达的技术指标,确保探测业务内在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陈良栋 《气象》1979,5(6):6-11
本文利用三度空间的711测雨雷达回波资料和其他气象资料,对1978年4月26日发生在贵州省修文县的一次强雹云作了较细致的分析。由于修文雹云在其整个生命史中距雷达站较近(30—50km),并偏向测站方向移动,因此3cm波长的雷达仍能较好地揭示雹云回波的结构。分析表明,修文雹云具有弧状回波的状态特征(即在平显回波前沿有一弧形缺口),这种回波状态与国外超级单体雹云模式十分相似,但修文雹云却是多单体雹云。文中对不同观测角度的弧状回波作了比较分析,对雹云的内部气流结构及弧状回波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雹云弧状回波模式,并指出在雹云的右后方还存在另一个悬挂回波区,这可能是更重要的冰雹生长区。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5--2011年延安测站711雷达资料和降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延安市境内降雹以中部的宝塔区和南部的洛川为多发区.年平均降雹在6d以上;一年中降雹日主要集中在5—8月;一日中降雹主要发生在14—20时;7月是大范围区域性降雹、连续性降雹过程高发期。对延安市雹云回波产生的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延安市雹云产生的主要源地为白于山、子午岭和黄龙山南。降雹日延安上空500、700hPa为一致西北风,此型占总降雹日的80%。对强对流单体移动传播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强对流单体移动传播的5条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人类企图抑制冰雹活动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很早人们就采取打炮的办法来抑制冰雹,打炮防雹的方法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中欧各国非常盛行,当时也有试验使用火箭的。那时,欧美气象部门的负责人曾经开了几次关于爆炸防雹的国际会议,但没有多久,这项工作就停顿了下来。1950年以来,由于受人工降水工作的影响,抑制冰雹的研究工作又逐渐多起来,使用的方法与过去没有多大差别,主要是在云中爆炸TNT炸药。爆炸防雹方法到1970年已经不用了。现在主要是用往云中播撒催化剂的方法抑制冰雹。往云里播撒催化剂抑制冰雹是云物理过程的人工变换。成功与否取决于对雹云结构的认识。雹云种类很多,雹云中的风场很复杂,而且风的垂直分量很大。对每种雹云必须掌握好播撒催化剂的时间和部位。因此对雹云进行分类是很必要的。雹云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超单体雹云和多单体雹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