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采自双溪坞群不同岩组岩石样品的锆石年龄,其中,平水组英安质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908.2±6.8Ma,双溪坞群北坞组安山岩年龄为901.6±5.5Ma,双溪坞群章村组火山角砾岩安山质角砾岩年龄为899±8Ma,上覆河上镇群骆家门组底砾岩(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78.96±4.5Ma。通过年龄数据探讨位于该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依据该年龄数据限定区域地层对比和构造演化序列。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标示了江山-绍兴断裂带北侧双溪坞群的沉积地层,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早期华南洋的中间岛弧。上述年龄为江山-绍兴断裂带变质地层的对比增添了可靠的年龄依据。  相似文献   

2.
报道采自双溪坞群不同岩组岩石样品的锆石年龄,其中,平水组英安质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908.2±6.8Ma,双溪坞群北坞组安山岩年龄为901.6±5.5Ma,双溪坞群章村组火山角砾岩安山质角砾岩年龄为899±8Ma,上覆河上镇群骆家门组底砾岩(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78.96±4.5Ma。通过年龄数据探讨位于该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依据该年龄数据限定区域地层对比和构造演化序列。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标示了江山—绍兴断裂带北侧双溪坞群的沉积地层,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早期华南洋的中间岛弧。上述年龄为江山—绍兴断裂带变质地层的对比增添了可靠的年龄依据。  相似文献   

3.
浙江西裘细碧-角斑岩的Nd、Sr、O同位素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双溪坞群主要由中基性夹酸性熔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组成,是江南古岛弧东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江绍断裂带北侧的富阳-常山和绍兴-平水-带。细碧-角斑岩是双溪坞群火山岩的主要成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可信的年龄数据,一般认为双溪坞群属于中元古界,相当于江西的双桥山群和湖南的冷家溪群。但据最新资料,浙江西裘双溪坞群细碧-角斑岩的Sm-Nd等时年龄为978±44Ma,富阳双溪坞群英安岩中单颗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为875—903Ma。因此,双溪坞群火山岩应属于上元古界。查明细碧-角斑岩的物质来源及其形成机制,对于了解浙西北,乃至江南古岛弧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这套火山岩系进行了较详细的Nd,Sr,O同位素研究,并对细碧-角斑岩的成因,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南元古宙陆壳铀、钍及钐、钕地球化学与铀找矿方向”(项目编号48970169)对浙江基底变质岩双溪坞群和陈蔡群进行了研究。双溪坞群和陈蔡群是浙江基底变质岩的主要单元,历来为地质学家所关注,但由于缺乏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对其时代归属的认识存在不确定性。对双溪坞群一般认为属中元古代。可与双桥山群、冷家溪群等对比。对陈蔡群则分歧很大,或曰前寒武纪,或曰古生代。本课题对双溪坞群和陈蔡群开  相似文献   

5.
浙北双溪坞群的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双溪坞群的岩层对比和构造分析,认为本区的双溪坞群与上覆地层间在构造样式上的存在着较大差异。双溪坞群的章村组和北组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为同一火山放心回的产物。神功运动使早期形成的双溪坞群褶皱造山,开怀 竖线型平臣褶皱构造,并受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形成轴向北东的叠加褶皱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
周乐尧  郑人来 《地质论评》1991,37(2):179-185
本文详细论述了绍兴—诸暨双溪坞群金的概率分布型式和金在各类岩石中的分配,指出双溪坞群金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金在各类岩石中分配极不均匀,其中细碧岩和角斑质凝灰岩是双溪坞群主要载金岩石,千糜岩是金的富集岩石。在对各类岩石样品金含量进行对数正态检验的基础上,采用对样品数加权计算获得双溪坞群含金丰度(7.53ppb)。文章最后通过微量元素对金在地质历史中地球化学行为指示信息的研究,阐明双溪坞群在地质历史中可能经历了三次不同的金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浙西前震旦纪双层基底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西北前震旦系由双溪坞群(Pt2s)和河上镇群(Pt)两部分组成,并成为双重基底结构,构成浙皖赣交界处晚元古代江南古岛弧和富阳一带龙门山古岛弧的主体。下构造层双溪坞群由平水组细碧岩、北坞组英安质玻屑凝灰岩、岩山组沉凝灰岩和章村组酸性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构成,并具低绿片岩相变质。上构造层河上镇群由骆家门组底砾岩、硬砂岩、浊积岩,虹赤村组岩屑砂岩和上墅组安玄岩、流纹岩组成。两构造层之间的神功运动面构成了广泛的区域不整合,并使上下变形变质程度和构造样式有明显差异。上墅组之上有震旦系志棠组(休宁组)广泛不整合复盖。研究表明:浙西北区前震旦系是晚元古代造山作用连续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总体构成以岩浆弧为特色的扬子板块南东边缘。  相似文献   

8.
浙江诸暨陈蔡地区发育一套副变质岩层,由中深度变质的片麻岩、片岩和大理岩组成,与双溪坞群为断层接触,其地质时代多被视为与江山-绍兴断裂带南东侧的华夏地块古老变质基底相同。陈蔡岩群地处江绍断裂带北东端,变质和变形较深,前人将其划归为华夏古陆的小块体,地层时代曾与福建古元古代麻源岩群或浙江八都岩群和江西中元古代铁砂街组对比。在陈蔡岩群下吴宅组含榴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含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中获得大量的锆石,具有典型的核、幔、边结构,核部年龄集中在新元古代,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48±10Ma和845±9Ma,锆石后期增生边部年龄多为加里东期的年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31.4±7.8Ma。陈蔡岩群斜长片麻岩获得的锆石核部较单一的U-Pb年龄,反映出陈蔡岩群下吴宅组夕线石所代表的泥质成分所含的锆石单一,其锆石核部年龄应代表陈蔡岩群下吴宅组的原岩年龄;同时,认为陈蔡岩群既不能与福建古元古代的麻源岩群对比,也不能与江西地区中元古代铁砂街组对比。其原岩为稍晚于双溪坞群(905~877Ma)的新元古代地层(848~845Ma),从年代上倾向于江南造山带范畴。该年龄对江山-绍兴断裂带变质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浙江平水群的划分和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实测的浙江省浦江县蒙山剖面,建立二个地层单位层型:蒙山组和陈塘坞组,二组归并为平水群。平水群为岩石地层清理前所用的地层名称,本研究予以恢复并修订了它的含义。平水群下部为蒙山组细碧角斑岩建造,上部为陈塘坞组海相砂泥岩建造,与上覆地层双溪坞群为整合关系;它代表浙江省西北部最古老的基底。通过对层型剖面微古植物化石和同位素年龄的研究对比,提出平水群地质时代归属中-新元古代。   相似文献   

10.
左溪石英闪长岩赋存于浙江绍兴-江山断裂带中,其平均化学成分近似于出露在其北西侧的元古界双溪坞群;不同岩性的元素含量及比值具有线性演化关系,相似于不均一的二元混合物。对造岩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的模拟计算表明:双溪坞群50%部分熔融的熔体相与残留相按不同混合比组成的混合相,相当于岩体中的不同岩性。因此,“部分熔融-不均一混合”的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岩体所具有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浙江诸暨陈蔡地区发育一套副变质岩层,由中深度变质的片麻岩、片岩和大理岩组成,与双溪坞群为断层接触,其地质时代多被视为与江山—绍兴断裂带南东侧的华夏地块古老变质基底相同。陈蔡岩群地处江绍断裂带北东端,变质和变形较深,前人将其划归为华夏古陆的小块体,地层时代曾与福建古元古代麻源岩群或浙江八都岩群和江西中元古代铁砂街组对比。在陈蔡岩群下吴宅组含榴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含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中获得大量的锆石,具有典型的核、幔、边结构,核部年龄集中在新元古代,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48±10Ma和845±9Ma,锆石后期增生边部年龄多为加里东期的年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31.4±7.8Ma。陈蔡岩群斜长片麻岩获得的锆石核部较单一的U-Pb年龄,反映出陈蔡岩群下吴宅组夕线石所代表的泥质成分所含的锆石单一,其锆石核部年龄应代表陈蔡岩群下吴宅组的原岩年龄;同时,认为陈蔡岩群既不能与福建古元古代的麻源岩群对比,也不能与江西地区中元古代铁砂街组对比。其原岩为稍晚于双溪坞群(905~877Ma)的新元古代地层(848~845Ma),从年代上倾向于江南造山带范畴。该年龄对江山—绍兴断裂带变质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皖南井潭组变质火山岩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冠宝  徐树桐 《现代地质》1998,12(4):548-554
皖南地区井潭组变质火山岩原划归新元古界历口群,层位在中元古界上溪群之上。通过重新认识本区的地质条件后,发现它是一套生成于岛弧环境的钙碱性火山岩组合,而原上溪群中部分地层则是与之有关的火山沉积,其层位应在井潭组变质火山岩之上。本次对井潭组变质火山岩Sm Nd同位素年龄的研究获得以下信息:一是井潭组的等时线年龄为990Ma,指示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二是其模式年龄平均为1807Ma,结合上溪群中已有的Sm Nd模式年龄和其他地质资料,进一步证明它是原上溪群的物源供给区;三是以井潭组变质火山岩为主体的构造岩石单位可以与浙江的双溪坞群和江西的双桥山群部分层位对比。这些信息为认识本区乃至整个“江南古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13.
对冷家溪群及其上覆板溪群斑脱岩中的锆石进行研究,测得冷家溪群小木平组斑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22Ma±10Ma)和上覆板溪群张家湾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802.6Ma±7.6Ma),结合“江南造山带”东部变质基底双桥山群和西南地区四堡群、下江群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将冷家溪群与其相应的江南古陆变质地层明确定位于新元古界。该年龄对重新界定“武陵运动”的时限和进行同期地层的区域对比、构造演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冷家溪群与双桥山群、梵净山群、四堡群、双溪坞群一样,均为低变质绿片岩系,构成了江南古陆地区的变质基底。多年来冷家溪群一直划归中元古界,并且视为“武陵运动”的主体,其时代的定位将影响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划分和对比,也将制约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解疑。上述锆石U-Pb年龄不仅标示了湘东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时代,也为江南古陆中部变质基底提供了新的、精确的年代学数据。  相似文献   

14.
对河上镇群底部骆家门组2个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测年,得到的2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24±5Ma和832±6Ma、791±15Ma。同时,对骆家门组底部花岗岩砾石中的锆石进行了测试,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901±9Ma。由此进一步约束了骆家门组的形成时代。骆家门组年龄的标定对于浙江地区神功运动界面上、下地层双溪坞群和河上镇群年龄的完善,进而确定江南造山带的地层格架和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地层年龄和已经获得的角度不整合于骆家门组之下双溪坞群的年龄数据,为神功运动时限的约束和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冷家溪群及其上覆板溪群斑脱岩中的锆石进行研究,测得冷家溪群小木平组斑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22Ma±10Ma)和上覆板溪群张家湾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802.6Ma±7.6Ma),结合"江南造山带"东部变质基底双桥山群和西南地区四堡群、下江群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将冷家溪群与其相应的江南古陆变质地层明确定位于新元古界。该年龄对重新界定"武陵运动"的时限和进行同期地层的区域对比、构造演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冷家溪群与双桥山群、梵净山群、四堡群、双溪坞群一样,均为低变质绿片岩系,构成了江南古陆地区的变质基底。多年来冷家溪群一直划归中元古界,并且视为"武陵运动"的主体,其时代的定位将影响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划分和对比,也将制约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解疑。上述锆石U-Pb年龄不仅标示了湘东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时代,也为江南古陆中部变质基底提供了新的、精确的年代学数据。  相似文献   

16.
对河上镇群底部骆家门组2个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测年,得到的2组SHRIMP 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24±5Ma和832±6Ma、791±15Ma。同时,对骆家门组底部花岗岩砾石中的锆石进行了测试,获得的SHRIMP 锆石U-Pb年龄为901±9Ma。由此进一步约束了骆家门组的形成时代。骆家门组年龄的标定对于浙江地区神功运动界面上、下地层双溪坞群和河上镇群年龄的完善,进而确定江南造山带的地层格架和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地层年龄和已经获得的角度不整合于骆家门组之下双溪坞群的年龄数据,为神功运动时限的约束和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陆再造与钦杭带北东段多期铜金成矿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倪培  王国光 《岩石学报》2017,33(11):3373-3394
大陆再造与铜金成矿系统的研究是当前国际矿床学前沿领域。钦杭成矿带是我国21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也是扬子与华夏地块的拼贴带。近年,对钦杭带北东段一系列铜金矿床的系统研究表明,成矿作用与富铜金大陆地壳形成和随后的多期再造过程密切相关。晚中元古代-早新元古代,在被动大陆边缘的伸展环境,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铁砂街岩群细碧岩和VMS型铁砂街铜矿。之后新元古代的洋壳俯冲,岛弧环境的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形成双溪坞岩群岛弧火山岩和VMS型平水矿铜矿体,其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深循环海水,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平水组幔源火山岩。随后发生的扬子与华夏地块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新元古代双桥山群基底地层发生强烈再造,形成了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山造山型金矿,富CO2变质流体的不混溶作用是金富集沉淀的最重要机制。早古生代,华南陆内造山作用导致新元古代双溪坞岩群和陈蔡岩群发生再造,形成了早古生代韧性剪切带及相应的造山型金矿(璜山、平水金矿等),金的富集沉淀与富CO2变质流体的演化密切相关。韧性剪切带及特征的富CO2变质流体,可以作为加里东期造山型金矿的找矿标志。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华南大陆东南缘俯冲,位于华南内陆的德兴地区受到俯冲作用远程效应,导致德兴地区新元古代富铜金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低镁埃达克质岩及与其相关的银山和建德铜金多金属矿床,当部分熔融过程受到岩石圈地幔影响,则形成高镁埃达克质花岗闪长斑岩及超大型德兴斑岩铜矿。因此,钦杭成矿带北东段先后发生晚中元古-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中生代多期铜金成矿。新元古代江南造山事件和稍早的板内岩浆作用形成了富铜金的新生地壳,为钦杭带北东段多期铜金成矿作用以及燕山期金属巨量堆积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是该成矿带产出的关键控制要素。新元古代富铜金大陆再造是大型、超大型铜金矿床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浙西北平水铜矿细碧角斑岩成岩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浙西北平水铜矿赋矿围岩双溪坞群平水组细碧角斑岩中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显示锆石Th/U比值为0.42~2.28,明显高于Th/U比值小于0.1的变质成因的锆石,为典型岩浆成因锆石。几乎所有的锆石颗粒样品都投影在谐和曲线上及其附近,细碧岩年龄加权平均值为(952±5)Ma(n=18,MSWD=0.19),角斑岩年龄加权平均值为(954±8)Ma(n=15,MSWD=0.51);结合锆石自形、发育岩浆环带等特点,该年龄是平水组细碧角斑岩的形成年龄。结合前人研究及地质事实,本次研究确定双溪坞群平水组细碧角斑岩的成岩年龄为新元古代(950 Ma左右);认为江南造山运动发生的上、下限虽还没有最终限定,但它东端的造山运动很可能介于1.0~0.9 Ga;钦杭成矿带北东段地区有寻找同类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沈廷远 《江西地质》1994,8(2):103-109
作者以大背坞金矿区韧(脆)性剪切带为例,论述了剪切带的变形变质特征、发展演化过程和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分析了剪切构造对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富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LA-ICP-MS对浙江浦江地区平水群陈塘坞组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获得最年轻锆石峰值年龄为828±3.8 Ma,代表了该套地层沉积时代的下限,结合陈塘坞组凝灰岩中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825.3±8.1 Ma和830±6 Ma,将浦江地区平水群地层时代限定于新元古代中期,并置于富阳地区的双溪坞群和绍兴地区的平水组之上。浦江地区平水群主体为一套浅变质、弱变形的海相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积火山碎屑岩,陈塘坞组沉积岩骨架颗粒统计结果表明,火山岩屑含量在60%~80%,沉积岩屑含量在10%~30%之间,长石含量一般在15%~20%之间,石英含量很少,呈次棱角状,无分选,磨圆差,显示了近源特征。其物源为岩浆弧,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850~800Ma之间,缺少1000Ma左右及更老的的碎屑锆石,表明陈塘坞组火山碎屑源于沉积同期的火山岩,同时也说明平水群形成于一个新岩浆弧邻近地区。浦江地区平水群与双桥山群无论在时空上还是构造属性上都显示出配套的弧盆体系特征,表明两者存在一定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