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气候概况1.1气温年平均气温13.0℃,比常年偏高1.3℃,与去年持平。年极端最高气温37.2℃(7月3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7.5℃(12月20日),日最高气温≥35℃日数达8天,稳定通过0℃积温日数278天,积温4821.0℃。终霜出现在3月30日,初霜日出现10月17日,无霜期200天。冬季(199年12月-1999年2月)气温持续偏高又是一个典型暖冬年份。冬季平均气温0.8℃比历年偏高3.1℃,特别是12月下旬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5.2℃。春季(199年3月-5月)气温比历年偏高1.5℃。气温先降后扬,自3月19日以后,气温明显下降,下旬平均气温比历年偏低0…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1998年气候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基本气侯概况1.1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降水大部地区偏多1998年,我省年平均气温在13.5~18.2℃之间。年平均气温低于17℃的主要区域在鄂西南及鄂西北西部,偏高0.5~0.9℃。其它地区年平均气温大多在17℃以上,其中超过18℃的区域主要在鄂东沿江周围,包括洪湖、嘉鱼、汉口、阳新、武穴等12个气象台站,其偏高大多超过1℃,气温偏高最多的是汉口站,年平均气温为18.1℃,比常年偏高1.8℃,该气温值是武汉有气温观测记录(1905年)以来近百年的最高值。1998年全省年降水量在591~2293毫米之间,南多北少,分布不均。鄂东北降水量为60…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地表气温观测中城镇化影响的检测和订正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根据人口资料和台站位置将华北地区282个国家基本、基准站和一般气候站分为乡村站、小城市站、中等城市站、大城市站和特大城市站5个级别,用经过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平均气温资料分别讨论了各级城市站热岛效应对地面气温趋势的影响,发现人口为5×105~1×106的大城市站受到城市化影响最大,40年热岛增温达到0.64℃.作者还分析了华北地区城市化对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00年期间观测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热岛效应引起的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气温增暖为0.11℃/10 a,对这个时期全部增温的贡献达到37.9%.目前根据国家基本、基准站资料建立的区域和全国平均气温序列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了城市化的影响.作者进一步对华北地区1961~2000年根据国家基本、基准站资料建立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订正,订正后气温线性趋势由0.29℃/10 a降低为0.18℃/10 a.消除城市化影响,研究时段内华北地区年平均地面气温线性增加值为0.72℃.  相似文献   

4.
浅析近地面层臭氧浓度与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有恒  倪雷 《贵州气象》2009,33(6):18-19
利用贵阳基准站2005年冬季(2005—12—2006-02)每日4个时次(02、08、14、20时)的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连续监测数据和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分析近地面层臭氧浓度与气温的关系,观测结果表明近地面层臭氧浓度日变化和气温日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大气温度测量的准确度,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地面气温观测系统并推导了相应的辐射误差修正方程。首先,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该测温系统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以及辐射误差量化计算。然后,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拟合可针对多变量变化的辐射误差修正方程。最后,以076B型强制通风测温仪器的测量值作为温度基准,验证该测温系统的测温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地面气温观测系统的测量值与基准温度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031 ℃和0.041 ℃。  相似文献   

6.
以西安观测站1971—2013年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序列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插补实验,计算插补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插补值与实测值误差在0.5℃以内的样本比例,对比分析两种插值方法的相对优劣。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法插补得到的气温序列效果好于标准序列法,并且气候趋势特征与实际观测值序列更具一致性。采用t检验法、惩罚最大T检验(PMTT)、惩罚最大F检验(PMFT)对西安站1951—2020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均一性进行检验。依据台站历史沿革数据进行的t检验,在6次台站历史沿革变化中,只有2次造成了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序列间断,分别由观测时次增加和仪器换型导致;年平均最低气温有4次出现间断,分别由台站站址迁移、观测时次增加、仪器换型、缺测值插补造成。PMTT和PMFT检测中发现的4次间断点因无元数据支持,认为属于合理间断点,这2种方法均未检测出因缺测值插补引起的间断点,一定程度上说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缺测值插补得到的西安站1951—2020年气温序列相对合理,气温序列的均一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日平均计算方法对气温统计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弄清不同日平均计算方法对气温统计值的影响,利用陕西6个基准站的定时气温资料分别进行24次观测与4次观测,以及4次与3次观测值计算所得日平均气温计算值的差异分析,并对1961-2010年的3次、4次、24次计算的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均一性的惩罚最大F检验(PMFT).结果表明:24次气温定时值计算的日平均气温均值高于4次值,平均差值为0.13℃,标准差为0.39℃,两者差值在秋季较大.4次比3次日平均气温值平均偏低0.14℃,标准差为0.85℃,一年中,夏季差值最大.不同次数的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可引起月、年平均气温值0.2℃甚至以上的升降.24次气温值的使用可以使单站的气温增暖速率提高0.03~0.04℃/10a.但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的改变不会造成气温序列的非均一.  相似文献   

8.
从思南站逐日4次定时观测及最高(低)气温资料出发,对不同基准年及年代的气温做了比较,并分别按年、季、月3个尺度随时间序列变化做了简单分析,结果表明:最新基准年及本世纪头10 a的气温统计值较过去基准年及年代偏高。年平均温度、冬季最低温度及春、冬两季的02时变暖趋势能通过0.01相关系数检验。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气象探测环境对气温观测数据的影响,利用2017年北京市观象台(54511)与南海子站(A1274)逐小时地面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两站气温差异以及因站点探测环境导致的日照、风速和降水对两站气温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两站气温差异较明显,年平均气温54511站比A1274站高0.75℃;两站逐月平均气温54511站全年高于A1274站,两站差值7月最低为0.60℃,9月最高为1.09℃;两站平均日最高气温较接近,平均日最低气温差异较大,54511站较A1274站高1.24℃;两站气温的日变化特征相似,呈单峰分布,54511站气温日较差低于A1274站。两站小时气温差值随着日照时长和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短波辐射效应最强的10-14时和长波辐射效应最强的19-23时两站气温差值与当日白天直接辐射曝辐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59和0.601;水平风速对两站气温差值的影响较大。水平风速超过5 m·s-1时,两站气温差小于0.1℃;当水平风速不超过1 m·s-1时,两站观测气温差值达到1.28℃;降水天气下两站的气温差值小于非降水天气,出现降水时次54511站平均气温仅比A1274站高0.2℃。两站相距4.3 km,气候均一,测站周边2 km范围内建设用地占比54511站比A1274站高约30%,植被占比低28%,水体占比相差不大。另外,54511站附近的五环路具有低反射率和高热容的特征,白天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储存较多的热量,这些热量在夜间释放,可能是两站探测环境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差异决定了两站温差受太阳辐射和风速的影响较大,而受降水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近60 a来在近对流层自由大气底部这一特定高度上河南省中岳嵩山气温变化特征,在对河南省登封气象站月平均气温数据均一化的基础上,采用该站均一化数据构建嵩山站月平均气温模拟模型,对1990—2002年缺测数据插补,建立中岳嵩山高山国家基准气候站1956—2017年时间序列连续的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对其进行气温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均一化处理对登封站月平均气温因台站迁移的非自然因素引起的非均一性取得了明显的校正效果。均一化后,1969—2017年登封站年平均气温由显著上升速率0.218℃/10 a增至0.310℃/10 a。利用独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表明,总体上,嵩山站各月平均气温推算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和斜率分别为0.999和0.989(n=204,P < 0.01);1—12月各月模型验证检验参数的平均值相关系数为0.958、均方根误差为11.7%、平均绝对偏差为0.3℃、平均偏差为0.1℃、拟合指数为0.973、模拟效率为0.900,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1956—2017年嵩山站年平均气温增温显著,其速率为0.223℃/10 a。四季之间,以春季增温速率最大,为0.350℃/10 a;冬季和秋季次之;夏季增温不显著。各月之间,以2月增温速率最大,达0.445℃/10 a。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方法计算的气温平均值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2年699个国家基本(基准)站的时值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不同方法计算的气温平均值的差异。结果表明:平均气温计算值由于受4次观测、3次观测不同的计算方法的影响,造成4次、3次观测记录平均值产生一定差异。其差异在空间分布中具有明显的特征,西部、北部地区3次平均值偏高;东南部地区3次平均值偏低。中西部地区4次、3次气温平均值的差异具有扩大的趋势,是由于最低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因此,在使用气温平均值时,要充分重视平均气温值的计算方法,避免误差。  相似文献   

12.
聊城市地面温度与气温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聊城市1981-2000年的日平均地面温度和气温资料,分析了地气温差值的逐日、逐月变化规律,建立了以日平均气温为基础的日平均地温逐日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全年2/3的时间地面平均温度高于气温; 年平均地气温差2.4℃,农作物生长季平均地气温差为2.9℃;地气温差6月19日最大,为6.2℃,12月19日最小,为-0.8℃;用地温预测模型估算2001-2004年作物生长季逐日地面温度, 误差多在1.7~1.8℃之间.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4~2008年若羌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地面风速、年沙尘日数和沙尘暴日数等资料,分析了近55 a若羌绿洲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研究表明:(1)近50 a来若羌绿洲各气象要素综合表现为显著的暖湿化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普遍为0.25℃/10 a,高于0.22℃/10 a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球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极村气候变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我国最北部的北极村气象站1963~2005年气温资料,通过计算气候倾向率和气候趋势系数,对该地区气候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3年来北极村气温有明显并稳定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46℃幅度升高。各季及逐月平均气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暖趋势,但是冬季升温最为剧烈,达每10年0.69℃,其中2月升温幅度为每10年1.02℃,为全年最大。秋季升温最弱,仅为每10年0.21℃。年平均最低气温(每10年0.59℃)和年极端最低气温(每10年0.74℃)比年平均最高气温(每10年0.37℃)和年极端最高气温(每10年0.27℃)升温幅度明显偏大。最低气温比最高气温对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升温趋势贡献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复杂地形区域平均气温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平伟  鲁镁  彭贵芬  罗睿 《气象科技》2014,42(6):1002-1008
采用反距离权重、克立格、径向基函数法、三维二次趋势面和地理加权回归5种方法,对云南125个站1月、4月、7月、10月和年的30年平均气温进行空间插值并比较分析发现:反距离权重、克立格、径向基函数法3种常规插值方法对地形复杂的云南气温空间分布模拟精度不高;三维二次趋势面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云南气温空间分布模拟较好,交叉检验结果显示前者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43~1.02℃,均方根误差(RMSE)为0.67~1.77℃,其推算的云南气温栅格数据能较好地反映出云南各地气温的分布和差异;GWR模型对气温的交叉验证在5种插值方法中误差最小,插值结果 MAE在0.65℃以下,RMSE在0.8℃以下;进而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插值+反距离权重残差内插"叠加法对抽取的10个检验站平均气温进行插值检验,64%的插值结果绝对误差在0.5℃以内,74%的插值结果相对误差在5%以内,且实测值与插值估算值回归关系决定系数R2在0.9以上。  相似文献   

16.
周雅清  任国玉 《高原气象》2009,28(5):1158-1166
利用华北地区255个一般站和国家基本、 基准站1961\_2000年的实测资料, 经过质量检验和均一性订正后, 将所有台站根据人口和台站地理位置分为5个类别, 分析了这5个类别台站和国家基本、 基准站地面平均气温、 最高、 最低气温的年和季节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 华北全部台站的年平均气温、 最高、 最低气温均呈增加趋势, 且以最低气温上升最为明显, 导致年平均日较差呈现明显下降。就城市化影响而言, 平均气温、 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中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明显, 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趋势影响微弱, 个别台站和季节甚至可能造成降温。在国家基本、 基准站观测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中, 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1℃·(10a)-1和0.20℃·(10a)-1, 对全部增温的贡献率分别达39.3%和52.6%。各类台站的四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序列中城市化影响均造成增温。城市化增温以冬季为最大, 夏季最小。城市化还导致乡村站以外的各类台站日较差减小, 近40年华北地区国家基本、 基准站年平均和秋、 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明显下降均由城市化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乌拉特后旗气象站2007年迁站前后两个气象观测站址逐日平均气温数据的对比分析,给出了两站气温的差异,结果显示:(1)乌拉特后旗气象局2006年迁址后,日、月、年平均气温均比旧站高,现站2007—2018年12a年平均气温比旧址1974—2006年33a年平均气温高4.0℃,在2007年出现了断点。(2)现站与旧站同期日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且显著相关。(3)两站气温差值存在月、季变化特征,春季差值最大,夏季最小,4月差值最大,7月差值最小。(4)冬半年日平均气温差值的变化幅度比夏半年大,12月变幅最大,6月最小。(5)日平均气温在-15.0℃时,两站温度差异最大,在20.0℃以上的季节,温差相对较小。在与历史资料合并使用时要对数据进行分析订正,避免数据因不连续造成应用误差。  相似文献   

18.
1994年内蒙古气候灾害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薛起刚(内蒙古气候中心)1气候特征1.1气温年平均气温全区普遍偏高,冬春夏季平均气温偏高1—3℃,秋季正常到稍高。最冷月1月份的气温东部地区稍偏低,中西部地区较历年偏高2—4℃;2月份全区平均偏高2—4℃,...  相似文献   

19.
测站附近微环境条件对地面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文对2010年漠河国家基准气候站地面观测对比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年平均地面气温近障碍物点低于标准观测场内,但1、6月的月平均气温近障碍物点偏高;(2)06:00—17:00和21:00,近障碍物地点的气温偏低;18:00至次日05:00(除21:00),近障碍物点气温偏高;(3)春季各时次近障碍物点地面气温均偏低;夏季06:00—17:00近障碍物点气温偏低,18:00至次日05:00相反;秋季仅01:00、03:00、19:00、23:00近障碍物点气温偏高,其他时次相反;冬季07:00—19:00近障碍物点气温偏低,20:00至次日06:00相反。冷季近障碍物点气温偏低;暖季昼间近障碍物点气温偏低,夜间相反;(4)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不同地点大体相同,最高气温近障碍物点偏低,最低气温近障碍物点偏高,但最高气温偏低绝对值大于最低气温偏高绝对值;(5)有雾情况下近障碍物地点的气温偏高几率大;雨雪多云天气近障碍物地点气温均偏低;晴朗的白天近障碍物地点的气温偏低,有风天气更明显;而晴朗的夜间近障碍物地点气温偏高,无风天气更明显;晴朗天气条件下,无风时近障碍物地点与观测场内气温差值大于有风时。结果表明,地面气温观测记录对台站观测场附近微环境改变十分敏感,微环境条件的变化将导致地面气温观测出现明显不连续性,对气候变化分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广州国家基本站新旧址气象要素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亭亭  罗聪  王四化  张东 《广东气象》2011,33(4):57-59,62
利用差值分析方法对广州国家基本站新旧址的常规同步观测气象要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萝岗新站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小于五山旧站,年平均气温差值为0.9℃,年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年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1.1℃。(2)萝岗新站的平均风速明显大于五山旧站,萝岗新站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其中春夏季节的偏南风也占一定的比例,风向的季节变化不明显。(3)高温天气过程的最高气温差异不明显,风速较大时,最大差异为0.6℃。冷空气过程中,平流降温占主导地位时,新旧测站的最低气温差异约0.7℃;平均最低气温差异随晴空辐射加强而增大,平均差异达-2.7℃,极端差异达4.2℃。(4)萝岗新址2010年观测到极端最低气温-1.2℃,破了广州市极端最低气温0℃的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